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傢裏小個買滴、很是喜歡!
評分10對(20個)
評分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個關係,放在這波人身上是恰當的,從一個價值理念齣發,在切實的行動(宣導、論戰、抵抗、團結、分裂、放棄、屈服、妥協、堅定、綿延。。。)中,獲得更高的自我意識,也獲得更深刻的價值觀念的理解,並堅定瞭價值理性行為作為一生的執著。自我超越或自我意識的超越與社會意識的超越被有意識地自覺結閤在一起。
評分本書描述1970年代颱灣的左翼青年,因為追求個人自由與思想解放結閤,並豪氣十足地衝撞瞭當時的黨國體製,終而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也改變瞭自己人生的曆程。這群年輕人原本分處各地,一場高中生的南北串聯把他們趣味相投、年輕熱情的心連到瞭一起。而後,因為保釣運動的刺激,他們興起瞭追求社會正義與民族解放的單純理想。然而卻也牽動瞭一場思想論戰——民族主義論戰,並引起安全相關單位的注意而引發颱大哲學係事件。本書記述他們的情誼,和那個在苦悶中仍然充滿改革希望的年代。
評分因為,在對於民歌運動以及相關事件的不斷反芻過程中,我一直感覺到,我們這一代所使用的許多語言、概念與文化符碼,其實都源自一九七○年代。校園民歌就不用說瞭,此外如「現代性」、「鄉土文化」、「本土化」(雖然跟後來的本土化意涵不大一樣)、「社會參與」等等標籤,「消費社會」、「城鄉差距」、「環境保護」等等議題,乃至世界觀與生活型態,都在經濟起飛有一段成績之後的一九七○年代颱灣,透過戰後第一波學成歸國的留學生以及本地的年輕知識份子與非主流政客漸次提齣;當中也不乏「青春之歌」裡頭描述的,透過三民主義的護身符來隱微地發聲的反帝左翼思想。這些種子在經過美麗島事件與中美斷交的催化之後,在一九八○年代的社會與政治劇烈變遷當中一一浮上檯麵,或者成為新的體製、或者成為反抗體製的武器。像羅大佑在八○年代初所唱齣的一些歌麯,「童年」、「鹿港小鎮」、「未來的主人翁」等等,某方麵來說其實是總結瞭一九七○年代以降的一些集體情感與語言,而對不斷朝嚮新世紀邁進的颱灣社會發齣一些警醒的呼聲;那歌聲在我們年輕時候震撼瞭我們這一代,其能量至今不退。我們今天有許多夥伴在各個領域耕耘,不管是社區總體營造、環保運動、草根民主、性別運動、教育改革、勞工運動、音樂、影像、媒體等等,不論成功或失敗,何嘗不正是在一九七○年代所開齣的各個議題之下,所不斷深化的鬥爭與努力? 現在想起來,像羅聯絡、李昇這樣的高中老師,多半是戰後隨國民政府來颱的知識份子;他們當中有的並不完全接受國民黨僵固老化的那一套說法,而企圖保存自己的一些觀點;同時,同樣是在執教鞭,相較於在心理上長年遭到較大壓製的臺籍老師來說,他們或許也有比較多的空間可以不僅僅成為一個教書匠,而可以在授業解惑之外,還多少扮演瞭一點傳道的角色,而且可能是傳另外一種道。這批漂泊到東方島嶼的大陸知識份子,當年來颱時年輕力壯,到瞭我們這一代進入高中或大學時,早已垂垂老已,但還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試圖以他自己可能的方式,夫子自道地嚮下一代傳達他內在深層的想法。
評分一個很大的感受是,許多思潮許多立場糾纏混雜在一塊,在交鋒的過程中各種異質逐漸展開、發展與成型,最大的思潮孵化所,就是國民黨政權,它催生瞭眾多對立的意識形態生產和五花八門的文化與政治策略,颱獨可能就是其中一個最大的惡果。當然,中共也是一個缺席的在場,一個始終籠罩的巨大陰影。類似的還有陳映真。
評分閱讀過程中,一直感覺高昂激越,嗯,是熱血而不是縱欲的青春,因為有一個價值的理性目的作為指引,即使暫時落幕,也不會感到虛無或過度沮喪。最令人舒服的是,本書並不給人自戀式的傷感或虛弱的自我誇飾,自我反思立場時刻提醒讀者注意陌生化距離,而多種知識分析,更是增加瞭闡釋深度,。
評分這套書給方麵都無可挑剔,隻是定價較高,幸好有打摺。
評分同學說不錯同學說不錯同學說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