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128影视手册:法国电影简史(第二版)

法国128影视手册:法国电影简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让-皮埃尔·让科拉 著,巫明明 译
图书标签:
  • 法国电影
  • 电影史
  • 影视手册
  • 法国文化
  • 电影研究
  • 影评
  • 电影理论
  • 艺术史
  • 西方电影
  • 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39561
版次:2
商品编码:115474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法国128影视手册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国128影视手册:法国电影简史(第二版)》是对一个多世纪的法国电影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称得上是最精炼的法国电影史。
  书中涵盖了电影从草创之初直至进入21世纪成为娱乐龙头产业这一百多年在法国的发展历程,从卢米埃尔的电影放映机开始,记述了法国电影的萌芽与兴盛,跨越了默片时期、二战时期、新浪潮和新浪潮之后,以及新世纪前十年等时间段;探讨了法国独特的喜剧电影和惊悚电影,描述了法国电影如何在遭受经济危机后重建,带领读者了解法国电影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法国电影各阶段的艺术特色;并对话了作家,演员和音乐人,重温了电影与电影人的银幕往事。
  《法国128影视手册:法国电影简史(第二版)》以时间为线索划分五部分,为读者提供了最简明直接的视角,书后还附有法国出版电影专业书籍的目录。
  作者让一皮埃尔·让科拉,法国索邦大学教授,法国电影史学家、理论家。

目录

前言
默片时代:1896-1929
1.卢米埃尔兄弟
2.乔治·梅里爱
3.夏尔·百代
4.史前史
5.法国电影的鼎盛时期:1908-1913
6.1914或暴跌期
7.20世纪20年代
8.先锋派或法国印象主义
9.流行的制作
10.蒙特勒伊的俄国人
结束语

从有声片到法国品质:1929-1958
1.有声片的震撼
2.危机
3.超越戏剧片
4.现实主义
5.占领期的电影:结构
6.占领期的电影:影片
7.占领期的电影:影人
8.战后:电影的重建
9.从战后到50年代
10.电影爱好者和电影公司

新浪潮和之后
1.复杂的一代
2.电影与68效应
3.平庸的70年代

与电影相关:1975-1994
1.电影和电视
2.发行者的电影
3.类型的结束
4.开放
5.创作者的胜利
6.第一环链
7.第二环链
8.第三环链

电影第二个世纪的十年:1995-2005
1.严苛的商业环境
2.电影及连续性
2.1 前辈
2.2 中年的一代
3.影片,年轻的电影和年轻人的电影
书目提要

精彩书摘

  谢尔曼·杜拉克在战争期间拍摄了多部影片。在导演了《西班牙的节目》之后,她逐渐与德吕克一起走上了“印象主义”的道路,最主要的成功是在1923年拍摄了《微笑的伯代夫人》,她以一种节制得令人目瞪口呆的方式引导着她的演员(谢尔曼·戴尔莫兹,尤其是亚历山大·阿尔基耶尔,他曾扮演系列片中家喻户晓的齐哥马尔)。
  让·爱浦斯坦(1897年生于华沙)毫无疑问是长长的将对电影的热爱付诸行动的爱好者名单中的第一人,他比新浪潮中的年轻人早了整整四十年。一战末期,他来到里昂上学,并看了大量的影片;1920年,他预感到电影的现代特色即将到来,并写论文颂扬;1921年,他北上来到巴黎,在德吕克的身边找到了一份助手的工作。1923年,在拍摄了巴斯德学院的命题纪录片后,同一年内他拍出了三部影片:《红色旅店》、《忠诚的心》和《美丽的尼维尔内斯河》。高度的敏感性和精湛的艺术性使他获得了“美学导演”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阿贝尔·冈斯同样是在1923年完成了《车轮》,一部长四个小时的影片,他在南阿尔卑斯山和尼斯郊区的一条铁路上花了三年时间才完成的。《车轮》完全超越了一个火车司机的(情节剧的)故事,是一曲铁路和蒸汽的赞歌,片中雨果式的共鸣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它也是一首吸引了整个时代的机械现代化的颂歌。冈斯在异乎寻常的取景中,在光线和烟雾的游戏中,尤其是在神经质和支离破碎的剪辑中,面对机器的强大或元素的凌乱,寻找一种感官的平衡。四年后,他未完成的《拿破仑》将是法国制作的最具雄心的影片,1982年修复的一份拷贝片长五小时三十分钟,它在两代电影爱好者的眼中重新获得尊敬,而他们只能看到被大段删节(通常是由冈斯本人做)的版本,声音被滥用,16毫米的磨损拷贝被投放在电影爱好者俱乐部的前厅墙上。《拿破仑》是一部才华横溢的、激动人心的影片,无疑也是夸张的,狂妄自大的影片,但它在整个法国电影史中具有一种独特表达的力量。
  马塞尔·菜皮埃在为高蒙拍摄了四部治下系列影片(特别是1920年的《海上的人》,充分利用了布列塔尼海岸粗犷的风景和光线)后,终于被认可为先锋派的一员,而后在阳光灼人的西班牙拍摄了极具现代性的《黄金国》(也是为高蒙拍的)。随后,他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起名“电影技术”,标志为埃菲尔铁塔〔EIFFEL中含有F和L两个字母,意为电影(Film)和莱皮埃(L’Herbier);1922年的时候,人们很喜欢玩这种字母和文字的游戏〕;《无情的女人》(1924)和《复活节之火》(1925,根据皮兰娄德的戏剧改编)这两部影片令他达到了艺术生涯的巅峰。
  ……

前言/序言


影史回响:经典影像的深度探索 聚焦全球电影艺术的流变与革新,一部全面梳理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世界电影发展脉络的权威之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国度的电影史,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全球电影艺术的演进历程、关键流派的兴衰更迭,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影像记忆的殿堂级人物与作品。我们深入探讨了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的过渡,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辉煌到欧洲艺术电影的崛起,再到后现代主义浪潮对叙事结构的颠覆,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全球电影图景。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电影的诞生与早期探索(约1895-1927) 本章追溯了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的起源,重点阐述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实性开创,以及乔治·梅里爱在魔术与特效方面的先驱工作。我们详细分析了早期电影语言的形成过程,包括蒙太奇手法的初步运用和对空间、时间的初步探索。 美国早期的工业化尝试: 聚焦于D.W.格里菲斯对叙事电影的结构性贡献,以及其作品中蕴含的复杂美学与社会争议。 欧洲的先锋实验: 深入剖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何通过扭曲的布景和强烈的明暗对比,表达战后民众的心理焦虑;同时,也探讨了苏联革命的蒙太奇学派(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如何将剪辑理论推向理论高峰,使其成为一种政治和美学的强大工具。 默片时代的群星: 探讨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等喜剧大师如何仅凭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将普世的情感复杂性呈现在银幕之上,他们的创作不仅是娱乐,更是对社会阶层的敏锐观察。 第二部分:声音的革命与流派的成熟(约1927-1950) 有声电影的引入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式和观众体验。本章详述了这场技术革命如何催生了新的电影类型和叙事模式。 好莱坞的类型片体系: 详细分析了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崛起,探讨其受存在主义哲学和战后阴影的影响,以及其标志性的光影运用和道德模糊的主题。同时,也研究了西部片、歌舞片和恐怖片在这一时期的成熟与定型。 欧洲的“诗意现实主义”: 关注法国电影在二战前夕的独特气质,如让·雷诺阿和马塞尔·卡尔内等导演如何以悲剧性的浪漫笔触,描绘底层人物的挣扎与幻灭。 战争时期的电影: 探讨了电影如何被用作宣传工具,以及部分导演如何在体制的限制下,探索人性的复杂面,为日后的现实主义创作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战后反思与新浪潮的冲击(约1950-1970) 二战的创伤和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变革,促使电影语言进行深刻的反思与重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遗产: 分析了罗西里尼、德西卡等导演如何将镜头对准废墟之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粗粝的真实感挑战传统好莱坞的叙事光环,并影响了全球的独立电影制作。 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诞生: 重点解析了“电影手册”时期评论家们如何转变为导演(如特吕弗、戈达尔),他们挑战电影的传统“剧本中心论”,强调作者论(Auteur Theory),提倡现场拍摄、即兴表演和跳跃式剪辑,极大地解放了电影的表达自由。 世界其他地区的觉醒: 考察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如何将西方戏剧结构与日本传统美学融合,创造出具有普世价值的史诗作品;同时,也关注了瑞典英格玛·伯格曼对存在主义、信仰与死亡等终极命题的哲学思辨。 第四部分:作者论的深化与全球化扩张(约1970-1990) 电影制作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和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经典好莱坞模式受到挑战,而新的技术和视角不断涌现。 新好莱坞的权力转移: 研究了“电影学校一代”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如何将欧洲艺术电影的技巧融入主流商业片制作,创造出既有商业吸引力又富有个性表达的作品。 超越西方叙事: 深入探讨了第三电影(如拉丁美洲)对殖民主义和父权制的反思,以及世界各地独立电影人如何运用本土材料和非传统叙事来表达政治诉求和文化认同。 类型片的再创造: 分析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如何通过技术革新,重新定义了科幻、冒险片的范式,并奠定了现代大片(Blockbuster)的基础。 第五部分:数字时代的边缘与中心(约1990至今) 随着全球化加速和数字技术渗透,电影的定义、制作和发行模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后现代主义的余波与解构: 考察了昆汀·塔伦蒂诺等导演如何通过对经典电影的戏仿、拼贴和非线性叙事,探讨文化符号的意义消解;同时,也审视了邪典电影(Cult Cinema)在网络时代的重新发掘与意义重塑。 亚洲电影的崛起与创新: 详细分析了香港武侠片的全球影响力,韩国电影如何凭借其对社会议题的犀利洞察和精湛的视听语言,成为国际电影节的焦点。 独立电影的生存法则: 探讨了在大型制片厂主导的市场中,独立电影人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和国际合作,保持其批判性和实验性,继续推动电影艺术边界的前沿探索。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批判性的框架,帮助读者超越对单一国家电影的偏爱,理解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碰撞并最终演变出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它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电影史、渴望理解影像如何反映人类境况的严肃读者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本“第二版”的书籍,读者最关心的莫过于更新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在保持对经典内容深入挖掘的同时,对于近二十年法国电影的发展也进行了相当详尽的补充和梳理。我非常关注近现代法国电影如何应对全球化和流媒体的冲击,以及他们在新技术背景下如何坚守自己的艺术立场。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当代议题,而是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新一代导演们的作品,探讨他们在继承和反叛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与时俱进的更新,让整本书的生命力大大增强,不再是一本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故纸堆”。此外,书中穿插的那些珍贵的幕后照片和访谈摘录,让文字的讲述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与那些电影的创造者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无疑是目前市面上最全面、最有深度的法国电影史著作之一,值得每一个电影爱好者郑重收藏和反复研读。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法国电影黄金时代的深度解析,特别是那些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的经典影片背后的故事。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对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的解读,简直是“庖丁解牛”,精准而富有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影片的上映年份和导演名字,而是深入挖掘了创作背后的哲学思辨和美学追求。比如,它如何剖析让·雷诺阿的镜头语言,如何解读戈达尔对叙事传统的挑战,那种分析的角度极其新颖,让我这个自诩为“影迷”的人都感到醍醐灌顶。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媚俗”的写作态度,面对一些争议性的电影和导演,他们总是能保持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批判精神,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恶意贬低,而是将作品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去衡量其真正的价值。这种严谨和公正,让整本书的份量感十足。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笔记本上做着标注,很多观点都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角度,感觉自己的观影体验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哎呀,拿到这本“法国128影视手册:法国电影简史(第二版)”的时候,我简直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一直以来,法国电影在我心里都是那种带着点儿浪漫、有点儿先锋,但又总觉得有点儿遥不可及的存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格调,那种深邃的蓝和典雅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巴黎那个光影交错的年代。我特别好奇,它究竟能如何把一个世纪多的电影史梳理得井井有条,又不失那种法式独有的慵懒和深度。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种细致入微的叙述风格给吸引住了。作者仿佛不是在写教科书,而是在跟你娓娓道来一位位电影大师的传奇故事,从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花,到新浪潮的颠覆,每一步的转折都写得那么扣人心弦。我特别喜欢它对时代背景的描绘,法国社会思潮的变动,政治风云的起伏,都巧妙地融入了电影的发展脉络里,让你明白,电影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艺术,它是时代的镜子。尤其是那些对早期默片时代的考据,简直让人大开眼界,感觉自己仿佛亲历了那个无声却充满力量的年代。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阅读体验一流,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同时又想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段落的韵味。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不小,但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拖沓或晦涩。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过渡手法。法国电影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断裂和革新的过程,从传统的“制片人电影”到新浪潮的崛起,再到后来的作者论的深化,中间的缝隙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读者感到迷失。但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总能在我快要迷失方向时,用清晰的脉络将我重新拉回主线。而且,它对一些边缘流派和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导演也给予了足够的篇幅,这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性和广博的视野。我一直觉得,一部好的电影史著作,不应该只是追逐那些“明星导演”,更应该挖掘那些默默耕耘、对电影语言做出独特贡献的小众创作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让我发现了许多此前未曾关注过的宝藏。它的文字流畅又不失学理深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文学的优美,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

评分

坦白说,我对欧洲电影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总觉得德语区或者意大利的电影更有“史诗感”,法国的电影似乎总带着一种“小情调”。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用详实的资料和精辟的论述证明了法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在理论建构和美学实验方面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我特别喜欢它对“作者论”的梳理,那种如何将导演提升到与作家、画家同等地位的理论演变过程,写得极具说服力。当我合上书本,再去回顾那些我熟悉的法国电影时,我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演员的表演或摄影的唯美上,而是开始主动去寻找导演的“签名”和“意图”。这种观影思维的转变,对我来说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通往更深层次电影理解的大门。这本书绝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任何对光影艺术有好奇心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