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于1944年,是他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代表作之一。一位终日晃来晃去无所事事的人支撑起了整个经济大萧条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花园。时隔半个多世纪,这种状态依然存在,现代都市人空虚的精神文明依然在等待着浇灌。看到结尾,我们不禁要反思,是否真的要高大全,是否一定要按世俗标准过活,在这个时代,走自己的路是否真的很难?
索尔·贝娄(1915-2005),美国当代*负盛名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出生于一个有犹太血统的俄国移民家庭。处女作《晃来晃去的人》出版后就颇受评论界瞩目。《雨王亨德森》《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等长篇小说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他的创作代表了当代世界文学多元交流的走向。“异化世界”和“寻找自我”是其小说中常见的主题。他的杰出成就在于对叙事艺术的突破和贡献。曾三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获普利策奖,197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一整代经历了战争与经济大萧条的作家中*有诚意的作品。
——《纽约客》
了不起的处女作。
——《观察家报》
十二月二十四日
麦伦·阿德勒打电话来说,他的单位决定雇用妇女搞调查。因为不大可能把她们调去参军而让事情搁置起来。不过他倒是极力设法想把我拉进去。麦伦说,他还替我写了推荐信,并留了一份副本。他要把副本给我寄来,以证明他对我恪守诺言。我跟他说,没有必要寄那玩意儿了,我信任他,可他还是要寄。最近,他想跟我面谈一下。我们初步商定在节日期间见面。我想他可能觉得我需要别人提携和扶持。他倒是好意,不过我并不想让他帮我很多忙。
我们收到了约翰·珀尔和阿卜特的“恭贺圣诞”卡。最近几天,我得抽时间到小商品商店买点信封。一个星期前,艾娃采购了不少节日卡,但忘了买信封。我虽然认为犯不着这样麻烦,不过还是觉得应当维持起码的礼仪。
近来,万纳克酒喝得很凶,他把空酒瓶往邻居院子里一扔就算了事。今天一早,我在雪地里数了数,就发现有十八个空瓶子。
艾娃非要锁门不可,她丢了点东西。艾塞尔珀尔送给她五小瓶香水作为生日礼物,其中两瓶从梳妆台的盒子里不翼而飞。艾娃一口咬定:“他是个有盗窃癖的人。”不用说,她指的是万纳克。她对丢香水一事极为愤慨,决意要给布里格斯太太讲明。这样,我就只好把房门上的钥匙随身拴在一条链子上了。
十二月二十六日
我似乎无法摆脱烦恼。昨天晚上在哥哥家丢了脸。我倒无所谓,可是艾娃很伤心。
我哥哥阿摩斯比我大十二岁,是个有钱人。他开头给交易所当通信员,不到二十五岁就成了这个机构的一员,为自己占据了一个席位。全家都为他感到荣耀。反过来,他也是个靠得住的儿子,他充分意识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对于我,他起初持一种保护性的态度,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他承认,不知道我追求的是什么。我成了一名激进分子,他很伤心。后来,他确信我再也不是那种人了,又感到十分宽慰。我娶了艾娃,他大失所望。他老婆朵丽有个有钱的爸爸。他曾经怂恿我学他的模样,娶一个有钱的女人。后来,他更加感到失望,因为我不但拒绝接受他在自己公司给我安排的职务,反而在美洲旅游局搞了个在他看来十分卑贱的差事。他管我叫傻瓜。差不多有一年光景,我们彼此避而不见。后来,在他和艾娃安排了一次调解之后,我们的关系才有所改善。不管他认为我对职业的选择和生活方式是多么怪诞,他都极力避免公开反对我。他也从来不知道,在我们见面时,我对他质问我的那副神气有多么反感。他往往不够老练,有时还相当粗鲁。不知怎么的,他一直不能理解:他家的一个成员竟有可能靠这么一点点钱过日子。
“他们还没有给你加薪吗·你现在拿多少钱·嗯,你需要钱吗·”我从来也不接受他的钱。
自从五月我失业以来,他就变得更加关切了。有好几回,他寄给我几张巨额支票,我都立即奉还了。上次这种事发生时,他说:“我可是照收不误。天哪,我可没有那么高傲、固执。啊不,阿摩斯哥哥不会这样。有一天,你给我钱试试,看我会不会拒绝。”
一个月前,我们到他家去时(他常常请我们吃饭,兴许是认为我们吃不饱吧),他塞给我几件衣服,我硬是不要,他气得暴跳如雷。最后艾娃苦苦哀求:“收下吧,约瑟夫,把东西收下吧!”我才让了步。
我嫂子朵丽是个漂亮的女人,仍然相当苗条,胸脯高耸,肤色黑黝黝的,非常迷人。一头秀发向上梳起,有意露出她的大部分脖颈。她的脖颈十分优美,我总是对它赞赏不已。这一特点,正好由我十五岁的侄女艾塔继承下来了。在我看来,这总是女性美的特色之一;我十分理解这种脖颈为什么能激发先知以赛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锡安的女子狂傲,行走挺项,卖弄眼目,俏步徐行,脚下叮当。所以主必使锡安的女子头长秃疮,耶和华又使她们赤裸下体。”见《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第三章。
使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我们俩的心里,竟然产生了同样的联想,只不过性质不同罢了。长期以来,在我的想象中,自然把“挺项”或与那毛烘烘的古老生殖机器相连的娇柔,视为女性特征。类比到此为止,因为对于这种二重性,我绝无恶意,反而在承认中发现了乐趣。
我同侄女的关系不好,长期以来,我们两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情绪。从前,我们并不是有钱人家。阿摩斯老在讲他奋斗的历史:小时候穿得何等寒碜,父亲给我的又如何少。他和朵丽把艾塔养大就是想用以说明,贫穷与其说是丑恶,不如说是低贱,以便让她体会到,她,这个富翁的女儿,跟生活单调、身居陋室、没有仆从、穿着低劣、缺乏自尊以及负债累累的人们真有天壤之别。她喜欢母亲家的人。她的表兄弟有的是汽车和避暑的别墅。我绝对不是能为她争光的人。
尽管我们有对立情绪,但直到最近,我还在想方设法感化这个姑娘:给她送书;在她过生日时,送给她成套的唱片。我明白我对她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但当她十二岁时,我开始给她补习法语,作为拓宽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自然,她父亲还是望女成材的。)我未能成功。我的传教热忱暴露得太早了,还没来得及取得她的信任。她对自己的母亲说我教给她“坏东西”。我怎么能向朵丽解释说我想“拯救”艾塔呢·这样说,等于是侮辱。艾塔讨厌这些功课,推而广之,也就讨厌我。我若不给她一个停课的借口,她很快就会找一个。
艾塔是个虚荣的姑娘。我断定她在镜子前消磨过许许多多时光。我还肯定,她一定意识到她跟我长得很像,而且不限于全家人都能看出的明显的相似之处。我们的眼睛像绝了,嘴巴也是,甚至耳朵的形状也一模一样,又尖又小——朵丽的则迥然不同。此外,还有别的相似之处,只是有点难以说清,但她仍然辨认了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敌意之所在——这一定使她感到痛苦。
……
我向来对那些过于追求“悦耳”和“流畅”的文学作品持保留态度,而这本书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它拒绝被驯服,拒绝被简单归类。初读时,我甚至觉得它有些“粗野”和“不近人情”,人物的行为逻辑常常令人困惑,情节的发展也常常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但正是这种难以捉摸和疏离感,构建了它独特的魅力。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忽略的“丑陋”和“矛盾”。这本书的配乐(如果我把它想象成一部电影的话)一定是低沉、不和谐的,充满了不稳定的张力,但正是这种不和谐,才最贴切地描绘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我不会向所有人推荐它,因为我知道,它需要一种特定的阅读心境和开放的心态,但对于寻求真正具有颠覆性和挑战性的文学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读完这本书,坦白说,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但回报是巨大的。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高得惊人,每一个句子都像被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复杂的光芒,绝不允许读者有丝毫的松懈。它不像那些流畅易读的通俗小说,它更像是为那些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准备的一场智力盛宴。书中人物的对话,往往充满了反讽和象征,你必须时刻留意潜台词,去解读那些未被言说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描写的细腻笔触,那些冰冷、疏离的都市景观,与人物内心翻涌的情感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营造出一种现代文明的荒诞感。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频繁切换,一会儿是上帝的俯瞰,一会儿又是局内人的卑微,这种多维度的观察,使得故事的整体面貌异常立体和饱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内心探险,虽然有些疲惫,但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充实。
评分如果说文学作品有“重量”的话,那么这本书绝对是沉甸甸的。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社会表层光鲜亮丽的伪装,直抵那些令人不安的真实。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粗粝”的,它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慰藉或廉价的情感出口。作者似乎对“美好”抱持着一种近乎残忍的怀疑态度,所有的希望和救赎都被置于一个极其苛刻的考验之下。书中对权力结构和个体异化的探讨,尤其令人警醒。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在作者的笔下,都带上了浓重的宿命感和压抑感。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作者抛出的那些尖锐问题:我们是否真的在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的自由是否只是一种被精心设计的幻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持续不断地在你心中提出那些最难回答的问题。
评分这本新书的问世,无疑在当代文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叙事手法之新颖、对人性刻画之深刻,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以一种近乎意识流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极度内省的世界。它并非那种情节驱动的小说,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与挣扎。初读时,可能会被其跳跃性的结构和晦涩的意象所困扰,仿佛置身于一场迷雾之中,每走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去分辨方向。然而,一旦抓住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间的那条若有若无的线索,整个文本的内在逻辑便豁然开朗。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和对话,实则都是精心编排的伏笔,共同指向了人类生存状态的核心困境。尤其是书中对时间感的处理,时而拉伸至永恒,时而又瞬间崩塌,这种处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哲学思辨的深度。可以说,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值得珍藏的文学作品,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故事”的传统认知,开辟了叙事美学的新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形式的极致探索。它成功地模糊了小说、散文诗乃至哲学论著之间的界限。阅读它,更像是在参与一种创作的过程,读者必须主动填补叙事上的空白,赋予那些破碎的片段以意义。作者大胆地使用了大量的技术性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这无疑提高了阅读的门槛,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的读者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享受。那些对语言本身有执着追求的文字爱好者,一定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乐趣。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章对“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描绘,作者通过一种近乎数学推导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心智如何扭曲和重构过去,那种精密的结构感令人叹服。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如果它真的讲述了故事的话),更是在为我们展示语言和叙事可以达到的极限。
评分中午刚过,第一批夜工就出现在街上。虽然只是寥寥数者。
评分名家作品 名社出版 值得珍藏
评分我的新书源源不断。我老婆经常带来些书,指望我去阅读。我也希望我能阅读。过去,我们自己有一套房子,我常常读书。我老买新书,不可否认
评分我的新书源源不断。我老婆经常带来些书,指望我去阅读。我也希望我能阅读。过去,我们自己有一套房子,我常常读书。我老买新书,不可否认
评分经典中的经典,值得一看
评分很好的作品,值得慢慢阅读
评分贝娄小书,应该不错
评分晃来晃去,人生就是如此,很有感悟的一本书
评分贝娄小书,应该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