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2013年美国哥伦比亚地球研究所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中国列第93位。为什么我们距离幸福那么遥远?为什么有人月入7500元还声称没有安全感?关键因素是大多数中国人难以逾越收支平衡的鸿沟,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使我们面临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诸多难题。除此之外,国人还要面对食品安全、环境恶化、生命安全等种种不如意的问题。反观德国,不仅是欧洲经济走出债务危机的引擎,保持着汽车、化工、机械,也是世界上民主监督、社会福利、教育制度完善的国家之一。以严谨、勇敢、坚韧、忠诚著称的德意志民族确实是中国值得学习的对象。
内容简介
幸福到底是什么?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被记者当街追问,恐怕就更不容易说出真心话了。不过,德国人的幸福是洋溢在脸上的,轻松自然,真诚友善,因为德国有着将权力装进笼子的民主体制,国民不但享受着免费的医疗、教育,还拥有十分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和全世界夸张的休假。更让人意外的是,因为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差距,当农民反倒成了德国的“抢手货”。作为民生福利保障制度完善的国家之一,德国的一些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
杨佩昌,留德经济史博士,2012年凤凰网十大影响力博主、广东信孚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北京大学,师从德经济政策协会主席哈瑟教授,从事欧洲经济政策与中欧贸易研究,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倡导者。2006~2007年受德国政府邀请前往德国弗莱堡大学从事能源经济研究并担任高级访问学者。
目录
第一章 幸福的根基
——国强更要民富
幸福的国度——国强同时民富
如何走上民富国强之路
德国的强大来自何处
中德间的差距在哪里
第二章 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德国人幸福生活的一天
德国哪些东西比中国便宜
当农民是个美差
当警察遇到愤青——有理说不清
政府状告钉子户
为什么德国遍地“活雷锋”
第三章 幸福的保障
——权力被关进笼子
尊重宪法,官不聊生
高官没有言论自由
喜欢“做秀”的政府官员
究竟是认真还是较真
德国红会监督
杜绝权力寻租
为何“上访”不找政府
德国决策模式是否低效
拉选票干涉德国内政
国会大厦的“为人民服务”
德国之声开除华人记者——媒体不该只为政府唱赞歌
第四章 幸福不是空穴来风
——合理政策造就强大企业
“不折腾”的发展道路
欧债危机的影响有多大
欧债危机中德国为何能率先脱困
德国制造常青的内在动因
为何德国也出现了“用工荒”
企业如何面对责任事故
向德国企业学什么
德国领导力——登泰山而小天下
拒绝垄断——电力市场自由化
美茵河谷的葡萄酒庄
企业的慢文化和高品质
第五章 幸福的原动力
——自由宽容的教育理念
大学校长怎么当——独立做学问的教授
德国“高考题”——让思想自由飞翔
大学成为诺奖摇篮——听课免费,上学申请
难忘的德国老师
钱学森之问——为何中国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们距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围墙和保安
立法禁止学前专业培训——让孩子慢慢来
别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
如何解开素质教育的死结
基础教育好课堂的十个特征
第六章 幸福不忘反思
替希特勒偿还良心债
一个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德意志精神
磨洋工的建筑——艺术和信仰的伟大创造
贪小便宜吃大亏——完善的医保制度
精彩书摘
喜欢“做秀”的政府官员
德国总理默克尔给中国人留下印象最深刻之处,恐怕不是她带领德国挺住欧债危机或降低了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而是她在中国访问期间发生的一些小趣闻。
默克尔飞抵南京,被安排入住在市内“索菲特银河大酒店”顶楼400多平米的总统套房。但默克尔认为这个安排过于奢华,坚持要入住70多平米的普通商务客房,房价1800元。而总统套房价格3万多元,连同服务费则近4万元,比商务客房贵20多倍。
第二天早上,酒店安排默克尔在只为贵宾服务的46楼行政楼层索菲特会所用餐,但默克尔表示谢绝,坚持和一般住店客人一样到7楼西餐厅吃自助早餐。而且不进VIP包间,和随行的德国工作人员一道在大厅吃自助早餐。她也谢绝了工作人员的服务,坚持自己到自助餐台取食物,并自己动手切法式长棍面包。
此时,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在取燕麦面包时,默克尔不小心将一片面包掉落到了地上,按照惯例,酒店的工作人员会帮客人捡起来换一个,而默克尔却拒绝了服务人员,并弯身捡起掉在地上的那片面包,并放进自己的餐盘里。默克尔总理的早餐很简单,煎鸡蛋卷、奶酪饼、西瓜、面包,也包括掉到地上的那两片麦片面包。
在中国如此,在德国这位女总理更显平民本色。默克尔下班后也和其他普通家庭主妇一样,挎着菜篮子去超市购物。一次,默克尔在布鲁塞尔签完欧盟财政协议,当天下午赶回柏林。在下班回家途中,顺便到超市购买青椒、圆白菜、橄榄、白葡萄酒等食品。默克尔购物的场景被超市中的一名顾客拍了下来,随后被德国《新画报》刊登。
默克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她每个周五基本上都会列好超市购物清单交其丈夫外出购买,有时她本人也会去超市。在她购物时,即使有人把她认出来,但没有人感到惊讶,顶多有人悄悄注视或热心帮助选购而已。默克尔说,在选购时她“会感觉到人们在看她”,不过,默克尔称自己更喜欢单独逛超市,不受打扰。
如果说默克尔的所作所为多少有点做秀成分的话,那么前总理施罗德的“做秀”就是迫不得已了。施罗德在任的时候,人们往往能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景象: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他可以坐着豪华的奔驰去会见各国政府首脑或参加各种会议;可一到周末或假期,他却只能驾驶属于他自己的一辆老掉牙的大众牌汽车。为何如此?因为下班时间使用官车是要付费的,所以他和家人避免因私使用官车。此君实在是太穷了,因此只能每周请一次清洁工,而他的妻子不得不亲自购物、煮饭和熨烫他的衬衫,并且自己照料孩子。
施罗德住不起政府提供给他的一幢位于柏林一个漂亮街区的豪华别墅,因为他得支付每月两千欧的租金,而且,他也不愿意自掏腰包支付上下班交通费用。所以,只好放弃这幢别墅的使用权,租下了另外一套小房间。这套每月租金大约500欧元的房间包括一间卧室、一个与卧室连在一起的没有窗户的浴室,一个小餐室和一个小厨房。当他的妻子多丽丝和继女克拉拉留在柏林过夜时,一张行军床被安在双人床旁边,供已是十几岁少女的克拉拉睡觉。
为何施罗德如此穷困?因为他曾经离过三次婚。根据德国法律,一旦男方提出离婚,他今后必须将收入的一半给妻子,如果还有小孩就要付更多。每次离婚,施罗德都不得不花上一大笔钱来摆平离婚的负担,而且还要向离婚的妻子支付一笔数额不菲的“补偿费”。施罗德承认,三次离婚经历使他“元气大伤”,为此,他的生活水准也大打折扣。
如果说德国的“中央首长”或多或少在“做秀”的话,那“地方大员”又如何呢?一位旅居德国的华人这样描写道:
“早上到小镇超市买东西。出门后,忽见一位西装革履、骑着自行车的人冲我招手打招呼。定睛一看,原来是我们市长。一般来说,骑自行车的人要么一身运动行头,要么一身休闲装。打着领带、西装笔挺地骑自行车,有些不伦不类。而我们市长,偏偏就是这个样子——他几乎一年四季西装革履地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骑着自行车四处转悠,逢人就打招呼。这已成了我们小镇的一道独有风景。小镇上几乎无人不认识这位市长”。据这位华人回忆,她第一次见到这位市长,是在搬到小镇不久。当时小镇举办“城市节”。在节庆期间,孩子们可以免费参加“儿童跳蚤市场”。也就是说,在节日这一天,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用过的、不再需要的东西拿到指定的场地去卖,不用付摊位费。“那天,大人孩子正热热闹闹地在跳市上忙着,过来一个人,热情地跟我打招呼。然后问我,是日本人、泰国人、越南人还是中国人?就这样我们聊了起来。当时,我以为他只是这跳市里某个孩子的家长。直到第二天,看到报上登出的消息和市长的照片以及致辞,才明白原来昨天跟我“亲切交谈”的竟是我们市长!”
可见,德国的“地方大员”在大张旗鼓地“做秀”。由于做秀多了,搞得还很自然,而且大家还都习以为常了。那么,德国政治家“做秀”的动机是什么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并不是微服私访去体察民情、获取第一手信息,因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民众之中,对社会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其次,这种“做秀”是从迫不得已到形成自然。人的天性都是懒惰的,如果你有特供,有免费的生活秘书、司机、汽车、洋房、保姆、大厨,你会愿意干活吗?遗憾的是,这些福利待遇德国政客都没有,所以他们不得不亲自动手。习惯一旦形成,大家都认为政客干活是理所应当的。即使某个政客原本就有钱,他也不好意思太张扬了。如果非要解释德国政客为何喜欢做秀的话,终极的答案是,在德国,无论是多大的官,不过就是一种职业而已。如果他要保住这份工作,就必须取悦于民众,因为民众是他真正的老板。老板一旦不高兴,下一届就可以换人。而政客除了能说会道,大都是没啥本事、没啥技术含量的人,所以保住这份工作对他尤为重要。
……
前言/序言
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
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
我很喜欢呢
评分
☆☆☆☆☆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
书还不错。包装有待改进。物流还有点慢。书还不错。包装有待改进。物流还有点慢。
评分
☆☆☆☆☆
译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不只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刺激与响应的书。当西方遇见东方,会磨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把西方从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作家笔下新奇多样的中国,尽皆搜罗在这本足以见证其间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当中。透过这面西洋镜所看到的,也是足足八百年以来西方人对中国之记录与幻想、洞察与偏见。无论是中国在西方引起的强烈情感,还是西方人对有关中国消息的强烈兴趣,都明确道出了这个国家所散发的魅力。,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仔细爬梳过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第一章马可波罗的世界在探索过无数文献之后,不出意料,我们发现,西方世界第一本主要讨论中国的书,不仅模糊,而且问题百出。据我们所知,马可波罗的寰宇记(或称作马可波罗游记,简称游记),是1298年他在狱中或遭软禁时,向一位名叫鲁思梯谦的人口述而成的。此书主要描述马可波罗1271至1295年间周游亚洲的过程。书中特别着墨1275至1292年间,波罗住在中国并为蒙古皇帝忽必烈汗工作的经历。书中掺杂了待证实的事实、信手得来的资料、夸大的说法、虚伪的言词、口耳相传的故事以及不少全然的虚构。同样情形其实发生在本书之前与之后许多作品里,但是波罗的书却与众不同,因为他是第一个宣称深入中国的西方人,而他生动的描述也使西方读者印象深刻,至今无法磨灭。波罗的游记并不是第一部具体讨论中国人的欧洲文献,第一位以欧洲语言写下讨论中国人专著的是圣方济修会的修士威廉鲁不鲁乞。他1253年受法王路易九世派遣,前往位于中国西北边界的蒙古都城哈拉和林,企图说服蒙哥汗参与基督教反伊斯兰教的大业。虽然鲁不鲁乞并未亲临中土,他却利用在哈拉和林的机会,将当地中国人的生活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
评分
☆☆☆☆☆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
前言为作者从正文中摘录的,好像作为前言意义不大
评分
☆☆☆☆☆
前言为作者从正文中摘录的,好像作为前言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