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瀚斯心理系列图书·就是要跳舞:创造性舞蹈的心体验 [Just Want to Dance:Psyche Experience in Creative Dance]

纽瀚斯心理系列图书·就是要跳舞:创造性舞蹈的心体验 [Just Want to Dance:Psyche Experience in Creative Da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宗芹 著
图书标签:
  • 舞蹈治疗
  • 创意舞蹈
  • 心理学
  • 身心联结
  • 自我探索
  • 情绪表达
  • 非语言沟通
  • 艺术疗法
  • 个人成长
  • 身心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3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24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纽瀚斯心理系列图书
外文名称:Just Want to Dance:Psyche Experience in Creative Dance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让身体从累赘的衣物中解脱,用舞蹈表达自己的内在生命,身体动作的力量远胜于人的意念。你有身体么?有那你就可以跳舞了!

作者简介

  李宗芹,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科毕业,美国马萨诸塞州莱斯利学院(LPsley CollegP)表达艺术治疗研究所(Expressive Therapy Program)、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硕士。现任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台湾舞蹈治疗研究协会理事长。李宗芹具有二十余年的舞蹈治疗临床经验,是我国舞蹈治疗的先驱。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舞出心世界
第一节 解放就从身体开始吧!——自由舞蹈发展的轨迹
第二节 舞蹈与心理成长

第二章 认识创造性舞蹈的媒介
第三节 体会新的身体——舞蹈的媒介:身体的觉察与认识
第四节 体会新的身体——舞蹈的媒介:身体的舞动

第三章 认识创造性舞蹈的元素
第五节 让身体活起来——舞蹈元素:流动与力量
第六节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跳舞——舞蹈元素:空间与时间
第七节 让身体传情达意——舞蹈元素:关系

第四章 舞动人生
第八节 做个创意推手
结语用舞蹈表达自己

附录一 延伸阅读
附录二 图表一览

精彩书摘

  力量(strength)
  记得小时候坐火车时,常会听见播音小姐说:“各位旅客,××站到了,要下车的旅客,请准备下车……”平平的声调,毫无抑扬顿挫。这种声调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周遭的师长、朋友中,没有人这样说话。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想不通为什么,现在终于知道了,这是一种省力法,使用这样的声音不用注入力量,也不必带有感情。
  后来广播的限制解除了,就常会在电台的节目中听到各种声音变化,有粗犷、积极、狂野、轻柔等不同声音。声音的力量是在传递情感。
  舞蹈中缺乏起伏的力量时,也会让有些人觉得枯燥乏味、兴致索然,就像日本的能剧,音调平,动作慢,许多观众看得都要睡着了。因为内敛的力量与慢动作中所蕴含的力量,并不似激烈强壮的力量般直接冲击。就像素描的单一黑色,其实也有深浅不同层次的变化在其中,而深浅明暗之分,就如同舞蹈的力量元素。
  注入不同力量,会让身体的表现更富变化性与特殊感觉;可以是轻或重、强或弱、圆滑或尖锐、紧张或放松;动作的表现如何,视力量如何使用而定。一般来说,强有力的动作令人感觉较沉重,重心也比较贴近地面;轻而弱的动作则倾向于往上,有一种悬浮、轻快的感觉;圆滑、平顺的力量则感觉流畅;尖锐、突发的力量则有冲击感。
  在生活中运用到的动作都需要力量,即使是躺着不动、全身放松,甚至只是呼吸,也都需要少许的力量来保持横膈膜的上下振动。力量和时间、空间一样,时时刻刻都和你并存着,当你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时,全身就充满了力量。反之,当你生病、疲倦时,身体的力量便会衰弱。当你大发脾气时,是使用一种爆发的力量,而当你抚摸孩子的脸颊时,使用的力量则较为温柔。
  每个人的性格及身体技巧不同,所以力量有很大的差异。对某人来说他所发挥的最强力量,对另一人来说却可能只是轻微的力量。
  ……

前言/序言


《艺术之境:跨越流派的创作与心灵探索》 第一部分:身体的语言与存在的共鸣 本书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中身体作为媒介的核心作用,尤其聚焦于如何通过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实现个体内在世界的具象化与交流。我们拒绝将身体视为单纯的工具或机械的载体,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态的、具有自身叙事能力的“文本”。 第一章:流动的边界:解析当代艺术中的身体介入 本章首先梳理了自后现代主义兴起以来,身体在表演艺术、视觉艺术以及行为艺术中地位的根本性转变。我们考察了从玛丽·波因特(Mary Wigman)的表达性舞蹈到伊凡·克莱因(Yves Klein)的人体拓印,再到当代零工艺术家(Gig Workers Artists)利用自身脆弱性进行的社会批判性表演。重点分析了“在场”(Presence)这一概念在不同艺术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它既是物质性的物理存在,也是精神能量的汇聚点。探讨了身体如何成为抵抗、记忆和身份构建的场所。我们特别关注那些模糊了“表演者”与“观众”界限的作品,它们如何迫使参与者在即兴和结构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激活一种更深层的体验性理解。 第二章:感官的拓扑学:从知觉到生成 本章转向感官经验的复杂性。我们认为,真正的艺术体验不是对既有信息的被动接收,而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通过分析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的交叉点,我们研究了艺术家如何调动、重塑或故意阻塞特定的感官输入。例如,探讨声音的物质性——不仅仅是频率和振幅,而是其在空间中产生的压力和震动如何影响心率和情绪状态。此外,我们深入研究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在非语言艺术中的体现:一个眼神的停留、一次呼吸的停顿,如何承载了清晰的、甚至超越语言的意图。本章通过大量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对感官材料(光线、温度、纹理、气味)的精妙控制,构建出能够直接触及潜意识的“体验性环境”。 第二部分:结构与混沌:创作过程中的内在逻辑 创作的本质在于在无序中建立秩序,或是在既定秩序中引入必要的破坏。本部分着重于分析艺术家在工作室或排练场内所遵循的、往往是非线性的工作方法论。 第三章:即兴的结构:形式的意外诞生 即兴创作并非随心所欲,它遵循一套深层的、内在的逻辑。本章剖析了从爵士乐即兴到结构化即兴(Structured Improvisation)的技术差异。我们详细介绍了多种激发“非思考性”创造力的框架,例如限制性条件法(Constraints-Based Method)、随机矩阵生成(Stochastic Matrix Generation)以及“陌生化”练习(Defamiliarization Exercises)。核心观点在于,通过预先设定高强度的规则或引入外部的、不可控的元素,艺术家被迫跳出惯性思维,让身体和潜意识成为主要的决策者。这并非对技巧的放弃,而是对技巧进行更深层、更本能的整合。 第四章:记忆的碎片与物质的遗留 艺术作品的持久性往往依赖于其所承载的“物质性”——无论是排练记录、草图、道具,还是最终呈现的载体。本章考察了“物”(Object)与“过程”(Process)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材料的固有属性(如木材的纹理、颜料的流动性、织物的张力)来表达抽象概念。特别关注“残余物”(Residue)和“痕迹”(Trace)的分析,这些非预期的副产品往往比精心设计的中心主题更能揭示创作的真实历程。通过对档案学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借鉴,我们提供了一套方法论,用以解读那些未被言说的创作痕迹,理解艺术家在面对时间、疲劳和材料限制时所做的真实选择。 第三部分:诠释的场域:观众、社群与时间性 艺术作品的生命周期在观众的接收中完成。本部分超越了创作者的视角,聚焦于作品如何在社会和时间维度中产生意义。 第五章:共享的在场:社群性体验的构建 我们区别于将艺术视为精英私享品的观点,转而关注集体艺术实践(如仪式、大型装置或社区参与项目)如何重塑社会联系。本章分析了“共享时间”(Shared Temporality)的重要性:当一群人同时经历一个事件,他们的生理状态和情绪波段会形成一种可测量的共振。我们探讨了艺术项目如何作为社会张力的释放阀或凝聚力,以及艺术家在引导这种集体能量时所承担的伦理责任。案例涉及从战后重建时期的公共雕塑,到当代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沉浸式共享空间。 第六章:时间的美学:叙事中断与永恒瞬间 叙事结构在视觉和表演艺术中并非线性的。本章关注艺术家如何操纵时间感知,以达到超越日常经验的“永恒瞬间”(Kairos)。我们研究了重复、节奏的改变、叙事的跳跃以及对静止的强调,如何“拉伸”或“压缩”观众的内在时间感。最终目标是,让观众从对“发生了什么”的追踪中解脱出来,转而专注于“此时此刻”的纯粹存在状态。这要求我们审视作品的结构如何诱导一种接近冥想或恍惚的状态,从而使艺术体验本身成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深刻反思。 结语:持续的生成: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最终论证,艺术创作不应被视为一个有始有终的项目,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对世界保持开放态度的生活哲学。它要求创作者和体验者都保持警觉性、灵活性,并愿意不断地解构和重建自己对“真实”的理解。我们倡导一种超越流派、超越标签的艺术视野,一种真正以深度体验为驱动力的创作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和结构的人,对任何带有“玄学”色彩的东西都持保留态度。因此,当我看到一些关于“能量流动”或者“内在韵律”的描述时,我本能地想关上书。然而,让我坚持读下去的,是作者在每个看似感性的描述后面,都紧跟着非常清晰的操作指南。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平衡,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白皮书,也不是一本只有动作分解的健身手册。它更像是一本“带着理论基础的实操手册”。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重力”与“顺从”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赞美顺应自然,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何种心理状态下,我们倾向于过度抗拒或过度屈服于外力。她提供了一种“有意识的跌落”的练习,这要求你在完全放松身体的同时,保持高度的觉知。这种“带着目的地的放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疲惫至极的“瘫倒”是截然不同的。我发现,只有当我们允许自己真的“沉下去”,才能找到真正的支撑点。这种辩证的理解方式,让我对很多过去被视为软弱的特质,开始有了新的、更积极的解读。这本书成功地将“自我接纳”的过程,变成了一场可以被身体验证的科学实验。

评分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为我女儿寻找一些艺术类兴趣的培养方向,她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我希望能找到一种健康的宣泄途径。我没想到自己会比她更投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指导口吻,更像是分享一种生活哲学。其中有一段描述,将创造性舞蹈比作“清理心灵的储藏室”,那些长期被压抑、被遗忘的物件(情绪)会被动作的振动带出来,让你有机会看清它们,而不是继续让它们腐烂在角落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重复”的解读。在传统舞蹈中,重复是为了精进技艺;但在创造性舞蹈中,作者指出,有时候我们需要重复一个动作,不是因为它优美,而是因为它“还没有被完全说出”。直到那个动作的内在驱动力耗尽,它自然就会演化成新的东西。这种对“过程”的尊重,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急于求成,却错过了动作本身所蕴含的信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深潜下去的视角,它教导的不是如何跳出框架,而是如何更深入地体验框架内部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封面上那个跳跃的剪影,加上略带神秘感的标题,让我联想到那种高深的、可能只有专业舞者才能理解的理论。我自己的舞蹈经验也就停留在学生时代偶尔参加的健美操课或者年会上的“随便扭扭”,跟“创造性舞蹈”这种词汇八竿子打不着。然而,我还是被它吸引了,或许是因为生活里最近总感觉被一种无形的压力裹挟着,急需一个出口。翻开第一页,文字排版就给我一种意外的亲切感,没有那种拒人千里的学术腔调。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极其生活化的比喻和故事串联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谈到了“身体的记忆”,描述了我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用肢体语言重复着童年时期的某种情绪模式,那个瞬间,我像是被电击了一下——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面对冲突时,习惯性地耸肩、收紧腹部的那种防御姿态,那竟然是身体在说话,而不是我的嘴巴。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跳得更优美”,而是在引导你“如何通过动作,与你内在那个迷失已久的部分重新连接”。它把我对舞蹈的理解,从外在的技巧,彻底拉回到了内在的感受层面,这种视角上的转换,比任何高难度的技巧指导都来得更震撼。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文字世界里打滚的文字工作者,我对“表达”这件事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总觉得每一个微妙的想法都应该被精准地捕捉并用语言描绘出来。所以,当同事推荐这本书时,我最初的反应是怀疑:舞蹈,这种非语言的艺术,如何能承载得了如此精微的心理探究?我担心它会过于流于形式,或者变成一本空泛的“心灵鸡汤”。然而,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让人惊叹。它没有回避理论的深度,而是巧妙地将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比如格式塔疗法的一些核心观点)融入到具体的舞蹈练习中,但所有的理论支撑都服务于一个核心目的——让你动起来。书中介绍的那些“即兴练习”,比如要求读者仅仅根据一个颜色或一个声音的质感来进行身体探索,起初确实让我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有点尴尬,总觉得旁边的猫都在看我的笑话。但坚持了几次之后,我发现这种“无目的”的移动,反而释放了我的“表演欲”和“评判心”。我不再是“在跳舞”,而是“在体验移动本身”。最有趣的是,作者在描述如何处理“动作中断”时,指出那不是失败,而是身体在请求信息,这让我开始正视自己生活中那些犹豫不决的时刻——原来它们也只是身体在要求被倾听,而不是我意志薄弱的表现。这种“允许不完美存在”的哲学,对于我这种完美主义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

评分

说实话,我这本书的期待值是比较低的,因为我本身对艺术鉴赏这种事情就有点天赋匮乏,看画看不出所以然,听音乐也只能停留在旋律的表层。我对“创造性舞蹈”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小孩子在草地上乱跑的阶段。买这本书,纯粹是想找点新的放松方式,摆脱一下长期伏案工作带来的僵硬。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温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没有咄咄逼人的要求,而是用一种邀请的姿态引领读者进入。其中有一部分专门探讨了“空间感知”与“自我边界”的关系,这一点对我触动极大。我们通常认为边界是无形的心理防线,但作者通过引导读者去感受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距离、接触点,来实际“感觉”到这个边界的弹性。例如,练习中要求你想象自己是一个被水包围的物体,感受水的压力如何定义你的轮廓,这比任何心理咨询师帮你画“边界图”都要来得实在。我试着在家里的小空间里做了一些简单的动作,仅仅是感受脚掌与地面的连接力度,那种踏实感,竟然缓解了我对未知的焦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抽象的心理地图,转化成了可以被肌肉和关节阅读的物理文本,这种转换效率极高,让人印象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