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精选伦敦自然博物馆18 世纪至19 世纪中国博物绘画藏品,许多画作之前从未公开发表过。
★32 幅原作复刻版画作和一本精美的图书
★装裱起来,做一回“策展人”,建一个自己的美术馆!
《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包含32 幅原作复刻版画作(尺寸:185 mm *260 mm)和一本精美的图书(尺寸:160 mm *230 mm)。本书呈现了一个独特的精选系列,画作中的植物、动物及昆虫展现了中国的博物艺术。这些杰出的图谱是由约翰·里夫斯和他的儿子于19 世纪早期收集并委托创作的,现在它们被珍藏在伦敦自然博物馆中,其重要性不仅源于它们惊人的美丽与精确,还源于它们的科学价值。
内容提要:
《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包含32 幅原作复刻版画作和一本精美的图书,如同为读者举办了一场“18 世纪至19 世纪中国博物艺术展览”,书中不仅让读者欣赏到了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珍贵艺术绘画藏品,而且还为读者讲述了:那个时期身处中国的欧洲人、欧洲对中国的科学兴趣在其博物学中的重要地位、艺术中的博物学、身处中国的博物学家等精彩内容。
伦敦自然博物馆中保存的艺术与画作藏品跨越了三百年光阴,展现了博物学在历史上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意义重大的场景,囊括了世界各地众多探险与航海发现。其中zui大型的收藏系列之一属于约翰?里夫斯和他的儿子,由19 世纪早期的中国画作组成。本书中再现的动植物与昆虫画作精品就是来自这一系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来自18 世纪与19 世纪其他的中国收藏系列画作。
有读者肯定会问为什么叫《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正是因为书中每张画作都是那么美,像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实在不舍得让读者剪书,出版方从书中精心挑选出32幅尺寸为185 mm *260 mm的原作复刻版画作,用画框装裱起来,就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建一个异国情调的自然美术馆,体味一回当“策展人”的乐趣。
《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一书,出版方将它作为艺术品来设计:黄色的瓦楞纸板制作的书匣,犹如历史久远的古卷宗,有复古的感觉;打开书匣,当你将图书和装裱画取出时,不经意间书匣背面的一幅单色印刷的植物画作便出现在了你的眼前。就像书匣外贴纸上的图章“艺术=生活”,出版方就是这想用这样一种形式和态度把书中的艺术之美带给读者,让读者把它再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打开书,享受属于自己的艺术之旅!(姊妹书:《可装裱的印度博物艺术》)
目录:
前 言 1
植物学的艺术 1
动物学的艺术 53
索 引 103
作者简介:
朱迪斯·玛吉,伦敦自然博物馆艺术藏品部主管,著有《自然艺术》和《威廉·巴拉特的艺术与科学》,并协助创作了其他几部书籍,包括《植物探索:一位植物学家的植物探险之旅》和《伟大的博物学家》。
前言:(节选)
博物艺术和其他艺术类型的区别在于,它需要的是准确、写实与客观,而非激情与感性。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科学家对物种进行鉴定和分类。植物绘画通常描绘的是一株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萌芽期、开花期和果实期,这些绘画中还包括植物的解剖结构,通常以放大倍数绘出其内部组成以及生殖器官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动物绘画则要求写实的形态和精确的解剖结构。即便如此,大多数博物艺术家依然极少,甚至从未达到过科学家们所寻求的那种完美的真实性,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自己的或是作品产生年代的画风。
人类创作博物艺术的过程已经延续了数个世纪,不过其绘画到了18世纪才被广泛用于科学证据。如邱园的皇家植物园、皇家学会和大英博物馆这样的科学机构,如约瑟夫?班克斯爵士和艾什顿?莱维尔爵士这样一些富裕的博物学家,他们积聚了大量艺术珍藏。
自然博物馆中保存的艺术与画作藏品跨越了三百年光阴,展现了博物学在历史上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意义重大的场景,囊括了世界各地众多探险与航海发现。其中zui大型的收藏系列之一属于约翰?里夫斯和他的儿子,由19世纪早期的中国画作组成。本书中再现的动植物与昆虫绘画精品就是来自这一系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画作来自18与19世纪其他的中国收藏系列。
艺术中的博物学
对于科学研究而言,一个标本配备一张图例和一些文本资料是非常理想的组合形式。在中国,人们形象化记录植物以将其运用于植物学研究早已长达数世纪,所以,绘制植物单体及其部分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儿。19世纪早期有着各式各样描绘博物的艺术作品,有一些精美的作品是由博学多才、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绘制的,他们通常被称为学者型艺术家。这些大师对中国文化、神话和历史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将其运用于他们极其程式化的艺术作品中。动物、鸟类和植物的图形遍布于纸张、丝绸、瓷器、家具和首饰上,这些艺术品大多数都留在了中国本土,只有一小部分通过各种方式流入了欧洲人手中。
有一些画作主要是为了西方市场创作的。仅东印度公司就委托创作了大量绘画,其中许多作品都涉及博物主题。这些画作通常被作为藏画、商品或出口绘画,它们是由代代相传的家庭式作坊中的工匠或手艺人创作的。在这些家庭经营的作坊中,小一辈作为学徒跟随年纪大的技师学习技艺数年。这些作坊以流水作业为操作方式,有时也根据西方顾客的要求绘制。这些艺术家在绘制博物主题时,很少使用一种原型标本,他们常常会绘制由不同的动植物组成的复杂画作。许多作品的背景都是虚构的,有时在自然界中毫无关系的动植物也会被画在一起。不少作品以明亮的色彩和硬朗的画法来区分,但疏于运用光影,致使画面相当平实。在这些绘画中,艺术家并不追求科学的精确与写实,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使它看上去很美。中国纸与墨水被广泛运用于藏画中。
上述这些艺术品种类都没有什么真正的科学用途,而里夫斯对学界的重要贡献就在于此——他委托创作并收集了众多关于博物主题的科学画。由里夫斯送往英国的很多画作缺少相应的标本,并且除了鱼类外,其他画作显然都完全没有细节描述。这被看作里夫斯藏品的一个缺陷,降低了其科学价值。不管怎样,在缺少标本的情况下,准确的绘画就是zui棒的替代品。当这些画作中描绘的动植物首次介绍给西方科学家时,这就是尤其真实正确的。因为这些画作有时是获得的唯yi信息来源,所以它们依然是有价值的。
里夫斯委托绘制的主题往往不只有一份拷贝,比如鱼类画作就有四套相同的作品。对于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来说,在进行分类学研究以及描述新物种特征时,这些作品都是重要的资料。根据里夫斯藏品辨认出的不仅有新物种,还有栽培植物的新变种。19世纪早期,花地苗圃在欧洲园艺界变得非常有名,它们向英国的苗圃出口了数千种植物,而这些植物又被后者提供给了富人的花园。园艺协会、邱园和爱丁堡的皇家植物园都是广州苗圃栽培植物的大客户。
1817年,里夫斯与伦敦园艺协会商谈,决定不仅向后者输送植物,同时还发送画作。许多植物画作的主题都是园艺主题和栽培植物,通常在这样的画作中强调的重点是颜色、形态和结构。相反,植物学画作所需要的是植物果实的解剖结构放大图。
动物画作的科学价值则有所不同。里夫斯藏品中不乏精确的科学画,它们描绘了有助于鉴别物种的突出特征或解剖结构。其中一个例子是对中国鼬獾的面部特写图(见第88页)。还有一些图例更程式化,典型的是藏画,它们通常有精美的背景,或装饰了花朵或昆虫。
约翰?里夫斯从欧洲工厂附近的家庭作坊中雇用了技巧熟练、卓有天赋的艺术家。不过只有寥寥几人将名字签在了画作上,而里夫斯的笔记本里也只列出了四个名字:阿库(Akut)、阿康(Akam)、阿秋(Akew)和阿桑(Asung)。我们现在已知道他们是当时工作于广州和澳门的艺术家,他们被视为绘制藏画zui成功的几位大师。创作出口绘画或藏画时,可能会由几名艺术家合作,每个人负责画作的一部分,而与此不同的是,里夫斯的艺术家独自负责单一的主题。鉴于对成品质量的重视,里夫斯为他的艺术家提供进口的欧洲画纸、水彩和铅笔,zui重要的是,他还指导他们如何创作博物图例,详细地规定动植物画作的细节。他列出鉴定动植物的关键特征,为艺术家提供标本,以便他们观察及描绘。
这些画作很少标明创作日期,不过大多数纸张上都有水印,而水印的日期从1795年延续至1831年,各不相同。里夫斯在许多委托画作上印了他自己的家族纹章,这些纹章有两个版本。第yi个是非正式的,在他首次使用时还不为人所知。第二个纹章是从1826年2月开始使用的,此时他已被授予正式的纹章。在许多画作的中文描述里,也包含了植物或动物的粤语名称。
里夫斯加入了园艺协会和伦敦动物协会,1817年他还被选入皇家协会和林奈学会,人们以此肯定了他对中国博物学研究做出的贡献。他在退休之后仍然热衷于博物学探索。他在园艺协会中非常活跃,他建立了中国委员会,并在他的余生中和中国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内页插图:
装裱画: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幅在博物馆里见过的、精美绝伦的中国艺术品,尤其是那些古老的书画卷轴和装裱考究的古籍。我一直认为,这些艺术品之所以能够穿越漫长的历史,完好无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艺术家本身的才华,更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却技艺高超的装裱匠人的贡献。《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一核心——艺术品得以“呈现”和“传承”的关键。 “博物艺术”,本身就蕴含着广阔的范畴,从宫廷的珍宝到民间的雅玩,从宏伟的书画到精致的碑帖。而“可装裱”,则将视角聚焦在了如何让这些艺术品“活”下来,并且“美”起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方面来解读“装裱”的艺术?它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装裱风格和工艺?例如,唐代的卷子装和明清的册页装,在材质、工艺、以及整体风格上会存在哪些差异? 我对书中关于装裱“材料”的深入解析充满了期待。我知道,传统的装裱材料,如各种质地的丝绸(绫、绢)、精选的宣纸,甚至粘合剂的选择,都对艺术品的保存和整体视觉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书能否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特性、产地,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应用?比如,不同品种的绫、绢,它们各自适合装裱什么样的作品?而不同产地的宣纸,其吸墨性和韧性有何差异,又会如何影响装裱效果? 我更希望书中能探讨装裱的“美学”原则。好的装裱,应该是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原作的艺术魅力。书中是否会分析如何通过边框的颜色、宽度、图案,以及卷轴的材质等元素,来达到与原作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修裱”知识感到好奇。毕竟,很多传世的艺术品都经历过岁月的洗礼,难免会有破损。精湛的修裱技艺,是让这些“伤痕累累”的艺术品重焕生机的关键。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修裱的案例,哪怕是理论性的阐述,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匠心? 总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本介绍装裱工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智慧之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更深刻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中国博物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心中长久以来关于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一大空白。我一直对那些古老又精致的卷轴、册页画有着莫名的喜爱,常常会好奇它们是如何被保存得如此完好,又如何能以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过去,即便是在博物馆里近距离欣赏,也只是看到一个成品,对于其背后那繁复精巧的工艺,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用“可装裱”这个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关于“美”的呈现,更是关于“如何让美得以延续”的智慧。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谨和专业,而“商务印书馆”这个名字,更是让人对内容的可靠性和深度有了极高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会从哪些方面来解读“中国博物艺术”的装裱之道?是会从历史源流上梳理,还是会从工艺技术上剖析?抑或是会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装裱案例进行深度讲解?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关于不同时期、不同画种(如山水、人物、花鸟)的装裱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考量。例如,一幅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其装裱方式是否会与一幅水墨写意山水大相径庭?装裱的材质选择,如绫、绢、纸的种类,又会如何影响画作的整体视觉效果和保存寿命?我对那些诸如“锦绫”、“宋罗”、“明纬”等专业术语充满了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这些复杂的知识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领略其中的奥妙。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关于古籍善本装裱的章节?毕竟,很多古籍的装裱也同样是门艺术,它们承载着文字的智慧,同样需要精心的呵护。如果能看到关于“卷子装”、“册页装”、“经折装”等不同古籍装裱形式的详细介绍,那将是锦上添花。总之,这本书的光盘已经在我脑海中播放,我期待着它能以一种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装裱艺术的宝库之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细节控”和“寻根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如此博大精深,在于它不仅仅注重“形”,更注重“神”;不仅仅关注“物”,更关注“道”。《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这个书名,就精准地概括了这种“道”的体现。在我看来,“博物艺术”本身就包含了无限的魅力,但它们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完好无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那些默默无闻却技艺精湛的装裱匠人。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为我揭示这一过程的奥秘。“可装裱”,意味着这不仅仅是关于成品艺术品的欣赏,更是关于艺术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延续。 我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界定“装裱”这个概念?它是否会涵盖从材料的选择、工艺的制作,到最终的成品呈现,以及后续的保养和修复?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关于不同艺术品类型(如书画、古籍、织绣、陶瓷等)的装裱方式的详细介绍。例如,一幅大幅的山水画,它的装裱与一册精美的古籍,在材料、工艺、甚至审美取向上会有怎样的区别?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文并茂的解析,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差异。 另外,我对书中关于装裱“材料”的深入讲解充满了渴望。我知道,中国传统的装裱材料,如各种质地的丝绸、不同年代的宣纸、以及天然的粘合剂,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工艺智慧。这本书能否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来源、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比如,不同品种的绫、绢,它们各自适合装裱什么样的作品?不同产地的宣纸,其吸墨性和韧性有何差异,又会如何影响装裱效果? 我还希望书中能探讨装裱的“美学”与“功能性”的辩证关系。好的装裱,既要能保护艺术品,又要能提升其艺术价值,使其“锦上添花”而非“画蛇添足”。这本书是否会分析如何在视觉上达到平衡?例如,边框的颜色、宽度、以及装饰性的元素,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原作的意境?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古籍装裱”的内容。我一直对线装书、旋风装、蝴蝶装等古代装帧方式非常着迷,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古代的智慧和美学。如果这本书能对这些装帧方式的工艺和美学进行深入的剖析,那将是我最大的惊喜。总之,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装裱艺术的宝库之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博物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这个书名就透露出一种信息: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艺术品的展示,更关注的是艺术品得以长久保存和完美呈现的“技术”层面。我一直对那些博物馆里陈列的珍贵文物、书画,以及藏书阁里那些泛黄古籍的装裱方式感到好奇。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作品本身的内容,而忽略了支撑这些内容、让它们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的“载体”。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块认知的空白。“博物艺术”,这个词的含义就非常宽泛,它可能包含了书画、陶瓷、青铜器、玉器、织绣,甚至一些古籍善本。而“可装裱”,则意味着这本书将重点讲述这些“博物艺术”是如何被装裱起来的。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中国艺术品的装裱工艺。例如,对于一幅山水画,它的装裱方式会与一幅工笔仕女图有何不同?对于一块珍贵的碑帖拓片,又该如何装裱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其书法韵味?对于那些古代的宫廷书籍,它们又是如何被装裱得如此大气磅礴,又便于翻阅的? 我也对书中关于装裱材料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我知道,装裱的材质,如绫、绢、纸,甚至是粘合剂,都会对艺术品的保存产生重要影响。这本书能否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特性、它们的产地、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运用的? 例如,宋代的绫子与明代的绫子在质地上是否有区别?不同产地的宣纸又如何影响装裱的效果? 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装裱的“原则”和“美学”的探讨。装裱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门艺术。一件好的装裱,应该能够衬托出原作的艺术价值,而不是喧宾夺主。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做到这一点?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色彩、边框的宽度、以及卷轴的材质,才能更好地展现原作的意境? 我也对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修裱”的知识感到好奇。毕竟,很多古老的艺术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精湛的修裱技艺,是让它们重获新生的关键。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修裱的案例,哪怕是简化的描述,让我领略到其中蕴含的匠心? 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将是一个非常全面、深入的关于中国传统艺术装裱的指南,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中国博物艺术。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将“艺术”二字,从一个静态的观赏对象,拓展到了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实践领域。我一直觉得,中国画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除了画家本身的才华,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历代匠人们高超的装裱技艺。这种技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框”或者“糊裱”,而是一种对艺术品生命周期的全方位考量,包含着保护、展示、增值的多重功能。这本书的名字《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恰恰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博物艺术”,这几个字就涵盖了从古代宫廷珍藏到民间雅玩,从官方博物馆的藏品到私人收藏的宝贝。而“可装裱”,则将这些静态的艺术品赋予了生命力和流传的可能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装裱”这个概念的界定是如何的?它是否仅仅局限于我们日常所见的画框、卷轴,还是会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比如碑帖的拓片、织绣品、甚至是一些漆器、玉器的保护性陈设? 我对书中关于“装裱”的材质和工艺的讲解充满了期待。我知道,好的装裱材料,比如丝绸的种类、纸张的质地,甚至粘合剂的选择,都会对艺术品的保存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书能否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特性、它们的来源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应用?我尤其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修裱”的章节感到好奇。因为很多古老的艺术品,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难免会有破损,而精湛的修裱技术,无疑是让这些“伤痕累累”的艺术品重焕生机的关键。它需要匠人的智慧、耐心和对原作风格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修裱案例,哪怕是简化的描述,让我感受到其中的匠心独运? 我还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装裱与艺术品“意境”之间的关系?好的装裱,能否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原作的艺术感染力?比如说,一个留白恰到好处的宣纸装裱,是否能增强一幅山水画的空灵感?而一个色彩雅致的绫边,又是否能为一幅仕女图增添几分柔美?这本书是否会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装裱的艺术价值?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能让我“涨姿势”的书!我一直对中国那些精美绝伦的书画、碑帖、古籍有着深深的喜爱,但总觉得它们在博物馆里被陈列出来,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或者说,我总是忍不住去想,它们是如何被“装”起来的,又是如何被“裱”起来的?《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这个书名,简直就是点睛之笔,它把“艺术品”和“装裱”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展现中国博物艺术的装裱艺术。首先,我希望能看到对中国传统装裱历史的梳理。从古代的卷轴、册页,到近代的装裱形式,书中能否介绍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装裱风格的演变,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例如,唐代的装裱风格和明清时期的装裱风格,在材质、工艺、以及整体的审美取向上会有哪些显著的区别? 其次,我对书中关于装裱“材料”的详细介绍充满了期待。我知道,装裱所用的材料,如绫、绢、纸、裱料等,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的质地、色彩、纹理都会对整体效果产生影响。这本书能否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运用在不同的艺术品上的? 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特殊”的装裱技法。比如,对于那些体量巨大、或者材质脆弱的艺术品,是否会有特殊的装裱方法?再比如,一些异形的作品,如扇面、手卷、册页等,它们的装裱方式又会有何不同? 我还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装裱与艺术品“审美”之间的探讨。一件好的装裱,能否在不干扰原作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原作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装裱的边框、配色、甚至题跋的位置,是否都会影响观者的视觉体验? 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为我一一揭示中国博物艺术装裱的精妙之处,让我领略到这种“看不见的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就像一把钥匙,瞬间就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认识的一个全新维度。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中国古画、古籍,也常常去博物馆参观,但对于它们是如何被保存、被呈现的,却知之甚少。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关注画作的内容、书法的功力,却忽略了支撑这些艺术品得以穿越历史的“外壳”——装裱。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核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 “博物艺术”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涵盖范围极其广泛,从宫廷御用的珍品到民间流传的雅玩,从精美的书画到古老的碑帖。而“可装裱”,则将重点放在了这些艺术品如何被精心处理,以达到保存、展示和增值的目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类型中国博物艺术的装裱工艺。例如,一幅大幅的山水画,它的装裱方式与一册精美的古籍,在材料选择、装裱结构、甚至是裱料的运用上,是否会有显著的差异?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图文并茂地解析这些工艺细节,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不同。 另外,我对书中关于装裱“材料”的深入讲解充满了渴望。我知道,传统的装裱材料,如各种质地的丝绸(绫、绢)、精选的宣纸,以及天然的粘合剂,都承载着历史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这本书能否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特性、产地,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应用?比如,不同品种的绫、绢,它们各自适合装裱什么样的作品?而不同产地的宣纸,其吸墨性和韧性有何差异,又会如何影响装裱效果? 我更希望书中能探讨装裱的“美学”原则。一件好的装裱,应该是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原作的艺术魅力。书中是否会分析如何通过边框的颜色、宽度、图案,以及卷轴的材质等元素,来达到与原作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修裱”知识感到好奇。毕竟,很多传世的艺术品都经历过岁月的洗礼,难免会有破损。精湛的修裱技艺,是让这些“伤痕累累”的艺术品重焕生机的关键。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修裱的案例,哪怕是理论性的阐述,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匠心? 总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装裱工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智慧之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更深刻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中国博物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全新视角。我一直对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老卷轴、册页和装裱精美的古籍有着浓厚的兴趣。过去,我更多的是关注作品本身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却很少去深究它们是如何得以如此完整地保存至今,又以何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这个书名,直观地抓住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博物艺术”的范畴非常广泛,而“可装裱”则将焦点聚集在了“如何让这些艺术品得以长久流传”的关键工艺上。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中国博物艺术的装裱技艺。例如,一幅水墨写意山水画的装裱,与一幅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在材料选择、装裱结构、甚至是裱料的运用上,是否会有显著的差异?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图文并茂地解析这些工艺细节。 另外,我对书中关于装裱材料的深入探讨充满了期待。我知道,传统的装裱材料,如各种质地的丝绸(绫、绢)、精选的宣纸、以及天然的粘合剂,都承载着历史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这本书能否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特性、产地、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的应用?比如,不同等级的绫、绢,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类型的艺术品?而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的宣纸,又会对装裱效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装裱的“美学”原则。一件好的装裱,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艺术品,更是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烘托原作的艺术魅力。书中是否会分析如何通过边框的颜色、宽度、图案,以及卷轴的材质等元素,来达到与原作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修裱”知识感到好奇。毕竟,很多传世的艺术品都经历过岁月的洗礼,难免会有破损。精湛的修裱技艺,是让这些“伤痕累累”的艺术品重焕生机的关键。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修裱的案例,哪怕是理论性的阐述,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匠心? 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对中国传统装裱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睿智的导师,为我揭示中国博物艺术背后那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装裱智慧,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过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画”或者“器”的层面,而忽略了将它们“承载”和“呈现”的那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装裱。我一直认为,装裱不仅仅是一种附属的技艺,它本身就是艺术的一部分,是连接艺术品与观者之间的桥梁。 《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博物艺术”,涵盖的范围必然非常广阔,从古代书画、碑帖,到宫廷御用的器具,再到民间流传的珍品,都可能包含其中。而“可装裱”,则将这些静态的艺术品赋予了生命力,让它们得以更好地保存、展示和流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定义“装裱”?它是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装裱风格的演变?例如,唐代的装裱风格与明清时期的装裱风格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另外,我对书中关于装裱的材质和工艺的介绍充满了期待。我知道,装裱所用的材料,如绫、绢、纸、裱料等,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的质地、色彩、纹理都会对整体效果产生影响。这本书能否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运用在不同的艺术品上的? 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较为特殊的装裱技法。比如,对于那些体量巨大、或者材质脆弱的艺术品,是否会有特殊的装裱方法?再比如,一些异形的作品,如扇面、手卷、册页等,它们的装裱方式又会有何不同? 我还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装裱与艺术品“审美”之间关系的探讨。一件好的装裱,能否在不干扰原作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原作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装裱的边框、配色、甚至题跋的位置,是否都会影响观者的视觉体验? 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为我一一揭示中国博物艺术装裱的精妙之处,让我领略到这种“看不见的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这个书名一出现,就立刻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那些精美的古籍善本、书画作品情有独钟,但每次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除了惊叹于作品本身的内容,我总会忍不住去琢磨,它们是如何被保存得如此完好,又是以何种方式被陈列和展示的?这种“如何”的问题,常常让我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恰恰点明了“装裱”这一关键环节。 “博物艺术”这个词,在我看来,包含了从宫廷御用典籍到文人书房雅玩,从传世名画到碑帖拓片等一切能够体现中国传统审美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而“可装裱”则意味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静态的艺术品展示,而是要深入到艺术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呈现。“装裱”,在我理解来,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糊裱”或“加框”,它是一种集保护、展示、审美为一体的综合技艺。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中国博物艺术的装裱工艺。例如,对于一幅大幅的山水画,它的装裱方式会与一幅精美的工笔仕女图有何不同?对于一块珍贵的碑帖拓片,又该如何装裱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其书法韵味?对于那些古代的宫廷书籍,它们又是如何被装裱得如此大气磅礴,又便于翻阅的? 我也对书中关于装裱“材料”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我知道,装裱所用的材料,如绫、绢、纸,甚至是粘合剂,都会对艺术品的保存产生重要影响。这本书能否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特性、它们的产地、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运用的?例如,宋代的绫子与明代的绫子在质地上是否有区别?不同产地的宣纸又如何影响装裱的效果? 我更希望书中能探讨装裱的“美学”原则。一件好的装裱,应该是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原作的艺术魅力。书中是否会分析如何通过边框的颜色、宽度、图案,以及卷轴的材质等元素,来达到与原作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对中国传统装裱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为我一一揭示中国博物艺术装裱的精妙之处,让我领略到这种“看不见的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