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你在高原(1~10卷)》整个汴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景致尽收眼底,气韵宏阔;而就局部细节上,哪怕是一个人物的眉眼表情,又都纤毫毕现。这特点在这部小说中也有鲜明的体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宏大的故事背景和众多的人物,展现了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某一地域的面貌,而在具体的细节刻画和人物摹写上,又细致入微、生动感人。”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你在高原(1~10卷)》这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这之前还是这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这些人都将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枢纽式人物。
张炜,1956年11月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现为专业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诗,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文论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中篇小说《瀛洲思絮录》、《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短篇小说《冬景》、《声音》、《一潭清水》、《海边的雪》,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羞涩和温柔》,长诗《皈依之路》、《松林》等。出版有《张炜文库》(1-10卷)。
《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第一部 家族
第二部 橡树路
第三部 海客谈瀛洲
第四部 鹿眼
第五部 忆阿雅
第六部 我的田园
第七部 人的杂志
第八部 曙光与暮色
第九部 荒原纪事
第十部 无边的游荡
我们家从古至今就爱交往一些有趣的人。这些人今天看不仅是可爱,而且还可疑;大概是他们害了我们。
当一场场麻烦——包括战争——过去了,有些人升了,成了,走了,成为人们交口赞誉的英雄;而我们家既没有刻到碑上,也没有记到书上,反而经受了数不清的屈辱。这真不公平。
家里的老人在世时,天天盼着下一辈出一个有志气的人,比如说他能在多年磨难之后挺起来,出去找找公道,为全家讨回清白。这只是个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是没人试过;而是多次试过,不行。我从很小起就知道:要实现这个愿望是非常非常难的。但我牢牢记住了,记住了要做什么。
后来我按照家里老人说的,走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人。这样一晃就是十几年。时间只是让我进一步明白了,要做成一件事到底有多么难。
由于总也做不到,最后反而不再焦思如焚了。我在想:我的愤恨和奔波到头来不过是求个结论,而那结论也许一张小纸就写完了。如果我把所知道的一切全记下来呢?那就远远不止一百张纸。
这样一想,我就放弃了那一张小纸。
为了那一张小纸我求了多少人。求人的滋味是难受的,老要忍着……现在行了,现在我只求自己了,只求自己记忆上不要出错,并尽可能地对往事有一个真实的理解。
四十岁好像是人的一个坎儿。过了四十这条线,对好多事物的看法就要改变。比如我在这之前极其崇拜我的外祖父,而这之后主要是崇拜父亲。外祖父很早以前就死了,我没有见过;而父亲,我与他整整相处了五六年。父亲使我大失所望,一直到他死后很久都是这样。外祖父就不同了,没见过,只见过照片,只听外祖母反反复复地讲他;还有母亲,她总是深情地怀念自己的父亲。母亲常常叹息:啊,你要能长成你外祖父那样有本事的一个人就好了。
我知道,我如果长成了那样一个人,不仅完成全家的嘱托不成问题,而且会是仪表堂堂。他高高的身材,浓眉大眼,说话声音洪亮,而且总是打扮得那么得体。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衣着,外祖父在穿戴方面从来都没落伍。他是一个注意仪表、非常精细和在意的人。我渐渐知道,这同时也表明了他爱着很多东西,非常非常爱:爱所谓的生活,爱人——他曾深深地爱着外祖母和别的人。
到现在为止,我这一生有不少时间在探究着关于外祖父的秘密。因为对于我而言,这个人的魅力太大了,而且具有真正的神秘感。他的婚姻、爱情,来来去去好大一沓子事儿,最后还有死,都令我极为费解。
在那个海滨城市里,大概没有人不知道曲府。那是文明和富有的代名词,最时新最光荣的一切总是与它连在一起。比如说,码头上通航了,白色的大轮船上下来的第一个人物是一个戴大檐帽子的人,他是船长——船长首先拜访的人家就是曲府。从黑色小轿车上下来的人、穿了长裙的美女、英国海关里搀着夫人走路的洋人,都少不了要到曲府去一趟。没有多少人议论它的发家史,因为在人们的记忆中,好像自从有了这座城市的那一天,它就富丽堂皇地坐落在这儿了。它的富裕以及某种权威性,是不必怀疑的一个老问题,是先于全城人的记忆而存在的一个事实。
曲府中真正的核心人物,当时人们都知道是老爷。老爷就是曲予的父亲——外祖父曲予那时候刚满十八岁,正真诚而热烈地参与曲府及小城中的很多事务,却从来不被人重视。人们遇到什么事情只说:老爷怎么看?顶多加一句:老太太怎么看?老太太就是我的老姥姥了。
曲予已经在省会读了六七年书,十八岁回到曲府,求学生涯正告一段落。要不要到更远的地方深造,他正犹豫。由于老爷的身体不太好,一年里召过二十余次名医,所以做儿子的也不宜远行。还有老太太,她在儿子离开后总是日夜思念,几次得病都是因为思念。曲予是一个独子,独子一走就带去了全部的母爱。“家里多么好,哪里还能比家里好?”她总是拉着儿子一双白皙的手这么说。
家里真的太好了。曲予也许是最后一次从省会归来才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古老的府第经过一代代人的翻修改建,如今不仅保留了外观上轩敞的气度,而且内里也越来越讲究舒适了。一些厅堂已经换掉了红硬木家具,而代之以皮面沙发;有了连接内室的卫生间,有了抽水马桶。当时全城除了英国人的海关,大概惟有曲府大院里会找到这类东西。
曲予最喜欢的是府中那几棵白玉兰树。它们长得何等旺盛,开的花又大又早。当它们的香气弥漫在院子里时,曲予就有了深深的幸福感和某种莫名的冲动。他常在白玉兰下踱步。可惜围墙太高了,街道上的行人看不到一个英俊的少年在这儿走来走去——他背着手,脸色由于激动而微微发红。他穿了中山服,铜纽扣闪闪生辉。
老太太点燃了小手炉,瞥着窗外,心绪好极了。她的屋子每年总要使用很长时间的小手炉,从秋末一直到初夏。她说这是生儿子时沾了凉水,结果一双手和胳膊特别怕冷。烦人的疾病与最美好的果实有了牵连,也就不算什么了。其实儿子曲予才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一只小手炉。她伸手到旁边去取茶——她这些年喜欢上了一种加添桂圆和梅子的香茶——手一下碰到了变凉的杯子,脸立刻沉下来。她沉沉的脸是很吓人的,旁边那个细小的、蚊虫似的声音响了一下:老太太。她闭了闭眼。注水之后,热热的杯子递过来。她呷了一口,咳了咳。
老太太旁边的姑娘叫闵葵,平常府里人只叫她葵子。葵子已经十九岁了,还大少爷一岁呢,可是看上去只有十四五岁。她长得又小又瘦,很像南方人;其实她是北方人,生在城北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是乡下。可能因为营养不良的关系,小时候没有长起身个儿。刚才她和老太太一样,也因为多看了踱步的少爷一眼,就耽搁了沏茶。她的心怦怦跳,黑漆漆的大眼垂着,再也不敢抬头了。
……
自序
自然,这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它计有十部,四百五十万言。虽然每一部皆可独立成书,但它仍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在这些故事的躯体上,跳动着同一颗心脏,有着同一副神经网络和血脉循环系统。
在终于完成这场漫长的劳作之后,有一种穿越旷邈和远征跋涉的感觉。回视这部记录,心底每每滋生出这样的慨叹:这无一不是他们的亲身所历,又无一不是某种虚构。这是一部超长时空中的各色心史,跨越久远又如此斑驳。但它的主要部分还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因为记录者认为: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这之前还是这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这些人都将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枢纽式人物。不了解这批人,不深入研究他们身与心的生存,也就不会理解这个民族的现在与未来。这是命中注定的。这样说可能并没有夸张。
它源于我的挚友(宁伽)及其朋友的一个真实故事,受他们的感召,我在当年多少也成为这一故事的参与者。当我起意回叙这一切的时候,我想沿他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全部实勘一遍,并且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必要落实的、严密的计划:抵达那个广大区域内的每一个城镇与村庄,要无一遗漏,并同时记下它们的自然与人文,包括民间传说等等。当时的我正值盛年,并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豪志,又将遭遇怎样的艰难。后来果然因为一场难料的事故,我的这个实勘行走的计划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然后不得不停下来。这是一个难以补偿的大憾。
因为更真实的追求才要沉湎和虚构,因为编织一部心史才要走进一段历史。
我起意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动手写下第一笔的时候是八十年代末。如果事先知道这条长路最终会怎样崎岖坎坷,我或许会畏惧止步。但我说过,那实在是盛年的举意,用书中的一个人物的话说,即当时是——“茂长的思想,浩繁的记录,生猛的身心”——这样一种状态下的产物。
萌生一个大念固然不易,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要为它花去整整二十年最好的光阴:抚摸与镌刻的二十年,不舍昼夜的二十年……
我是一个五十年代生人,可对这一代,我仍然无法回避痛苦的追究。这是怎样的一代,你尽可以畅言,却又一言难尽。仍然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他这样谈到自己这一代:
“……时过境迁,今天它已经没有了,是的,显而易见——我是指那种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情感。每到了这时候,我又不得不重捡一些让人讨厌的大词了。因为离开它们我就无法表述,所以我请求朋友们能够原谅……时代需要伟大的记忆!这里我特别要提到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一茬人,这可是了不起的、绝非可有可无的一代人啊……瞧瞧他们是怎样的一群、做过了什么!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和幻觉、自尊与自卑、表演的欲望和牺牲的勇气、自私自利和献身精神、精英主义和五分之一的无赖流氓气、自省力和综合力、文过饰非和突然的懊悔痛哭流涕、大言不惭和敢作敢为,甚至还要包括流动的血液、吃进的食物,统统都搅在了一块儿,都成为伟大记忆的一部分……我们如今不需要美化他们一丝一毫,一点都不需要!因为他们已经走过来了,那些痕迹不可改变也不能消失……”
作为这些人中的一员,我更多的时候是将一切掩入内心。因为我知道:你尽可以畅言,却又一言难尽。
最后想说的是,我源自童年的一个理想就是做一名地质工作者。究竟为什么?我虽然没有书中一个人物说得那么豪迈——“占领山河,何如推敲山河”——但也的确有过无数浪漫的想象。至今,我及我的朋友们,帐篷与其他地质行头仍旧一应俱全。
我的少年时代,有许多时候是在地质队员的帐篷中度过的。我忘不了那些故事和场景,每次回忆起来,都会沉浸在一些美好的时光中。
这十部书,严格来讲,即是一位地质工作者的手记。
这是一个深入阅读的时代吗?当然不是。但是我要终止这二十年的工作吗?当然不能。
可是如此的心灵记录,竟然也需要追逐他人的兴趣?连想一下都是亵渎。
我耗去了二十年的时光,它当然自有缘故,也自有来处和去处。
《白鹿原》这本书,真的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它不仅仅是在讲述白鹿原上两个家族的兴衰,更是在描绘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陈忠实先生用他那沉甸甸的笔触,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眼前。从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到土地改革的阵痛,再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白嘉轩的固执和坚守,鹿子霖的精明和算计,朱先生的超然和智慧,还有田小娥那个在命运洪流中挣扎的女性形象,都让我难以忘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大潮面前,个体是多么的渺小,但同时,又展现了生命顽强的生命力。里面的乡土气息浓郁得化不开,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都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野味道。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的土地,感受着风吹麦浪,听着古老的故事。它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让我对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围城》这本书,简直就是对婚姻和人生的精准解剖。方鸿渐这个角色,真是让我又爱又恨。他聪明,却又糊涂;有才华,却又无所适成。他就像一只被困在婚姻围城里的苍蝇,拼命地想往外飞,却又一次次被生活的现实所困。他的感情线,从孙柔嘉到唐晓芙,再到苏文纨,每一个女人都像是一道坎,他跨过去,又跌进另一个泥潭。钱钟书先生的笔触,辛辣、幽默,却又带着一股子冷峻的现实感。他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那种都市知识分子的虚伪、浅薄和自以为是,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你会时不时地笑出声来,因为那些荒诞的情节和人物对话,实在是太真实了。但笑过之后,又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奈和失落。所谓的“围城”,不仅是婚姻,更是人生中无数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都在努力地逃离,却又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牢牢地困住。方鸿渐的经历,仿佛就是我们许多人的缩影,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最终却发现,最难以逾越的,往往是内心的藩篱。
评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出身贫寒,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少安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用他的勤劳和智慧,一点点改变着家里的命运。而少平,则像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路遥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而是真实地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读这本书,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淳朴和善良,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奋斗。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所传递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孙少平最后的那句“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更是成为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充满了力量,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评分《骆驼祥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无情地碾碎。祥子,一个充满希望的农村青年,来到北京,想要靠自己的劳动,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过上体面的生活。他勤劳、正直、坚韧,似乎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命运却像一只无形的大手,一次又一次地将他推向深渊。他被兵痞敲诈,被车厂主欺骗,被黑暗势力压榨。他眼看着自己的希望一点点破灭,最终,从一个充满生气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麻木、颓废、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老舍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他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描绘了祥子从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三强壮的”青年,沦落为一个“一切没有了,自己也像一空了的骆驼”的悲剧。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也对社会的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祥子的故事,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也是对所有被命运压垮的普通人的哀歌。
评分一本《活着》,让我深深地迷失在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里。福贵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部中国普通农民的史诗,浓缩了那个年代太多太多的苦难与坚韧。从年轻时的挥霍无度,到后来的贫困潦倒,再到经历战争、饥荒、政治运动的洗礼,他始终以一种近乎麻木的姿态,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每一次重击。他的孩子一个个离他而去,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仿佛刀子一样割在心头。然而,最让我动容的,不是那些悲惨的遭遇,而是福贵在失去一切后,依然能够平静地面对生活,甚至在晚年还能和一头老牛相伴。这种“活着”的力量,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深埋在骨血里的,一种对生命的顽强执着。余华的文字,就像一把钝刀子,慢悠悠地划过,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沦,直到被那沉甸甸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对生命、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福贵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和他那句“活着就是一切”的朴素信念。
评分活动力度大,买了不少好书,我爱京东。
评分十本,又不知又要熬多少夜了。
评分收藏
评分没包好弄脏了,并且把胶带粘到了书上。其他都好
评分正品,便宜,超级快,好好好
评分一本好书,丰富我的生活!
评分不错,以后还会继续购买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物流快,包装完整。。。。很喜欢书香的味道。。。
评分茅盾奖最多本的两套之一,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