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包裝設計與製作》有三大優勢。
一、專傢指導。本套教材由教育部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林傢陽教授擔任總主編,負責整體策劃——-從選題、編寫大綱的確定,到內容把握,圖片選用等,均得到林傢陽教授親自指導。
二、符閤當下教育改革創新要求。《包裝設計與製作》的編寫以強調項目化教學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體現瞭“理論可讀、易於操作”的原則,教材結構簡單清晰,由“理論、實踐和鑒賞’三部分組成,強化實踐實訓,體現職業教育教學特點。符閤學生認知要求,
三、教學資源配套。本套教材配有電子課件和網絡資源,便於教學使用。
內容簡介
《包裝設計與製作》具有以下的特點:對包裝設計基礎知識作瞭全麵係統的研究。在理論上講求科學性、係統性,對已有的理論進行梳理總結、歸納和提煉,對新的理論加以探索,尤其是對相關學科新的設計理念、設計方法與包裝設計之間的關聯性、相融性進行探索,注重學科的交叉性和多元性,用係統論的方法來研究包裝,形成較係統的包裝設計理論體係,有一定的創見性。注重學科發展的前沿性,特彆對包裝設計發展新趨勢,有較深入的探討,思維深刻、信息豐富、觀念先進,彌補瞭其他同類書籍的欠缺。注重設計實踐的運用,加強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切實可行的實際操作習題的訓練,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有結閤市場的調研,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在商業經營中包裝所起的作用。運用大量的成功實例,結閤相關理論加以解析,特彆是運用瞭大量作者指導的優秀學生作品的點評,具有很強的原創性,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生動、直觀。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作者簡介
王安霞,女,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學科負責人、責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包裝聯閤會教育委員會常委、中國包裝聯閤會設計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設計委員會理事、特色專業負責人,藝術設計創新教學團隊主要骨乾教師。
精彩書評
?
目錄
第一章 包裝設計概述
第一節 包裝的概述
1.包裝的定義
2.包裝的曆史與發展
3.包裝的分類
4.包裝的構成要素
5.包裝的材料
第二節 包裝設計原則
1.科學性——安全實用經濟原則
2.商業性——準確傳達商品信息原則
3.便利性——人性化設計原則
4.文化性——體現豐富的文化內涵原則
5.藝術性——賞心悅目原則
6.環保性——綠色設計原則
第二章 包裝設計與實訓
第一節 項目一:化妝品包裝容器設計與製作
1.課程要求
2.設計案例一——著名香水包裝容器案例分析
3.設計案例二——優秀學生作品點評
4.知識點
5.實踐程序
第二節 項目二:食品包裝結構設計與製作
1.課程要求
2.設計案例一——食品包裝設計案例分析
3.設計案例二——優秀學生作品點評
4.知識點
5.實踐程序
第三節 項目三:禮品包裝設計與製作
1.課程要求
2.設計案例一——禮品包裝案例分析
3.設計案例二——優秀學生作品點評
4.知識點
5.實踐程序
第三章 包裝設計賞析
第一節 綠色包裝設計賞析
1.綠色包裝設計的標誌
2.綠色包裝設計的原則
3.做有責任的設計
第二節 簡約化包裝設計賞析
1.簡約包裝設計的概念
2.簡約包裝設計的主要特徵
第三節 人性化包裝設計賞析
1.人性化包裝設計的概念
2.注重人文關懷的包裝設計
第四節 互動式包裝設計賞析
1.互動式包裝設計的概念
2.互動式包裝設計的主要特徵
第五節 優秀學生作品點評
參考文獻
學習網站
後記
前言/序言
包裝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它是社會的一麵鏡子,能直接反映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水平,也能反映齣人們的價值取嚮、消費觀念、消費水平以及時代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包裝是一項係統工程,它逐步呈現齣跨學科、跨專業、跨文化的特性。
包裝的功能是保護商品、方便儲運、銷售和方便使用,還能起到促進銷售的作用,所以,包裝設計的關鍵是能準確快捷地傳達商品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能抓住消費者的視綫,使其産生好感,並産生購買行為,進而達到促進銷售的目的。同時,包裝也是企業創造品牌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包裝設計不僅能為消費者帶來許多方便,更能為消費者創造一種良好的體驗。
今天的包裝越來越注重生態和環保,綠色包裝,簡約包裝,人性化包裝,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關愛每一個消費者已經成為設計師的責任。
什麼是包裝?如何設計包裝?包裝設計要解決的最關鍵問題是什麼?是我們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本教材專門針對包裝設計專業教學的特點,對包裝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作瞭係統的梳理、歸納和提煉,特彆是對包裝設計的原則進行瞭概括總結,對包裝設計的方法進行瞭深入的探索,尤其是對包裝容器、包裝結構和禮品包裝設計的全過程,從市場調查、概念發想到視覺信息的錶現,再到包裝設計的最終實現和展示,進行瞭詳細的解讀。同時,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和設計最新動態。
教材的編寫注重加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創新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加強瞭包裝設計具體操作步驟的內容。能針對市場進行設計實訓,課題設計閤理,難易程度適中,可操作性強。運用大量的成功案例,結閤相關理論加以解析,特彆是運用瞭大量作者指導的優秀學生作品範例,具有很強的原創性,使學生能直接從中汲取創作靈感和有價值的經驗。
本著對包裝設計事業的熱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作者30餘年來一直投身在包裝設計教學的第一綫,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包裝設計教學與實踐經驗,使得全書內容精煉,知識結構閤理,信息豐富,觀念先進,圖片新穎精美,語言流暢,有良好的可讀性。該教材實用性和學術性並重,能為廣大師生的學習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於無锡蠡湖
2013年5月1日
《流光溢彩:當代視覺藝術與媒介轉型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一世紀以來,視覺藝術在媒介技術飛速發展與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雙重驅動下所經曆的本質性演變。我們不再將藝術僅僅視為對既有現實的模仿或再現,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積極的、具有能動性的介入力量,用以解構、重塑和體驗我們所處的復雜世界。本書以批判性的視角,係統梳理瞭從傳統架上繪畫、雕塑,到數字媒體、虛擬現實(VR/AR)、人工智能生成藝術(AIGC)等新興領域的發展脈絡、理論基礎與實踐範式。 第一部分:圖像的本體論危機與重構 本部分聚焦於“圖像”這一核心概念在後數字時代的哲學轉嚮。隨著圖像生産的門檻被極大地降低,以及圖像傳播速度的指數級增長,圖像的“真實性”、“原創性”與“權威性”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1. 媒介考古學與視覺記憶的斷裂: 探討瞭從達蓋爾銀版法到高清數字攝影,媒介更迭如何重寫瞭我們對“瞬間”和“永恒”的感知。重點分析瞭沃特·本雅明關於“光暈”消逝的論斷,並將其置於信息過載的當代語境下進行重新審視。我們關注那些被主流敘事所遺忘的、邊緣化的圖像檔案,揭示其潛在的曆史張力。 2. 算法景觀與“可見性”的政治學: 深入分析瞭社交媒體平颱、監控技術和搜索引擎優化(SEO)如何構建齣一種“被算法篩選的可見性”。圖像不再僅僅是被觀看的對象,它更是數據流中的一個節點,被編碼、分類和推送。本書詳細闡述瞭“信息繭房”的視覺構成,並探討瞭藝術傢如何通過“反嚮工程”或“數據侵蝕”策略,挑戰算法對感知的主導權。 3. 觸覺的數字化抵抗: 探討瞭在純粹的視覺主導下,藝術如何重新喚醒被抑製的身體感知。我們研究瞭那些強調材料性、質感和沉浸式體驗的當代裝置藝術。這包括對非物質媒介(如氣味、溫度變化)的引入,以及對“擬像”在物理空間中産生的心理效應的考察。 第二部分:跨媒介敘事的空間化與時間性 視覺藝術的語言已不再局限於二維平麵,而是嚮多維、交互和時間性的維度拓展。本部分關注敘事結構在媒介轉換中的形變。 1. 時間的摺疊與非綫性敘事: 傳統敘事的時間軸被解構。我們分析瞭實驗電影、動態影像裝置(Video Installation)如何通過循環、碎片化和多屏並置,構建齣一種“復調式”的時間體驗。特彆關注瞭在公共空間中展齣的藝術品如何與行人的即時時間經驗相互作用。 2. 沉浸式環境的設計倫理: 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藝術傢提供瞭構建“完全可控的宇宙”的可能性。本書不隻關注技術的炫技層麵,更著重於其背後的倫理考量:當觀眾完全被包裹於一個由藝術傢設計的環境時,其主體性將如何被重新定義?我們比較瞭劇場藝術與VR敘事在構建共情體驗上的異同。 3. 聲音景觀與視覺的共振: 視覺藝術的感知邊界已擴展到聽覺領域。本書探討瞭聲音藝術如何與特定的視覺元素(如光影變化、運動軌跡)進行復雜的相互調製。從約翰·凱奇的實驗到當代噪音音樂在視覺藝術中的應用,我們探究瞭聲音如何成為定義空間和情緒的結構性元素,而非簡單的背景裝飾。 第三部分:後人類語境下的主體與客體 技術不僅改變瞭藝術的媒介,也深刻地介入瞭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傢本身,以及被描繪或構建的客體。 1. 協作性創作與“非人主體”: 人工智能(AI)作為一種“非人創作者”的興起,迫使我們重新定義“創造力”的源頭。本書係統梳理瞭使用生成對抗網絡(GANs)和大型語言模型(LLMs)進行藝術創作的案例,並探討瞭人類策展人、提示工程師(Prompter)與算法之間的復雜權力關係。這種閤作模式對知識産權和藝術價值判斷提齣瞭新的挑戰。 2. 生物媒介與身體的再編碼: 關注生物藝術(BioArt)和基因工程在藝術錶達中的應用。當藝術傢開始利用活體組織、微生物或DNA序列作為創作材料時,藝術的邊界模糊瞭科學、倫理與生命的範疇。這部分討論瞭“有機體”如何被用作一種動態的、可生長的媒介。 3. 藝術的公共性與去中心化: 探討瞭區塊鏈技術(如NFTs)對藝術品所有權和流通模式的顛覆。雖然存在投機泡沫,但其背後的去中心化理念,如何促進瞭全球範圍內小眾藝術社群的形成,以及藝術傢如何繞過傳統畫廊和博物館的“守門人”角色,直接與受眾連接。 結語:重塑“看”的方式 《流光溢彩》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跨學科的分析工具,以應對一個日益由屏幕、算法和即時數據構築的視覺世界。我們堅信,理解當代視覺藝術的轉型,就是理解我們自身在信息洪流中定位與存在的方式。本書呼籲藝術界和文化研究者,不僅要記錄這些變化,更要積極參與到對未來媒介實踐的塑造之中,確保視覺文化的發展能夠服務於更具人性化、批判性和包容性的社會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