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会伤人》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由于过时的学校教育政策而带来的“伤害”?我们怎样去应对它们?在这本有争议的新著中,柯尔斯滕?奥尔森揭示了某种教育方式的灾难性后果——这种教育鼓励从众统一,而不重视创造力的价值,抹杀学生们的兴趣,无视学习者的多样性。奥尔森通过解读充满情感的故事,说明现在的教育制度不能生产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心灵与思想。与此相反,这个体系常常给很多学习者造成羞辱,降低他们的能力并使他们感到厌烦。最重要的是,她给我们展示了受伤的学习者们如何疗伤的经验,并且指出,教师、家长和学生们现在就可以行动起来,帮助他们自己保持健康状态。
柯尔斯滕·奥尔森,2005年获得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学位,是一位作家、教育咨询师、美国全国性组织“教学勇气”的推进者。奥尔森作为一位教育咨询专家,她着重关注教学改进与领导力的发展,希望通过这些工作来更好地支持所有学习者。她曾为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过咨询。她是美国《教育周刊》、《教育领导力》和《教师杂志》等刊物的专栏撰稿人。
这本书非常精彩,直击时弊,包含了很多奥尔森采自原始叙事资料的故事,这些故事很有力度、切中要害且充满情感张力——它们既脆弱又强大,既痛苦又坚韧。它们使我们悲伤于学校里笑声和机会的缺失,哀叹学校中徘徊往复的悲痛和伤感,嘲笑那许多的荒谬,以及在恶作剧和灵感突现的时刻开怀而笑。
——莎拉·劳伦斯-莱特福特,哈佛大学教授
柯尔斯滕·奥尔森……写成了这本书,散发着智慧的魅力,充满了有用的资源和行动建议。……愿这本杰作能够广为传阅、深入讨论并铭记于心,而且在越来越多教育“疗伤人”的共同努力下,付诸行动。
——帕克·J·帕尔默,《教学勇气》作者
一本非常精彩、原创和重要的著作,《学校会伤人》为我们对学校进行重建提供了很多雄辩和动人的案例。
——托尼·瓦格纳,《全球成就差距》作者
序一
序二
致谢
导言
教育领域中的大变革
我自己的孩子开始上学了
不断深入
那么这本书是写给谁的
第一部分
破裂
第一章 学校伤了谁
“我在学校感到不舒服”
“我认为这很无礼”
“我很平庸”
受伤的家长:“我很无助,救不了我的孩子”
受伤的成人:“学校不是一面遥远的镜子”
这些故事具有象征性意义
但学校不是比以前强一点了吗
第二章 各种各样的伤害
作为乐趣的学习
“完全充满了学习的快乐”
“但是请不要告诉人们这是很简单的”
创造力之伤
顺从之伤
反叛之伤
麻木之伤
低估之伤
完美主义之伤
平庸之伤
所有伤害的共同点
第三章 为什么学校要伤人
过时的机构:李伯大梦的遗产
关于知识的旧观念
需求的新技能与新特质
关于人类能力的旧观念
从教到学:我们不是好的诊断专家
学校是精心设计用以区别和分流人们的
反复灌输“隐性课程”
关于学校的新概念
第二部分
疗伤
第四章 人们是如何疗伤的
“我需要一连串成功”
学校造成的伤害往往是无形的
文化否定
“我的创造力是我智能的很大一部分”
“我以前觉得自己很坏,简直是缺德”
“当你犯傻的时候就知道他们是怎么看你的”
拨开乌云的那一刻
第五章 疗伤的步骤
出众的才华几乎丢失殆尽
责备的陷阱
疗伤过程的共同点
促进疗伤的练习
第六章 受伤的学校
学校受伤了
学着去改变/变着去学习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工作
师资培养
脑研究的新进展
对高效学习环境的启发意义
学习者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的学校:从教到学
第七章 疗伤的家长
学校是艰险地带:它是“教育上的玩忽职守”
家长自己的“心魔”
“没有抓住时机:学校是精心设计来把家长隔绝在外的”
家长的参与受阶层与文化的影响
努力和能力:“聪明点,别犯傻”
揭开学习的谜团
揭秘学校教育的神话
支持批判性探究
“画一幅更完整的肖像”:为你的孩子呼吁请求,提供支持
积极地重构
这只是学校而已
第八章 疗伤的教师
“教师应接受孩子的本来面貌,而不是他们所希望成为的样子”:两个回忆
新专家
第九章 相互疗伤的学生们
一个不顺从者的教育历程
有关学校的批判性探究:启动意识提升的团体活动
形成学习的元认知
学生们逐渐积极去改变学校
体系之外的选择:家庭正规教育
教育本质相关思考中的变化
人名及词汇索引表
注
作者简介
正如伤人者伤害自己一样,疗伤者治疗他自己
我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参加第一次研讨会的时候,我们学生围坐在桌子旁,逐个解释为什么要到哈佛来学习,描述自己的背景情况,并且用一种隐晦和迂回曲折的方式努力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潇洒。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着30年的导师经验,还创办过很多学校,是研究生院中一位富有智慧的长者,他留着灰白长发,戴着眼镜以维持视力。他说:“我就是不想让学校太多地伤害我的孩子们。”
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场景。
教育领域中的大变革
我上研究生的时候,美国教育正处于一个政策激烈冒进的变革时期。1990年代,美国的教育成就和“世界水平”教育的定义正在经历着“逆转”、形塑和重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责任政策而产生和推进的。这些责任政策强调标准化测验的分数,重视各州制定的教育标准。教师和学生们只不过是在通向五百强企业竞争过程中毫不起眼的执行者,这些视点在我的研究生院同学中几乎没有遭遇过反对——实际上,这一观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从不质疑的文化范式,它苛求并低估了教师的复杂工作,以及那更为复杂的、交互感应式的学习过程。(“如果教育者仅仅能够更像商人那样……”,我的一些同学们会这样悲哀地评论。)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早期,尽管有时候不是很乐意,但还是参加了那些充满激情的大讨论,主题是肯塔基州所进行的全州学校测验和课程标准改革试点;2阅读了有关得克萨斯TAKS测验的初期学术论文等,这个TAKS测验就是多年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的模板。
我进入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认为是要把教育作为一个精神层面的、有变革能力的事业来学习——在哈佛我听到过康奈尔?韦斯特那句令人难忘的名言:“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艺。”因此,我感到很迷茫,很不快乐。我觉得很疑惑的是,谁在提防着学生们?在公众舆论中,大家都认为学生们在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大家想要把他们的成绩大幅和不断地提高——在教学方法、制度文化或是教育理念上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谁把视线放在学生真正的生活上?这些学生现在不得不在所有课程领域都取得良好的成绩,他们不被允许有一次考不好,如果他们想上一个好大学,就不得不在每一次标准化测验中不断地做选择题。谁在关心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理与精神体验?他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就时常要花费几个礼拜的时间准备接受全州统一测验,老师的很大精力不是在教他们如何写作,而是教他们如何应对州教育部门给出的写作要求,或是教他们在做多项选择题的时候如何“阅读全部题目和每一个选项”。
我自己的孩子开始上学了
与此同时,我自己的孩子开始上学了。当我观察他们探索世界、探究我自己的学校体验时,我觉得很不舒服。孩子们那活泼、热情、生机勃勃的心灵——他们充满激情的生命力——在上学的时候就要失去吗?人们用标准化测验分数来给他们下判断的时候,或是他们用分数来判断自己的时候,我怎样才能够保护他们?当他们排列字母的方法与札纳-布洛瑟版本不同的时候,我怎样才能让他们不因此而感到羞愧?当面对着残酷无情和越来越大的压力时,比如“让他们负起责任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些言论实际上意味着“要和成人的希望保持一致”,那么,我又怎样才能够让他们继续对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自发地想去学习的东西保持兴趣?我不想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花费数百小时做作业,把头脑弄得麻木,去接受这种所谓的“真正的教育”,或是在七年级的时候开始担心大学的入学问题。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但我也同样希望他们在情绪和精神层面上,在学校里“过得很好”。我完全不能确定我是否可以依赖教育环境去关心他们——实际上,我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尽管他们是白人,是中产阶级的孩子,在家父母双全,而且没有什么“显著的”学习差异,但他们在这样一个体系中仍然处于危险之中,这个体系的中心充斥着令人厌恶的种种观念——什么样是“好”的学习,怎么样才是“做一个好学生”,等等。也许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想要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的学习是不规则的和充满激情的,是我在自己的生命中一直贯穿着的东西,它给予我最大的快乐。我不想让那些五段论文、多项选择测验、教科书里没完没了的重点段落1,像大山一样压灭学习热情的火苗。
……
我很少会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一本书给我的感受,但对于这本作品,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动态”的方式,这种处理是如此微妙而又精准,让人不寒而栗。书中描绘的几种关系模式,无论是家庭内部的隐形控制,还是职场中的权力倾轧,都没有采用过于戏剧化的冲突来表现,而是通过对话中语气的细微变化、肢体语言的微妙停顿、甚至是对空间距离的无意识操控来体现。作者仿佛是一位人类行为学的专家,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互动模式,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读到那些情节时,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过去在不同环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不适却无法命名的瞬间。这本书不是一本“如何解决问题”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中那些不尽完美甚至略显病态的部分。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迫使你直面那些你可能更愿意逃避的真相,这种直面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和成长。
评分从语言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精妙的文字冒险。作者的词汇量和句法结构变化之丰富,令我这个平日里自诩对文字敏感的人也感到惊叹。书中不乏一些极为生僻但又恰如其分的古义词汇,它们被巧妙地嵌入到现代的语境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语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物象”的描绘具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精确性。例如,对一扇生锈的铁门的描述,不是简单地用“生锈”带过,而是详细描绘了锈迹的颜色梯度,从铁本身裸露的暗红,到氧化层上附着的浅黄霉点,再到雨水冲刷下留下的深色泪痕。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厚重感,让读者仿佛能用指尖触摸到那种粗粝的质感。这种叙事手法,与其说是描述,不如说是一种“在场”的体验。这种对具体事物的聚焦,反而将抽象的主题——比如疏离、比如身份认同——推向了更深远的思考维度,因为它让我们体会到,宏大的主题往往就隐藏在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日常物件之中。
评分这本新近读完的实体书,书脊上的油墨似乎还带着一股新鲜的油墨味,让我有一种久违的触感。它的封面设计相当简洁,黑白灰的主色调,一个抽象的几何图形占据了主要视觉空间,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反而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的,他只说“你去读吧,读完了咱们再聊”,这种故作神秘的推荐方式,反而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全书的装帧质量非常精良,纸张的选择偏向哑光,拿在手里分量适中,翻阅时没有刺耳的摩擦声,这对于一个沉浸式阅读者来说,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一环。故事的开篇,作者选择了从一个非常日常的场景入手,但很快,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将读者迅速拉入到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氛围中。主角的内心挣扎和外部环境的压迫感,被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不禁联想到自身过往的一些微小的不安和困惑,但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去“解剖”这些情绪,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迂回、更诗意的方式去呈现。例如,书中关于“时间流逝”的几段论述,那种仿佛被时间遗忘又被时间追赶的矛盾感,写得极具哲学深度,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词语的排列组合,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复杂情绪层次。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叙事节奏要求极高的人,很多流行的作品往往为了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会在不必要的地方拖沓,或者在关键时刻草草收场。然而,手捧的这本书,在节奏的掌控上展现出一种近乎老道的成熟。它的推进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总是在你以为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时,抛出一个新的视角,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建立起来的所有认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沉默”的运用。在许多至关重要的对话场景中,文本选择了大量的留白,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语,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具杀伤力。我仿佛能“听见”人物之间的空气在震动,那种未被言明的张力,让我在阅读时忍不住屏住呼吸。这种克制,是很多新手作者难以企及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介于冷峻的现实主义和略带魔幻的象征主义之间游走,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主题,有了一层可以喘息的滤镜。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场域,让读者自己去搭建意义的脚手架。读完某一章节后,我经常会走出房间,在阳台上站立许久,不是为了思考情节,而是为了整理被书中文字打乱的思绪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地模拟了记忆的碎片化和重组过程。它没有严格遵守时间顺序,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在不同的时间点之间进行跳跃,每一个跳跃都像是一块被精心打磨过的拼图,只有当足够多的碎片被收集后,整体的图像才会开始浮现。起初,我对于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感到有些许不适,总想把事件按A到Z的顺序排列,但很快我意识到,作者的目的并非是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轴”,而是要模仿人类经验的本质——即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很少是整齐划一的,它们总是被过去的某个瞬间突然激活,然后带着新的理解回归到当下。书中几个关键的转折点,都是通过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物件或场景的重复出现来实现的,比如一张被遗忘的照片,或者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声。这种手法,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关联线索。这种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挑战带来的回馈也是巨大的,当所有的线索最终汇聚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节点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线性叙事难以比拟的。
评分她是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足迹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帮朋友小孩买的,我也不知道写什么心得
评分还没看,看完再补充
评分还是那个味道,好吃,给女朋友买的,喜欢。
评分好
评分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消遣,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解闷,就读书而读书,并没有懂得读书的意义.而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获取养分,增长知识,实现人生价值.一花一世界,一书一人生.用心去读,去悟,读书悟人生,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评分不同角度的思考,有借鉴意义
评分挺好的,应该是正版。
评分快递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