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社出版《盛世吉金》丛书,获得读者广泛好评。时隔五年,作者在铭文释读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成果,故此我们补正了原书的缺漏,将之再版推出。
坊间铭文出版物皆以考古报告形式出版,图版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艺术魅力。本丛书则填补了这项空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书史研究者提供了便于欣赏学习的图册。
《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十册,《逨盘》。逨盘2003年出土于于陕西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西周铜器窖藏。逨盘为西周时期所制,铭文约360字,记载了逨祖先八代人辅佐西周十二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印证了《史记?周本纪》中西周诸王的名号。逨盘是出土盘铭中字数最多的一件,书法整饬典雅、精美含蓄,为西周鼎盛时期的书法代表作。
编者李绪杰,山东人,富藏金石碑帖法书,北京收藏家协会理事,策展《碑刻与书法——中国历代碑帖艺术展》、《异代赏音 金石永存——中国历代碑拓精品展》等。
商周青铜器的出土,西汉时期便有记载。当时研究者的兴趣侧重于铭文文献价值,对于这些铭文书法艺术价值, 到宋代才较为重视。
宋人薛尚功所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已将这些铭文已经视作“法帖”。可见士人们对于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
清乾嘉至民国期间,金石学走向繁盛,许多重要青铜器相继出土。皇家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的编撰。私人的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吴式芬《捃古录金文》、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铜器书籍的相继出现,足见一时之盛。
众多的书法家们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仅对铭文文字的辨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对青铜器铭文书法的关注和理解水平上,也远超两宋。张廷济摹写规矩;陈介祺 ‘兼体’并杂;吴大澂以小篆笔法写金文,精熟过人;黄牧甫在小篆金文间徘徊,静穆端饬;吴昌硕以石鼓为本,苍雄浑厚;王福庵取小篆笔意结合金文字形,古雅严整;罗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气十足;胡小石驳残迟涩,金石味十足;黄宾虹揉进画法,古意别具。他们从斑驳古奥的前代铭刻中各自获得艺术的灵感,超越前代,自立面目。且不仅在书法创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借鉴和运用金文,以金文入印,开了一代风气。且影响深远。
这时期,乾隆年间出土的散氏盘,道光年间出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绪年间出土的大克鼎等重器铭文,被人们竞相临习至今,成为学习篆书的必修范本、声名显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累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的重要商周铜器,其中有不少铭刻着精彩铭文的国之重器。在商周断代工程,历史文献资考据料上,获得了众多的发现和珍贵的资料。这些精彩的金文铭刻,在艺术上,与上面的那些名帖,既有风格类似,又有卓然不同,别开生面者,古奥、质朴、雍容、整饬、典雅,皆大有可观。至今少有从书法艺术范本的角度单独呈现。今选出10种精品,分册付印,以飨读者。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展现了一种极为成熟的学术视野和叙事能力。它没有陷入那种堆砌资料的窠臼,而是以一种清晰的问题导向进行组织。开篇立意高远,迅速将读者带入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文书工具革新与书法风格相互作用的宏大背景中。随后的章节则层层递进,从宏观到微观,从官方诏书到私人信札,展现了那个时代书写实践的全景图。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审慎的批判性思维,它敢于对一些既有的定论提出质疑,并提供了扎实的物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活力和说服力。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文献特征的深度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十年来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参考资料,它提供的框架和线索,足以引领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评分这次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险。我完全沉浸在了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古代文书的细节之中,那些细微的笔触变化,仿佛都在诉说着创作者在那个特定时刻的情绪波动与生活境遇。特别是其中关于几种特定书体在不同地域的演变脉络梳理,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让人豁然开朗。过去我对某几种书体的地域差异只停留在模糊的印象层面,这本书却用一系列确凿无疑的实物作为佐证,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知识体系。我甚至发现了几处以往在其他资料中从未见过的罕见墨迹样本,这无疑大大丰富了我对该历史阶段文字艺术多样性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鉴赏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社会生活史的侧影,通过文字的形态,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与审美取向。
评分我必须坦诚,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那种复古的印刷风格,真是太对我的胃口了。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饱和度的现代色彩,而是精心调配了一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作为底色,完美复刻了古籍经过岁月洗礼后的那种温润感。翻阅时,那种沙沙的触感,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那些罕见的钤印和朱批的还原度极高,那些印章的纹理、朱墨的晕化效果,都处理得细致入微,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古代官印的重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值得用心地收藏和反复摩挲。每一次翻看,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比如某个篇章末尾的题跋,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精品。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偏学术性的画册抱持着一份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太多内容空泛、装帧华而不实的“大部头”了。然而,捧起这本册子,首先就被它那极具质感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封面设计,看似简约,实则处处透着低调的奢华,墨香与纸张纤维的触感完美融合,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主体内容的视觉冲击力,又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尤其赞赏的是,编者在关键文物的旁边配上了现代白话文的精准释读和背景考证,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但又对古代典籍抱有浓厚热情的“跨界”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成功地架起了古代文本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不再是高悬的明镜台,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新近发现的古籍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魏晋风骨有着深厚兴趣的同仁们,绝对不容错过。书中的选材之精妙,让人拍案叫绝,那些拓片清晰度之高,简直如同亲眼目睹原物一般,每一个笔画的转折、墨色的洇散,都无遗漏地呈现在眼前。我尤其欣赏它在选本上的独到眼光,摒弃了那些泛滥成型的“大家名作”,转而挖掘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厚功力的民间书家之作。比如其中收录的一段竹简残篇的临摹,那份质朴与拙中寓巧的意境,着实让我沉思了许久。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作品,更穿插了对那个时代书风流变、士人精神面貌的精到剖析,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性的愉悦。对于研究古代书写载体与书风相互影响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宝典,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时间半掩的艺术光芒。
评分能用,不错的本子
评分能用,不错的本子
评分印制精美,内容经典!京东做活动拿下,相当划算
评分很适合喜欢书法的朋友
评分能用,不错的本子
评分印制精美,内容经典!京东做活动拿下,相当划算
评分能用,不错的本子
评分很适合喜欢书法的朋友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