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期是打下一生人格基础的根本时期
婴幼儿时期是一生的“地基”
婴幼儿时期是打下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难重新来过
人际交往越差的家长育儿中的不安越多
不能忽视教育问题背后的时代背景
十个妈妈有八个焦躁
和丈夫沟通能够减少育儿中的不安
育儿中的不安从哪里来
孤独的父母依赖孩子
重视促进孩子和各种人的交流,养育合格的社会人
人需要有能让自己放松的人际关系
不要把和人交往当作痛苦,努力和别人一起放松
孩子是在和别人的交往中长大的
用细节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相信别人的善意
好孩子不是听话的孩子
等待——育儿中的重要心情
无条件接受眼前的这个孩子
孩子遇到失败时家长应及时出现帮助
让孩子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过度期待会成为孩子自由成长的障碍
逆反期是在为下一步的成长作准备
妈妈从怀孕起就要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妈妈的情绪会传达给胎儿
母体与胎儿交流的方式
妈妈的心理活动通过胎盘传递给孩子
妈妈日后的育儿行为与生产后的育儿方式息息相关
满足婴儿的需求就是在培养他未来的自立
埃里克森的研究——人的每个生命周期都有发展任务
婴儿期的发展任务——培养基本信任
被满足的婴儿才会对周围人充满信任
不能认为用哭泣来吸引人注意的孩子是不好的
孩子相信妈妈,才能相信别人
大人现在不听孩子的话,孩子以后就不会听大人的话
婴儿最早遇到的困惑
社会性参照——人的社会性存在基础
养育孩子时,大人要把心和眼睛真正放在孩子身上
为什么有的人能遵守规则,有的人不能
培养社会性参照的关键时期
什么都按孩子的愿望满足,会把他惯坏吗
过度干涉才会让孩子丧失自主能力
在父母前无法放松的孩子
当自己的愿望被满足的时候,孩子容易学会信任
孩子通过不断重复地做同一件事发展主动性和创造力
不知疲倦的幼儿期的孩子
看着孩子到处活动的快乐
孩子的行为就像是科学家做实验
上学之前要有充分的和伙伴一起玩的经验
通过朋友了解自己
管教就是“重复地教+不急躁的等待”
大人在孩子两三岁时就要开始管教了
什么是好的管教
以大小便训练为例说说不好的管教
孩子不会一次就学会,大人要不断地教,耐心地等
强制性管教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律性
培养自律性的重要时期
大人必先要自己幸福,才能让孩子幸福
你希望养育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关心他人的能力是怎样养成的
孩子会把身边的人当作自己的榜样
孩子越小就越容易变得和榜样一样
关心他人就是和别人一起快乐一起悲伤
自己越幸福就越能关心他人
在幸福的人身边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
孩子通过和伙伴游戏学到社会规则
在游戏中发现自己
一起制定游戏规则
开电车游戏
让孩子多交朋友的好处
还没有做好自立准备的年轻人
孩子在小学阶段要学会的最重要的东西
和朋友互相学习
朋友越多越能健康成长
拒绝上学的孩子
一到学校就躲进保健室的孩子们
缺少让心灵获得平静的地方
青春期是寻找自我的时期,家长要耐心守护
凝视自我的时期
通过别人的目光来确立自我
通过伙伴反观自己的内心
长时间打电话对青春期孩子的意义
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
青春期综合征
温暖地守护孩子寻找自我的时期
富裕的社会带给我们的
现代人正在丧失保持身心健康的条件
被富裕破坏的东西
生活的便利扩大了人类的欲望
人不再能忍耐
无法控制自己的怒气
患有退避型神经症的年轻人
越来越难体会到喜悦
愤怒的情感增强了
把不好的事情归咎于别人的倾向
人际关系愈发冷漠
通过聊天和别人一起放松
致保育工作者:请保持充满爱的心灵
从事保育工作的价值
实现愿望的孩子和没有实现愿望的孩子
控制自己不骂孩子
不要视孩子的父母为敌人
考虑父母和孩子双方的幸福
从“只要尽到最大努力”中感受喜悦
致父母们:要如何度过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是谁在育儿
珍惜现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让孩子感到放松的爱
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本色
理解孩子的愿望
折腾父母的孩子
当父母把自身的欲望当做重心时
父母绝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接受长大之后的孩子
后记
关注孩子目光的佐佐木先生(中川李枝子 /文)
婴幼儿时期是打下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
婴幼儿时期相当于建筑物的地基部分,之后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研究生、留学阶段等,则相当于建在地基上的其他部分。小学和初中就好比是柱子和地板,高中阶段就相当于外部装潢或是屋顶上的瓦片等。大学、研究生或是留学则相当于内部装修或者是地毯、家具。你尽可以这样一一对应。
大家可以发现,越是后面的阶段就越容易重新来过。像地毯、家具之类的,可以不断换新。不过,停留在人视线中的,总是后面做的这些事情。“从A 大学毕业的”,“到B 大学留学了”,这些就相当于波斯地毯或瑞典家具,客人看到之后会感叹、惊讶,觉得“真漂亮啊”,但这些随时可以更换。
然而,地基部分从建筑物开始建造的时候就看不到了,不会有人掀开地板去看,没有人会关心这个。可一旦出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地基对建筑的命运起了怎样的决定性作用。地基不坚固造成的损毁是不可修复的。
建筑如果倒塌了,可以另换一个地方重建。但是,人的一生不能重来。人们只能在将要倒塌的建筑物上加上支架或采用别的方法,小心翼翼以求它不会一下子倒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如果没有在形成人格的婴幼儿时期打下坚实的地基,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会有很多问题。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大人或问题青少年。
如果不在意地基,不管你在家里贴上怎样光洁的瓷砖,在屋顶上盖上怎样高级的瓦片,就算铺上进口的波斯地毯,摆上瑞典家具,房子还是不能住人。
等待——育儿中的重要心情
教育或者说养育其实就是等待。家长需要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会慢慢等你,不用着急。”不仅是孩子,所有人天生都有朝着好的方向去努力的能力。就算是受伤了,你放着不管,伤口也会慢慢痊愈。你要做的只是消毒,不让细菌感染。感冒了也一样,不用吃药,只要静静休息就可以恢复。
人的身体具有一种自愈能力,会自动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当然除了衰老。但是对于那些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成长发育。
所以,只要没有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所有孩子都会成为好孩子。虽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会有所差异,但是他们都会按照自己的素质、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无论是养花、种菜、栽培果树,还是养育孩子,其实都是一样的,你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然后静静等待。当你能够感受到等待的喜悦和乐趣时,不管是养育孩子还是其他,都可以做得很好。
我最想告诉年轻妈妈和保育员们的就是:“孩子的很多发育和成长,比育儿书上写的更慢,你可以以更加放松的心态育儿。”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孩子晚上哭闹,有的孩子不会。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别。有些孩子不能符合父母的喜好或期待,也不能勉强。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很多时候父母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养育孩子,但是他们不会焦虑不安。现在虽然很多方面都比以前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当孩子稍有一点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父母就会大怒。
过去的年代,很多事情都无法按照人们的设想实现,而且那时家庭成员也很多。所以父母或祖父母往往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片刻不离。他们会背着孩子,或是把孩子放在婴儿车里到处带着,总之会一刻不离地看着孩子。当孩子在背上哭泣或吵闹的时候,父母马上就会问:“宝宝这是怎么了啊?”
不管父母最后有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都不会完全忽视孩子的要求。他们不会毫无反应,无视孩子的期待、希望,这样能在孩子心中形成巨大的安全感、自信和对别人的信任。
以前的人在教孩子规矩的时候,不会很心急,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孩子离得了尿布,每个孩子最终都能学会用筷子吃饭,所以不用跟别人比,不用催促。他们也许并不会说“宝宝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呢,好期待啊”这样的话,但是育儿时是放松和耐心的氛围。
怎样培养出孩子对生活的自信呢?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是最理解他的人。然后,不慌不忙地养育他即可。
如果父母总是很着急,孩子长大以后会更加急躁,做什么事情都会浅尝辄止,没有定力,没有自信。他甚至无法等待自己,无法等到最终结果。所以,如果父母能够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长,慢慢地等他学会什么,那么孩子也会学到这种等待的精神,学会忍耐。
因此,父母等待的态度会向孩子传达出“爸爸妈妈相信你”的讯息。这是向孩子传达爱的最简单易懂的方式。
无条件接受眼前的这个孩子
人越是被全面接受,就越容易有安全感,并真正独立。被全面接受就意味着真正的自己获得了认可。这对孩子来说意味着自己现在这样就挺好,这种安心感也就是自信。父母需要尽早给予孩子这种安全感。
有一个人无条件地承认自己,会让孩子极大地信任这个人,从而会以这个人为标准,信任其他很多人。因此,孩子可以通过信任父母,信任父母之外的人;可以通过信任老师和朋友,信任老师和朋友之外的人。每个人都需要尽早在自己的人生中拥有被别人全面接受的经历。有了这种认可,人才能够安心地生活,采取自己的行动。
人首先会向父母或祖父母要求无条件的爱和接受。在被认可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会勉强朋友认可自己,反而拥有一种认可朋友的能力。相反,如果在成长的环境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孩子在找朋友的时候就会一味要求别人的认可,不断地寻找接受自己的人。
到了上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时候,很多孩子会向老师要求这种认可和接受。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全面的接受是必需的,因为这可以让他们的价值变得更大。事实上,这种接受和认可给予得越早越好。 不过,即使给予得比较晚,父母和老师也要这么做,因为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无论孩子多大,都需要认可他,接受他。
人需要不断获得别人的接受和认可。随着慢慢长大,孩子会和朋友发展出互相接受、互相依赖的关系。此时,越是在早期得到充分的接受和认可的孩子,就越容易接受对方,也越容易被对方接受,更容易交到朋友。但是,如果孩子一直处于孤独状态,就会出现到了青春期,还是没有伙伴和朋友的情况。我还观察到了这种倾向:想获得对方认可的年轻人,比较容易陷入早恋。恋爱是一种相互之间全面接受的关系。不过,恋爱本身也许只是一种临时的接受。
在父母或家人那里得到充分接受的孩子,很少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就陷入早恋。相反,如果孩子感到自己没有充分被父母或家人认可,则容易早恋。
那些早恋的孩子会像小孩子跟妈妈撒娇一样,在公园的长椅或电车上紧紧依偎着对方,不惧周围人的目光。而且,他们也比较容易爱上年长的人。在年龄相差较大的关系中,无论是恋爱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年长的人都会更多地接受对方。年轻人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弥补自己过去没有得到的爱的。
孩子长大以后,父母也要继续接受孩子。小学生也好,中学生也好,这一点意义重大。总之,父母应当给予孩子充分的接受和认可。
......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探寻内心的小宇宙》的书,它并非一本讲述育儿技巧的实用手册,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孩子心灵的哲学漫游。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而又不失温和的笔触,探讨了孩子情感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在探索自我过程中的种种迷茫与渴望。书中的例子都来源于真实生活中孩子们的行为和语言,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其背后深刻的心理动因。例如,书中对一个孩子因为被批评而产生“小怪物”幻想的解读,就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在面对挫败感时,是如何通过想象来保护自己的。这种分析不是冰冷的学术理论,而是充满了对孩子心理的理解和共情。它让我意识到,孩子们的许多行为,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甚至难以理解,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可能承载着重要的意义。这本书挑战了我过去对于“听话”、“懂事”的刻板印象,让我开始思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引导我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去理解他们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独白。
评分《生命的低语》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而是以一种意识流的方式,娓娓道来。作者像是用一种近乎冥想的节奏,带领读者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们最原始的情感和最本真的需求。书中没有具体的教育案例,更多的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情绪的共鸣。我被书中一段关于“孤独游戏”的描写深深吸引,作者描绘了一个孩子独自玩耍时的专注和投入,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陪伴的渴望,这种细腻的刻画,让我感受到了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孤独并存。这本书的语言极具感染力,仿佛能直接触碰到读者的灵魂。它让我意识到,作为成年人,我们常常急于“教导”孩子,却忽略了倾听他们内心深处最细微的声音。它提醒我,真正的理解,是需要一种放下评判、全然接纳的姿态。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孩子,也照见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某些角落。
评分一本名叫《孩子的心灵花园》的书,最近让我印象深刻。它并非直接探讨教育方法,而是以一种极为细腻和诗意的方式,描绘了童年时光里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作者仿佛是一位潜行在孩子们世界里的观察者,用最纯粹的文字捕捉他们眼神中的好奇、惊喜、困惑,以及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纯真情感。我最喜欢其中一段关于“追逐风的影子”的描写,孩子伸出小手,试图抓住空气中无形的风,脸上是那么认真,又那么不解,那种纯粹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并没有出现任何枯燥的理论,更多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小场景,比如在雨后的草地上寻找蜗牛的踪迹,或者围着炉火听奶奶讲古老的故事。这些场景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让我重新审视了孩子眼中世界的广阔与奇妙。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院子里奔跑的笑声,闻到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气息。这本书教会我,有时候,最深刻的教育并非源于刻意的指导,而是源于我们愿意停下脚步,去倾听、去观察、去感受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它提醒我,作为成年人,我们常常因为生活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眼中世界的光彩,那些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的、充满魔幻色彩的日常,正是他们成长最宝贵的养分。
评分这本《成长的种子》给我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份温情的家庭相册,记录了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牙牙学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作者以一种旁观者,却又无比亲切的视角,描绘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悦、挑战与蜕变。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有细碎而真实的生活片段,比如第一次给宝宝洗澡时手忙脚乱的窘迫,第一次听到孩子叫“妈妈”时的激动,以及看着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小事时的欣慰。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第一次放手”的章节所打动,父母看着孩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那种既想扶持又不舍得过多干预的复杂心情,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整本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那些微小的进步,那些笨拙的尝试,都凝聚着生命的张力。它让我明白,孩子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耐心、爱与陪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读起来让人倍感温暖和治愈。它让我看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也让我更加珍视与孩子共度的每一段时光。
评分《童年絮语》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轻盈”。它没有沉重的说教,也没有严谨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阵阵微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作者善于捕捉那些童年里最细微、最容易被忽视的片段,并用充满灵气的笔触将它们串联起来。我记得其中一章描述了孩子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比如将天空比作一块巨大的蓝色画布,而云朵则是随性点缀的颜料。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孩子独特的视角。书中的语言充满了童趣和诗意,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却能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它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阳光和欢笑的童年乐园,重温了那些纯粹而美好的时光。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但它通过展示孩子世界的奇妙,让我反思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看见和珍视这份奇妙。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我愿意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孩子。
评分看介绍不错,还没有时间度读
评分正在看,感觉生孩子后必须跟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了。
评分教育孩子,新风气,学习学习。
评分教育孩子,新风气,学习学习。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的好呢!
评分这书非常好,值得看
评分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负责任的父母都看起来
评分值得推荐,印刷精美,适合阅读
评分对教育孩子有一点积极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