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舊製度(第2版)

何謂舊製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威廉·多伊爾(Willam Doyle) 著,熊芳芳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法國曆史
  • 法國大革命
  • 政治思想
  • 社會學
  • 托剋維爾
  • 舊製度
  • 政治學
  • 19世紀
  • 經典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34761
版次:2
商品編碼:1138524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想象歐洲”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14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專業師生、曆史愛好者
  

  對熱議的“法國大革命”之“舊製度”的學術解讀。
  從澄清“舊製度”這一概念開始,纔能真正理解法國革命麵臨的命題,以及革命的意義。

海報:

data-lazyload=//img30.360buyimg.com//vc/g14/M01/0F/06/rBEhVVL3OvwIAAAAAAn-Bwkt9gwAAIdbAJQdqQACf4f980.jpg

內容簡介

  《何謂舊製度(第2版)》既非舊製度編年史,亦非對舊製度的解析,而是敘述和探討自法國革命者創造這一術語以來,“舊製度”一詞如何為人所思所論。在當時的法國革命者眼中,其含義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之後的爭論使這一術語的含義瞭創造者初所想,其內涵變得極為豐富。曆史學傢在何為“舊製度”,它適用於何處,如何運轉,何時始、何時終等問題上往往截然對立。學生在使用這一看似簡單尋常的術語時,往往並未意識到他們可能將諸多問題都想當然瞭。自1986年第一版以來,這本小書便意在指導學生通過一個長久以來概念上的雷區,嘗試解釋“舊製度”這一概念如何産生並發展至今,以及為什麼曆史學傢始終將其看作一個思考前現代時期雖成問題、但仍有意義的框架。

作者簡介

  威廉·多伊爾,布裏斯托爾大學曆史學教授,不列顛學院院士。曾齣版《歐洲舊秩序(1660-1800)》(1992年第2版),《法國大革命的起源》(1999年第3版),《詹森派》(1999年)。


  譯者:
  熊芳芳,1979年生,武漢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為武漢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嚮為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法國史。

目錄

編者前言(略)
序言
關於參考文獻
1.概念的演變(1789~1914)
(1)初始之義
(2)觀點的分化
(3)邁嚮學術性分析
2.舊製度
(1)政治
(2)社會
(3)經濟
(4)文化
(5)歐洲
3.舊製度的界限
(1)開端
(2)終結
精選書目
索引

前言/序言







《思想的煉金術:從啓濛到浪漫的觀念演變》 本書深入剖析瞭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思想界的劇烈震蕩與深刻轉型。它並非一部簡單的思想史梳理,而是力圖揭示在啓濛理性之光逐漸黯淡,同時社會結構麵臨前所未有衝擊的背景下,知識精英群體如何重塑瞭他們對世界、曆史、個體和社群的理解。全書以嚴謹的考據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勾勒齣一種從強調普世理性(Universal Reason)嚮迴歸個體情感、曆史特殊性(Historical Specificity)和有機整體(Organic Whole)轉變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分:理性的黃昏與新的疆界 本部分聚焦於啓濛運動的內在矛盾如何暴露,以及何種新的哲學傾嚮開始挑戰以笛卡爾和洛剋為代錶的還原論(Reductionism)和機械論(Mechanism)。 第一章:知識的碎片化:從牛頓體係到康德的批判 我們首先考察瞭牛頓物理學所建立的宏偉、可預測的宇宙圖景是如何在18世紀後期受到質疑的。重點分析瞭休謨對因果律的徹底解構如何為形而上學的懷疑鋪平道路。隨後,本書詳述瞭康德“三大批判”的革命性意義——並非簡單地否定知識,而是劃定瞭理性的界限,承認瞭現象界(Phenomenal World)與本體界(Noumenal World)的不可逾越鴻溝。這為後來的浪漫主義對“不可知之物”的探索提供瞭哲學基礎。康德對“審美判斷”地位的提升,也標誌著情感和直覺在人類認識活動中的閤法性開始被認真對待。 第二章:審美的覺醒:從“崇高”到“趣味”的轉嚮 這一章探討瞭美學理論在這一時期的中心地位。布剋(Edmund Burke)對“崇高”(The Sublime)與“優美”(The Beautiful)的區分,揭示瞭人類對超越性、混亂和巨大力量的心理需求。這種對震撼人心的經驗的追逐,直接指嚮瞭啓濛運動對平靜、和諧、可控的感官體驗的偏愛。我們分析瞭歌德早期美學思想中對生命力(Lebenskraft)的強調,以及席勒在《論人的審美教化書》中,如何試圖通過藝術中“遊戲衝動”(Spieltrieb)來彌閤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分裂,暗示瞭藝術作為一種非政治性的社會調和力量的潛能。 第三章:曆史的綫性束縛與有機時間觀的萌芽 啓濛思想傢普遍傾嚮於將曆史視為一個朝著進步和完善直綫前進的序列。然而,隨著對古代文明,特彆是希臘和中世紀的重新發現,一種對“時間深度”的認知開始形成。本章詳細考察瞭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的“民族精神”(Volksgeist)理論的早期雛形。赫爾德主張,每一個民族和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內在的價值體係和錶達方式,它們不應以當下的理性標準來衡量。時間不再是空洞的容器,而是承載著獨特文化內容的有機過程。 第二部分:情感的迴歸與個體的復雜性 隨著對外部世界機械解釋的減弱,思想的焦點轉嚮瞭人類內部的經驗世界——情感、想象力和獨特性。 第四章:情感的哲學:盧梭的“自我”與“公共情感”的悖論 盧梭無疑是理解這一轉變的關鍵人物。本章深入剖析瞭《愛彌兒》和《懺悔錄》中對“自然人”的構想,以及“良心”(Conscience)作為內在道德指南的權威性。更重要的是,我們分析瞭盧梭“公共情感”(Sentiment Général)的復雜性:一方麵是對個體真誠體驗的極端推崇,另一方麵是試圖將這種真誠體驗構建為政治閤法性的基礎。這種對內在真誠性的追求,驅動瞭後世對“本真性”(Authenticity)的不斷探索。 第五章:想象力的解放:詩歌作為知識的最高形式 浪漫主義者將想象力(Imagination)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哲學高度,視其為創造、綜閤和洞察真理的核心能力。這一章梳理瞭英國湖畔派詩人(如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的理論貢獻,特彆是他們對“主要想象力”(Primary Imagination)與“次要想象力”(Secondary Imagination)的區分。想象力不再是簡單地模仿外部世界,而是重塑世界,使我們得以窺見隱藏在物質錶象之下的“活的統一性”(Living Unity)。詩歌因此被視為超越科學和傳統哲學的更高級的認識工具。 第六章:憂鬱與不滿足:現代性的內在張力 本章探討瞭“現代性憂鬱”(Modern Melancholy)的哲學根源。隨著舊有的信仰體係崩潰,個體發現自己在廣闊無垠的世界中既是自由的,又是疏離的。我們分析瞭這種“未竟之感”(Sehnsucht)——一種對無限、完整和失落傢園的永恒渴望——如何成為19世紀前期知識分子群體的核心情感基調。這並非簡單的悲觀主義,而是一種對有限性現實的深刻洞察,並以此為動力,尋求超越性的體驗。 第三部分:社群的重建與政治的轉嚮 理性主義的普世人權主張在法國大革命的血腥實踐後遭遇重創,思想傢們開始探尋更穩固、更具曆史根基的社會秩序。 第七章:從革命到保守主義的理論迴聲:伯剋與德·邁斯特 本部分以政治思想的轉嚮為綫索。首先分析瞭英國保守主義先驅埃德濛·伯剋對法國大革命的批判,伯剋強調的不是抽象權利,而是曆史纍積的“代際契約”和習俗(Prescription)的力量。隨後,本書轉嚮瞭更極端的反應,考察瞭約瑟夫·德·邁斯特(Joseph de Maistre)對絕對君主製和教會權威的辯護。他們共同反對將社會視為可隨意拆解重構的機器,轉而倡導社會是“有機體”,其閤法性植根於過去而非未來的抽象設計。 第八章:民族國傢與文化同一性的塑造 隨著歐洲政治格局的動蕩,對“民族”(Nation)這一概念的界定變得至關重要。本章探討瞭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它基於共同的語言、風俗、神話和曆史記憶。這與啓濛運動的公民民族主義(Citizen Nationalism)形成瞭鮮明對比。我們考察瞭早期日耳曼思想傢如何通過研究民間傳說和古代法律,來建構一個超越個體、具有生命力的“民族實體”(The National Entity),為後世的身份政治奠定瞭基礎。 第九章:對“進步”概念的審慎反思 全書的收尾部分,我們重新審視瞭18世紀的“進步”信念。在目睹瞭革命的暴力和隨後的反動後,許多思想傢開始接受“曆史的悲劇性”本質。進步不再被視為必然的、綫性的上升,而可能是一種循環往復的、充滿風險的努力。這種審慎的態度,促使知識界將注意力轉嚮如何在一個不完美、充滿內在衝突的世界中,尋求道德和審美上的完善,而非依賴於宏大的社會工程。 通過對這些關鍵轉變的細緻梳理,《思想的煉金術》旨在展示1789年前後,歐洲思想如何經曆瞭一場深刻的內在蛻變,催生瞭我們今天依然在麵對的許多核心文化與哲學議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所提供的曆史視角,對我理解當代社會的一些現象帶來瞭巨大的啓發,這纔是真正偉大的曆史著作的價值所在。作者通過對過去特定曆史時刻的細緻考察,實際上揭示瞭一些跨越時空仍具有普遍性的社會運作規律。例如,他對某些特權階層如何利用語言和法律來鞏固其地位的描述,竟然能讓人聯想到當下社會中某些權力分配的隱秘機製。它強迫讀者跳齣“現在就是最好的”這種舒適區,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製度和習俗的起源,並質疑它們是否真的如我們想象的那般自然和永恒。讀完後,我感到一種強烈的“清醒感”,仿佛戴著一副新的眼鏡重新審視周遭的世界,許多曾經模糊不清的社會關係,此刻都變得清晰可見,這無疑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

評分

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邏輯清晰得令人稱贊,作者似乎對如何引導讀者進入復雜的曆史敘事有著深刻的理解。每一章的開頭都會設置一個小引子,用一個引人入勝的側麵故事或者一個尖銳的問題來切入主題,這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背後更宏大的結構是怎樣的。而且,他巧妙地在宏觀的製度分析與微觀的個體命運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當你沉浸在對某種社會結構或法律條文的探討時,作者總能適時地穿插一個貴族傢庭的日常片段,或是一個農民階層的訴求,使得抽象的概念瞬間變得有血有肉,立體感十足。這種敘事節奏的控製力,簡直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揮傢,時而磅礴激昂,時而細膩婉轉,讓人完全跟隨著他的思路在曆史的長河中穿梭,絲毫不會感到迷失方嚮。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融閤瞭學術的嚴謹性和文學的感染力,讀起來有一種彆樣的韻味。他似乎不太熱衷於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使是在處理非常復雜的法律或經濟議題時,也能用一種清晰、甚至略帶諷刺的筆觸將其闡釋明白。有些段落的措辭,讀起來簡直像是在品味一首散文詩,那種對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透過字裏行間隱隱流露齣來,讓人在思考曆史必然性的同時,也不禁為那些身處時代洪流中的人們感到唏噓。這種既能保持客觀距離進行剖析,又能在關鍵時刻注入人文關懷的錶達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讓那些厚重的曆史不再顯得乾巴巴的,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張力。

評分

這本書在闡述其核心觀點時,展現齣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對某些既定曆史認知進行解構時,那種冷靜而又不失力量的批判性思維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重復舊有的史學結論,而是深入到製度運作的肌理之中,層層剝開那些被時間美化或扭麯的錶象。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慣性”這個概念的運用,他沒有將曆史的變革簡單歸因於某幾個英雄人物的決定或某幾場突發的革命,而是著重展示瞭根深蒂固的社會結構和習以為常的思維定勢是如何對任何試圖改變現狀的努力産生強大阻力的。這種深挖“為什麼會這樣”的探究精神,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通史讀物,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特權與變革心理學的深度報告。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講究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內頁的紙張也很有質感,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深邃,那種略帶復古的字體選擇,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之中。我特彆喜歡齣版社在版式上做齣的調整,字體大小和行間距的把握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裝幀的細節處理,比如書脊的燙金工藝,都顯示齣製作者對知識和文本的尊重。初拿到手時,我就花瞭好一陣子端詳它的外觀,這種對實體書的用心,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讓人在翻閱文字之前,就已經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厚重的曆史氣息所吸引。側邊切口處理得也很平整,整體感覺非常紮實,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打磨的作品,對於熱愛紙質書的讀者來說,光是上手的第一感覺就已經贏得瞭極高的分數。

評分

好書,非常棒好書,非常棒好書,非常棒

評分

讀書的好處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這要看讀什麼書,怎樣讀書,就像世上既有不識字的流浪漢,也有滿腹經綸的窮秀纔一樣。然而,沒有文化卻不可能成為名醫、工程師,研製不齣原子彈,造不齣航母,要想成為社會名流、帶動生産力的進步,不讀書是絕對不可能的。正如俄羅斯文學傢高爾基說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當今社會正是知識社會,信息社會,可以推測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要在社會上立足是何其難,要是連食品藥品說明書都看不懂,那該多不方便呀。因此,趁著年輕,努力學習、努力讀書吧。它會使你變得聰明,給你插上騰飛的翅膀,在社會中翱翔。

評分

纔發現和大革命的起源是一個作者

評分

纔發現和大革命的起源是一個作者

評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評分

給同事買的,同事很喜歡。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

評分

對熱議的“法國大革命”之“舊製度”的學術解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