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三卷本)

神曲(三卷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但丁 著,张曙光 译
图书标签:
  • 但丁
  • 神曲
  • 文学经典
  • 诗歌
  • 意大利文学
  • 中世纪文学
  • 世界名著
  • 但丁·阿利吉耶里
  • 史诗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564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2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张曙光译《神曲》上次出版就已赢得广泛赞誉,时隔七年,再次出版,修订了前版的一些讹误,更配上了英国大诗人威廉·布莱克为神曲所作的彩色插图,这是汉语出版界的第1次。

内容简介

   欧洲伟大的文学作品,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神曲》共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
   《神曲》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的中世纪画卷,它描绘了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的人物,反映出当时意大利半岛上的现实生活和正在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透露了人文主义的曙光。
   《神曲》对中世纪的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了艺术性的阐述和总结。它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一个高峰。
  

作者简介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1321),最杰出的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奠基者,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代表作《神曲》。

精彩书评

   但丁的诗歌分享了现代科学已知的能量的各种形式。光丶声音和物质的统一形成了它的内在本质。重要的是,阅读但丁是一次无穷尽的劳作,因为我们越成功,离我们的目标就越远。
   ……在但丁那里,哲学和诗歌忙个不停,永远在走动着。即使一次停顿也是一种多样化的递增的一次运动:谈话的讲台是由阿尔卑斯山的条件创造的。
   ——曼德尔施塔姆
  
   如果“天堂”就是但丁的乌托邦,那么“地狱”就具有“恶之邦(dystopia)”的一切特征。它所表现的图景正是期待中的理想世界的反面。它大多数的居民都丢掉了“理智的善”(《地狱篇》III,18),被卑贱和自私的激情驱策。笼罩着这幅图景的是暴力与欺诈,在攫取渴望的鼓惑下,这两种罪恶每时每刻都在变得更加强烈。这后果对个人对社会而言都是灾难。
   ——恩斯特·福廷
  
   但丁的幻象绝非是他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具体展现了许多古老的传统。但丁在对撒旦和地狱的描写中再现了所处时代里北欧的神话观点。他的诗篇不仅让我们联想到尤利西斯和维吉尔的冥府之行,更让我们联想到欧文(Owain)骑士在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炼狱里的经历及柏达(Beda)等基督教写手所描述的地狱景象
   ——保罗·卡鲁斯
  
   他从天堂而来,着尘世作衣裳,当所有那坏与的好都已经被遵循。活着,他来目睹他所侍奉的上帝为了再次给我们整全,真实的光。
   ——米开朗基罗,《论但丁》
  

目录

地狱篇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注释

炼狱篇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注释

天堂篇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注释

附:但丁年表

《神曲》人物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神曲(三卷本)》内容简介 《神曲(三卷本)》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它以其宏大的叙事、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的故事叙述,而是一次对人类灵魂深处、对宇宙秩序、对善恶终极审判的非凡探索。它以十四行诗体写成,共分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每一部分都由三十三歌组成,再加上序曲,共一百歌,如同一个严谨而精妙的宇宙结构,层层递进,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朝圣。 第一卷:地狱(Inferno) 旅程的起点,是那片令人绝望的黑暗深渊——地狱。在这里,诗人但丁,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在人生的“中途”迷失了方向,被困于“幽暗的森林”。他的向导,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一位象征着理性与智慧的圣贤,受上帝之命前来营救。维吉尔将带领但丁穿越九层地狱,每一层都对应着不同的罪恶,罪孽越深重,所处的地狱层级越低,惩罚也越是残酷和恐怖。 地狱的设计,体现了诗人对罪恶的深刻洞察和对惩罚的独特构思。但丁在这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罪人,他们的惩罚与生前的罪行环环相扣,构成了一种“报应”的公平,即“罪罚相当”。例如,贪婪者被永无止境地推挤沉重的石块,纵欲者被狂风吹卷,而那些背信弃义者,则被冻在冰封的地狱最底层,遭受永恒的折磨。 在地狱的旅程中,但丁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他也在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他目睹了人性的堕落,体会到了罪恶的根源,同时也对正义的力量产生了更深的理解。维吉尔的引导,时而严厉,时而温和,都在不断地塑造但丁的灵魂,让他认识到罪恶的污秽和上帝的公义。地狱的描绘,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对惩罚的具象化,更是对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罪恶的警示。但丁通过对地狱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面,以及那些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第二卷:炼狱(Purgatorio) 穿过地狱的绝望,但丁和维吉尔抵达了炼狱。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是那些生前犯有罪过,但内心深处仍保有善念,愿意悔改的灵魂得以净化的地方。炼狱被设计成一座高耸的山峰,分为七个不同级别的平台,分别对应着七宗罪: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 与地狱的永恒折磨不同,炼狱的惩罚是暂时的,目的是为了洗涤罪魂的灵魂。每上升一个平台,灵魂就越接近天堂。在这里,但丁看到了许多生前的罪人,他们正在承受着各种形式的净化。例如,傲慢者被迫背负沉重的石头,低头前行;嫉妒者被蒙住眼睛,依靠着彼此的扶持前行,无法看到彼此的痛苦;愤怒者在充满烟雾的通道中行走,无法看见彼此,也无法容忍任何温和的言语。 在炼狱,但丁开始接触到一些他认识的人,他们都在这里忏悔和赎罪。这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也更加贴近读者。维吉尔的引导在炼狱中变得更加温和,他向但丁解释着上帝的仁慈与公正,以及灵魂净化的意义。在炼狱的山顶,是乐园的原形,也就是伊甸园。在这里,维吉尔告别了但丁,因为他作为异教徒,无法进入天堂。取而代之的是,贝特丽切,但丁生前倾慕的女子,成为了他的新向导。贝特丽切的出现,象征着神圣的启示和恩典,她将带领但丁进入天堂。 炼狱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救赎和希望的追求。它不仅仅是一个过渡性的场所,更是对人类道德成长的深刻探讨。通过炼狱的旅程,但丁学习到了忏悔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忍受痛苦来获得心灵净化和精神升华的可能性。 第三卷:天堂(Paradiso) 旅程的终点,是光明与至善的天堂。在这里,贝特丽切将引导但丁穿越九重天,每一重天都由不同的星体构成,每一重天都比前一重天更加辉煌和神圣。天堂与地狱和炼狱截然不同,它没有阴森的黑暗,也没有痛苦的折磨,而是充满了光明、和谐与爱。 在天堂,但丁见到了圣徒、天使以及上帝的荣耀。他在这里看到了各种德行的体现,以及灵魂在上帝的爱中获得的永恒幸福。每一重天的景象,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神圣品质,例如,月球层代表着不坚定的信仰,水星层代表着追求世俗荣耀,金星层代表着爱。随着但丁不断上升,他所看到的景象也越来越超凡脱俗,越来越难以用凡人的语言来形容。 天堂的描绘,是但丁对理想世界、对神圣秩序的极致想象。他在这里看到了对爱、对真理、对美的终极追求。贝特丽切的引导,充满了智慧和神圣的光辉,她向但丁解释着宇宙的奥秘,以及上帝的宏伟计划。但丁在天堂的经历,是对人类精神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的一次极致展现。他最终在至高天,也就是上帝的所在,看到了“三位一体”的神秘景象,完成了他精神的升华。 《神曲》的整体结构,象征着人类从罪恶的泥沼中挣扎,经过悔改与净化,最终达到神圣境界的完整过程。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神学和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但丁通过对地狱、炼狱、天堂的层层描绘,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宗教、政治等诸多议题,其深刻的思想和宏大的想象力,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神曲》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诗意,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使得作品具有了多层次的解读空间。诗人对细节的描绘,栩栩如生,仿佛将读者置身于其中,亲身经历这场灵魂的洗礼。这部作品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范畴,渗透到艺术、哲学、神学等多个领域,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永恒的经典,一部关于人类生存困境与精神救赎的伟大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三卷本,初捧在手,便觉其分量非同一般,仿佛承载着某种古老而深沉的智慧。我花了数周时间沉浸其中,每翻开一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异境的门。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情感时,那种内敛而又饱满的张力,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书中对人性的复杂层面的挖掘,远超我以往阅读过的任何作品。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将人物置于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道德困境中,让他们在挣扎、痛苦、甚至短暂的欣慰中完成蜕变。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他叙述着最极端的人类体验,却鲜少带有强烈的道德审判色彩,这使得读者得以更自由地去思考、去感受,去与书中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书脊的纹理和纸张的触感,都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愿意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句的韵味。

评分

这三卷本的字体和排版设计令人赞叹,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能够看到如此用心对待实体书的出版物,实属难得。纸张的微微泛黄,在灯光下散发出一种温暖的历史感,与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跨越千年的主题相得益彰。我将它们并排放在书架上,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纪念碑。内容上,它的魅力在于其永恒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核心的挣扎、爱与失落的主题从未改变,而作者以一种近乎神谕般的口吻,将这些挣扎提升到了哲学和神学的层面。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激发更深刻的疑问,迫使读者直面自身的局限与潜能。我甚至建议,阅读此书时,身边最好常备一本笔记本,用以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和顿悟。

评分

对于一些习惯了快节奏叙事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开篇可能会显得有些缓慢和铺陈,需要耐心去适应其特有的节奏和大量的背景铺垫。但请相信,一旦熬过了最初的适应期,等待你的将是文学世界中极为罕见的丰厚回报。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次要人物的出现都像是精心安排的一枚棋子,最终汇聚成一张错综复杂却又无比和谐的命运之网。我最欣赏的是,它成功地将个体的命运与宇宙的宏大规律连接起来,让你在阅读私人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体的、与整个历史和精神世界相连的宿命感。它不是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位需要反复请教的导师,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教诲。

评分

读完第一卷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强烈的震撼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史诗般的旅程。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极其庞大且逻辑自洽,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像精密的钟表结构,环环相扣,无一疏漏。它不像一些流行小说那样追求即时的感官刺激,而是更注重思想的深度和结构的复杂度。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些许晦涩,毕竟它涉及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辨,但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随后的阅读体验便是豁然开朗,每一次重新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意涵。这哪里是简单的故事叙述,简直是一部关于存在、救赎与永恒的宏大辩证法。我甚至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用书中的某些意象来审视周围的人和事,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篇幅如此浩繁的经典著作抱持着一种敬畏又略带胆怯的态度,总担心自己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或者最终半途而废。然而,这套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妙,虽然内容深邃,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文学技巧,比如穿插的寓言故事,或是角色间充满张力的对话,将那些沉重的议题巧妙地消化和转化。特别是其中关于“记忆”与“遗忘”的那一段论述,简直是点睛之笔,它触及了人类精神世界中最脆弱也最核心的部分。我曾多次在深夜被某一句台词惊醒,那种被精准命中的感觉,是阅读其他作品中少有的体验。这套书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对真理的渴望。

评分

快递员很给力,孩子也很喜欢这本书

评分

????????????????????????????????????????

评分

物流给力

评分

买了神曲的几个版本,最为推崇的还是人民文学田德望先生翻译的散文版。如果就想买一本看的话,就选人文版吧。

评分

——曼德尔施塔姆

评分

在《译后记》中,我引用了桑塔耶纳的话来为自己的重译辩护。据说仅在二十世纪,美国就有上百个《神曲》的译本。对名著的重译并不见得就是一种浪费,而是试图通过每位译者对原著的不同体会,使读者从不同的译本中更好地把握原著的精神。

评分

孩子挺喜欢的

评分

儿子要的,印刷还不错,但愿他能有所收获

评分

开始成为一个心胸坦荡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