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苦于在临摹中找不到那种“形神兼备”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手写出来的东西像个拙劣的模仿者,少了一股“气”。但是,当我深入阅读了这本书的某些篇章后,我茅塞顿开。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教你“怎么下笔”的层面,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不同书体背后的“时代精神”与“书家心境”。比如,书中对魏晋风度如何影响行草的演变,那段论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将抽象的文化背景与具体的笔法特征巧妙地联系起来。我尝试按照书中所指出的“重按轻出”的行笔节奏去练习宋人的韵味,虽然还远远达不到境界,但至少找到了一个明确的、可以努力的方向。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远比单纯的“描红”有效得多。对于长期在技法上感到瓶颈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哲学思辨的学习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符合我个人的学习习惯,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板着脸,而是采用了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迅速过渡到具体技法的剖析,然后再结合实例进行归纳总结。阅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我发现自己可以很轻松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无论是想回顾某个特定的笔画处理技巧,还是想了解某种书体在某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风格倾向,都能迅速定位。特别是对于需要大量实践来消化的技法内容,作者设置的“自测与反思”环节设计得十分巧妙,它不是生硬的习题,而是引导读者自我审视临习中的不足,这种互动性设计,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效率。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充实且愉悦的学习体验。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的书法教材汗牛充栋,很多都流于表面,无非是介绍几位大家的名字和几张代表作的照片。然而,这本《历代书法名迹技法选讲(第3辑)》显然不是那种“凑数”的作品。它的学术深度和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考证和引用上非常审慎,对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也有所辨析,体现出扎实的文献功底。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较大的书迹来源也给出了多方位的讨论,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对历史和技法的尊重,让读者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建立起一种审慎的学术态度。对于希望深入研究书法史与书体演变规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且权威的参考框架,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之一。
评分这次购书体验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丰富的图例和细致的注解。作为一本技术选讲类的书籍,图像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几乎每一个关键的技法点,都会配上放大或局部特写,甚至有些罕见的法帖,书里提供的拓本清晰度都超过了我之前在其他资料书上见到的版本。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篆书“圆转”与“方折”转换的讲解,书中对线条的“粗细对比”是如何通过运锋来实现的,做了非常直观的图解说明。这对于我这种偏爱线条变化的习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悬针竖”的收笔,是如何通过腕力的控制完成“遒劲”与“秀逸”的统一的。这种可视化教学,极大地减少了自学中的误区和摸索时间,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致了,封面那种淡淡的、带着历史沉淀感的米黄色调,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古朴的年代。内页的纸张厚实而富有质感,墨色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拓片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特意翻阅了其中关于汉隶的章节,那笔画的起承转合,那种方劲有力的美感,在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堆砌理论,而是穿插了大量不同朝代、不同书家风格的对比分析,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手把手地引导你进入书法的“心法”层面。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我常常会泡一杯茶,就着暖黄的灯光,静静地摩挲着这些文字和图像,那种与古人对话的宁静感,是现在快节奏生活中难得可寻的慰藉。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书法艺术、追求技法精深的书友们量身定做的。
评分和理想中没有距离,86几分吧。
评分和理想中没有距离,86几分吧。
评分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 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评分做为自学的书籍讲的很细致
评分米利都学派以物质性的“水”、“无限定”或“气”为本原,从质料和性质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毕达哥拉学派以“数”为本原,从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他们的思想中暗含着一个如何用不变的东西来解释变的东西的问题。但是,他们还没有深究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赫拉克利特和爱利亚学派正好从两个对立的方面发挥和发展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赫拉克利特强调变的方面,认为只有变才是真实的,没有永久不变的东西。他关于对立统一和斗争的思想,标志着他是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奠基人。相反,爱利亚学派则强调不变的方面,认为世界上只有“存在”,没有“不存在”,只有“一”才是真实的,“多”则是虚幻的,因而只有不变才是真实的。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明确提出了思维与存在两个范畴,并首先提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对以后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评分亦称古希腊罗马哲学。公元前 6世纪的希腊奴隶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在东方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下,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西方哲学史在这里开始了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古希腊哲学从神话传说中产生以后,首先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最早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称之为自然哲学。
评分散氏盘,西周中晚期器,论者多断为厉王(前857-前842)时器。盘通高20.6厘米,深9.8厘米,径54.6厘米,重约21.3公斤。盘腹铭文19行,357字。铭纪矢因侵散地,故予散以眉地田及井邑田为偿事,故又名矢人盘。又因铭文中“西宫”二字凡三出,又名西宫盘。盘清乾隆初出土于陕西凤翔,为扬州盐商洪氏所得。嘉庆十四年(1809年)为两江总督阿林保购去,贡献清仁宗琰作寿礼,遂入藏内府。后归故宫博物院,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西周中晚期器,论者多断为厉王(前857-前842)时器。盘通高20.6厘米,深9.8厘米,径54.6厘米,重约21.3公斤。盘腹铭文19行,357字。铭纪矢因侵散地,故予散以眉地田及井邑田为偿事,故又名矢人盘。又因铭文中“西宫”二字凡三出,又名西宫盘。盘清乾隆初出土于陕西凤翔,为扬州盐商洪氏所得。嘉庆十四年(1809年)为两江总督阿林保购去,贡献清仁宗琰作寿礼,遂入藏内府。后归故宫博物院,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西周中晚期器,论者多断为厉王(前857-前842)时器。盘通高20.6厘米,深9.8厘米,径54.6厘米,重约21.3公斤。盘腹铭文19行,357字。铭纪矢因侵散地,故予散以眉地田及井邑田为偿事,故又名矢人盘。又因铭文中“西宫”二字凡三出,又名西宫盘。盘清乾隆初出土于陕西凤翔,为扬州盐商洪氏所得。嘉庆十四年(1809年)为两江总督阿林保购去,贡献清仁宗琰作寿礼,遂入藏内府。后归故宫博物院,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西周中晚期器,论者多断为厉王(前857-前842)时器。盘通高20.6厘米,深9.8厘米,径54.6厘米,重约21.3公斤。盘腹铭文19行,357字。铭纪矢因侵散地,故予散以眉地田及井邑田为偿事,故又名矢人盘。又因铭文中“西宫”二字凡三出,又名西宫盘。盘清乾隆初出土于陕西凤翔,为扬州盐商洪氏所得。嘉庆十四年(1809年)为两江总督阿林保购去,贡献清仁宗琰作寿礼,遂入藏内府。后归故宫博物院,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西周中晚期器,论者多断为厉王(前857-前842)时器。盘通高20.6厘米,深9.8厘米,径54.6厘米,重约21.3公斤。盘腹铭文19行,357字。铭纪矢因侵散地,故予散以眉地田及井邑田为偿事,故又名矢人盘。又因铭文中“西宫”二字凡三出,又名西宫盘。盘清乾隆初出土于陕西凤翔,为扬州盐商洪氏所得。嘉庆十四年(1809年)为两江总督阿林保购去,贡献清仁宗琰作寿礼,遂入藏内府。后归故宫博物院,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西周中晚期器,论者多断为厉王(前857-前842)时器。盘通高20.6厘米,深9.8厘米,径54.6厘米,重约21.3公斤。盘腹铭文19行,357字。铭纪矢因侵散地,故予散以眉地田及井邑田为偿事,故又名矢人盘。又因铭文中“西宫”二字凡三出,又名西宫盘。盘清乾隆初出土于陕西凤翔,为扬州盐商洪氏所得。嘉庆十四年(1809年)为两江总督阿林保购去,贡献清仁宗琰作寿礼,遂入藏内府。后归故宫博物院,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评分有字帖选,部分有作品选,还有技法,适合初学者。这个系列印刷都还行,基本是一版一印的。
评分包装挺好的,就是到货太慢,坚持学习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