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为主线,描写了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秋李自成和农民军在陕西潼关南原大战中,经过殊死战斗,几乎全军覆没,潜入深山,惨淡经营,重整旗鼓。后入河南,占洛阳,攻开封,克襄阳,破潼关,入西安,陷太原,所向披靡,于十七年春进入北京,崇祯自尽,明朝灭亡。在李自成走向辉煌胜利的同时,由于战略、政策上的失误等原因,导致山海关之战惨败,回到北京,匆匆登极,退出北京,一路节节溃败,以至撤离西安,败退豫鄂,最后单人独骑牺牲于湖北九宫山,成为我国历史上一大悲剧英雄。
小说在反映上述主线的同时,又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明朝、满清政权、上层各派政治势力以及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军方方面面的情形,以细致的笔触描摹了从北京到开封、从宫廷到山野、从义军到官军、从关内到关外的人情风俗、典章礼仪、衣冠服饰、饮食起居、作战场面……从而百科全书式地展现了17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生活。展示了丰富多彩、真实可信的朱明王朝的宫廷情景、帝后生活,回答了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崇祯为什么会人死国亡等人们所关心的历史问题。崇祯是全书着力塑造的令人同情的另一个大悲剧人物。
《李自成》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作家协会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的十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此次再版,五卷中的每一册都有一个独立书名,以便于读者阅读。
《李自成·第2卷》分上、中、下三册。所写的故事时间发生在崇祯十二年夏至十四年春。
崇祯十二年六月,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李自成和十之六七的义军将士染病,明军趁机数路进攻,同时勾引义军内部叛乱,形势十分险恶。李自成、刘宗敏和高夫人等表现了巨大的勇气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内平叛乱,外歼明军,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
次年初夏,李自成率领千余精兵从武关突围而出,潜伏于郧阳山中;冬天,疾驰入豫,饥民从之如流;随之破洛阳,杀福王,将明末农民战争推向一个新阶段。
围绕上述故事主线,写了杨嗣昌如何出京督师,并写崇祯在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为了筹措军饷,他不得已向勋戚借助,并从武清侯李国瑞开刀,由此引发了宫廷内外错综复杂的斗争。最后崇祯失贵妃、丧爱子,借助以失败而告终。
《李自成·第2卷》还写了张献忠的军事活动,牛金星和宋献策到闯王军中,以及红娘子破杞县,救李信,推动李信起义,投奔闯王。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州人,现当代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李自成》等曾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李自成》,不仅填补了“五四”以来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空白,而且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开创性贡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巨著。《李自成》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创研部副部长,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等职。
《李自成:商洛壮歌》
《李自成:紫禁城内外》
《李自成:李信与红娘子》
这套书的语言风格实在太有韵味了,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文言腔调,也不是过于现代化的白话,而是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融入了一种古典文学的叙事节奏感。尤其是描绘一些关键场景时,比如决策厅中的暗流涌动,或是行军途中的风雨交加,那种画面感极其强烈,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硝烟味和湿气。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对话时,能够精准地把握住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物的口吻和思维定势,使得场景转换自然流畅,毫无违和感。读起来,完全没有“在啃历史书”的感觉,而是像在观看一部场面宏大、群星璀璨的历史正剧,让人沉浸其中,时间仿佛都静止了。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明末的社会经济变迁,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李自成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正在崩溃的经济体系之中进行考察。关于税收制度的崩溃、白银流入流出的影响、以及土地兼并如何催生了大规模的流民群体,书中都有非常扎实的数据和详实的背景分析。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那个时代的经济网络,理解底层百姓为何会冒着生命危险加入起义军。那些关于盐铁专营的描述,以及官僚系统如何层层盘剥,都让人读后不寒而栗,深切体会到“民不聊生”绝非虚言。对于想要理解“大厦将倾”的深层结构性原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分析框架。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历史人物传记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会陷入脸谱化的歌颂或批判。但这本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多面、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他既有草莽英雄的果敢和魅力,能凝聚人心,也有普通人性的弱点、决策上的失误和内心的挣扎。作者没有回避那些难以启齿的污点,也没有为所有的过错开脱,而是提供了一个审视的空间。这种客观而又充满同理心的笔触,让人物跳出了历史书本上的标签,变得有血有肉。我仿佛能看到他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抉择时的纠结,这种深刻的人性洞察,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叙事范畴,更像是一部探讨领导力、人性与时代局限性的哲学著作。
评分这套书实在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对历史细节的考据,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正是这份执着,才让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重新鲜活起来。作者仿佛是一位时间旅行者,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李自成这个人物的命运沉浮,更是在描绘一张宏大而复杂的明末清初社会图景。从开篇对流寇起义的社会根源的剖析,到中段对各个地方势力、文官集团、乃至民间信仰的细致描摹,无不体现出深厚的功力。我特别欣赏他对权力运作机制的刻画,那种在混乱中寻求秩序,又不断被新的混乱吞噬的无力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完第一卷,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节点,这位农民领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他注定的结局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感,是读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时都难以体会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战争史特别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在军事层面的描写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简单地将战斗描绘成一味的攻城略地,而是深入到后勤保障、情报获取、乃至不同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等诸多技术层面。读到赤壁之战那样的关键节点时,作者对战场环境、士气变化、以及指挥官临场决策的推演,细致到令人拍案叫绝。你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泥泞中的行军、粮草耗尽时的焦虑,以及胜利后短暂的狂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军事行动与当时的政治目的紧密结合,让你明白每一次战术选择背后,都深藏着复杂的政治权衡。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融合的叙事手法,让原本枯燥的军事史读起来如同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般引人入胜。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关于这部小说和连环画,其优秀的文学性和阅读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个看起来简单,但是很少有小说能做到。当然,受历史的局限,小说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被强加进来的意识形态,但是,关键的但是,这部小说在历史考据、人物描写、情节构思上都卓尔不凡,在明末战争的描写方面,在市井、乡村和宫廷生活细节上的考究都是扎实细致的,远远高于那个时代的其他历史作品,更是高于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对于农民起义也没有一味的拔高美化,例如义军部队在书中一样有很多烧杀抢掠的行为……我的意思是,我只想好好的谈一下我对这部小说和连环画的一点想法,不想在我的帖子里看到无聊的毫无意义没有结果喋喋不休的政治争论,莫谓言之不预也。
评分一直信任京东,送货上门,发货速度快!继续支持!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东西很不错,物流也很好
评分关于这部小说和连环画,其优秀文学性和阅读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个看起来简单,但是很少有小说能做到。当然,受历史的局限,小说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被强加进来的意识形态,但是,关键的但是,是这部小说在历史考据、人物描写、情节逻辑上都卓尔不凡,远远高于那个时代的其他历史作品,对于农民起义也没有一味的拔高美化,例如义军部队在书中一样有很多烧杀抢掠的行为……
评分做活动时候买的,京东的图书还是挺便宜的。
评分小时候看过,买来重温一下。故事情节不错,不过与真实的历史出入较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