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方教育史經典名著譯叢:教育學史》是孔佩雷的一本重要的著作,在1879年第一版齣版後,不到兩年時間(即到1883年時),在法國已發行第四版。該書除英文譯本外,還有完整的德文譯本。美國教育傢佩恩認為,我們在教育史領域需要一本既全麵又不冗長、既有明確清晰的處理方式又有寬泛精確的批評洞察力的著作,而《教育學史》不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全麵發育。兒童不再是一個隻有感覺、像愛彌兒一樣活蹦亂跳的動物,而是一個有心靈、有軀體的完整的人。因此,教育要關注兒童的雙重本性,德育和體育應該共同進行,教育不會為時過早。
“天性不是按照盧梭設想的體係順序而發展的。我們分辨不清天性發展的開始,我們看到天性在不斷地創造和發展。”
作者簡介
張瑜,山東濟南人,2007年畢業於麯阜師範大學外語學院,獲得英語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獲得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英國文學。現任深圳市羅湖區濱河中學英語教師,在羅湖區組織的各種教學比賽中多次獲奬。
王強,1961年生,寜夏同心縣人。先後獲得上海外國語大學英美文學學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專職研究員、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理事。曾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教育局(曼榖)、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信息技術中心(馬尼拉)見習和學習。先後主持國際比較教育研究課題6項,與十多個國傢的學者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以及閤作項目的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外國教育問題研究、國際農村教育、成人教育等。齣版學術專著4部,獨立或閤作翻譯著作3部,參編教材或著作4部;在瑞典國際教育研究所、歐洲成人教育協會和印度國傢教育研究院等國際期刊以及《比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國教育研究》等雜誌上發錶論文約40篇。
單中惠,1945年生,浙江紹興人。1965年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係畢業後留校任教,長期從事外國教育史教學與研究工作。現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訪問學者(1982-1984)、英國赫爾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訪問學者(1992-1993)、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訪問學者(1997-1998)。主要研究領域:西方教育思想史、外國幼兒教育史、外國教育問題史等。主要學術成果:《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史》等。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錶論文八十多篇,其中一些學術成果獲省部級奬。
徐小洲,1964年生。1994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2002年在韓國完成博士後研究。現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國傢級人纔、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浙江省新世紀151人纔工程重點資助培養人員。主要從事比較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曾主持“十一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五”重點課題等國傢和省部級課題、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閤作項目。主編和參編《高等教育政策變革研究叢書》、《中國教育六十年》、《漢譯世界高等教育名著叢書》等著作二十多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六十多篇。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一、二、三等奬多項。
內頁插圖
目錄
解讀
英文本譯者序
前言
加布裏埃爾·孔佩雷生平簡介
第一章 古代東方教育
第二章 古希臘教育
第三章 古羅馬教育
第四章 早期基督教徒和中世紀教育
第五章 文藝復興與16世紀教育理論
第六章 新教主義與初等教育——馬丁·路德和誇美紐斯
第七章 教會教育——耶穌會和詹森派
第八章 芬乃龍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 17世紀哲學傢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17世紀女子教育
第十一章 羅林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天主教與初等教育——拉薩爾和基督教學校兄弟會
第十三章 盧梭與《愛彌兒》
第十四章 18世紀哲學傢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世俗教育和國民教育的起源
第十六章 法國大革命與教育
第十七章 法國國民議會與教育
第十八章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第十九章 裴斯泰洛齊的繼承者——福祿培爾和佩雷·吉拉德
第二十章 19世紀女子教育傢
第二十一章 19世紀教育理論和實踐
第二十二章 教育科學——赫伯特·斯賓塞與亞曆山大·貝恩
附錄
人名與主題索引
精彩書摘
“我們必須用愛心去理解兒童,我們應該用更多的愛心而不是頭腦去猜想兒童的世界。”
《進步教育》一書融閤瞭對兒童天性的研究興趣、精妙確切的心理觀察以及適當的教育理論,可以說,“這本書幾乎是一本有一定理論內容的傢庭教育日記。”
586.《進步教育》的結構
《進步教育》齣版於1836年到1838年間,分為3捲。前三冊探討瞭幼兒的心理曆史;第四冊分析瞭教育的一般理論,不考慮兒童的年齡因素;第五冊研究瞭5~7歲的兒童;第六冊研究瞭8~10歲的兒童;第七冊展現瞭“臨近青春期的男孩及其不同的性格和智力發展特點”。最後四冊是一個整體,探討瞭女子整個人生的教育。
587.各種機能的發展
在這裏,我們不可能對這本思想內容如此豐富的著作進行細緻分析,我們隻是指齣索緒爾夫人教育體係中的幾個重點。首先,索緒爾夫人關注的重點是培養意誌力,這一點經常被老師們所忽視,但卻是指導人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她在一章中對這一點進行瞭強調:
“服從法律是對自我意誌的拘束而非麻木,但服從他人則是對自我意誌的傷害或摧殘。”
“最重要的是,要把內在的心靈教育置於膚淺的形式教育之上。”
“教育兒童要教育他的內心,要幫助他成長為一個人。”
588.想象力培育
盡管索緒爾夫人賦予瞭積極活動能力以很大的重要性,但是,她一點都沒有忽視思考能力。她最為關注的精神能力,除瞭意誌力之外,就是想象力。
……
洞察教育的根脈與演進: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本書並非一部孤立的教育學教科書,而是旨在引領讀者踏上一段更為宏大、也更為深刻的探索之旅。它是一幅精心繪製的教育思想長捲,勾勒齣人類文明在教育理念與實踐上不斷演進的軌跡,揭示瞭那些塑造我們今日教育格局的深層力量。本書並非直接陳述“教育學是什麼”,而是通過對教育思想史的梳理與解讀,讓讀者自行體悟教育的本質,理解教育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樣形態與核心追求。 我們深知,任何一個時代的教育,都深深植根於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哲學乃至政治土壤之中。因此,本書的敘事並非孤立地聚焦於教育傢個人的思想,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語境之下。我們將迴溯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那些奠定西方理性主義與人文精神基石的思想傢們,如何看待知識的傳承、品格的塑造以及公民的培養。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對哲學王教育的構想,到亞裏士多德對德育與智育相結閤的論述,這些早期的思想火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著西方教育探索的方嚮,也為後世的教育理論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靈感。 當我們邁入中世紀,宗教的深刻影響滲透到教育的各個角落。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一時期教育的基督教化傾嚮,以及在神學框架下,知識如何被理解與傳授。修道院學校、大學的興起,以及經院哲學的興盛,都將成為我們審視的重點。盡管這一時期的教育可能與現代教育的某些特徵有所不同,但它在知識的保存、整理和傳播方麵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並且對後來的學術體係産生瞭深遠影響。 文藝復興的曙光,點燃瞭人類對古典文化的重新熱愛,也為教育帶來瞭新的活力。人文主義教育的興起,強調對人的全麵發展,關注個體潛能的發揮,以及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與廣博學識的個體。本書將分析這一時期教育內容與方法的變化,例如對古代文學、曆史、倫理學的重視,以及對體育、藝術等素質教育的初步關注。這些變革不僅影響瞭教育的內容,更重塑瞭對“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的定義。 啓濛運動,無疑是西方教育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理性、科學、自由、平等的思想,如同奔騰的洪流,衝刷著舊有的教育模式。盧梭的《愛彌兒》所倡導的“自然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尊重,對經驗與實踐的強調,對強製性灌輸的批判,至今仍振聾發聵。康德對教育的“培養”與“訓練”的區分,裴斯泰洛齊對“心、手、腦”協調發展的重視,福祿培爾創設的“幼兒園”及其遊戲教學法,這些思想傢們的探索,不僅深刻地影響瞭近代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也為現代教育的諸多理念奠定瞭基礎。本書將細緻地梳理這些思想傢的核心觀點,分析他們在教育領域所提齣的革命性見解,以及這些見解如何改變瞭人們對兒童、學習以及教育目的的認知。 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教育麵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本捲還將深入探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教育如何適應社會對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的要求,以及如何迴應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實證主義、進步主義等思潮的興起,對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學校組織形式都産生瞭重大影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理念,強調經驗在學習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教育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係,將成為本書的重要分析對象。同時,我們也將審視這一時期教育公平、普及化等議題的討論,以及國傢在教育發展中的角色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 進入20世紀,教育學的專業化與學術化進程加速。本書將聚焦於這一時期湧現齣的各種教育理論流派,例如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這些理論不僅試圖解釋學習的機製,更提供瞭具體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我們也將關注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分支學科的發展,以及它們如何豐富和深化瞭我們對教育現象的理解。同時,對教育技術、課程理論、教育評價等方麵的探討,也將幫助我們勾勒齣20世紀教育學的全貌。 更重要的是,本書並非僅僅呈現一場關於教育思想的“點播”,而是力求展現它們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我們會分析不同思想傢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與分歧,探究他們是如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又是如何相互啓發、相互批判的。這種對話式的敘事,旨在幫助讀者理解教育思想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演變、並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被重塑的動態過程。 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一套係統的教育思想史知識,更在於它所能激發的批判性思維與反思能力。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 理解教育的復雜性與曆史性: 認識到教育並非一個簡單的技術性問題,而是深受曆史、文化、哲學等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社會實踐。 洞察教育理念的演變: 追溯教育目標、內容、方法等核心要素是如何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産生變化,理解現代教育理念的根源。 培養批判性反思能力: 學習如何分析和評價不同的教育思想,認識到每一種教育理念都有其曆史局限性,並能在當今時代找到其價值與不足。 汲取教育智慧的養分: 從曆代教育思想傢的探索中,汲取解決當下教育問題、啓迪教育實踐的寶貴智慧。 構建屬於自己的教育認知: 在理解瞭教育思想史的豐富圖景後,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更為成熟的教育觀。 總之,本書是一次對西方教育思想的深度迴溯與全麵審視。它旨在為任何關心教育、緻力於教育事業的人們,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一份更為深厚的思想底蘊,以及一份啓迪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智慧火花。我們相信,通過這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真諦,並為未來的教育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