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出土铜器铭文书法系列:盛世吉金9

1949年后出土铜器铭文书法系列:盛世吉金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绪杰 著
图书标签:
  • 1949年以后
  • 出土铜器
  • 铭文
  • 书法
  • 盛世吉金
  • 中国古代史
  • 考古学
  • 艺术史
  • 青铜器
  • 汉字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99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15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10年我社出版《盛世吉金》丛书,获得读者广泛好评。时隔五年,作者在铭文释读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成果,故此我们补正了原书的缺漏,将之再版推出。

坊间铭文出版物皆以考古报告形式出版,图版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艺术魅力。本丛书则填补了这项空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书史研究者提供了便于欣赏学习的图册。


内容简介

《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九册,《四十三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2003年出土于陕西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西周铜器窖藏。鼎器型、纹饰与四十二年逨鼎相近,差别为本鼎鼎耳外侧为重环鳞纹。铭文记录了逨治理林泽有功,受周王册封、奖励之事。铭文书法端庄严整,气度轩昂,为西周晚期铜器铭文的典型风格。


作者简介

编者李绪杰,山东人,富藏金石碑帖法书,北京收藏家协会理事,策展《碑刻与书法——中国历代碑帖艺术展》、《异代赏音 金石永存——中国历代碑拓精品展》等。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商周青铜器的出土,西汉时期便有记载。当时研究者的兴趣侧重于铭文文献价值,对于这些铭文书法艺术价值, 到宋代才较为重视。

宋人薛尚功所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已将这些铭文已经视作“法帖”。可见士人们对于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

清乾嘉至民国期间,金石学走向繁盛,许多重要青铜器相继出土。皇家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的编撰。私人的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吴式芬《捃古录金文》、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铜器书籍的相继出现,足见一时之盛。

众多的书法家们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仅对铭文文字的辨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对青铜器铭文书法的关注和理解水平上,也远超两宋。张廷济摹写规矩;陈介祺 ‘兼体’并杂;吴大澂以小篆笔法写金文,精熟过人;黄牧甫在小篆金文间徘徊,静穆端饬;吴昌硕以石鼓为本,苍雄浑厚;王福庵取小篆笔意结合金文字形,古雅严整;罗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气十足;胡小石驳残迟涩,金石味十足;黄宾虹揉进画法,古意别具。他们从斑驳古奥的前代铭刻中各自获得艺术的灵感,超越前代,自立面目。且不仅在书法创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借鉴和运用金文,以金文入印,开了一代风气。且影响深远。

这时期,乾隆年间出土的散氏盘,道光年间出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绪年间出土的大克鼎等重器铭文,被人们竞相临习至今,成为学习篆书的必修范本、声名显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累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的重要商周铜器,其中有不少铭刻着精彩铭文的国之重器。在商周断代工程,历史文献资考据料上,获得了众多的发现和珍贵的资料。这些精彩的金文铭刻,在艺术上,与上面的那些名帖,既有风格类似,又有卓然不同,别开生面者,古奥、质朴、雍容、整饬、典雅,皆大有可观。至今少有从书法艺术范本的角度单独呈现。今选出10种精品,分册付印,以飨读者。



盛世吉金:从青铜铭文看夏商周的社会图景与艺术嬗变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解读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于黄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出土的大量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与文献价值的商周青铜器及其铭文。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器物形制或特定时期断代的传统研究,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青铜铭文这一“活化石”所承载的丰富社会信息、政治制度、宗教观念以及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的演进历程。通过对器物、铭文内容、铸造工艺及时代背景的交叉分析,本书力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夏商周文明图谱,展现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恢宏气象与文字艺术的早期辉煌。 --- 第一章 导论:1949年后考古发现的时代意义与青铜铭文的研究范式转换 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考古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展开,特别是在夏商周三代的都邑遗址和重要墓葬中,发掘出土了数量可观、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群。这些发现不仅确证了许多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更为我们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王权的确立与巩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证据。 本章首先概述了1949年后重要考古遗址(如河南安阳殷墟、偃师商城、陕西周原、山西曲沃晋国墓地等)的重大发现及其对青铜史研究的革新作用。随后,重点阐述了从“重器物”到“重铭文”的研究范式转变。青铜铭文不再仅仅被视为对器物年代的佐证,而是被提升到与甲骨文同等重要的文献地位。我们探讨了如何结合铭文内容(如册命、赏赐、战争、祭祀、婚嫁等)来重建周代分封制度、宗法礼制乃至思想观念的复杂网络。 第二章 礼器之重:青铜器与早期国家的权杖与象征 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不再是单纯的实用器皿,而是礼制的核心载体。本章将围绕“礼器”展开论述,探讨青铜礼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与象征意义。 2.1 殷商的威慑与沟通: 重点分析商代晚期,特别是妇好墓、小屯等地的鼎、簋、爵等器物。探讨铭文在祭祀活动中的作用,这些铭文多记载受祭祖先的名讳、祷告内容及铸器目的,是商王沟通神灵、确立世袭合法性的工具。 2.2 周初的“敬德保民”: 深入剖析西周初期,如“何尊”“何尊”等重要铭文,如何体现周公制礼作乐的思想。这一时期的铭文内容明显侧重于册命、赏赐和训诫,标志着青铜器权力符号的制度化。礼器不再仅仅是纪念品,而是君臣之间权力契约的见证。 2.3 东周时期的僭越与变异: 随着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制作数量激增,铭文内容也更加世俗化,反映了诸侯国争霸的现实。本章将通过晋国霸业时期的铭文,展现各国对周天子权威的继承与挑战,以及“礼”在地方政权中被如何灵活地诠释和挪用。 第三章 铭文的“书写”:夏商周书法风格的流变与审美特征 青铜铭文是汉字在金文体系中的核心载体,其书法风格的演变,直接反映了同期书写工具与审美趣味的变迁。本章细致描摹了从商代到春秋战国时期,铭文书法的风格脉络。 3.1 商代金文的古朴与雄浑: 商代铭文多为短篇,字体结构尚未完全定型,笔画肥厚,转折处多有圆润的“波折”,显得稚拙而充满力量。重点分析盘龙城、盘龙城遗址出土器物中体现的早期地域风格差异。 3.2 西周早期:规范化与纪念碑性: 铭文篇幅开始加长,如“大盂鼎”。字体结构趋于方正、规整,笔画粗细对比明显增强,特别是粗重的起笔和收笔,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和纪念碑式的庄严感。这一时期的书法追求的是秩序与永恒。 3.3 西周晚期至春秋:线条化与自由度: 随着笔法的精细化,笔画开始变得瘦长、匀称,字体结构更加修长挺拔,出现了明显的“瘦金体”的雏形。如“毛公鼎”等器物,其铭文在结构上已臻于成熟,用笔精到,气韵流畅,已具备高度的艺术自觉性。 3.4 战国诸体的并存与异化: 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现象加剧。一方面,部分诸侯国仍保持着严谨的周代遗风;另一方面,吴越的鸟虫篆、秦系的蝌蚪文等,显示出地方文字艺术的极度繁荣与装饰化,书法已成为纯粹的视觉艺术追求。 第四章 铭文背后的社会生活:制度、经济与个人记忆 铭文内容是解读当时社会生活的直接窗口。本章将分类梳理不同主题的铭文,还原一个鲜活的夏商周社会。 4.1 政治与法律的记录: 详述册命铭文(如“召卣”、“九年卫鼎”)的结构要素,包括王室的口谕、受命者的官职、赏赐的物品(车马、土地、奴隶)以及对臣子的道德要求。这些铭文是研究西周分封制下“家国同构”政治形态的直接史料。 4.2 经济与战争的实录: 分析记录战争、征伐和赏田的铭文,它们提供了关于战争规模、战俘处理以及土地所有权转移的具体细节。例如,记录某次狩猎或某次征伐胜利的文字,不仅是炫耀武功,也是财产和地位的公开宣告。 4.3 宗法与祖先崇拜: 探讨家族铭文(多见于商代和春秋早期)的意义。这些铭文通常记录铸器者与祖先的关系,强调血缘纽带,反映了氏族社会向国家形态过渡中,宗法制度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 结语:青铜的余晖与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1949年后出土的青铜器及其铭文,构成了中华文明研究的坚实基石。它们以其独特的物质形态和丰富的文字信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礼乐制度下建立起来的、追求秩序与永恒的古代王国。从青铜的质感到铭文的线条,无不浸透着早期中华民族对“盛世”的向往与构建。本书的梳理,旨在激活这些“吉金”中的历史记忆,揭示其作为中国文字、艺术与政治思想源头的关键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视觉感受。封面选用的材质似乎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米黄色的纸张与深棕色的字体搭配,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肃性与艺术的观赏性。尤其是那烫金的标题文字,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奢华的光泽,仿佛能透过这层光芒,窥见那些尘封千年的青铜器片上的纹理。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体的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有一种古朴的书卷气,这对于阅读如此专业的文献来说至关重要。装订工艺也显得十分扎实,我可以想象这本书能经受住多次翻阅的考验,成为案头上常备的参考书。特别是那些插图部分的印刷质量,色彩还原度很高,那些青铜器上的锈蚀痕迹和铭文的细节都被细腻地捕捉了下来,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获得强烈的实物临摹感。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硬件”上的投入,无疑是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这要归功于其精心设计的辅助材料。我非常欣赏它在关键处插入的那些高精度拓片与现代仿刻对照图。这种并置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直观感受。仅仅看着那些线条,你就能想象到铸工当年是如何精准地控制泥范的;而当看到现代人用不同工具去模仿这些铭文时,更能体会到古人技艺的精湛与不易。此外,书中对一些罕见铭文的考证过程描述得非常生动,作者如何通过对比不同出土地点几片零散的文字来重建一个完整的段落,整个推理过程如同侦探小说一般引人入胜,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先贤的智慧心生敬佩。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场关于历史考证方法的精彩示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书法”这一概念在早期金属载体上的重新界定上。我们通常习惯于将书法视作笔墨纸张上的艺术,但这部作品强有力地证明了,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线条的力度、结构的平衡、章法的布局,早已具备了成熟的书法审美意识。作者详尽地探讨了铸造工艺如何反作用于文字的形态,例如范铸技术对铭文笔画粗细和转折处的限制与释放。这种对“媒介决定形式”的深入剖析,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残缺之美”的章节,一些因年代久远而残破的铜器铭文,在作者的笔下非但没有失色,反而因为那种残缺的、不完整的叙事,更凸显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艺术的张力,这对于现代艺术创作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评分

阅读这本书时,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作者在资料梳理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它不像是一些同类著作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出铭文的拓片和初步的释读,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字形演变的脉络之中。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铜器铭文的风格差异,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对比分析。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楚系青铜器上那种奇崛的异形文字的处理,就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作者没有满足于笼统的归类,而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习俗,去推测为何这些铭文会呈现出那样的书法特征。这种“由物及史,由史及艺”的论证路径,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一步步揭开历史的迷雾。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或许某些术语会稍显晦涩,但作者在关键节点的解释和注释做得非常到位,有效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深奥的学问也能被有心人所领略。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书法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字体范例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超越了我们熟知的钟鼎文或金文的传统范畴,将视角聚焦于“后”的时代,这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在秦统一文字之前,或者在地方文化尚未完全被强势文化同化的那些区域,文字的形态是如何自由生长的。书中所收录的那些“冷门”铜器铭文,其结构往往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个人笔意,有些甚至显得有些稚拙可爱,但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生命力,才最能体现汉字早期书写状态的多样性。对于想拓展书法视野、寻找创作灵感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等待开采的宝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法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河流中不断变幻,充满生机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特别好!

评分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