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要籍集釋叢書:論衡校注》由近代著名學者和書法傢張宗祥先生校注。此次《論衡》以張先生手抄本為底本排印,並結閤通津草堂本、衍芬草堂十五捲本、三朝本、日本所藏二十五捲殘宋本鞥,由張先生弟子鄭紹昌先生整理標點,《論衡》有85章,《中華要籍集釋叢書:論衡校注》共分30捲,每捲二、三章不等。有序言和附錄。《中華要籍集釋叢書:論衡校注》采用的底本精善,校注精準,學術特色鮮明,是有關《論衡》整理的有價值的學術成果。
校注論衡序言
論衡諸序
第一捲
逢遇第一
纍害第二
命祿第三
氣壽第四
第二捲
幸偶第五
命義第六
無形第七
率性第八
吉驗第九
第三捲
偶會第十
骨相第十一
初稟第十二
本性第十三
物勢第十四
奇怪第十五
第四捲
書虛第十六
變虛第十七
……
從整體結構來看,這部叢書的編排邏輯清晰流暢,體現瞭極強的體係化思維。它不僅僅是將散落的篇章簡單匯集,而是通過精心的編排,使《論衡》的整體思想脈絡得以凸顯。例如,如何將有關天人感應的論述放在一起,如何串聯起王充對讖緯之學的駁斥,這些布局安排都極大地幫助讀者構建起對王充哲學體係的整體認知框架。這種“大局觀”的呈現,對於那些希望全麵掌握某一古代思想體係的讀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它使得這部原本篇幅浩繁、主題分散的著作,變成瞭一部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的知識體係,使得學習和研究的效率倍增,實屬難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初次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心生敬畏。封麵采用的深色調,搭配燙金的字體,低調中透齣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莊重感。紙張的選擇也非常考究,觸感細膩,墨色印刷清晰,即便是這樣一部學術性極強的著作,閱讀起來也倍感舒適。我尤其欣賞它的細節處理,比如扉頁和內頁的排版布局,疏密得當,既保證瞭信息的完整呈現,又不至於讓人感到擁擠。對於喜歡收藏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精品。每次翻閱,都能感受到編校者對古代經典的尊重與匠心,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現代齣版物中難得一見的。這本書的裝幀,可以說成功地架起瞭古代智慧與現代審美的橋梁。
評分注釋和校勘的部分,展現瞭這部叢書深厚的學術功力。每一次遇到難以理解的詞語或典故時,詳細的腳注總能及時給予清晰的解釋,這遠非普通譯注本所能比擬。它不僅解釋瞭字麵意思,還常常追溯到齣處,引經據典,將王充論證的邏輯鏈條完整地呈現齣來。在校勘方麵,編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不同版本之間的細微差異都被一一比對並標注齣來,這對於從事相關研究的人來說,價值無可估量。這種嚴謹的態度,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文本流變的曆史軌跡,也確保瞭我們閱讀到的文本是目前所能考證到的最可靠版本之一。它不再是簡單的“讀懂”,而是“知其所以然”,這纔是真正學術研究的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導讀部分,可以說是全書的“指南針”,它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為我們構建瞭理解《論衡》的宏大背景。作者巧妙地梳理瞭王充所處的時代思潮,將《論衡》置於漢代經學與玄學交鋒的曆史脈絡中進行考察,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篇章立刻鮮活瞭起來。導讀不僅介紹瞭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的獨特性,還對全書的篇章結構進行瞭精闢的概括,指齣瞭各個部分的核心論點與價值所在。對於初次接觸這部經典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簡直是“及時雨”,它有效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避免瞭直接麵對原文時的茫然無措。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閱讀,而不是盲目接受,這種引導性的闡述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效率。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文本的“可讀性”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這得益於其高超的白話譯文處理。很多古代典籍的譯本,為瞭追求“信達雅”而顯得矯揉造作,或是為瞭追求流暢而丟失瞭原文的韻味。但這本的譯文處理,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既準確地傳達瞭王充邏輯思辨的鋒利,又沒有讓現代讀者感到語言上的隔閡。譯者似乎深諳王充“駁怪論、闡真理”的寫作意圖,使得那些針鋒相對的論辯,讀起來酣暢淋灕,如同在聽一場跨越韆年的智者對話。尤其是對於那些涉及自然哲學和人事變遷的章節,譯文的處理更顯得既有力量又不失文采,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深刻領悟到古人的智慧光芒。
評分書很好,正體竪排,很清晰,送貨也快,比非自營的快多瞭。
評分好書值得夠買,十分推薦。
評分質量和想象中一樣,這個價格,算是物美價廉瞭,挺喜歡的。顔色也漂亮,很好。
評分論衡諸序
評分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 ”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評分好書值得夠買,十分推薦。
評分本來這本書也極佳,可惜是和中華書局精裝諸子集成一塊買的,被比下去一頭。
評分大緻翻瞭一下,紙質印刷都挺好,看著挺舒服的。吸收瞭前人的觀點,再加校釋者自己的觀點,詳細準確,比集解更易讀。
評分《逸周書》,先秦史籍。本名《周書》,隋唐以後亦稱《汲塚周書》。先秦典籍《左傳》《國語》稱引《周書》多次,考查文字,在今《尚書》之中。《墨子》《戰國策》也稱引《周書》多次,考查文字,與今《逸周書》同。《左傳》引今《逸周書》之文,或曰“周誌”或曰“書”。內容主要記載從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厲王到景王年間的時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