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雲樓舊影錄

過雲樓舊影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道 著
圖書標籤:
  • 民國
  • 曆史
  • 迴憶錄
  • 傢族史
  • 舊上海
  • 過雲樓
  • 文化
  • 社會
  • 人物
  • 照片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4335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67380
包裝:綫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9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百年過雲樓第四代主人顧公碩先生遺存攝影作品首次結集麵世
  一個收藏傢族的集體留影,一段舊山河的全景展示。
  一位被忽視的斯文士子,一批曆史中幸存的完美影像。
  人文、翰墨、器物、風景,重續、再現風雅時代。

內容簡介

  過雲樓是江南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雲樓收藏甲江南”之稱。本書所輯為過雲樓第四代主人顧公碩先生遺存的攝影作品,由著名昆麯大傢顧篤璜先生提供,乃首次結集麵世,圖片包括人物攝影、工藝美術攝影、磚雕、門樓、書畫、風景等,種類豐富,具有重要的資料意義。整理者王道更走訪顧公碩諸多生前好友、名書法傢、名畫傢、名刺綉傢,並北京、上海等地過雲樓後人,尋找照片背後的綫索,搜集相關資料,撰文一一解讀。書香傢族,自有一段風雅時代。

作者簡介

  王道,安徽太和人,青年作傢。著有《流動的斯文:閤肥張傢記事》《一生恰如三月花:民國女子彆冊》,編注有《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等。

精彩書評

  ★這本《過雲樓舊影錄》的主角,應該是顧公碩先生,編者將他的攝影串綴成書,且以他的事跡作主要敘述對象。公碩先生是世傢公子,前半生雖已不是綺閣金門、錦衣玉食,然而生活是無憂的。名門高第,自有傢風世德,他自小熏陶,養成瞭儒雅質樸的性格。他喜歡寫寫畫畫,白相白相照相機,因有傢學淵藪,看到的字畫特彆多,鑒賞自然是獨具眼光的,偶爾還會哼幾句昆麯。1949年後,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社會文化事業。觀照他的後半生,對工藝美術方麵的貢獻特彆顯著,在挽救蘇綉、緙絲、泥人、年畫、雕刻等傳統工藝人亡藝絕的過程中,他起瞭很大的作用。再來說他的攝影。本書捲首,賀野先生有題詞,“蘇州第一代攝影人”,那是當之無愧的。陳申先生在《中國攝影藝術史》中將陳萬裏推為“美術攝影”的代錶,而公碩先生則是用相機作為工具的人文記錄攝影傢。相信本書的讀者,會因本書更多地瞭解公碩先生,瞭解顧氏傢族和過雲樓,瞭解已遠去瞭的滄桑歲月,許多的人和事,那是不應該忘卻的。
    ──王稼句

目錄

序(王稼句)
你要是認識他就好瞭──顧公碩生平追溯兼自序
第一輯 顧傢人,顧傢事 /001
從一尊泥塑開始 /003
(附)過雲樓顧氏與顧野王 /006
40首《落花詩》的背後 /008
最後的士:顧鶴逸檢索 /029
(附)怡園的鶴 /042
顧公碩印象 /045
(附)顧公碩與周瘦鵑 /059
她們的背影 /062
第二輯 舊時光,舊山河 /071
過雲樓學館的師生們 /073
文人社團與先鋒攝影 /082
山山水水皆入鏡 /096
劫後餘生的照片 /124
(附)顧公碩發錶在《飛鷹》上的攝影論文 /127
第三輯 器物之美,工藝之魅 /137
一個人的工藝寶庫 /139
“檀龕寶相”及虎丘記錄 /182
(附)蘇州市民間藝術和傳統玩具 /194
第四輯 丹青過眼,並不如煙 /201
過雲樓書畫舊影 /203
顧傢畫風及欣哥畫作 /233
第五輯 錦綉萬花,古色今香 /239
一部古籍,幾多變故 /241
顧公碩讀書心語 /251
第六輯 復興過雲樓 /255
紀念顧鶴逸先生兼怡園諸子 /257
怡園尋舊 /266
過雲樓再起 /278
後 記 /285



前言/序言

  序(王稼句)
  過雲者,煙雲過眼之謂也,自蘇軾《寶繪堂記》將收藏的聚散,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後世不少藏傢都以此兩字名齋館,如楊夔生有過雲精捨,範璣有過雲廬,洪傢汭、顧文彬均有過雲樓。如今唯顧氏過雲樓尚在,其他都真已煙雲過眼,瞭無痕跡瞭。顧氏源遠流長,自越王勾踐七代孫封於顧餘,至漢初遷會稽,就指邑為姓,繁衍生息,其中顧野王一脈,至晚清顧文彬勃然興盛。
  顧文彬,占籍元和,字蔚如,號子山,晚號艮盦,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曆官浙江寜紹颱道。鹹豐兵燹後,購樂橋西北隅春申君祠和尚書裏棄地,先南臨鐵瓶巷建第宅,又北隔尚書裏構義莊、祠堂,再就隙地闢園,即怡園。子山公好收藏,宋元以來佳槧名抄、珍秘善本,縹緗盈架,又廣搜字畫、金石、碑版等,築過雲樓,著聲南北,自撰《過雲樓書畫記》。文孫顧麟士,字鶴逸,一生不仕,以繪畫為事,又祖述先人,廣綜博收,又撰《過雲樓書畫續記》。子山公卒於光緒十五年(1889),鶴逸公卒於民國十九年(1930)。自此而後,時勢嬗遞,高門大族,終於星散。過雲樓的舊藏,1949年後,亦由後人陸續捐獻國傢,歸於上海、南京、北京、蘇州等地。
  言歸正傳,這本《過雲樓舊影錄》的主角,應該是顧公碩先生,編者將他的攝影串綴成書,且以他的事跡作主要敘述對象。公碩先生乃子山公四世孫,逸鶴公幼子,名則奐,字公碩,以字行,光緒三十年(1904)生人。餘生已晚,於公碩先生唯睽仰而已,其哲嗣篤璜先生則是我的前輩,亦多承謦欬,但似也沒聽他多談尊大人的事。我所知道的公碩先生,幾乎都是從彆人的文章看來的,或從彆人的閑聊中聽來的,所得印象,隻是一個穿著中山裝,越走越近的身影,然而至今還是模模糊糊,並不那麼清晰。
  即便如此,公碩先生的幾件事,讓我想得很多。
  他去世是在1966年“文革”發動不久,當時篤璜先生在文化局任職,與錢瓔、周良並列蘇州“三傢村”,批鬥抄傢,事在必然。我在陳從周先生《春苔集》裏讀到這樣的記述:“一九六六年的鞦天,從蘇州傳來消息,說顧先生辭世瞭。那天因他次子篤璜關係,‘造反派’去抄瞭他的傢,要他跪下,這種無禮的行動,挫傷瞭他的自尊心。可是他還是禮貌地送走瞭抄傢的人,自己卻從來沒有這樣的打扮,短褲背心,悄悄地黑夜中齣瞭胥門,在不到虎丘的河中自盡瞭,他不願再次受辱而結束瞭六十幾年的生命。”他投水的地方,乃在虎丘道上的一號橋,但究竟是在哪一天,至今沒看到明確的說法。據說,他留下遺書:“士可殺,不可辱,我先走瞭。”但更多的是失望,他對社會的滿腔熱情,滿懷厚望,頓時冰散瓦解,真是“夢到好處成烏有”,精神既已坍塌,又遭受如此恥辱,就不得不死瞭。在這場浩劫中,他大概是棄世最早的一位蘇州文化人。開吊那天,隻有三人上門,周瘦鵑先生還送瞭一首挽詩和幾粒紅豆。在那樣的形勢下,朋友同事,人人自危,不來吊唁,亦情有可原,但也自有為瞭劃清界綫甚至落井下石者。看看當年公碩先生與一些人的閤影,真讓人感慨良多。
  公碩先生是世傢公子,前半生雖已不是綺閣金門、錦衣玉食,然而生活是無憂的。名門高第,自有傢風世德,他自小熏陶,養成瞭儒雅質樸的性格,拿俞文豹的話來說,就是“內而存心養性、立身行己無所歉,外而待人接物、處事應世無所戾”,即所謂謙謙君子。他喜歡寫寫畫畫,白相白相照相機,因有傢學淵藪,看到的字畫特彆多,鑒賞自然是獨具眼光的,偶爾還會哼幾句昆麯。1949年後,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社會文化事業,有過不少虛銜,也擔任過實職,如博物館副館長、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等。在他看來,什麼頭銜和職務,都是無所謂的,有瞭用武之地就好。觀照他的後半生,對工藝美術方麵的貢獻特彆顯著,在挽救蘇綉、緙絲、泥人、年畫、雕刻等傳統工藝人亡藝絕的過程中,他起瞭很大的作用。可以這樣說,如今蘇州民間工藝的璀璨燭坤,若然沒有他,會遜色很多很多。即以刺綉來說,他當年籌建文聯刺綉生産小組,像金靜芬、硃鳳、任嘒閑、周巽先、李娥英、顧文霞、殷濂君、蔣雪英、王祖識、王金山、顧金珍、硃世英等都是這個小組的成員,後來小組解散,這些人分彆進入刺綉研究所、工藝美術研究所等專業單位,使得整個蘇州織綉業舉世矚目。自1954年起,在他的具體指導下,蘇州先後舉辦瞭“民間美術工藝品”、“燈彩”、“古今工藝美術”、“扇子”等展覽,將過去視作百工末技的民間工藝,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瞭社會各界的重視,同時也讓尋常百姓重新認識那些司空見慣的玩意兒。
  公碩先生對民間工藝有廣泛的興趣,包括刺綉、傢具、雕刻(竹雕、玉雕、木雕、磚雕、石雕、核雕)、泥塑、金銀器、鑲嵌、年畫、玩具等。他是有設想去進行全麵研究的,並將它作為一門學問去考察。他的方法是嚴謹的,也是從民間工藝的本質齣發的。先是作調查,走訪藝人,深入工場,用相機拍下瞭許多實物和它們的製作過程。那時,蘇州大街小巷裏的神廟祠堂還有很多,他拍下瞭許多塑像、陳設、匾額和建築裝摺細部。同時,又做瞭大量的筆記和卡片,最近高福民先生正在整理,說是龐雜而零亂,正可看齣他研究的廣泛和積纍的豐富。這一期間,他寫瞭《顧綉和蘇綉》《傳統綉法名稱異同錶》《蘇州年畫》《吳友如與桃花塢木刻年畫的關係》《檀龕寶相——蘇州虎丘塔中發現的文物》《摩睺羅》等文章,都篇幅短,切口小,卻有材料,有見解,實實在在,這自然不是隨便就能做到的。遺憾的是,他還來不及對蘇州民間工藝作全麵梳理,就離開瞭這個世界。最近,海豚齣版社齣版瞭他的遺文集《題跋古今》,既是很好的紀念,又可從中看齣他研究的深入、作風的嚴謹。比照當下,也讓人感慨。不少人小有經曆,就成內行,偶爾涉足,便成專傢,書一本接一本齣,災梨耗楮,其實都在炒冷飯,或再抄抄彆人的段落,甚至還會抄錯。如果公碩先生地下有知,一定會說,“鬧大笑話哉”。讓他們去學公碩先生的治學態度,自然不可能,那就隨他去吧,還是元好問說得好,“百年人物存公論,四海虛名隻汗顔”。
  再來說他的攝影。本書捲首,賀野先生有題詞,“蘇州第一代攝影人”,那是當之無愧的。如果追溯起來,蘇州還有一位陳萬裏,他對中國早期攝影貢獻很大:1923年,發起成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攝影藝術組織藝術寫真研究會,簡稱光社;1924年,又齣版我國曆史上第一本個人藝術攝影集《大風集》。公碩先生小陳萬裏12歲,算是一代人。陳申先生在《中國攝影藝術史》中將陳萬裏推為“美術攝影”的代錶,而公碩先生則是用相機作為工具的人文記錄攝影傢。
  民國年間,攝影遠未普及,自備相機,喜歡拍照,也是非公子哥兒莫辦,公碩先生也不例外,起先總是從白相開始的,在當時真是時髦的玩意兒。繼而又作攝影藝術化的追求,參加浪華旅行團,主持旅行團中的攝影研究社,他們的遊屐,到過上海、無锡、揚州、杭州、黃山、北平等地。1937年刊印的《浪華旅行團十周年紀念冊》,就有他拍攝的三張照片,還有他寫的一篇《旅行與攝影》,特彆談到旅行時攝影應注意的問題,都是親身體會。凡齣遊前,他都預先做好功課,準備拍些什麼,他在筆記本上就記下“東西山待訪錄”,有好幾十條,他所關心的,不外是寺院、祠廟、園林、造像等。可惜的是,他拍的洞庭東西兩山照片,幾乎都沒有留下來。即便如此,在留下的照片中,蘇州題材的還是居多,主要是名勝古跡,山水風光,其中如東山席傢湖安定塔、陸巷王鏊墓、石湖涼亭、橫塘亭子橋、韓蘄王墓碑、北園田野、古城牆等,如今已無影蹤可尋。另外,還有廣泛的民生題材,如胥江木排、太湖漁船、郊外農人勞作、鄉人運石上山重建穹窿山上真觀,留下瞭民國年間城鄉生活的昔年煙景,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作為一個記錄派的攝影傢,隨意隨機拍下的自然更多,如怡園裏的聚會,傢族男女的瞬間,擫笛拍麯的場景。有兩張特彆有意思,潘子欣六十壽辰,乘畫舫,遊石湖,吃船菜,一張是全體在船上,一張是在艙內,留下瞭世俗生活的細節。徐剛毅先生在編輯《老蘇州》係列圖冊時,大都已經收入進去。在攝影觀念上,他雖然也照顧到構圖和光影,但主要還是記錄,並不像陳萬裏、郎靜山那樣刻意去追求繪畫效果。他還在當時有影響的攝影專業雜誌《飛鷹》上發錶文章,如《正全色性軟片的特徵》《大蘇打驅除法之新研究》《強力顯影與舞颱攝影》《濾色鏡的倍數問題》等。在他晚年,則更發揮攝影最實用的功能,用來采集民間工藝的實物,載錄製作過程和技藝瑣碎,還翻拍瞭不少珍貴史料。這種文獻記錄技術,在當時具有先進性。
  陳從周與公碩先生沾親帶故,20世紀50年代,他來蘇州作民居建築調查,得到公碩先生的鼎力相助,後來印瞭一本《蘇州舊住宅》,書中記錄瞭顧宅,也提到過雲樓的所在:“東路為花廳(名艮盦)與藏書樓(過雲樓)組成一個四閤院。花廳前後皆列假山峰石,而廳前者尤具丘壑,其峰石之碩大、玲瓏,與艮盦內之靈璧石皆為吳中珍品。建築物極華麗精細,槅扇俱有銀杏木。”雖然,過雲樓藏品已煙消雲散,唯地方還在,可以作緬念的憑藉,如今正在修葺,即將對外開放。樓中有隸書“過雲樓”額,用的是馮桂芬原題,但漏失瞭跋尾,應按原跡重製。又據《過雲樓書畫記?凡例》記載,子山公自撰收藏十四忌,“舊揭諸過雲樓楣”,布置時也不應該遺忘。另外,還有一副子山公自撰楹聯,曰:“一枝粗穩,三徑初成;商略遺編,且題醉墨。”跋曰:“過雲樓者,餘收藏書畫之所也。蓄意欲構此樓十餘年矣,塵事牽率,卒卒未果。乙亥夏餘移疾歸裏,樓適落成,乃集辛幼安詞句題之,時方有書畫錄之輯,故次聯雲。”這副楹聯是過雲樓的重要文獻,明確記載過雲樓落成於光緒元年(1875),今年恰好140周年,那是更應該復製後懸掛樓中。明年又是公碩先生去世50周年,如果將他的攝影作品選一部分齣來,作為長期陳列,也是最恰當不過的。
  王道先生囑我寫點什麼,放在書前,作為後輩學子,自然不可推謝。唯在下學識戔戔,不能望公碩先生項背,甚至所知道的,也不如王道等過雲樓研究者詳贍,隻是抱著對鄉先賢的敬重,鬥膽而作,亦自知慚愧。相信本書的讀者,會因此而更多地瞭解公碩先生,瞭解顧氏傢族和過雲樓,瞭解已遠去瞭的滄桑歲月,許多的人和事,那是不應該忘卻的。
  王稼句
  2015年5月17日


好的,這是一份為一本名為《過雲樓舊影錄》的圖書撰寫的、不包含其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且自然: --- 《丹青翰墨的流光:晚清民國文人畫壇的興衰與傳承》 一部深度剖析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的宏大敘事,以筆墨間的流變摺射時代風雲的側影。 本書旨在構建一個清晰而立體的晚清至民國初年中國文人畫壇的生態圖景。這是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傳統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趣味與社會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而新興的學院派和新的藝術思潮正在萌芽。本書超越簡單的藝術傢傳記匯編,試圖從社會結構、文化心理以及藝術本體論的角度,深入探討支撐這一時期藝術發展的深層動力與結構性變化。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曆史脈絡。 第一部:傳統的堅守與時代的裂隙(晚清中後期:1860s-1900s) 本部分重點考察在清廷由盛轉衰、內憂外患加劇的背景下,傳統文人畫的最後輝煌與內在焦慮。 一、 晚清士人的精神肖像: 探討“四王”之後,以吳昌碩、趙之謙為代錶的“碑學入畫”風潮如何成為一種對僵化傳統的有力矯正。我們分析瞭他們在金石考據、書寫實踐中如何尋求新的精神支撐點,以對抗體製性衰落帶來的虛無感。這不僅僅是藝術風格的轉變,更是知識分子自我定位的重塑。 二、 區域性畫派的勃興與分化: 詳細考察瞭上海、廣州、蘇州等地的藝術中心如何因商業資本的介入而發生結構性變化。例如,上海的“海上派”如何吸收西方寫實技巧與民間裝飾趣味,而這一過程對文人畫“雅”與“俗”的界限産生瞭怎樣的衝擊。本書將梳理這一時期“行傢”與“士大夫”之間權力關係的微妙轉移。 三、 筆墨的“宣言”: 深入研究晚清時期關於“格調”與“趣味”的論爭。通過梳理當時報刊、序跋中的文字記載,揭示藝術傢們如何通過宣揚某種“筆墨精神”來維護其社會文化身份的純潔性,即便在外部環境日益世俗化的現實麵前。 第二部:西風東漸與藝術的“救亡”(民初:1900s-1920s) 辛亥革命的爆發並未帶來藝術上的即時解放,反而催生瞭更深層次的文化身份認同危機。本部分關注藝術教育體係的重構,以及對“中國畫”範疇的首次係統性界定。 一、 教育的移植與移植的睏境: 分析日本藝術教育體係對中國新式美術教育的深遠影響。重點考察瞭蔡元培、林風眠等先行者如何試圖在傳統水墨與西方素描、結構學之間架設橋梁。這一時期的探索充滿瞭理想主義的激情,但也暴露瞭文化斷裂帶來的理論真空。 二、 “以書入畫”的典範再造: 研究以齊白石為代錶的藝術傢如何在民間生活和對古人(特彆是八大山人)的深刻理解中,提煉齣一種既承載古典精神又具有強烈現代感的新型筆墨語言。我們將探討其藝術的“稚拙”風格如何被賦予瞭“返璞歸真”、“抵抗摩登”的時代意義。 三、 攝影術對肖像畫的顛覆: 探討照相技術普及後,文人畫中“寫照”部分的衰落,以及畫傢們如何將精力轉嚮更側重於抒發個體情感的“寫意”領域。 第三部:南北對峙與審美的新秩序(1920s-1930s) 隨著政局的相對穩定,藝術界齣現瞭明顯的“南北分庭抗禮”的局麵。本部分聚焦於兩大對立美學體係的形成與較量。 一、 南方畫派:對筆墨本源的迴歸: 詳細論述以“嶺南畫派”為代錶的地域性創新。陳樹人、高劍父、高奇峰等人如何積極吸收西方的色彩學和光影處理,並將其融入對傳統花鳥、山水的再創造中。本書強調,他們的創新是建立在對傳統技法高度熟稔的基礎上的“有節製的引入”。 二、 北方畫派:學院體係的建構與“國畫”的誕生: 重點分析徐悲鴻、張大韆等人在北方藝術圈的影響力。徐悲鴻對古典寫實主義的推崇,以及他如何試圖用一種“西化的”技法框架來“拯救”中國畫的窘境。同時,張大韆在敦煌臨摹實踐中的巨大貢獻,如何為當代水墨藝術提供瞭宏大的曆史參照係。 三、 藝術與政治的共謀: 探討國民政府對“國畫”的官方定位——如何將傳統山水花鳥符號化,使其成為一種象徵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這背後涉及藝術傢的贊助人機製的轉移。 第四部:漂泊與重塑:海外影響與藝術傢的抉擇(1930s末期至今) 戰爭陰影下,大量藝術傢南遷或遠赴海外,這為中國畫的國際傳播與自我反思創造瞭新的契機。 一、 遷徙中的筆墨: 分析抗戰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的流動如何加速瞭不同地域藝術風格的融閤,但也造成瞭傳統文脈的斷裂風險。 二、 海外視域下的自我審視: 研究早期留美、留法藝術傢如何麵對西方現代藝術的衝擊,以及他們如何嚮西方世界介紹和闡釋“中國畫”的復雜內涵。這種“嚮外看”的視角,反過來促使留守的藝術傢們更堅守或更激進地革新本土的水墨形式。 三、 留存的價值: 總結晚清民國文人畫壇的真正遺産——並非僅僅是風格的更迭,而是藝術傢們在劇變中對“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關係的深刻叩問,這些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本書通過詳盡的文獻梳理、畫作的細緻比對以及對當時社會思潮的復原,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藝術如何在現代性浪潮中自我保存、自我超越的全麵視角。它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在時代轉摺點上,以筆墨為載體,試圖錨定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度編年史。 ---

用戶評價

評分

整本書散發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平和與淡然,這是一種極其難得的筆調。作者在記敘那些或許曾經波瀾壯闊或刻骨銘心的往事時,並沒有沉溺於情緒的宣泄,而是保持瞭一種近乎哲學的超然視角。這種“隔著一層紗看世界”的感覺,反而讓故事更具力量,因為它錶現的是對生活本質的洞察,而非一時的激動。它告訴我們,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遷,那些植根於人心深處的善良、堅韌與對美的追求,纔是真正能夠穿越時空的東西。讀這本書,就像進行瞭一次心靈上的洗滌,讓人在喧囂的當下,找到瞭片刻的寜靜與沉思的契機。它不是在販賣廉價的煽情,而是在提供一種麵對復雜人生的智慧與從容。對於尋求精神慰藉和曆史深思的讀者而言,這部作品提供瞭豐厚的精神食糧。

評分

這部書的文筆真是沒得挑,讀起來就像在聽一位老者娓娓道來,每一個字都浸透著曆史的煙塵與人情的冷暖。它沒有那種生硬的史料堆砌感,而是將那些陳舊的往事,如同老照片一般,一張張細心地在你眼前鋪展開來。讀著那些關於舊時傢庭的瑣碎日常,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和描摹,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是墨香,是樟腦丸的氣息,更是光陰流轉的痕跡。作者在敘述中流露齣的那種對往昔的深情和敬意,並非一味地懷舊,而是帶著一種清醒的審視,讓人在感懷之餘,更能體會到時代變遷的必然與無奈。特彆是對那些生活細節的捕捉,如室內陳設的擺放、衣著的講究,乃至言談舉止的規矩,都勾勒齣瞭一個時代的風貌,那種韻味,不是輕易能從其他地方尋覓到的。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將“迴憶”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每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感悟。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辨識度,它有一種古典的韻味,卻又絲毫沒有老朽之氣,更像是一種經過精心打磨的現代文言混閤體。句子結構往往錯落有緻,長短句的交替使用,營造齣一種抑揚頓挫的節奏感。特彆是一些描繪場景的段落,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攝影式的精準,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清晰的畫麵輪廓,其間又夾雜著微妙的情緒色彩。我尤其留意瞭作者選擇的動詞和形容詞,它們往往極其精準且富有張力,避免瞭大量空泛的形容詞堆砌,使文字顯得格外凝練有力。這並非是輕鬆閱讀的那種消遣之作,它需要讀者投入一定的專注力去細品,去體會文字背後潛藏的張力與美感。每一次重讀,都會發現之前忽略掉的文字上的精妙之處,足見作者在文字錘煉上的用心良苦。

評分

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蘊含的文化氣息和那種深厚的底蘊。這不僅僅是一部傢族的私密記錄,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關於特定階層文化傳承的側寫。從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傳統藝術、文學以及生活哲學的理解,都顯示齣作者傢族的文化積澱之深厚。閱讀過程中,時不時會碰到一些過去隻在古籍中略有耳聞的典故或器物名稱,作者的處理方式是既不賣弄學問,又自然地將它們融入到敘述中,使得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瞭很多東西。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意義,比直接說教要高明得多。它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一個曾經精緻而又嚴謹的生活世界,讓我對“雅緻”這個詞有瞭更具體的概念。對於熱衷於探究舊時風雅生活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瞭大量鮮活的、可感知的參照樣本。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實在巧妙,它不是那種按時間順序鋪陳的流水賬,而是更像一個充滿驚喜的迷宮,每走一步都有意想不到的風景。作者似乎有意打破瞭傳統敘事的束縛,將不同的記憶碎片以一種近乎詩意的跳躍方式組閤在一起,這種“跳躍”非但沒有造成閱讀上的障礙,反而極大地增強瞭文字的張力和感染力。讀到某些篇章時,常常會有一種心神被攫住的感覺,思緒跟著文字在過去和現在之間來迴穿梭。尤其欣賞它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那種含蓄而深沉的情感錶達,總是能精準地擊中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它不是直白的傾訴,而是懂得留白,將情感的闡釋權更多地交給瞭讀者,讓每個人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點。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和深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絕非一般的迴憶錄所能比擬。

評分

好看,藏書傢的曆史。

評分

挺好的書 內容充實 印刷不錯 黑白照片

評分

非常好的書 特彆特彆喜歡 推薦給大傢 圖片豐富 值得擁有

評分

好的,非常好,很好

評分

好看,藏書傢的曆史。

評分

衝著過雲樓的名號買的,囤著慢慢看。

評分

,“古籍”是古書的雅稱。什麼樣的東西纔算書,殷商時龜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隻是占蔔後刻上去的蔔辭,並未構成書。商周時青銅器上的銘文即所謂“金文”是王公貴族們對鑄器緣起的記述,盡管有時為瞭誇耀自己的功勛,文字很長,但其性質仍和後世紀功頌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書。中國殷商時已開始在竹木簡上寫文字,《尚書》的《多士》篇裏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的古文字就像兩根帶子縛瞭一排竹木簡,“典”則像以手持冊或將冊放在幾案上麵。但這種典冊在殷商時仍不是書,而隻是詔令之類的文字,保存起來猶如後世之所謂檔案。到西周、春鞦時,檔案留下來的就更多瞭。西周、春鞦時人做瞭不少四言詩,草擬瞭貴族間各種禮儀的節目單或細則;還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辭、爻辭;春鞦時諸侯國按年月日寫下來的大事記即“春鞦”或“史記”。這些,都歸祝、史們掌管。其中除大事記是後來史書的雛形外,其餘所有的仍都沒有編成書,隻能算檔案,或稱之為文獻。到春鞦末戰國初,學術文化從祝、史手裏解放齣來,孔子以及戰國時的學者纔把積纍的檔案文獻編成《詩》、《書》、《禮》、《易》、《春鞦》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講解。

評分

京東雙11購入,非常喜歡的一本書!600-400超級劃算!以後常來!

評分

好玩的書,藏書傢故事,值得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