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等诸多奖项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第四部长篇小说
《艺术家的命运》不是黑塞的体验,而是黑塞打算去体验的事情
◆ 黑塞说的是青年人的语言。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多的德语作家。
◆ 任何读过黑塞作品的人,都会为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以及浪漫气息所打动,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青年没能在青年时代阅读黑塞,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尽管成年之后重读时,会感受到这种懊悔。这就是一位只要有过阅读,就一定会喜欢上的作家,一个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导师。
◆ 无论是黑塞的小说,还是黑塞的散文、诗歌,读来都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黑塞其人,更能从他展露出心灵、思索、喜乐悲愁乃至愤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在《黑塞作品05:艺术家的命运》中,黑塞藉着善感画家约翰·费拉谷思的故事,道出了他自己婚姻生活的内幕。在文明极度发达的欧美现代家庭制度中,黑塞描写一位苦闷的艺术家如何专心致力于艺术天地的创造中,来挽救家庭崩溃的命运。孤独的抒情私人黑塞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悲剧画家内心的挣扎与苦闷。是诗人黑塞继《生命之歌》后又一部成名的杰作。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文学家、诗人、评论家。出生于南德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复学后又在高中读书一年便退学,结束他在学校的正规教育。日后以《彷徨少年时》《乡愁》《荒原狼》《流浪者之歌》《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1946年获歌德奖,同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的世界声誉达于高峰。1962年病逝,享年85岁。黑塞的作品以真诚剖析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谛而广受读者喜爱。
一生追求和平与真理的黑塞,在纳粹独裁暴政时代,也是德国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
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高、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
——托马斯·曼
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黑塞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
——保罗·科埃略
讽刺有更加辛辣的种类,如愤怒与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种更有魅力,这就是黑塞拥有的讽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能抛开自己,能觉察其本质而不内视,能认识自我而不沾沾自喜。这种讽刺是一种谦和形式,谦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赋与内涵伴随,越是觉得可爱。
——安德烈·纪德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黑塞说的都是青年人的语言。在他那里青年人不再感到自己带着枷锁。同时又向过去迈进一步并把父辈送进坟墓,黑塞的主人公——在理智与感情之间被抛来抛去——炸掉了它们的界限并长大成人。
——《生活》
黑塞的生平与《艺术家的命运》/代译序
主要人物表
黑塞主要作品表
黑塞年谱
艺术家的命运
第一章 破碎的家
第二章 好友来访
第三章 热带森林
第四章 阿尔伯特
第五章 剖心泣诉
第六章 共商对策
第七章 父子之间
第八章 画中世界
第九章 下定决心
第十章 寂寞心灵
第十一章 梦中幻影
第十二章 再度病倒
第十三章 一个构思
第十四章 母子之间
第十五章 惊闻噩耗
第十六章 长夜漫漫
第十七章 爱子夭逝
第十八章 各奔东西
关于书中的意象和象征,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值得反复玩味的地方。作者似乎非常钟爱使用一些看似平凡的物品或自然元素,赋予它们近乎神谕般的象征意义。比如,某种特定的天气现象,或者一件不经意间被提及的家具,在故事的不同阶段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携带着不同的情感重量和暗示。我记得有一处描绘阳光穿过百叶窗投射在地板上的光影,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光线,更是主角内心光明与阴影交界的绝佳隐喻。这些意象的运用是如此自然和内化,以至于它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故事的肌理,而不是生硬地安插进去的说教工具。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它们或许也隐藏着关于我们自身的深刻真理。阅读此书,就像在学习一门新的视觉语言,需要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解码,去感受光影、色彩和质感在文字中所构建出的独特氛围,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让人佩服。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情感和智力资源,绝不是那种可以边喝咖啡边轻松翻阅的读物。有些段落的密度之高,信息量之大,让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外部的笔记工具来梳理人物关系和时间节点。但这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尊重读者的智力,邀请我们成为故事的共同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每一次克服一个难懂的哲学概念,或者终于理清一个复杂的人物动机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任何通俗小说都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场艰苦但丰盛的智力远足,虽然体力消耗很大,但抵达顶峰时所见的景致,却是无与伦比的壮丽。我能感受到,作者倾注了毕生的智慧和心血在这部作品里,他没有试图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忠实地记录下他对世界最深刻的洞察,这种纯粹性,是艺术作品最宝贵的品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不惧怕深度思考、愿意在文字中探索人性复杂性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简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让你一眼望到头。相反,它像一个精巧的迷宫,让你在不同的时间线和叙事视角之间不断穿梭、回溯和折返。有时候,你会觉得故事似乎陷入了某种循环,人物似乎总是在重复着过去的错误,这让我一度感到有些沮丧,以为自己陷入了文字的泥淖。但正是这种看似重复和停滞,才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本身的样态——我们总是在与过去的幽灵搏斗。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理解作者的用意,他并非故意制造阅读障碍,而是想让读者切实体会到“命运的重量”和“时间的回响”。每一次重复,都伴随着一次更深层次的自我觉察或环境的细微变化。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厚度,使得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理解,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小说结构的固有认知。它迫使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去捕捉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如暗流般的逻辑线索,这种挑战性令人着迷。
评分我记得我是在一个连续加班后的深夜,带着一身疲惫和对现实世界近乎麻木的感觉,打开了这本书的扉页。那种感觉很奇特,仿佛我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进行一场潜意识的对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但又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它不急于抛出观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慢条斯理地铺陈着生活的肌理和人性的幽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矛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深刻。他没有用大段的心理独白去强行解释人物的动机,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一次不经意的眼神接触,将人物复杂的内在世界暗示给读者。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走神,否则很容易错过那些转瞬即逝的、却至关重要的信息点。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专注力的训练,让我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走到窗边,凝视着夜色,思考着那些文字在我脑海中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深度的共鸣,是我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最为珍视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就抓住我的眼球了。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仿佛一下子就能把我带入一个充满哲学思辨和艺术气息的境界。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我正为手头另一本小说中过于直白的叙事感到一丝疲倦,而这本书的封面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内敛、更富有深度的阅读体验。虽然我对于书的内容还一无所知,但仅仅是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和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香,就已经让我决定要把它带回家。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留白的处理,它不像现在很多畅销书那样堆砌华丽的插图,而是用极简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庄重感,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敬畏心,觉得里面承载的必然是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字。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处可以安放我躁动心灵的角落,让思绪随着文字的河流缓缓流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些未经修饰的、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和挣扎。这种对“阅读前仪式感”的重视,往往决定了我对一本书最初的期待值,而这本书的封面,无疑是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开场白。
评分不错。。。。。。。
评分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这一时期黑塞的作品一改前期那种富于柔和旋律的风格,而充满了心灵分裂的苦恼和迷茫、彷徨的气息。直至1930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问世,才结束了作者苦恼的内心自我追寻,而开始了致力于探索精神上理想世界的晚期创作。
评分漢斯是一個神童,而且他願意努力,爲了通過考試,他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後來成功考上了神學院。在神學院里,他遇上了崇尚自由的具有詩人氣質的赫爾曼,從此自我蘇醒,後來在學校的壓力下,神經衰弱不得不輟學。回到家鄉做技工,不堪忍受的嘲笑和諷刺下最後死了。 漢斯的死無疑是可惜,但是對於漢斯的自我蘇醒之後,他的“墮落”,以及輟學的結局,這是不是一種可惜呢?可以假設,如果漢斯沒有遇上赫爾曼,他必然會沿著......
评分黑塞的书,有种别样的滋味!
评分喜欢内容,买了一套啊
评分我觉得这本书不错的,值得花时间去看
评分◆ 任何读过黑塞作品的人,都会为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以及浪漫气息所打动,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青年没能在青年时代阅读黑塞,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尽管成年之后重读时,会感受到这种懊悔。这就是一位只要有过阅读,就一定会喜欢上的作家,一个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导师。
评分黑塞很早就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压力。4岁的时候,他“暴烈的脾气”已经在母亲的日记里留下了痕迹。他的父母对他忧心忡忡。他的外公需要写信提醒他们,对这个孩子应该有“极大的耐心”。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在考虑将他送往严厉的教会学校。12岁的时候,他在学校的管制中开始了独立生活。他用不长的时间通过了很少孩子能够通过的拉丁文考试。这意味着他能够进入下一阶段面向远大前程的教学体制中去学习。那个体制造就过荷尔德林和黑格尔这样一些响亮的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