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哲学发展
1.形成年代
2. 逻辑主义时期
3. 现象学的成熟
4. 胡塞尔哲学的最后阶段
5. 现象学观念
2 意向分析
1. 引论
2. 算术哲学
3. 对心理主义和纯粹逻辑的批评
4. 意向性分析
3 现象学方法
1. 现象学的根本: 排除假定
2. 本质还原
3. 现象学还原
4 超验现象学
1. 超验还原
2. 精神过程的基本要素: 意向活动和意向对象
3. 意向活动和意向对象结构中的内在性和超验性
4. 关于对象的现象学构成概念
5. 形式逻辑和超验逻辑
6. 关于自我的理论: 自我论
7. 唯我论与主体间性
8. 生活世界
参考书目
对心理主义和纯粹逻辑的批评
《逻辑研究》第一卷(1900年)的副标题是“纯粹逻辑导论”,其宗旨是引入关于纯粹逻辑的科学,因而哲学可通过这种纯粹逻辑科学获得其自身的不依赖于任何心理学和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域。基于这种考虑,《逻辑研究》的首要任务便是反对心理主义和相对主义,保卫逻辑学。大多数反心理学的证明都建立在两个观念之上:(1)任何理论若否认真实的客观知识的可能性,便不能避免相对主义;而相对主义是怀疑论的形式之一;(2)逻辑学和心理学之间具有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可由心理活动(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之间的区别来证明是合理的。
3��1反心理主义
激发这一研究的起因,以及《逻辑研究》的大多数灵感,来自于对逻辑心理主义的拒绝或否定。这种否定将会扫清通向关于科学或纯粹逻辑学的一般理论,以及通向意向性分析(《逻辑研究》第二部分)的道路。“逻辑心理主义”这一用语,在胡塞尔那里,是指那种认为逻辑法则起源于心理法则,并把逻辑与具有规律性的自然法则相混淆的教条。在这种混淆中,心理主义据此把逻辑视为“思想法则”,因而逻辑法则成为调节我们的思维的自然法则。
胡塞尔天才地看到了心理主义所犯下的主要混淆错误是“metabasis eis allo genos”[希腊语,意思是“种类转换”,或者如赖尔(Ryle)所说的“范畴错误”]。心理主义的种类转换或范畴错误,就是把理念法则(逻辑)转化为实在法则(物理法则或精神法则),把规范的调节转化为因果调节,把逻辑的必然性转化为实在的必然性。这种混淆的结果是:心理主义不能作为具有绝对必然性的逻辑法则的基础,因而会导致怀疑主义。胡塞尔提供了好几个论证,以便证明心理主义的这种总体性错误。
(1)逻辑规律具有绝对的精确性,而自然规律只有或然的精确性。心理规律是对经验的模糊概括,它们是关于事实的共存或连续存在之中最大规则性的断言。这种模糊性是所有自然规律所共有的。心理规律,正如每一种自然规律一样,其精确性不会超过任何或然的精确性。这是由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客观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些因果联系依赖于对经验材料的归纳概括。这意味着心理规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具有绝对的精确性,或者充其量心理学不能排除它的规律所可能具有的虚假性。相反,逻辑规律要求任何条件下的绝对精确性,换言之,逻辑规律不依赖于任何事实条件。例如,矛盾律宣称它在所有条件下都是绝对有效的,而不受矛盾律支配的情形是不可思议的。
(2)逻辑规律不是精神思维的原因。逻辑规律不像自然规律调节自然现象那样(或具体而言,像心理规律调节心理过程那样)支配或调节思维的心理过程。逻辑规律调节我们的思维,但是它们不像心理规律那样引起我们的思维。
逻辑规律在性质上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它们在任何时候,对每一个理解它们的人来说,以及在所有条件下,都是有效的。逻辑之所以具有这种绝对性,是因为逻辑不涉及客观事实,它并非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归纳概括。自然规律是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它们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是有效的。思维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客观事实,因此,逻辑规律并不像心理规律那样属于心理思维规律。
胡塞尔对逻辑与计算机做了有趣的对比。的确,思维过程的心理运作与计算机功能的物理运作具有某些相同要素。在计算机中,计算结果的机械生产是由物理规律直接调节的,也就是说,是由自然规律(它们在性质上是可能的)与算术规律相一致的方式来调节的。至此,胡塞尔正确地指出:“为了以物理术语来说明计算机的功能,任何人都不会诸诉不同于机械规律的算术规律。”人们可以把这一观念运用于思维的心理过程。思维的心理功能是由心理规律所引起的,并且是由它来调节的,但它决不是由逻辑规律所引起的。
(3)逻辑规律不依赖于对人类本性的创造。胡塞尔称这种逻辑相对主义为关于逻辑的“特殊的相对主义”,它是人类学的相对主义形式之一。胡塞尔的反驳意见是,对于这种相对主义而言,逻辑规律是一些思维规律,它们对人类来说是特殊的自然规律,因此,逻辑规律可以宣称根本不存在任何永恒性或非时间性(或者如胡塞尔所说,不存在任何理想的同一性)。如果逻辑规律依赖于对人类本性的创造,那么,由于进化或其他理性种类可能所造成的这种创造的改变,将意味着逻辑规律也会改变。
这种相对主义,与任何其他相对主义一样,会导致激进的怀疑主义,它是不稳定的。胡塞尔指出,逻辑规律的人类学基础“与一般理论可能性的自明条件是相反的”。现在,一种理论若否定一般理论可能性的这些条件,就会使自己终结于“它自身的论题的意义与那种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且与任何这类论题相分离的意义之间明显的矛盾”之中。
胡塞尔以下列方式证明了这种特殊的相对主义或逻辑人类学的荒谬性:(1)判断或命题的相同内容对于那种属于相同种类的人来说可能是真的,而对不同种类的人类来说则可能是假的。(2)然而,判断或命题的相同内容在同一种意义上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因为“真实的东西是绝对的,并且是内在地真实的”。
总而言之,相对于心理规律的特殊构成来说,心理主义是逻辑规律的相对化;并且因为心理规律是以可能经验为条件的,可反驳的,它们不能成为逻辑规律绝对有效性的源泉。
这本关于胡塞尔的著作,着实是打开了我对现象学世界的一扇新窗。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仿佛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直抵胡塞尔思想的本源。它不仅仅是对他生平的简单罗列,更像是对一个思想巨人内心世界的深度探访。从他早期的心理学探索,到后来现象学的建立,每一步的逻辑推演都清晰可见,让人不禁拍案叫绝。特别是对“本质直观”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干巴巴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类比,将其内在的张力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述,思考自己日常经验中的那些“前思预设”是如何被层层剥离和悬置的。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一个原本看似晦涩难懂的哲学体系,变得触手可及,激发了我对“如何真正观看世界”的深刻反思。这绝不是一本读完就能束之高阁的理论指南,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迫使我重新审视自身意识的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仿佛是一种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不同于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新的角度切入胡塞尔思想的核心矛盾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生活世界”概念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将纯粹的先验哲学与日常生活的“浑然一体”状态进行并置,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更像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试图与书中的智慧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似乎被极大地降低了,但内容的深度却丝毫未减,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平衡艺术。它没有简化胡塞尔,而是通过更清晰的路径,引导我们去直面其思想的复杂性。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遭事物的目光都变得更加审慎和细致,那种对“现象本身”的聚焦感,是其他任何哲学导论都未能带给我的深刻体验。
评分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真正把握住胡塞尔那种“回到事物本身”的召唤?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路线图。作者对胡塞尔的“悬置”(Epoché)概念的解读,简直是点睛之笔。他没有把它描绘成一种逃避现实的姿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清理心智杂质的“思想手术”。书中对这一操作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清晰地理解了为什么这一步是现象学得以开展的基石。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引用大量一手资料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批判性的距离感,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展现出对这位思想大师一生探索的深切敬意。这种克制的赞美,反而让整本书的论述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现象学基础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绕不开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穿越迷雾,直抵那片澄明的意识之境。
评分从排版到装帧,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严肃而典雅的气息,与它所承载的内容完美契合。但真正让我无法释卷的,是作者在穿插介绍胡塞尔的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西方哲学史脉络的宏大掌控力。他总能将胡塞尔的思想放置在一个更大的坐标系中,让我们看到他如何回应笛卡尔的怀疑论,如何继承康德的批判哲学,又如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认识论路径。这种历史纵深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胡塞尔“伟大”的理解——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构建了一个体系,更在于他彻底改变了哲学家提问的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胡塞尔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如何去思考胡塞尔的思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浮现,这种持续的启发性,是判断一本哲学著作是否杰出的重要标准。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充满了文学性的韵味,简直像是在讲述一个哲学史上的传奇故事。他没有堆砌那些令人生畏的德语术语,而是巧妙地将胡塞尔的学术争论放置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斗争,充满了人性的张力和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胡塞尔与布伦塔诺、海德格尔之间复杂师生关系的描绘,那种思想上的继承与决裂,处理得既客观又充满洞察力,让人读后唏嘘不已。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铺陈细节,时而又如磅礴大河般汇集成宏大的思想体系。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更专注于展现胡塞尔作为一个探索者,在面对人类认识论的根本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理解哲学如何“做”而不是“是”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无价的指引。
评分非常好,超值,支持京东!!!!!点赞
评分那些人的气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学是学不得的。我景仰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怎么样?”,“他们才气冲天,不可拘于斗室之内,性情独异,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们是为社会不容的人,官场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出局。这成就了他们,又祸害了他们,他们的一生无不悲凉凄惨。
评分很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在京东买书比当当还划算,速度又快,赞赞赞。
评分优惠卷有时能抢到,但是要不想买的不能用卷,要不就是缺货
评分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评分很好看(??ω??)??
评分优惠卷有时能抢到,但是要不想买的不能用卷,要不就是缺货
评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适合哲学初学者学习,适合上班族平时翻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