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反映了鲁迅先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系统研究成果。
名家名作。
收藏价值极高。
《鲁迅自编文集:汉文学史纲要》原系鲁迅于1923年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该书虽然只写到西汉两司马,但在这短短的十节讲义中,无论在选材、体例和观点上,都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我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还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已经成为一部“必读的民族典籍”。还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等。 在他写的人物中虽然没有一个坏形象,但是却间接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的残忍。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第二篇 《书》与《诗》
第三篇 老庄
第四篇 屈原及宋玉
第五篇 李斯
第六篇 汉宫之楚声
第七篇 贾谊与晁错
第八篇 藩国之文术
第九篇 武帝时文术之盛
第十篇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古朴典雅的典范,却又带着一股子现代的清醒。我拿着它的时候,总有一种跨越时空的错觉,仿佛鲁迅先生就坐在我对面,用他那特有的冷静而又饱含情感的语调,为我勾勒出汉代文学的宏大图景。尤其是他对文学思潮演变脉络的梳理,逻辑严密得令人叹服。从先秦的质朴奔放,到两汉的辞赋盛行,再到后来的变迁,他总能精准地指出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并且清晰地阐释背后的社会动因。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对某些文学现象的深深的无奈和惋惜,那份情感的真挚,远胜于任何华丽的辞藻堆砌。这书不是堆砌知识点,它是在构建一个有生命的文学世界,让人不得不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过了一条曲折但充满宝藏的小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名字,而是巧妙地将文学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种大历史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学是如何与政治、哲学、乃至民间风俗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文学风格转变的描述,尤其是对那些“非主流”或被忽视的声音的关注,显得格外珍贵。它展现了鲁迅先生作为文学史家的广阔胸襟和深入骨髓的洞察力。那种行文的节奏感,时而激昂,时而沉静,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洗礼,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纲要”这个词有点抗拒,总觉得会是那种提纲挈领、内容空泛的东西。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鲁迅先生的“纲要”里,每一个节点都扎得非常实,充满了扎实的考据和独到的见解。他对于某个作家或某类作品的评价,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核心价值和局限性,绝不模棱两可。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矫饰的文字力量,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铁证,掷地有声。对于一个想系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骨架,坚实而有力,在这个骨架之上,读者自己可以添砖加瓦,去探索更多的细节。读完后,我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一下子变得清晰、立体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难以言喻。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但绝不是晦涩难懂。它需要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去细嚼慢咽,因为它每一句话里都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精辟的论断。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回味鲁迅先生是如何用如此凝练的笔触,概括出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文学风貌的。它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教我如何去“看”文学,而不是仅仅去“读”文学。书中对文学批评思想的穿插论述,也让我意识到,文学史的研究本身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论辩。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它教会了我审慎和批判的精神,是真正值得珍藏的案头必备书,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体悟和感触。
评分初读这本《汉文学史纲要》,我简直是如获至宝。它完全不像我预想中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反而更像是一位老先生娓娓道来的口述历史。鲁迅先生的笔法,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他不仅仅是在梳理时间线,更是在解读那些沉默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字精魂。我特别喜欢他叙述中那种带着批判性的眼光,不盲从前人定论,而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每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比如谈到魏晋风度时,他那种对士人精神的深刻洞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那种文风,沉郁顿挫间又充满了犀利的洞察力,读起来丝毫没有费力感,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精神对话。这绝对是一本可以反复研读,每次都能挖掘出新意的佳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学殿堂的侧门,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的力量与挣扎。
评分书是一方草地,是一片树林,是一条小溪,疲劳的心灵可以在里面栖息,浣洗;看小草蓬勃,听小鸟啁啾,感水花激溅。爱书的人,是崇高的人,是高尚的人;爱书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读书,失去的是过眼云烟,得到的却是一双飞翔的翅膀,最终获得的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人生。
评分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时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评分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学知识、学文化。书与文化、与知识总是相连的,书是学习的媒介。这一点并没有错。然而,我这儿说的书,和我们现在进行关于书的话题的书,与学知识学文化的书并不是一回事。
评分很好。
评分好
评分读书需要有读书的心境和环境。心境可以靠信念的守持营造,而环境则不能。环境是一个无形而又坚固无比的桎梏,凭你怎样的筋斗云也跳不出桎梏之外。读书,尤其是那些业余读书者,只能在桎梏枷下的无望中将拼力逮住的光阴移驻于书中。也就是说要见缝插针,要挤、要抓。
评分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5643654
评分不错,挺mini的一本书,在看
评分书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