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哲学是什么?
导言
柏拉图与传统
元哲学的幕间休息
语言的普在性
哲人何为?
结语
2 心智与人性
导言
笛卡尔的二元论
罗蒂与心智的消失
语言性的人
结语
3 自我与道德
导言
康德式的道德
罗蒂与讲述道德故事
弗洛伊德与自我创造的故事
关于反讽的一个注释
结语
4 社会与道德
导言
正义?普遍性与理性
民主?亲和性与种族中心主义
结语
参考书目
与罗蒂相关的著作
罗蒂与心智的消失
要想理解罗蒂对于心智所持的态度,我们有必要重复在前一章论及语言学原理或是语言学转向时已经提到的一点。我们可以回忆罗蒂的下述观念:“人们不可能超越语言……如果不是在某种语言之中思索,人们就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思索。”而在这一章的语境中,这个观念可以被重新表述为:并不存在什么“先于语言学习的‘觉识’(awareness)。”罗蒂进一步解释说,“从更具一般性的角度看,我认为,那种相信我们无论运用什么样的语词、都总是会拥有同样经验的公认直觉,实际上只是威尔弗里德·塞拉斯称之为‘给定性神话’(the Myth of the Given)的一种残迹;它主张觉识是在先的,而语言则必定是随之而来的,并且应该去适合原初的觉识。这种看法的麻烦在于,‘适合’是一个空的概念。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标准,可以判定某种语言对于某个非语言性觉识的合适性”。
在思考心智问题时,我们决不应该低估这条原理的重要意义。无论人们是像笛卡尔那样宣称实在是由两种不同实体构成的二元论者,还是像大多数科学家那样相信实在是由单一的物质实体构成的一元论者,或是像罗蒂那样对于实在的本性并不给出一个陈述的后哲学家,人们都不得不把“觉识”纳入这场讨论之中——要么是以肯定性的方式,要么是以否定性的方式。即便从罗蒂有关哲学的“家族传奇”观点看,表哥笛卡尔对于人类的对话其实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笛卡尔对于自我及其属性的理解,是大多数人所持有的关于自我的标准观点。大多数人发现他们很容易接受这样一些信念:个体既是肉体、又是灵魂,灵魂位于肉体之中、并且是个体隐私性地拥有的。而笛卡尔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下面这个假设:由于心智拥有对自身的某种觉识,心智总是独一无二的。由于这种觉识,心智就拥有了理解某些真理——特别是那些可以保证它自身的存在和同一性的真理——的自明性的能力。
毫无疑问,在传统哲学的争论中,“觉识”是一个常常被卷入到有关身—心问题的众多讨论之中的课题。这些有关心智的争论呈现出来的趋势之一,就是把著名的“无辨异的同一性”当作基本的原则;或者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术语说,人们同样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可辨异的非同一性”原则。这条原则可以表述如下:如果人们能够辨识出一点差异,那么就根本不存在同一性。以肯定性的方式说,只有当两个东西的所有本质属性都相同的时候,它们才是同一的。这一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据说人们对于自己的心智拥有某种特殊类型的“觉识”,它能使人们获得不同于有关物质事物的知识的某种特殊形式的知识。这样,这种“觉识”作为精神功能的一种属性,就将在针对一切唯物主义理论所展开的批判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唯物主义的一种变体,就是主张“精神状态”与“大脑状态”所指称的是同一个东西。因而,这种主张实际上就是把心智与大脑等同看待。而那些想要驳倒唯物主义的人们,就常常诉诸于“可辨异的非同一性”原则。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指出心智所具有的某些属性是不可能还原到大脑的物理状态那里去的。这样,他们就能够断定,在心智与大脑之间不可能存在同一性。结果,心智或主体性的实在性就能够得以维系。至于那些被认为是心智的本质所独有的精神属性,则包括如下一些特征:
1.隐私性(我对我自己心智的了解——比方说,我处在痛苦之中——与其他人对我的心智的了解是有所不同的)。
2.无误性(我对在我的心智中所发生的事情不可能产生误解)。
3.直接性(我对在我的心智中所发生的事情可以直接把握,而不必进行推论)。
4.内省性(为了了解在我的心智中所发生的事情,我只需要付出内省性的努力)。
5.意向性(我可以指称或是思考那些非存在或想象的对象)。
6.自明性(对我来说,在我的心智中所发生的事情似乎总是真实的)。
唯物主义难以被人接受的原因之一似乎就在于,绝大多数人(其中也包括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所有这些属性或是其中的某个属性,对于心智来说是本质性的;人们不可能在不损害可信性的前提下,轻而易举地否认它们。尽管唯物主义宣称它从科学的进步那里获得了支持,尽管它承认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尽管它认同了那条“奥卡姆剃刀”的著名原理——“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但是,唯物主义作为对各种事件的一种一般性解释,却似乎在“觉识”这块石头面前碰了壁。绝大多数人都发现,他们难以放弃那种认为觉识是心智本性的组成部分的信念。而在唯物主义者这方面,他们也没有被这些常识性的观念所吓倒(在他们看来,这些观念似乎只是想阻挡科学前进的道路),而是依然相信:人们越是深入地研究大脑及其功能,就越是能够很快地达到一种有关人类心智是如何运作的完整解释。
至于罗蒂,他想做的事情就是:根本避免在主观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之间展开这些争论的那种传统形式。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被赋予的那种框架结构本来就是不可接受的。罗蒂解释说:“唯名论者用以考察……主客观之间区分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出,在系统地阐述那种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的词汇表与那种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词汇表之间存在着的区别方面,它们其实是一些会把人们引入歧途的路径。”因此,作为一位实用主义者或是唯名论者,罗蒂是反二元论、反本质主义的,认为根本就不存在诸如心智的本性这一类的东西。由此出发,他认为二元论是一种糟糕的选择。不过,虽然他是同情科学和唯物主义的,但罗蒂终究还是一位语言学的实用主义者,并不认为科学提供的世界图景就是一幅最终的图景。所以,在他看来,唯物主义其实也是一种不必要的形而上学理论。罗蒂解释说:“唯名论者并不认为,科学根本不可能发现某些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那里的东西;毋宁说,在它看来,‘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那里的东西’(既包括常识性的知觉词汇表所指称的那些对象,也包括科学性的理论词汇表所指称的那些对象),只不过是指那些‘我们发现谈论起来十分有用的东西。’”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非教条式”的罗蒂入口。它拒绝将罗蒂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导师,而是把他呈现为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充满矛盾的思考者。这种处理方式的成熟之处在于,它没有急于给罗蒂的哲学下一个最终的“判词”,而是将探究的责任更多地交还给了读者。书的结尾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关于我们今天如何在使用罗蒂的工具箱来应对气候变化、数字极化等新挑战时,应该如何警惕他思想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它成功地将一位已故思想家的理论与我们眼前的紧迫现实连接起来,使得阅读体验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一种对当下处境的反思。读完之后,我感到我的知识边界被拓宽了,并且对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公共对话有了全新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于罗蒂与其美国同代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我们通常将罗蒂孤立地看作一个“后现代偶像”,但本书却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知识界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来描绘罗蒂与蒯因、库恩,乃至与那些文化批评家们之间的思想交锋和个人友谊。通过这些细节,我们看到了罗蒂是如何在不同的学术圈层中游走、如何吸收和反驳他人的观点,从而塑造出自己独特的思想版图。这种“社交史”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罗蒂的理解——他并非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哲学家,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刻、特定的学术权力结构中成长起来的人物。书中对这些关系的处理,使得罗蒂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具人情味,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符号,而是一个在辩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者。
评分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当代哲学思潮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选择极为大胆和新鲜。它避开了传统哲学著作那种刻板的术语堆砌和严密的论证链条,转而采用了一种更为文学化、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来阐释高度复杂的概念。例如,当作者描述罗蒂如何从康德那里“偷取”了某些结构,然后将其重新包装进实用主义的语境中时,那种描述方式读起来就像是一出精彩的戏剧对白,充满了画面感和象征意义。这种风格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关于“语言转向”或“文化帝国主义”的讨论变得易于消化,同时又不牺牲其思想的严谨性。这种雅俗共赏的平衡拿捏得极好,它既能满足专业学者的需求,也能为对哲学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打开一扇窗。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是对罗蒂所倡导的“文化公民”角色的最佳实践——让思想在文化领域自由流动和交流。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罗蒂的著作,我首先被其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带领我走进了一场与这位复杂思想家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梳理,更像是一场智识上的冒险。作者没有试图将罗蒂简单地归类为某一种“主义”的代表,而是着重描绘了他思想演变过程中的那种动态的、充满内在张力的挣扎。尤其是在处理他从分析哲学转向日常语言哲学,再到最终拥抱后现代主义和文化批评的那个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内心的驱动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罗蒂那些充满反讽意味的表达的精准把握,这使得理解这位思想家时,那种特有的“俏皮”和“犬儒”之间摇摆不定的气质得以鲜活再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围绕几个核心主题——比如对“真理”的解构、对“客观性”的质疑以及对“公共话语”的重塑——进行螺旋上升的探讨,让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罗蒂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关联,而不是被零散的观点所淹没。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如何处理罗蒂思想所引发的伦理困境和政治后果。很多介绍罗蒂的书籍往往止步于对他认识论转向的赞扬,认为这是一种解放性的思想工具。然而,这位作者则勇敢地深入挖掘了“实用主义”的激进面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书中对罗蒂在面对种族不公、社会边缘化群体时所采取的立场进行了细致的批判性考察,这无疑提升了本书的深度。作者似乎在不断地追问:当所有宏大叙事都被拆解,当“真理”成为地方性的、暂时的工具时,我们如何为正义而战?书中对罗蒂后期强调“同情心”的努力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既肯定了其人性化的努力,也对其有效性提出了尖锐的质疑。这种不偏不倚、既肯定又质疑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张力,迫使读者必须走出舒适区,直面罗蒂思想的“后现代困境”。它不是一本为罗蒂“辩护”的书,而是一次对一个伟大但充满瑕疵的知识分子的诚实回顾。
评分——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评分买书还是京东好。
评分本书研究了著名思想家维特根斯坦,对其本人对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本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中华书局出的书,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评分你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评分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不足三年时间,但影响深远。他力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直到现在,这些主张依然是人们对大学的愿景。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
评分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简洁明了,值得一读。
评分因为我几年前写了一篇小文章,有关洛克的“政府解体”理论的。
评分——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分对国内洛克研究大有裨益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