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视角,理论创新
语言通俗,概念简明
内容简介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原名“政治常识”,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授“比较政治学”的教案,亦是为写作中的《世界各国政府的社会谱系》一书准备的“理论篇”。
通过划分物质、精神、制度三种文明,结合农牧、制造、服务三种生产方式,《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解释自“产业”诞生,到三大古文明,到中古,到近现代,到后现代的社会政治变迁及制度文明。以当代政治的争议话题为材料,以定义简洁的基础概念为关节,作者构筑了以“文明”为骨架的长链条因果关系,为“中国视角”或“中国学派”的政治知识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理论框架。
作者还试图避开“现代”学术形式,在文风和著述体例上回归传统,追求“后现代”的直接、朴实、散漫。
作者简介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士(1982)、硕士(1984),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博士(1996)。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讲授“比较政治学”“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政治”等课程,并任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法治与“民主”迷信》《农民与市场》《当代中华体制》等,主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价值观30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等,并主持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观察与交流》。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比较方法
第一节 视角
第二节 学科
第三节 纲要
第二章 政治原理
第一节 政府
第二节 国家
第三节 领袖
第三章 文明类别
第一节 分类
第二节 演化
第三节 结果
第四章 制度文明
第一节 社会
第二节 政治
第三节 评价
第五章 经济政策
第一节 市场
第二节 干预
第三节 比较
第六章 融合时代
第一节 交流
第二节 趋同
第三节 存异
附表 地区、国家、面积、人口
精彩书摘
第四,执掌政府者应保障财务透明,并保障揭露高官腐败的新闻舆论自由。
财富是最重要的硬权力,也是最具诱惑力的腐败之源。政府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血汗。善用这笔钱,让政府的钱不被官员滥用、蚕食、鲸吞,就要求各级政府财务透明,接受百姓监督。在市场上,属于人民的钱不能被官员剥夺到自己亲友的口袋里。因此,涉入商业运作使自己亲友暴富的官员应被曝光。改正政府财务的黑箱运作靠透明,改正官员滥用公权谋私利靠的是切断官员工作与私利间的关系。这两条都要靠新闻舆论自由。防民之口如防川,政府筑坝来堵住民众之口会迅速丧失公信力,大坝终会骤然崩塌。
什么是腐败?腐败的定义是“官员非法以公权谋私利”。从定义看,治理腐败的方式很简单:第一是遏制官员谋私利的欲望;第二是用严惩来切断公权与私利的联系;第三是把官员谋私利合法化。因为治腐败的方法很简单,无论大国、小国,或穷国、富国,都有一夜间控制住腐败的先例。很多国家制止不了腐败,主因来自执政者本身的“投鼠忌器”。
什么是新闻舆论自由?新闻舆论自由主要指揭露政府官员不法行为的自由,特别是揭露高官不法行为的自由。很多人以为新闻舆论自由是表达不同政治理念的自由。其实,这种自由不过代表某类国内外社会群体的权势,在所有国家都受或高明或低劣的限制。
什么是专制?政府的集权程度因事而异,很难测量,也未必有贬义。“专制”概念有明显贬义,其显著标志是揭露高官滥用公权谋私利的新闻舆论自由遭到强力压制。有了揭露高官不法行为的新闻舆论自由,就谈不上专制。
公众的抵抗是对官员不法行为最根本的制衡。较之专业反腐机构,让群众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官员要有效得多。腐败官员怕财政透明,更怕反腐败的新闻舆论自由。因此,鼓励公众监督,防微杜渐,遏制政府由俭入奢的腐败风气,是政府的长寿之方。
第五,执掌政府者应实行分工制衡,避免腐化。
办事权、人事权、财务权、仲裁权这四种权力应分由不同机构执掌。拥有办事权的执政者当然希望拥有人事权,因为办事靠人才。但集此两权于一身,贤能标准就容易被任人唯亲取代,招致腐化。拥有办事权的决策者往往希望拥有财权,有了财权才好办事。但集此两权于一身,事事用钱轻易“搞定”,坚持思想和人格标准就成为“麻烦”。拥有办事权的执政者还特别希望拥有关于争议的仲裁权,使他人不敢对自己兴讼。超越规矩的“特权”就是硬权力的“甜头”,是执政者难以抵抗的诱惑。所有世界各国的执政者都存在集权冲动,并用各种方法侵犯关于分工的规矩。分工似乎导致效率低、成本高。但人都会犯错误,集四权于一身更容易犯错误。而且,人的虚荣心还导致以新错误来掩饰旧错误。用谎言来掩饰谎言就导致遍地谎言。还应指出,分工是制衡,但制衡并非仅有分工一种。制衡有无数方法,当然不仅是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
……
前言/序言
全球视角下的政治动态:探索多元治理的奥秘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日,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体系的运作逻辑,洞悉其演变轨迹,已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时代脉搏的关键。本书——《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旨在为你开启一扇通往多元政治世界的窗户,带领你深入探究那些塑造国家命运、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深层力量。我们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政治模型,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审视全球范围内形形色色的政治现象,剖析其背后隐藏的共同规律与独特之处。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引导读者超越表面化的政治事件,触及政治运作的本质。我们将从宏观层面出发,审视国家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基本构成与功能,探讨不同国家如何建立其权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政治权力的分配、运用与制约机制。这包括对不同类型政权——如民主政体、威权政体及其各种变体——的深入剖析,理解它们在治理理念、公民参与、政治合法性来源等方面的根本差异。 理论基石:塑造理解政治的框架 本书的理论部分,将为你勾勒出一幅由不同政治学流派构筑的理论图景。我们不会停留在对某一种理论的简单介绍,而是强调不同理论之间的对话与张力。 制度主义的视角:我们将深入探讨新制度主义在理解政治中的重要性。这包括历史制度主义如何揭示制度的路径依赖性,以及它如何解释为什么某些政治模式得以延续,而另一些则被淘汰;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如何关注个体在制度约束下的策略性互动,以及制度如何塑造个体偏好和行为;以及社会学制度主义如何强调文化、规范和认同在制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你将学习如何运用制度分析来理解议会、政党、司法系统等政治结构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政策产出和政治稳定。 行为主义的演进与反思:行为主义革命曾极大地推动了政治学对个体行为和经验性研究的重视。本书将回顾行为主义的核心洞见,例如关注选民的行为模式、政治参与的动机、以及群体动态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行为主义的局限性,例如其对结构性因素的忽视。因此,我们将结合后行为主义的批判,探讨如何将个体行为研究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相结合,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结构与能动性的辩证:在比较政治学中,一个永恒的辩题是结构(如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国际环境)与能动性(如领导人选择、社会运动、政治精英的决策)之间的关系。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的理论模型如何解释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而阿伦特·奥尔森(Mancur Olson)等学者的集体行动理论又如何解释特定社会群体如何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从而产生政治影响。你将学会辨析在特定情境下,是结构性的力量占主导,还是个体或群体的能动性更能驱动政治变革。 文化、认同与政治:在许多研究中,政治文化、民族认同、宗教信仰以及性别等社会身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将检视文化主义和身份政治理论,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社会凝聚力以及国家认同的构建。你将了解为何在一些社会中,族裔或宗教的身份认同成为政治动员的核心,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公民身份和普适性价值观则更为突出。 现代化理论及其批判:我们将回顾现代化理论的经典论述,理解它对解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的贡献。然而,本书更强调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性审视,特别是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以及其在解释发展中国家政治复杂性时遇到的挑战。我们将引入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探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如何影响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路径。 方法论探险:从经验数据中提炼真知 理论的构建离不开扎实的经验研究,而严谨的方法论是这一切的基石。本书的方法论部分,将为你提供一套分析和理解政治现象的强大工具。 研究设计的智慧: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研究设计开始,介绍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比较政治学研究问题,如何界定核心概念,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理论框架。你将学习不同类型的研究设计,如案例研究、跨国比较研究、纵向研究等,并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例如,深入的案例研究如何能够提供对某个政治现象的丰富细节和因果机制的深刻洞察,而跨国比较研究则如何能够揭示更普遍的政治规律。 数据收集的途径:数据是政治学研究的生命线。本书将介绍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文献研究、二手数据分析(如世界价值观调查、民主晴雨表等)、以及一手数据的收集,例如访谈、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等。我们将强调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保持客观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的重要性。 定性分析的深度:在比较政治学中,定性研究方法尤其能捕捉政治过程的细微之处和深层含义。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案例选择,如何运用历史分析、过程追踪等方法,去理解政治事件的发生顺序、因果链条以及关键的转折点。例如,通过对几个国家在民主转型过程中不同路径的详细比较,可以揭示出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定量分析的严谨:定量方法在揭示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检验理论假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书将介绍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层次模型等常用统计技术。我们将引导你理解这些技术的假设前提、如何解读统计结果,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统计陷阱。你将学会如何利用统计数据来支持或反驳关于民主稳定、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理论。 混合方法的融合:在许多前沿研究中,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能够取长补短,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混合方法研究,例如,利用定性案例研究来生成假设,再用定量数据进行大规模检验;或者利用定量数据来识别感兴趣的现象,再用定性方法进行深入解释。 专题探索:政治世界的多元面向 在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之后,本书还将带领你深入探索比较政治学的具体专题领域,让你在不同维度上理解政治的复杂性。 民主的挑战与演变:我们将审视不同类型的民主模式,如代议制民主、协商民主、直接民主等,并分析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例如民粹主义的兴起、政治极化、公民信任的下降等。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民主的巩固、倒退以及反弹等现象,理解民主转型背后的复杂动力。 威权体系的韧性与变迁:威权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威权统治,如军事独裁、一党专政、混合政体等,探讨它们如何维持权力、如何应对社会压力,以及它们在面对全球化和技术变革时的适应与转型。 国家与市场: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是比较政治学的核心议题。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差异,例如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自由市场模式,以及它们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你将理解为何有些国家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有些国家则陷入发展困境。 社会运动与公民参与:在全球范围内,社会运动和公民参与的形态日益多样化。本书将探讨社会运动如何组织起来、如何影响政策议程、以及它们在推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你将了解不同国家的公民参与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政治权力结构。 族群、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在许多地区,族群关系、民族主义以及国家认同的构建与冲突,是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本书将分析这些现象的根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 全球化与跨国政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全球治理等因素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日益显著。本书将探讨全球化如何重塑国家主权,以及跨国政治如何影响国内的政治议程和政策选择。 学习之旅的启迪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场思维的启迪。它旨在培养你批判性分析的视角,让你能够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政治叙事。通过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对方法的熟练掌握,你将能够: 更深刻地理解新闻中的政治事件:当你阅读国际新闻时,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够运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去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预测其可能的走向。 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运作方式,有助于你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交流时,避免误解,建立更有效的合作。 更全面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政治体系的比较,你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并非只有一个发展模板,而是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 为解决现实世界的政治挑战贡献智慧:无论是国内的政治改革,还是国际间的合作与冲突,理解政治的本质和运作规律,都是制定有效对策的前提。 本书的编写,力求在理论的深度与方法的广度之间取得平衡,在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易读性之间找到契合点。我们相信,通过这场学习之旅,你将不仅掌握比较政治学的知识,更能培养一种审视政治世界的独特洞察力,为理解和参与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