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的自我开战 [Spiritual Warfare]

灵性的自我开战 [Spiritual Warfa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杰德·麦肯纳 著,鲁宓,齐菲 译,张德芬 校
图书标签:
  • 灵性成长
  • 属灵争战
  • 内在转化
  • 信仰
  • 灵性实践
  • 自我提升
  • 心灵疗愈
  • 属灵洞察
  • 正念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77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95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Better书系
外文名称:Spiritual Warfar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怪杰觉者杰德·麦肯纳,继《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之后,再度投下震撼弹,彻底动摇你的灵性观点、你的世界!

内容简介

  灵性的追寻是一场战争!
  在这场战役里,损失就是获得,臣服就是胜利,
  而你必须面对的敌人,是你自己!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生命保持原样,千万别看这本书!
  如果你想彻底改变生命,欢迎对号入座,拿出你的战士气魄,
  让本书陪着你,勇敢地碾碎你的虚假自我所编织的层层谎言!
  因缘际会之下,杰德认识了正经历崩溃过程的丽莎——一位嫁给牙医的律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生活优渥,但患上“富裕流感”,并出现以下症状:
  ◎ 不断跟他人竞争,因而产生自我膨胀、懒惰与不满足感。
  ◎ 持续追逐成功与富裕的梦想,从而引发高度压力、过劳、浪费及负债累累等症状。
  ◎ 对追求财富不可自拔地上瘾。
  然而有一天,她看到了一张诡异的照片,她将这张照片贴在盥洗室的镜子上,每日与它对视、冥想,三年时间里,日复一日,直到她终于从这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这种灵魂一直受压迫的奴役状态中“崩溃”了……

作者简介

  (美)杰德·麦肯纳(Jed McKenna),一个并不符合所谓“灵性老师”形象的灵性老师,喜欢打电动、骑越野车、跳伞、读惠特曼的诗。他在美国的爱荷华州有个道场,有许多学生,还写了“灵性开悟三部曲”,本书是三部曲的第一本。

精彩书评

  这本书的口味比较重,真的非常好看,精彩万分。对我个人来说,它像一枚震撼弹,完全动摇了我的灵性观点和世界。而且,他在书中详细说明了“祈祷”和“显化”的差别,指出心想事成的真正境界和到达的方法:“宇宙给的,就是你想要的,那么你想要的,宇宙就会给你。”这正是大多数读者心所向往的!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灵性的自我开战》这本书就像修行过程中的一面镜子、一台测谎仪或者一位导师,让你不断看清真相是什么。
  ——著名电影演员 郝蕾


  身为开悟者,杰德是已经解甲归田的老战士,而我们是还没真正上战场的菜鸟,所以在心态与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与矛盾,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下了水之后不论如何也都无法放松自己,让水的浮力自然发挥作用。
  ——《灵性开悟》译者 鲁宓

目录

导读
1 开悟史上的伟大时刻
2 永恒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
3 真相的全貌
4 简短的回顾
5 简短的预览
6 活出梦想
7 成虫
8 乌托邦
9 敌托邦
10 短视症
11 大麦克攻击
12 这句子是错的
13 一切皆真
14 盲人的国度
15 显化命运
16 没有角色的演员
17 识字的文盲
18 灵性失调
19 我,见证者
20 觉醒部
21 平凡的超能力
22 祈祷的力量
23 最美好的世界
24 幻相的三脚凳
25 另类族群
26 嘉年华会
27 后妊娠期
28 宣战
29 不自由,毋宁死
30 献给一位朋友的挽歌
31 鸭语
32 驯魔者
33 纪念死神
34 生存,或死亡(存在,或不存在)
35 终极禁忌
36 再简单也不过了
37 尾声
38 永恒的虚无:启悟后的光景

精彩书摘

  3. 真相的全貌
  你知道些什么呢?说真的,有什么东西是你真正、确实知道的?
  且将所有意见、信念与理论暂时摆在一边,专注讨论这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你确实知道的?或者就像梭罗说的:
  让我们静下心来,努力使自己的双脚向下穿透意见、偏见、传统、幻相与外表组成的泥泞,这里淤积着上帝给自己的名号(这层淤泥覆盖了整个地球)……穿透教会与政府,穿透诗、哲学与宗教,直到抵达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现实”的坚硬磐石底层,然后说,这就是了,绝对不会错。接着才是真正的开始……
  换言之,咱们废话少说,先弄清楚我们确实知道些什么。“我思故我在”这句格言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问题是:你知道些什么?
  答案是:我存在。
  其他那些所谓的事实,其实都是非事实(non-facts),属于共识现实(consensual reality)与相对真相(relative truth)的范畴。换言之,就是非真实的现实(unreal reality)与非真相的真相(untrue truth)。
  “我思故我在”是用来证明事实的公式,但在继续讨论之前,要先问一下:我们还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肯定的?
  什么都没有。其他什么我们都不知道。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真正的重点。“我存在”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是个事实,而在于它是唯一的事实。
  每个人向来都知道,或者将来会知道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存在”。至于其他的一切,所有的宗教、哲学与科学,都不过是对梦境的诠释。“我存在”是唯一的事实。
  “我思故我在”会孕育出摧毁宇宙的思想。除了“我思故我在”,我们一无所知;除了“我思故我在”,我们不可能确知任何事。除了“我存在”,其他的我们完全不知道。没有任何人或神可以宣称他知道的比这个更多,没有任何存在的或我们想象出来的神可以宣称他们知道的范畴超越这件事:我存在。
  我们不免需要暂时扯到《旧约圣经》。摩西曾询问上帝的名字,上帝回答他:“我即是我存在。”上帝给自己的名字就是“我存在”。
  请注意,“我存在”是无法做词形变化的,它不允许任何变动。上帝并未说:“我的名字是‘我存在’,但你们可以叫我‘你存在’或‘他存在’。”我思故我在——“我存在”的声明——的范围只限于个人的主观认知。我可以说我存在,且知道这是事实,但我不能代替其他人做此声明,宣称你存在、他/她存在、我们存在、他们存在、它存在,等等。我知道我存在,仅此而已。了解这层道理后,我存在——也就是上帝的别名——真的是最初与最终,是生命、知识,以及你们的整体。
  “我思故我在”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界线,其中一边属于信仰、概念与理论的范围,跨越了那条线,就意味着抛弃这一切。一旦心智中充满了盘根错节的“我思故我在”,任何理论、观念、信仰、意见或辩论都不可能拥有现实基础。两边不可能越过那条线对话,因为在一边有道理的事情,到了另一边就说不通了。
  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我思故我在”,但其实没有人真正懂它,连提出这个命题的笛卡尔亦然。若哲学教授了解“我思故我在”的真义,他们就不会成为哲学教授了。数学家兼哲学家说,所有的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但包括柏拉图哲学在内的所有哲学,一旦碰上“我思故我在”,都会沦为过时又不着边际的东西。唯独主观的“我存在”是真实的,所以,何必继续说些废话?根本没什么好说的了。
  “我思故我在”并非只是某种思想或概念,而是能够蚕食自我的病毒,如果可以降低自己对它的防卫,它终究会吞噬所有的幻相。一旦了解“我思故我在”,就能够逐渐有系统地解除我们对所有自认为了解的事物的“知”,拆解我们以为是自己的那个自我。从表层理解“我思故我在”只需几分钟,但要让它从内而外将你吞噬,可能得花费数年的工夫。
  人生不过是场梦,并没有所谓的“客观现实”存在。二元是无法被证明的,世间没有任何事物的存在能被证明。时间与空间、爱与恨、善与恶、因与果,都只是概念而已。若有人自称知道任何事情,其实正代表他们对唯一的那件事一无所知。主张“我存在”之外的任何真相,都只是在承认自己的无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和概念,其中所包含的真相不会比绵羊发出的哀鸣更多。最伟大的书籍中所包含的真相,也不会多于最高级的猪肉罐头。
  所有人都一无所知。
  ……
  跋
  鲁宓
  方智找我修订杰德的第三本书《灵性的自我开战》。他们原来找的译者大概跟杰德犯冲,只好找想法相近的译者来补救。
  修补别人的翻译是事倍功半的工作,总会有一些漏网之鱼。幸好还有德芬把关,我相信原来的犯冲已经被减至最低了。
  翻译了两本杰德的书之后,也听到了一些读者的疑问,就在此引述一位文字流利,想要真诚讨论的网友的质疑:
  我想指出一些个人质疑,在这本书里,杰德的文字总是快人快语,但如果稍微留心,就可以看出一些奇怪之处:
  关于佛陀的“留言”:“我要得到最终的真相与最终的实相……我一定会达到三摩地与真实的意识……我也不会背离我要达到涅槃的誓言。”作者似乎引佛陀为“信仰”,并且只是想靠自己达成。但三摩地、涅槃,不也是书中不受鼓励的“魔境”吗?这何尝不是追求呢?
  对应到“我们都不知道佛陀到底说了什么,因为没有写下来,或找人公证,而此刻他也不在这里,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了。”……何必闲谈幻象与开悟,佛陀的“留言”,还历历在目。
  为什么他可以追随佛陀要到达“三摩地”的留言,佛陀说的话,深得他心。他却可以议论安德鲁想追随的“涅槃”?两者不一样都是追随?不都是信仰吗?
  我不是故意来找茬的,只是对文字比较敏感。我并不否认他写的大部分很好,但是他想推导出的结论有待质疑。只有死了,所有的信仰,才会真正死寂吧!
  看到这样的质疑,虽然我不是杰德,更没有开悟,但也不免想趁机发表一下我的心得:
  我实在无法替杰德说明,因为我也不是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但关于他引述佛陀的这番话,我觉得重点在于他欣赏那种孤注一掷的壮烈精神,那也是他在书中一直强调的:真相的代价就是一切。至于那些佛教的境界用语,应该不是重点。
  我想你还没有将信仰的“内容”与“信仰”这个状态本身区分得很清楚。
  对我而言,信仰的内容并无对错真假之分。或者说,不需要去支持或否定它们,因为那些都是道听途说……你大概认为“道听途说”是负面的,但对我而言,它没有负面的意思,而是能够完美说明信仰的本质……“信仰”是我们从一生下来之后,就一直不断被外界所培养与加强的,我们没有不接受的余地,也难以觉察到……信仰是我们还不会游泳时的泳圈,还不会走路时的柺杖。信仰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时候到了我们自然会放下它们。
  杰德说一切信仰都是屁话,听起来比较负面,因为我们不喜欢屁。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批判信仰的实际内容,而是批判信仰的本质,也就是道听途说。
  这种批判是让信徒很难以接受的,我们必然要捍卫自己的信仰。以前的我也是如此。但后来发现,我们捍卫的并不是信仰的内容,而是自己的信徒状态。
  要跳出信徒状态,是一种天翻地覆,而且很孤独的自我革命,而提出质疑是必经的过程。
  虽然我不同意网友的质疑内容(但非常鼓励质疑),我不认为杰德引用信仰内容有什么太大的矛盾,但我也看到一些其他的矛盾:他呼吁大家醒来战斗,不要被幻象迷惑,但他又很爱说自己顺势而为,接受一切;他鼓励大家质疑,但碰上一直质疑的学生,他又说人家是一个挑剔的灵性消费者;他要我们用尽全力追究真相,但照他的经验,最后会发现一切信仰的核心就是自我,而自我皆假,其他一切皆真(融合无分别),如此一来,似乎并无一个真正判断真假的客观标准。
  当然有可能,身为开悟者,杰德是已经卸甲归田的老战士,而我们是还没真正上战场的菜鸟,所以在心态与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与矛盾,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下了水之后不论如何也无法放松自己让水的浮力自然发挥作用。
  但我们已经放弃了信仰这个救生圈,唯一拥有的就是自己的觉察,所以我要在此再次呼吁:不需要一味否定与挑剔,但是一定要保持探究与质疑,并且将其记录成文字,然后不仅要思索答案,也要好好检视自己的文字。这正是练习“灵性自体解析”的好机会,也是我们对抗幻觉的最好武器之一。

前言/序言

  导读
  一本兼具麻辣灵性理论和实操灵修工具的好书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杰德·麦肯纳的第一本书《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出版之后,得到了很多热烈的回响。原以为这是一本比较冷门的书,因为它基本上是“反灵修”的,我担心会引起灵修人士的抗拒,没想到,更多人是张开双臂欢迎它。我想,或许很多在灵修道路上的人是真的想看到实相、真相,而不是光想要拿“爱与光、和平与安宁、慈悲与奉献”来掩盖一些令人不安的事实吧。
  而现在,杰德第三本书《灵性的自我开战》出版了。顾名思义,这就是一本会引起更多争议的书(原书名为“Spiritual Warfare”,直译的意思是“灵性战争”,而“灵性”与“战争”根本就是两个反义词嘛)。作者在书中的麻辣程度加重到令人捏把冷汗,他痛斥一些灵修界的怪现象,我也在被骂的行列中,但我不得不承认,他所说的,真实与正确的成分居多。
  中文版之所以会先推出他“灵性开悟三部曲”的第三本,而把第二本放在后面才出,主要是因为第三本的口味比较重,真的非常好看,精彩万分。对我个人来说,它像一枚震撼弹,完全动摇了我的灵性观点和世界。而且,他在书中详细说明了“祈祷”和“显化”的差别,指出心想事成的真正境界和到达的方法:“宇宙给的,就是你想要的,那么你想要的,宇宙就会给你。”这正是大多数读者心所向往的!
  杰德这次在书中再次强调,灵性开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假我(我执)的彻底消融。但在灵性市场上,有太多宣称自己已“开悟”的大师。我同意杰德的说法:“没有任何领悟、洞见或顿悟能在一瞬间将假我扫除殆尽,凡是自称瞬间觉醒的,其实正是最深陷于幻觉的人。”这些大师也许有很好的领悟——宇宙智慧的大门在某个瞬间为他们开启——所以说得出舌粲莲花的法与道,但他们的我执还是非常强烈,强到他们自己的眼睛都被蒙蔽得看不见了。
  杰德形容得很好:
  我的前债券经纪人有超过30次直接与神之心智结合的经验,但如今他只是个一般人,过着推销产品与往返于上下班路上的平凡生活。所以在我看来,假如这个状态无法恒久持续下去,那它应该什么狗屁都不是,只能算是游乐场里的一项设施罢了。
  他在本书中再次深刻描述我们每个人都深陷我执牢笼中的状态,更可怕的是,我们都是眼睛闭起来,自愿被囚的——被自己的无知和恐惧所奴役,无法逃脱。他说:“很少有人能了解何谓天堂与地狱,他们让自己在地狱里腐烂,却从不明白活在天堂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世间没有任何自由比得上挣脱我执的束缚,然后与当下如是(what is)和谐共存。”多么一针见血的说法啊!
  他也指出,由凝固的情绪能量所形成的硬壳,是阻碍我们获得自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敲掉这些硬壳,方法就是:“我们应该解除所学、放下、简化。我们以为自己的目标是要成为某个人物(become someone),但唯有当我们什么都不是(become no one)时,宇宙才会属于我们。”这个时候,就是他说的,我们会与宇宙同频共振,然后自然而然就能心想事成。
  接下来,他提到了“祈祷”(pray)和“显化”(manifestation)的不同:
  祈祷具有特定性。你想要某些事物,便开口要求,但显化并非针对特定目标,它不只是关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跟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做事的方法、你是谁,以及你在世间如何做人处事有关。显化是关于如何塑造梦境状态,以及在自我与非我毫无缝隙的汇流处自在生活。它消除了做梦者与梦境之间的界线。你不只显化出一辆车或一双新鞋子,也显化了自己,其余的一切会自然且轻松地随之展现。
  我们一直误以为心想事成就是用心去想、去发愿、去祈求,这是很大的谬误。心想事成的前提是,你要消融自我和无我之间的分隔,活在一个融合的状态,成为一个人类成人(他在书中多次提到)。那么,当你想要某件事情发生时,就去采取行动,然后宇宙就会回应你。杰德说:“你展现了明确的意愿,不只透过言语或想法,而是透过行动。当我们这么做时,宇宙很自然地就会比平常更柔软,开始重塑自己来顺应我们的需求,反之亦然。当自我与非我之间那个被感知到的分界开始消融,这个情况便会发生。”
  他在书中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帮助我们检视自己的人生到底是不是我们选择的,或我们想要的。他建议大家要去重整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为自己划清界限,而不是透过别人来决定、选择,或是任由二手资料操控我们,把我们变成自动化模式下的机器:“是谁刻意选择被锁链绑住?是谁选择了婚姻、养儿育女与事业?是谁自愿在消费社会债台高筑,浪费自己毕生劳动的成果,沦为各种有形物质与企业的奴隶?是谁选择把闲暇时光都用来处理杂务、做家事与看电视?谁决定吃进有毒食物,住在充满中毒人们的有毒环境里?谁选择从出生到死亡都过着预先设定好的人生?谁选择进入这种悲惨、卑微又负面的梦境里?当然,这种单调沉闷、追逐物质的生活或许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如果我们真的有选择的话。但我们没有。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在梦境中沉睡。我们一头栽进已经为我们准备好的人生,就像小孩子早上醒来发现妈妈已经为他们准备好衣服。没有人真正自己做决定。我们不是藉由选择来过生活,而是按照既有的方式度日。我们扮演生来就要扮演的角色,并未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而是丢弃了它们。我们之所以丢弃,是因为不知道还有更好的选择,对更好的选择一无所知,是因为我们从未探问。我们从未质疑或有所怀疑,也从未挺身抗议,从未画一条界线。我们从来不曾在年轻时对父母、灵性导师、老师或其他任何人,提出一个简单、诚实且直接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必须在其他所有问题提出之前先被回答:‘这到底是在搞什么鬼?’这样就足以让他们毙命。不需要动刀动枪,而是运用你的思想、诚实与率直就能办到。这就是你观看、你看见的方式,也是你画一条界线的方式。”
  这一段读起来真是十分麻辣精彩,却也精准到位。我们从未质疑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自己选择的、想要的?我们是否一直在迎合父母、家庭、社会、学校的价值观和要求,却从未发现,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有权利去选择、去决定?等到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们已经深陷其中,想要抽身而出,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就像书中的丽莎一样。但是,知道自己被囚禁,就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永远不会太迟。
  像这样的精彩段落,书中比比皆是。不过,在杰德嬉笑怒骂的文字当中,还是有非常具有建设性的主张和脉络可循。我可以归纳出他觉得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我思故我在。”这个“思”,不是胡思乱想的思,而且看起来跟很多灵修法门强调的“无念”抵触,但真的尝试去达到“无念”状态的人都会沮丧地承认,我们的脑袋无法达到无念,最多只是顽空。无念的状态是当我们明白一切,再也没有问题时,脑袋自然而然会安静下来,没有东西可以琢磨了。所以,杰德所谓的“思”,是他非常强调的独立思考,认真地张开眼睛去看,而不是听信专家、权威的话。他在第一本书中提到“灵性自体解析”,这是思考的工具,是可以解构一切谎言的工具,“灵性开悟三部曲”的第二本书里有一个详细的范例,介绍这个方法的整个过程。
  此外,他在本书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修炼方法:纪念死神,也就是时时刻刻记得自己终究会死的事实。他说:“让自己接近死亡。每一小时、每一天,你都要让自己沉浸在对死亡有所觉知的心态中,察觉时间的飞逝、时钟的运行,察觉每过一天就消失了一天,你的每次呼吸都代表又少了一口气。要以星期或月,而不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生命,清楚地记录生命的流逝。每天早晨花一点时间沉思何谓拥有崭新的一天,将‘直到死亡降临,我们才如梦初醒’刻在浴室镜子上。对死亡的沉思、对自己必死这个事实的沉思,是真实且强而有力的静心。察觉死亡就是真正的坐禅,是普世的灵修方法,是每个人唯一需要且应该好好修炼的功课。所以,是的,你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把这种充满生命的觉知带入自己的生活中。当你看着钟表,坐下来享用食物,或者进入浴室时,都要养成思索死亡的习惯。每天花点时间单独散步,好好地思考可以活着、走路、看见、听见及呼吸的意义何在。这不是某种练习,不是某种你试图让自己相信的肯定信念,而是很真实的东西,是你所有思想与行为的核心。如果你知道自己明天会死,你今天会做些什么?然后,你干吗还不去做?”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杰德的书过于黑暗、消极,但我个人不这么认为。他在光明的彼岸(因为他的眼睛打开了),看我们这些在黑暗中的人(因为我们的眼睛是闭着的),说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好听。但仔细探究,他的说法跟其他许多古老教派与典籍的教导其实并没有差别,只是他比较赤裸裸、血淋淋——因为没有经过包装,而且他没有在前面吊了一根胡萝卜诱惑我们,也没有承诺后面会给我们糖果吃。他说:“‘我们的共识现实其实是梦境状态’这份理解是无法被摧毁的。人生不过是一场梦,所谓的现实其实缺乏根基。由于你的眼睛闭着,所以会觉得不满意,但睁开眼睛的我却发现它是令人喜悦的、神奇的、荒谬的、互动性高、充满挑战、神秘、顽皮且短暂。你想要答案,但其中没有答案,只有信仰,而你若想觉醒,无论是在梦境状态之内或跳脱其外,信仰都不会是你的朋友,它们只会阻拦你。要求答案与解释是自我用来拖延的诡计,你可以停止这些我执的要求,融入这个你所归属之处,信任、臣服、放下。虽然你听不见,但有个时钟一直不停地滴答响,而你并不知道自己还剩多少时光。仔细倾听那个滴答声,游戏已经开始了,无论你是否参与其中。”
  最后,他还提出一个灵修界很熟悉的练习法门:见证(witness),就是自我观察的意思。
  “说到底,唯一的灵修练习就是观察:看清楚事物的真相。这就是灵性自体解析,一个帮助我们看清楚的工具,让我们的脑袋发挥到极致。在见证过程中,你要稍微保持距离,这样你就不只是在过生活,同时也能观察它。这不是像写日记那样的反思,而是在发生的当下进行,在每个瞬间。就像此刻,我坐在这儿跟你说话,但我也处于公正观察者的见证模式。我不完全是戏里的角色,也是台下的观众。我很清楚自己正在台上表演,而我有点疏离地旁观着自己的演出。”
  用演员的心态而不是角色的心态冷眼旁观自己的生活,倒是一个挺好的自我观察方法,而且杰德还建议,要去解构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退后一步观察它,从高处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时空,彻底看出人生的虚幻:“你可以像这样不断向下挖掘你一层一层的信仰,揭开幻相的层层面纱。正如我说的,这一切的关键其实只在于观察:透过不去看不存在的,来看见存在的。”
  最近读到一段话,和杰德的观点不谋而合:“真的不忍心告诉你,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梦。你一辈子执着的子女,只是你的一个缘;你一辈子放不下的家庭,只是你生命里的一个驿站;你所追逐的感情和名利只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幻影。梦醒时分空空如也,满世界都是你,而整个世界又都是空的。”所以,刚读完杰德的书时,我十分沮丧。既然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我们所追逐的东西,甚至我们自己都终将化为空无,那一切有何意义?
  但我很快体悟到,没有人走进迪斯尼乐园时会问:“我来这里做什么?这一切有何意义?”我们来到了这个地球,这就是意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自己想要创造的一切。虽然我们生下来就受到许多人生模式的限制,让我们和自己的真实本性失去连结,不知道自己多么有能力,但这就是此游戏的精华所在。我们要找到“身为演员而不是角色”的那种感觉,然后就可以恣意挥洒自己想演出的角色。同时我们很清楚,在这一生中,我们所创造的所有事物都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样,当“死亡”这个大浪来袭时,一切都会被摧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不那么执着地看待自己的人生——它只是个游戏而已。
  至于,你如果要玩“开悟”这个项目,当然没有人会反对,只是要看清楚,你的开悟版本是否只是玛雅(幻相女神)乐园中的一个游乐项目,或者你真的离开了游乐场,超脱于人间游戏之外?关于这件事,没有好坏对错,只有明白与否。
《灵性的自我开战》:一场关于内在疆域的深刻探索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次邀请,邀请您踏上一场深入自身内在疆域的征程。它将带领您审视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选择与行动的强大力量。这不是一场外在的冲突,而是一场关于自我认同、信念系统以及我们如何与自身最深层渴望和恐惧对话的搏击。 想象一下,您的内心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其中既有花园般静谧、充满爱与智慧的角落,也可能隐藏着暗流涌动、纠缠不清的迷雾。这些迷雾,可能源自童年时期未经消化的经历,可能来自社会文化强加的价值观,也可能仅仅是我们为应对不确定性而无意识筑起的藩篱。它们并非邪恶的实体,而是我们为了生存和适应而发展出的复杂机制,有时却会成为阻碍我们实现真正潜能的枷锁。 《灵性的自我开战》的旅程,便是去辨识这些“内在的敌人”。它鼓励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不再将它们视为必须被压制或逃避的负面力量,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信号,一种关于我们自身需求、未被满足的情感或被忽视的潜力的提示。这并非一场以消灭为目的的战斗,而是一场以理解、转化和整合为核心的深刻对话。 为何要进行这场“自我开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教导要“战胜”自己的缺点,要“克服”恐惧,要“压抑”负面情绪。然而,这种对抗性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使得那些被压抑的力量更加顽固地潜伏,并以更隐蔽、更具破坏性的方式显现。您是否曾感到无论如何努力,某些行为模式或负面情绪总会反复出现?是否曾感到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无名的冲突,让您难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自由? 《灵性的自我开战》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路径。它认为,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消灭,而是来自于接纳。当我们不再抗拒内心的某些部分,而是愿意去倾听、去理解它们为何存在,它们想要表达什么,我们便获得了与之共存并最终超越的力量。这种“开战”,与其说是你死我活的搏斗,不如说是与自身更深层智慧的连接,是一种对自我全盘接纳后的升华。 这场旅程将带领您做什么? 自我觉察的深化:本书将引导您运用一系列的工具和视角,去深入洞察那些塑造您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内在机制。您将学会如何识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信念,如何看见那些阻碍您前进的思维陷阱,以及如何理解那些潜藏在您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 情绪的转化之道:恐惧、焦虑、愤怒、悲伤……这些看似令人不快的“负面”情绪,往往蕴含着重要的信息。本书将教您如何不再逃避它们,而是学会与其共处,理解它们传达的讯息,并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养分。您将发现,情绪并非敌人,而是您内在世界的信使。 信念系统的重塑:我们所相信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本书将帮助您审视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辨别哪些是支持您成长的,哪些是限制您的。您将有机会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构建一套更积极、更具创造力的信念系统,从而影响您的现实。 内在力量的唤醒:当我们不再与自身为敌,而是学会与内在的每一个部分和谐相处,我们便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意志。本书将帮助您找回那份被遗忘的内在力量,让您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通往自由的路径:最终,这场“灵性的自我开战”的目标,是帮助您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实现真正的内心自由。当您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不再被内在的冲突所困扰,您便能更清晰地看见人生道路,更有力量地去创造您所渴望的生活。 《灵性的自我开战》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指南。它需要您的参与,需要您的勇气去审视,需要您的耐心去实践。它是一次邀请,邀请您成为自己内在世界的探索者和建造者,用爱与智慧,重新定义您与自己的关系,从而开启一个更加充实、自由和有意义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了这本书的序言,我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打动了。那是一种既温柔又坚定的力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黑暗中为我点亮了一盏灯。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所谓的“答案”,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感受,去思考。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他对那些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困惑和挣扎,有着非常细腻的捕捉。他提到的那些“内心的声音”,那些“看不见的拉扯”,让我瞬间联想到自己曾经的经历。我仿佛在书中的字里行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无数和我一样,在寻找内心平静和力量的人们。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魔力,它不华丽,却非常触动人心。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灵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我们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在每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中,在每一次选择面对而非逃避的勇气中。我非常期待后续的内容,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带领我们走进更深的探索,如何帮助我们成为自己内在的战士,以及如何在这场“开战”中找到最终的胜利。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只是觉得名字很有趣,想随便翻翻。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被一种意想不到的深刻和广度所吸引。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将“灵性”这个抽象的概念,用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他提到的“自我开战”,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内耗,而是一种积极的、为了更高层次的自我而进行的斗争。我能感受到作者的智慧,他用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层层递进地解析着我们内心的复杂性。他并没有回避那些艰难的话题,而是勇敢地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然后温柔地引导我们去面对。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评判的态度,他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我们当下处于何种状态,我们都有能力去改变,去成长。这本书让我对“内在冲突”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需要压抑和回避的负面情绪,而是一个学习和转化的契机。我期待着书中关于如何“开战”的细节,如何在这种斗争中找到平静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中央那淡淡的金黄色光晕,瞬间就传达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些关于内在成长和精神力量的课题,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它时,便被它深深吸引住了。我拿起它,翻看了几页,虽然内容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我能感觉到作者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力量,仿佛在引导读者踏上一段探索内心宇宙的旅程。书中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也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喜欢书脊的设计,简洁而有质感,放在书架上一定会非常醒目。它给我一种期待感,仿佛里面藏着解开生命谜团的钥匙,或者指引我穿越迷雾的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书中,去领略作者所描绘的那个“灵性”的战场,去感受那种“自我开战”的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新的视角,一些突破性的领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在这个世界上安然行走的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在对话。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知心的朋友,一位睿智的长者。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暖和关怀,他用一种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讲述着那些关乎我们内在世界的重要课题。我读到书中关于“信念”和“认同”的部分时,深有感触。我们常常被自己设定的框架所限制,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而这本书则是在提醒我们,要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要敢于挑战那些限制我们的“内在规则”。“灵性的自我开战”,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关于“我是谁”的深刻探索,一场关于“我想要成为谁”的勇敢实践。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和但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动机,去辨别那些真正重要的事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帮助我卸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如何点燃我内心的火焰,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坚定、更有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那种“力量感”。不是那种激烈的、外在的冲突,而是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内在力量。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停下来,去回味作者的某些句子,去感受它们在心中激起的涟漪。他提出的“灵性”概念,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与我们真实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一股强大的能量,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被外界的喧嚣和内心的杂念所蒙蔽,而未能觉察。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那些我们可能不愿意面对,却又真实存在的部分。作者以一种非常诚恳的态度,邀请我们去审视这些角落,去理解它们,去转化它们。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恐惧”和“怀疑”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们确实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予我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在的敌人,并最终战胜它们。

评分

书很好了,到了后就马上开始读起来

评分

非常好的书,京东的服务很好,速度很快

评分

书很好,正能量,给人启迪,正版,美观。

评分

很不错的书,质量也很好!很赞!

评分

包装好,物流快,支持京东,五星好评!

评分

正版。速度快,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完好无损的收到,满减买的便宜!哈哈哈!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