摄影百科

摄影百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尔·佩雷斯(Michael R.Peres) 著,王瑞 译
图书标签:
  • 摄影
  • 摄影技巧
  • 摄影入门
  • 数码摄影
  • 胶片摄影
  • 摄影器材
  • 摄影后期
  • 摄影构图
  • 人像摄影
  • 风光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89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07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摄影学院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48
字数:4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畅销六十年的经典摄影百科全书
  独特的编纂方式,简明易读的工具书
  从银版照相到数码变革,完整再现摄影历史进程
  200余位大师小传,全面了解史上最伟大摄影师
  从《窗外景象》到《流民母亲》,解读经典摄影作品
  画意、纪实、时尚、科学,细数摄影流派演变

三种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摄影百科》的特点在于其多元维度,摄影的故事只是其横轴,真正推动摄影发展的,是卓越的思想和伟大的技术进步(此为纵轴)。它们交织出一张全面的摄影图网,常识、技术、美学;历史、现状、前瞻。还附有200余位摄影师和技术创新者小传——那些璀璨的焦点,告诉我们之于摄影,谁是最优秀的,以及他们为何优秀。
  《摄影百科》的成书手法也颇为独特。编者们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撰写,史学家、作家、策展人、画廊总监、工作坊艺术指导、新媒体艺术家、摄影师、大学教授、甚至苹果公司的IT工程师。他们着手于具体的摄影议题,从窄门出发,娓娓道来,指出热点与问题所在。

作者简介

  迈克尔·佩雷斯(Michael R. Peres),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影像传播系主任,同时也是该校摄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教授。自1986年他在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任教以来,已出版多部著作,出席百余场成果报告讲座,并在美国、瑞典、坦桑尼亚、荷兰、德国以及澳大利亚举办摄影工作坊。佩雷斯还是伦纳特·尼尔森奖提名委员会主席。2003年,他因杰出的教学贡献被授予艾森哈特卓越教学奖。


  译者:
  王瑞,现为国际摄影文化交流策展人和协调人、摄影家、摄影评论家和摄影史学者。曾在美国和中国举办多次个展和参加国际联展,摄影作品被中美多家博物馆等机构永久收藏。发表大量摄影评论、史论、西方摄影家介绍等方面的专业文章,在中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策划和协调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等大型展览项目。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摄影的历史与演变

第一章 19 世纪摄影技术的演变

第二章 摄影技术创新者小传

第三章 19 世纪经典作品精选

第二部分 20世纪的拍摄主题与重要摄影师

第一章 20 世纪的摄影、艺术摄影和视觉艺术

第二章 20 世纪的摄影与社会

第三章 摄影与欲望:时尚、魅态和色情摄影

第四章 20 世纪博物馆、画廊、收藏与摄影发展

第五章 美国的摄影高等教育

第六章 摄影工作坊:变化中的教育实践

第七章 杂志:变革的1960 年代美英摄影师刊物

第八章 历史、理论、批评

第九章 非洲裔美国摄影师及其摄影主题

第十章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摄影师传记

第三部分 新时代的新问

第一章 学术与教学:数码影像对摄影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 第二章 新闻摄影的伦理:真实性与影响力

第三章 第三章 出版前景

第四章 今后100 年

第五章 感知、证据、真相与观看

第六章 照片市场和当代造像师

第七章 21 世纪的摄影工作室

第八章 摄影工作室的类型

第九章 摄影术的虚拟现实

第十章 馈赠、拍卖及中间立场:数码艺术与数码观众

第十一章 与时俱进的压力

第十二章 科学作为艺术

人名对照表

重要词汇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章
  20世纪的摄影与社会
  Photography and Society in the 20th Century
  格蕾琴·加纳尔 (Gretchen Garner)
  独立摄影作家和学者
  2.5 新闻/编辑摄影(Journalistic/Editorial Photography)
  正如广告摄影打开了消费者购买商品欲望的潘多拉盒子,编辑摄影打开了公众通过视觉而非只是口头和意识了解信息的百宝箱。
  人们喜欢图片,没有图片的文字对于读者大众是枯燥的。自从印刷技术具备印制图画的能力后,绘画和版画就被用于报纸和杂志。1880年,印刷技术发展到到可以用半色调来复制照片(即在机械印刷纸页上,连续以较大和较小的油墨点呈现照片的色调层次)。
  照片很快成为日报的主要部分。传真技术的发展,使扫描的照片可以通过电报和电话线来传递,也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新闻图片传播。美联社率先开发出其美联社传真技术(AP Wirephoto),在1935年1月1日开始发送图片到其成员网络。在质量方面,照相凹版印刷(专门用于高品质图片的印刷)成为星期天版报纸的一大特点,直到推出如今习以为常的彩色版星期天增刊杂志。
  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从日报《今日美国》(USA Today)开始,大多数报纸新闻版的照片,都从黑白单色过渡到彩色印刷,连稳重古板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也在1990年代改为头版彩色印刷,《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仅有的一意孤行坚持黑白单色印刷的主流报纸。
  2.5.1 杂志(The magazines)
  与报纸同样重要的20世纪最普遍的大众传播媒介,实际上是图片杂志。日报和专题新闻不需要铜版纸高品质印刷,但杂志需要。杂志可以自主地在其报道中,展现更多和更大的多样化面貌。而在电视机之前的社会里,周刊杂志真正是读者了解世界的窗口,急切而贪婪地阅读,隐约创造出了一派普遍的视觉文化。
  杂志是20世纪早期的文化主要部分,贝伦妮丝·阿波特(Berenice Abbott)拍摄的一张1935年的报刊亭照片显示,当时的杂志封面和主要的插图通常还是绘画。当然,像《时尚》(Vogue)和《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多为时尚和名人的照片,只有当《生活》(Life)杂志在1936年11月23日到来时,美国才有了第一个完全采用摄影照片的图片杂志。
  2.5.2 《生活》与图片杂志(Life and the picture magazines)
  美国并非是图片杂志的带路人,之前的先驱是1920年代的《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欧洲的图片杂志特别是《柏林画报》(Berliner Illustrirte Zeitung)和法国的《看》(Vu)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出版商亨利·卢斯(Henry Luce)和他最中意的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特地前往欧洲朝圣,为尚待问世的《生活》寻找可借鉴的模式。
  在《生活》杂志所阐明的宗旨里,尤其强调了视觉的挑战。新杂志的内容将有: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击伟大的历史事件;去看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去看不同寻常的事物——机器、军队、群众以及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去看人类的杰作——绘画、建筑和新发现;去看千里之外的世界,去看隐藏在高墙和房间内的事物,以及难以接近的危险事件;去看那些被男人所爱着的女人们还有孩子;去看并且享受看的愉悦;去看并被感动;去看并被教化。
  《生活》杂志的首要使命就是“看”(to see)。《生活》最初在报刊亭的售价令人无法抗拒,每册仅售10美分。杂志鼓励了许多杰出的摄影记者,如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特别推动了专 题报道摄影(photo-essays)的发展,整个故事都是用视觉语言来讲述,相比之下大多数报纸的摄影记者还仅限于拍摄单个的影像。
  当《生活》杂志在1936年11月23日首发之时,它开启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大众化旅程,直到1972年都未曾间断,电视的冲击影响(杂志遗失了广告收入,公众对新闻周刊兴趣减少),造成了《生活》杂志的停滞。尽管自那时以来,曾经以月刊、年刊和半年刊的形式尝试复刊,但却再也未能恢复到1936年至1972年间占据美国文化之中心的地位。另一份图片杂志《观看》(Look)遇到了同样的命运,也在1972年停刊。
  20世纪中期,在新兴的电视时代中,《生活》和《观看》杂志失去了对公众想象的吸引力。但杂志对于特别的爱好、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名人文化,仍继续拥有很大的市场,这些杂志的页面上全都保有摄影的特色(现在则为彩色的影像)。当今的时尚杂志巨人,如《时尚》、《玛莎·斯图尔特生活》(Martha Stewart Living)、名流杂志《名人》(People)。许多的特殊出版物更适合于特定的读者群:男人、女人、爱好者,以及各种各样的热衷者。
  2.5.3 战争报道(War coverage)
  20世纪的新闻兼顾视觉与文本。20世纪的每一场战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到沙漠风暴,还有期间的许多较小的经常性的游击战争——都被摄影所涵盖。一些著名的摄影记者如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戴维·道格拉斯·邓肯(David Douglas Duncan)、拉里·伯罗斯(Larry Burrows)和苏珊·梅莎莱丝(Susan Meiselas),都因其战争摄影而闻名。《生活》杂志创刊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生活》杂志的战争报道遍及欧洲和亚洲的战场,我们记住的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志性视觉图片,都是于此杂志上首次发表。优秀的战争报道是《生活》杂志强有力的成功要素。
  早期的理想主义者抱有这样一种希望,如果人们能够看到战争的破坏性,他们将会阻止战争(一如尤金·史密斯就希望他的照片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可悲的是这种愿望并没有实现。图片形式的暴力快感继续作为主要成分,它引起公众的冲动感如同它所引起的恐怖感。因此,美国政府在伊拉克战争中对战争照片实行审查制度。在这场战争中,政策禁止新闻图片上出现棺材,以防国内的读者会由此想到这场战争所不可避免的——死亡。这就是政府的想法,但似乎公众都清楚地知道,美国士兵正在为此付出的死亡代价,伤亡和死亡人数的上升,令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率也有所下降。在伊拉克战争中,当局还尽力控制记者和摄影师,军事公司的潜规则就是限制记者自由地寻找自己的新闻。
  同样,一些美国士兵拍摄的美军在伊拉克的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的业余影像被公布。无论是专业摄影师还是业余拍摄者拍摄的引爆丑闻的影像,都成为公众证明摄影持续影响力的证据。
  2.5.4 其他新闻和技术
  体育比赛和体育明星、自然灾害、伟大的艺术家、表演艺人、时尚和食品,都是为20世纪的日报读者或新闻周刊读者们准备的报道题材。20世纪上半叶的许多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或名人的时候,仍在使用Speed Graphics式快拍照相机,但在20世纪中叶之后,35毫米照相机渐渐成为标准的拍照设备,且配备有取代早期标准一次性闪光泡的可重复使用的电子闪光灯。
  电子闪光灯是哈罗德·埃杰顿(Harold Edgerton)教授于193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明的,但用了几年时间才成功地将精巧方便的灯体,安插连接在照相机的热靴结构上,达到便于使用的目的。这些自动化的机件(由一个传感器在短时间闪光时,依据主体情况来自动调节适当的光量)由威威达公司(Vivitar company)在1970年代末率先制成威威达283型电子闪光灯,并开发出其半导体闸流管测光电路技术。
  今天,大多数摄影记者都以数码照相机取代了以前的胶卷照相机,这有利于通过互联网快速地把他们的照片传送给编辑,不再会产生因胶卷在运送、显影和印照片过程中被延误的顾虑。由于他们的照相机都是彩色的记录(但彩色可以经由电脑转化为黑白效果),彩色影像通常用于杂志和报纸的头版,黑白影像可用于内页。色彩以其更大的现实主义强度,而对公众更具有吸引力。
  2.5.5 《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时尚和名人杂志的成功,已经有目共睹地贯穿了整个20世纪,而另一独具一格的杂志则是月刊《国家地理》。这本杂志给读者提供的都是遥远地域与文化的奇特图片,并以印刷精美生动的彩色照片反映那里的生活情景。不像《生活》周刊那样依赖主题故事,《国家地理》杂志以地理教育期刊为定位,并成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成员的会刊。这个性质和它越来越丰富的精美印刷的彩色照片确保了该杂志的生存发展。
  《国家地理》杂志使用照片始于1895年,是彩色照片的先驱,在1921年至1930年之间发表超过1500张的奥托克罗姆彩色影像(autochrome,一种早期的彩色反转片)。1936年,柯达克罗姆胶片出现后,它成为了供全彩色杂志使用的标准胶片。
  当充满异国情调的世界已被仔细考察发现后,《国家地理》杂志仍在继续发展它的各种报道。如今更多的报道是关于探索科学、气象和医学,并且始终都以强有力的摄影图片做支持,所以该杂志仍然非常受公众的欢迎。
  在媒体上印刷发表的照片,既对20世纪公众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愉悦了公众。
  ……

前言/序言

  

《光影织锦:探索影像的无尽可能》 一、 艺术的凝视,瞬间的永恒 摄影,作为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独特媒介,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捕捉时间、记录现实、表达情感的强大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认知。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世界的斑斓色彩与瞬间变幻;它是一本史书,铭刻下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印记;它更是一首无声的诗,用光影的语言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与万千心绪。 《光影织锦:探索影像的无尽可能》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深入艺术殿堂的探险,一次与光影对话的心灵之旅。本书旨在唤醒你内心深处的视觉感知,引导你超越器材的藩篱,去理解摄影背后那颗跳动的心,以及影像所能抵达的无限边界。我们相信,每一张照片都蕴含着摄影师独特的观察视角、深刻的情感投入以及对世界的独特解读。它们是凝固的诗篇,是流动的画卷,是时间的捷径,是灵魂的低语。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宏观的艺术视角切入,探讨摄影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我们将追溯那些开创性的摄影大师们如何用镜头勾勒出时代的轮廓,如何在黑白的光影中诉说深刻的哲学思考,如何在人像摄影中捕捉人物最真实的灵魂。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摄影如何从最初的记录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而强大的艺术语言,如何与绘画、电影、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彼此启发。 从古典的肖像到现代的观念摄影,从纪实摄影的真实力量到风景摄影的壮丽抒情,从街头摄影的瞬间捕捉到抽象摄影的意境营造,本书将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摄影艺术的璀璨星河。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风格的摄影作品,解析其构图的精妙、色彩的运用、光线的驾驭以及主题的表达,帮助读者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审美判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眼光。 二、 观景的智慧,构图的灵魂 摄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如何“看”以及如何“表达”。“看”是摄影师的眼睛,它决定了我们能捕捉到什么;“表达”则是摄影师的心灵,它决定了我们如何传递出内心的感受。《光影织锦》将引导读者建立起一种更加主动、更加深刻的“观看”方式,以及更加精炼、更具感染力的“表达”技巧。 本书将深入剖析构图的艺术。构图并非简单的“三分法”或“黄金分割”,它是一门关于视觉引导、情感传递和信息组织的高深学问。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线条、形状、色彩、明暗、空间等视觉元素,在二维的画面中创造出三维的深度与层次,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让他们在画面中流畅地游走,最终抵达摄影师希望传达的核心信息。 从简单的景深控制到复杂的色彩搭配,从对称的和谐到不对称的张力,本书将为你揭示构图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视觉美学法则。我们会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展示优秀的构图是如何增强画面的冲击力,如何突出主体,如何营造氛围,如何引发观者的共鸣。你将学会如何打破常规,创造出既有视觉吸引力又不失深度的独特构图。 除了静态的构图,本书还将探讨动态的视觉语言。如何捕捉稍纵即逝的决定性瞬间?如何通过运动的轨迹来表达速度与力量?如何利用重复与对比来制造视觉节奏?我们将带领你走进街头,感受捕捉日常之美的瞬间;我们将跟随你攀登高峰,领略自然之力的宏伟;我们将与你漫步都市,发掘人造环境中的独特韵律。 本书强调的不是死板的规则,而是灵活的运用。我们鼓励读者去尝试、去创新,去找到最适合自己表达方式的构图语言。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一次与世界沟通的尝试,而精妙的构图,则是你与世界对话时最动听的旋律。 三、 情感的共鸣,故事的讲述 摄影的终极价值,在于它能够超越物质的记录,抵达情感的深处,讲述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光影织锦》的核心,在于激发摄影师的情感表达能力,引导读者去发现和讲述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动人瞬间。 人像摄影,是摄影中最直接、最富有情感的领域之一。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镜头去“看见”一个人,如何捕捉人物的神情、姿态以及内心世界。我们不仅仅关注外在的容貌,更注重挖掘人物的性格、经历和情感。从孩童的天真烂漫到老者的岁月沧桑,从喜悦的笑容到眼角的泪光,每一个生命都在镜头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纪实摄影,则是用画面去记录时代,用影像去传递真相。本书将深入探讨纪实摄影的伦理与责任,以及如何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用镜头去捕捉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和人类情感。我们将审视那些改变世界的纪实影像,分析它们是如何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发公众的关注与思考。 风景摄影,并非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简单描绘,更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赞颂。本书将引导读者去感受自然的光影变幻,去捕捉季节的轮回,去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情感。你将学会如何用镜头去“读懂”一处风景,如何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到画面之中。 然而,故事的讲述,并非局限于某一类摄影题材。任何一个题材,只要摄影师投入了真挚的情感,运用了恰当的技巧,都能成为一个动人的故事。本书将鼓励读者去观察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也许是一个孩子凝视远方的眼神,也许是一对老人在夕阳下的依偎,也许是雨后城市街道反射出的斑斓灯光……这些平凡的瞬间,在摄影师的情感注入下,都能焕发出不朽的生命力。 《光影织锦》将帮助你理解,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理解、是关怀、是对话。你的镜头,是你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你的照片,是你与他人分享情感的纽带。通过这本书,你将学会如何让你的影像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更能触动人心。 四、 创意的火花,风格的探索 在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摄影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照搬”现实,而成为了一种自由挥洒创意、探索个性的艺术。《光影织锦》将激发你的创作冲动,鼓励你突破界限,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觉语言。 本书将介绍各种创意摄影的技巧与理念。从后期处理的无限可能,到光影的魔术运用,从观念摄影的哲学思考,到实验性摄影的大胆尝试,我们将为你打开一扇扇通往创意世界的大门。你将了解到如何通过后期软件,将现实中的元素进行重组与变形,创造出超乎想象的视觉效果;你将学会如何巧妙地运用滤镜、反光板、柔光罩等工具,为画面增添戏剧性的光影变化;你将认识到,即使是再平凡的主题,也能在富有创意的拍摄手法下,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 我们也将探讨摄影风格的形成。风格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长期的实践与思考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个人特质与审美倾向。本书将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拍摄习惯,去反思自己偏爱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去寻找能够真正代表自己内心世界的视觉印记。你是倾向于简洁的画面,还是繁复的细节?你钟爱鲜艳的色彩,还是沉静的黑白?你喜欢用广角镜头来展现宏大的场面,还是用长焦镜头来捕捉细腻的情感?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帮助你逐渐勾勒出自己独特的摄影风格。 同时,本书也鼓励读者拥抱多元。在学习和借鉴大师作品的同时,更要勇于打破模仿的藩篱,勇敢地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和表达方式。创意是流动的,风格是发展的。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你的摄影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光影织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它更是关于如何用视觉去理解世界、去表达自我、去创造价值的一次深度探索。它将为你提供灵感,为你指引方向,为你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你在这片光影交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织就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锦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深得我心,那种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摄影基础知识汇编,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对景深、快门速度这些核心概念的阐述,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配上了大量直观的图示和实际拍摄中的应用场景分析。举个例子,关于如何利用不同光圈值控制背景虚化,书中不仅解释了物理原理,还细致入微地对比了全画幅、中画幅甚至大画幅在效果上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我这种追求极致画质的“老炮儿”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它对胶片摄影部分的深入挖掘,让我这个习惯了数码操作的人,重新审视了胶片时代的色彩科学和冲洗工艺,那种对影像纯粹性的探讨,让人不禁对手中的器材产生了更深的敬畏。整体阅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化的、全方位的影像科学与艺术的熏陶,远超出了我对一本“百科”的期待。

评分

我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自学摄影好几年了,一直困扰于自己的作品总是显得“平淡无奇”。我尝试过无数的在线课程和零散的教程,效果甚微。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它像是给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进阶之路。这本书没有过多纠缠于某个特定品牌的器材性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让我的关注点从“买什么相机”转移到了“如何用好现有的设备”上。它有一套非常系统化的“视觉语言构建”章节,从基础的“三分法”、“对角线构图”开始,逐步深入到“动态平衡”、“负空间运用”的高级课题。书中将这些理论融入到具体的拍摄练习中,比如,要求读者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尝试拍摄同一场景下的三种不同情绪表达。这种实践导向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实战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终于开始“看到”光线和形状了,而不是简单地按下快门。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摄影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没想到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百科全书”的刻板印象。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故事性”的强调。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只停留在“如何拍好”的层面,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拍”。它穿插了许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纪实摄影师的案例,分析他们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对构图、瞬间的把握,讲述出一个完整而有力的故事。尤其是关于新闻摄影伦理和后期处理的界限讨论,内容犀利而深刻,不像很多软文那样和稀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对比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后期理念——一种是追求还原现场的客观真实,另一种是强调情绪和氛围的艺术化重塑——书中没有给出绝对的对错,而是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这种引导式的学习体验,远比死记硬背参数来得有效得多,它激发了我去思考影像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评分

与其他动辄鼓吹“器材决定论”的图书相比,这本书显得尤为清醒和务实。它开篇就明确指出,伟大的摄影作品从来都不是由最昂贵的镜头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创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深刻理解。书中引用了大量战地摄影和极限环境下的摄影案例,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就是设备极其简陋,但作品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详细分析了这些照片背后的环境因素、拍摄者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最小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视觉冲击力。这对我这个生活在城市中,拥有相对良好器材条件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警醒。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设置ISO或光圈值,而是如何培养一种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如何让自己的视角超越平庸的日常视角。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影像创作者”的心法指南,而不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其价值难以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这一点必须单独拿出来夸赞一番。市面上很多摄影书籍,要么是内容很专业但图文排版密密麻麻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图很漂亮但文字介绍空洞无物。这本书做到了完美的平衡。每一个技术概念的讲解,旁边必然配有清晰的示意图,字体大小、行距的设置都极其考究,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绝的是,在介绍复杂的光学镜头构造时,它竟然使用了非常精美的工程分解图,仿佛我正在拆解一个世界顶级品牌的镜头零件,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深深地折服了我。此外,书中的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被引用来作为范例的照片,其色彩的层次感和影调过渡,都精准地复刻了原作者的意图,这对于我们学习色彩管理和印刷输出标准来说,提供了极佳的参考样本。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评分

本书的两个亮点是《摄影与欲望:时尚、魅态和色情摄影》与《20世纪博物馆、画廊、收藏于摄影发展》这两章,但短小的篇幅仅限于介绍,没有详细人物与地址的罗列,让人难以尽兴。同样,第二部分的第九章《非洲籍美国摄影师及其摄影主题》,之所以采编,仅仅是为了“政治正确性”吗?此章在我看来像是一个鸡肋,因为美国不止有非洲籍的美国摄影师啊,亚洲籍与欧洲籍的呢?

评分

评分

本书的照片选自完整的第四版《焦点摄影百科全书》,图像提供来自作者、摄影师、相关机构和乔治·伊斯曼之家博物馆的技术文物和图像收藏,为读者提供简明扼要的内容。

评分

老师介绍买的,学习学习

评分

送货很快,很不错~~~~~

评分

塑封没有了倒是关系不大,但是封面有两处很大的折痕就让人不舒服了

评分

(二)评价

评分

还没有读,但是纸张很好,很有手感。这是读书的有力保障啊

评分

书被压的有点痕迹了,其他的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