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

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水小平,白若阳,刘海燕 著
图书标签:
  • 理论力学
  • 力学
  • 教程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 精品教材
  • 物理学
  • 经典力学
  • 教材
  • 理工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135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95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A类)”编写,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也是国家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
  《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运动学,包括运动学基础、刚体的平面运动、复合运动;第二篇为静力学,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第三篇为动力学,包括动力学基础、动能定理、动量原理(含碰撞)、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动力学普遍方程和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共配有607道题(大部分是作者编写的新题),其中例题136道、思考题155道和习题316道。另外,还附有北京理工大学2010~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理论力学”试题。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运动学
第1章 运动学基础
1.1 约束及其分类
1.2 刚体运动的分类
1.3 机构、广义坐标与自由度
1.4 点的一般运动及其描述方法
1.5 刚体的基本运动及其描述方法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2.1 刚体平面运动研究的简化和运动方程
2.2 平面运动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2.3 平面图形运动的位移定理
2.4 用速度瞬心法求平面图形上点的速度
2.5 平面图形上两点的速度关系
2.6 平面图形上两点的加速度关系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复合运动
3.1 绝对运动、相对运动与牵连运动
3.2 变矢量的绝对导数与相对导数的关系
3.3 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3.4 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3.5 平面运动刚体的复合运动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篇 静力学
第4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
4.1 力和力偶
4.2 力系的主矢和力系对某点的主矩
4.3 力系平衡的基本公理
4.4 力系等效的基本性质
4.5 约束和约束力
4.6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力系的简化
5.1 力的平移定理
5.2 一般力系向某点的简化
5.3 一般力系的最简形式
5.4 特殊力系的简化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力系的平衡
6.1 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平衡方程
6.2 桁架的内力计算
6.3 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篇 动力学
第7章 动力学基础
7.1 惯性参考系中的质点动力学
7.2 非惯性参考系中的质点动力学
7.3 质点系质量分布的特征量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动能定理
8.1 动能
8.2 力的功
8.3 势力场和势能
8.4 动能定理
8.5 机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动量原理
9.1 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
9.2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9.3 质点系的质心运动定理
9.4 质点系对固定点的动量矩定理
9.5 质点系对动点的动量矩定理
9.6 质点系的动量矩守恒定律
9.7 动量原理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9.8 关于动力学的三个基本定理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达朗贝尔原理
10.1 达朗贝尔惯性力与质点的达朗贝尔原理
10.2 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
10.3 质点系达朗贝尔惯性力系的简化
10.4 动静法的应用举例
10.5 定轴转动刚体的轴承附加动约束力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 虚位移原理
11.1 约束方程及其分类
11.2 虚位移
11.3 虚功
11.4 虚位移原理及其应用
11.5 通过广义力研究质点系的平衡问题
11.6 关于虚位移原理与静力学平衡条件求解平衡问题的对比
思考题
习题
第12章 动力学普遍方程和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12.1 动力学普遍方程
12.2 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12.3 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的首次积分
思考题
习题

附录A 北京理工大学2010~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理论力学”试题
附录B 简单均质几何体的质心、转动惯量和惯性矩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A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假设性的、不包含《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围绕另一本不同主题的教材展开,力求详实且自然。 --- 《现代计算材料科学导论:从原子尺度到宏观性能预测》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工程与物理研究领域,对材料行为的理解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实验观察与经验公式。随着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和先进算法的不断涌现,计算材料科学已经成为连接基础物理、化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的关键桥梁。本书,《现代计算材料科学导论:从原子尺度到宏观性能预测》,旨在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希望跨界学习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面向实践的计算材料科学全景图。 本书严格聚焦于计算方法论本身,其核心目标是阐明如何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模拟和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精确预测材料的结构、动力学、热力学性质乃至其在复杂载荷下的宏观响应。我们明确不涉及与经典牛顿力学(如质点、刚体、拉格朗日/哈密顿力学等传统主题)相关的任何基础或高级理论。 第一部分:微观尺度的计算基石 (量子与统计力学基础) 本部分是整个计算框架的基石,重点介绍驱动原子尺度模拟的物理方程和数值实现。 第一章:量子力学的计算表述 本章深入探讨了电子结构计算的理论基础,但侧重于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而非基础数学推导。我们将详述薛定谔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特别是针对周期性晶体结构和缺陷体系。重点内容包括: 密度泛函理论 (DFT) 综述: 详细阐述 Kohn-Sham 方程、交换关联泛函的选择(LDA, GGA, meta-GGA)及其对能量、晶格常数和电子带结构的准确性影响。书中将包含如何使用真实势(Pseudopotentials)和平面波基组的实际操作考量。 波函数方法(HF, MP2, CCSD(T)): 介绍这些高精度方法在描述化学键合和激发态性质时的适用性和计算成本权衡。 周期性边界条件与布里渊区积分: 阐明如何利用晶格对称性高效计算导带和价带的电子态。 第二章: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将从统计力学角度出发,构建原子间相互作用的桥梁。 力场(Force Fields)的构建与选择: 深入分析各种经验/半经验势(如 Lennard-Jones, 嵌入式原子法 EAM, 刚性/柔性势)的物理意义、参数化过程以及局限性。 集成算法: 详述Verlet算法及其变体(如速度Verlet)在精确积分运动方程中的优势。着重讨论如何处理约束条件(如SHAKE算法)。 热力学系综的实现: 详细解释NPT, NVT, NVE 系综的控制方法(如Nosé-Hoover热浴和Parrinello-Rahman压力耦合器),以及如何从模拟轨迹中提取热力学平均量。 第二部分:介观与宏观尺度的连接 (多尺度建模) 成功预测宏观性能要求将微观信息映射到更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本部分专注于连接不同尺度的技术。 第三章:介观尺度模拟方法 本章关注时间尺度跨越皮秒到微秒范围的现象,如扩散、相变和晶界迁移。 蒙特卡洛(MC)方法: 介绍 Metropolis 算法在平衡态采样的应用,以及如何处理复杂构象空间。 粗粒化模型 (Coarse-Graining): 阐述如何通过信息论或能量映射方法,将原子级细节抽象为少数几个“超级原子”或粒子,以模拟聚合物链折叠或胶体聚集。 反应性分子动力学 (ReaxFF): 专门讨论化学键动态变化过程的模拟,例如燃烧反应或材料的断裂前兆。 第四章:连续介质模型的引入与耦合 当特征长度远大于原子间距时,描述材料行为需回归到场论。本章将引入经典的弹性、塑性和粘性理论的计算框架,但其重点是如何将这些框架与微观数据耦合。 有限元方法 (FEM) 基础: 介绍单元选择、形函数(Shape Functions)的构造以及刚度矩阵的组装。强调求解大规模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方法。 本构关系的微观输入: 阐释如何利用 DFT 计算的弹性常数矩阵、或者 MD 模拟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作为 FEM 模型的本构模型参数(例如,如何从 MD 中提取粘弹性响应)。 耦合策略: 讨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建模流程,以及原子尺度模拟结果如何校准和验证连续介质模型的失效准则。 第三部分:特定材料体系的计算案例研究 本部分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前述方法的集成应用。 第五章:合金与界面工程的计算模拟 聚焦于金属和陶瓷材料中的微观结构演化。 晶界与位错动力学: 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不同取向的晶界能、迁移率以及位错线的动力学行为。 析出相的成核与生长: 使用相场法(Phase-Field)结合热力学驱动力(由DFT提供)来模拟合金凝固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化。 第六章:软物质与复合材料的性能预测 本书最后探讨了复杂结构材料的建模挑战。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 利用MD模拟研究聚合物链段的自由体积和动力学限制,精确预测 $T_g$。 纳米复合材料的有效介质理论: 如何结合界面相互作用(通过QM/MM方法初步探讨)来预测填料对基体复合材料的力学增强效应。 结论与展望 《现代计算材料科学导论》致力于培养读者将抽象的物理理论转化为可执行的计算代码和可解释的材料性能预测的能力。本书的读者将掌握从第一性原理到有限元分析的全套工具链,为解决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挑战奠定坚实的计算基础。本书的侧重点始终是方法的精确性、效率的优化以及跨尺度的信息传递,内容专注于现代计算科学前沿,与经典力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完全独立。 --- 关键词:DFT, 分子动力学, 有限元, 多尺度模拟, 密度泛函理论, 力场, 电子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简直就是一本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图表清晰明了,让人阅读起来格外舒适。尤其是那些插图,不仅美观,而且非常准确地描绘了物理过程,比如力的矢量图、运动轨迹图等等,大大降低了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我记得在学习“虚功原理”这一章节时,书中的配图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形象地展示了各种约束下的虚位移,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推导变得生动起来。此外,教材对数学工具的引入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它不会在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的数学公式,而是随着理论的深入,自然地引出所需的数学工具,并给出简洁的解释。这让我能够更专注于理论力学的物理内涵,而不是被数学细节所困扰。书中对一些经典力学问题,如万有引力、天体运动等,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人入胜,激发了我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读这本书,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享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评分

这本《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给我的感觉是,它真的“懂”学生。很多教材在编写时,往往会站在专家的角度,忽略了初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但这本书不同,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深知学生在哪里会卡壳,会在哪里感到迷茫。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总是显得格外耐心和细致,并且常常会用多种方式来解释同一个问题,确保读者能够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守恒定律”的讲解。它并没有将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简单地当作公式套用,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不同物理系统中的体现,以及其背后的深刻物理意义。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这些题目往往没有直接的答案,但会引导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探索新的解法,这对于培养我的创新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理论力学有了扎实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理论力学学习者的一大福音。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深知理论力学这门课程的深邃与挑战。它的概念抽象,数学工具要求高,常常让初学者感到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翻开这本《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时,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作者在内容编排上,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质点运动学开始,逐步深入到刚体动力学,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书中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更是让我爱不释手。这些例题不仅解题思路清晰,而且覆盖面广,从经典的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到更复杂的受力分析、能量守恒,几乎囊括了理论力学中的所有核心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习题的设计也极具启发性,有的需要灵活运用公式,有的则需要深入理解概念。我常常在做完一道习题后,感觉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又上了一个台阶。此外,教材的语言也十分精炼,没有多余的废话,每一句话都直击要害,这对于我这种时间宝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学习的道路上为我指点迷津。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时,我首先被它严谨而不失灵活的逻辑结构所吸引。它不是那种生硬地堆砌知识点的教材,而是像一条清晰的河流,引导着读者从源头一路顺畅地抵达大海。书中对牛顿力学体系的构建,从运动的基本描述,到力与运动的关系,再到能量和动量的概念,每一个环节都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人难以产生疑惑。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理论推导中,充分考虑到了数学上的严谨性,同时又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比如,在讲解拉格朗日方程时,它不仅仅给出了最终的方程,还详细阐述了其推导过程,并且解释了其在解决复杂力学问题时的优越性。这本书的附录也相当实用,包含了一些常用的数学公式和物理常数,方便读者随时查阅。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集严谨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对于想要深入理解理论力学,并且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作为一名理论力学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理论精髓的教材。《理论力学教程/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系列》的出现,无疑是我的幸运。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和定理,而是更注重对物理思想的阐述。作者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会追溯其历史渊源,解释其产生的背景和解决的问题,这使得我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理论力学的发展脉络。例如,在介绍牛顿第二定律时,书中不仅给出了公式,还详细阐述了惯性系、力的概念等基础,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其普适性。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解答。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或者对某些细节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往往会进行细致的辨析,甚至会引用一些研究性的文章来佐证观点,这种严谨的态度令人钦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学习一门课程,更是在与一位博学睿智的学者进行思想的交流。

评分

看了一下呦

评分

帮朋友买的。

评分

正版书,内容也特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哈哈哈!

评分

书收到了,表面有点脏,可能是就剩下两本的缘故吧。

评分

经典经典经典

评分

题真的不好做,在为考研做准备

评分

难。。。

评分

精品教材,内容实用,适合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