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学盲言(上下册)》是作者在86岁时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92岁高龄,爰题曰《晚学盲言》。《晚学盲言(套装上下册)》共90篇,分上、中、下三部,一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次为政治社会人文之部,三为德性行为修养之部。虽篇各一义,而相贯相承,主旨为讨论中西方文化传统之异同。钱先生每一题皆久存于心,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学问至晚年臻于化境。欲了解钱先生学问之最后进境,《晚学盲言》实为入径;欲把握国学之精要,《晚学盲言》(上下)也是好的。
《晚学盲言(套装上下册)(第二版)》是作者在八十六岁时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九十二岁高龄,故题曰“晚学盲言”。
全书共三部分,分别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政治社会人文之部”、“德性行为修养之部”。九十篇专题虽篇各一义,却相贯相承。每篇都是两个命题的对举,如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常与变、道与器、权与能、礼与法、雅与俗等等,均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可谓是作者晚年对中国文化核心要义与中西文化异同的一次总结性的盖棺论定。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序
上篇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一 整体与部分
二 抽象与具体
三 时间与空间
四 常与变
五 自然与人文
六 变与化
七 道与器
八 物世界与心世界
九 道与理
一〇 中庸与易简
一一 质世界与能世界
一二 人生之阴阳面
一三 灵魂与德性
一四 大生命与小生命
一五 天地与万物人生
中篇 政治社会人文之部
一六 国家与政府
一七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一八 政与学
一九 政党与选举
二〇 权与能
二一 国与天下
二二 政治与社会
二三 群居与独立
二四 群与孤
二五 中国家庭与民族文化
二六 中国文化中之五伦
二七 五伦之道
二八 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
二九 中国文化传统与人权
三〇 简与繁
三一 尊与亲
三二 色彩与线条
三三 礼与法
三四 教育与教化
三五 操作与休闲
三六 生命与机械
三七 共产主义与现代潮流
三八 道德与权力
三九 道义与功利
四〇 创业与垂统
四一 帝王与士人
四二 风气与潮流
四三 自然与人为
四四 组织与生发
四五 雅与俗
下篇 德性行为修养之部
四六 生与死
四七 乐生与哀死
四八 性与命
四九 平常与特出
五〇 公私与通专
五一 公私与厚薄
五二 情与欲
五三 天地与心胸
五四 己与道
五五 心之信与修
五六 为己与为人
五七 性情与自然
五八 手段与目的
五九 传统与现代化
六〇 历史上之新与旧
六一 辨新旧与变化
六二 内与外
六三 安定与刺激
六四 器与识
六五 孟子论三圣人
六六 中与和
六七 人物与事业
六八 知识与德性
六九 学问与知识
七〇 知识与生命
七一 知与情
七二 修养与表现
七三 为政与修己
七四 进与退
七五 积极与消极
七六 存藏与表现
七七 人世与出世
七八 宗教与道德
七九 平等与自由
八〇 文与物
八一 静与减
八二 广与深
八三 多数与少数
八四 福与寿
八五 同异得失
八六 德与性
八七 尊与敬
八八 德行
八九 客观与主观
九〇 理想与存养
不仅政治史为然,即学术思想史亦然。中国学术思想即为寻求此一生命总体而加以认识,并求加以充实发挥光大,此之谓道。道亦一体,而有生命性,故能不断继续有其生长与变化。此体亦有部分,但各部分仍相会通,非可独立,更不容相争。如古代经学,亦文亦史亦哲,有政治有社会有人生,共相会通,《诗》三百首即然。若专以文学或政治视《诗经》,则浅之乎其视《诗经》矣。《诗》然,《易》亦然,《尚书》《春秋》亦然。倘疑《春秋》何得称为文学,则《春秋》之一辞褒贬即其文学,读《公羊》《毂梁》两传可知。倘疑《易经》何得称为史学,则《易》言商周之际一语,便可证其为史学。然若谓《春秋》是文学,《易经》是史学,则又不然。要之,当观其总体,不就部分论,乃庶得之。其他子史集三部亦然。但未有不志于道而能成其学者。道即人之总体生命所在。
西方学术又不然。必分别为各部分,而不成为一总全体。如文学,如哲学,如科学皆然。至如史学,必会通各部分各方面以成,故于西方学术史上属最后起。又有政治学社会学,亦各分别独立。而中国又不然,宁有不通其他诸学,而可独立自成为一套政治学与社会学。此可谓之不知道,亦不知学矣。
于是而论为人。人之为人,则是一总体,非部分。西方观念各治一业,各得谋生,即为一人。中国则认为此只一小人,非君子,非大人。君者,群也。必通于群道,通于人生总全体之大道,乃得为一君子,一大人。中国人讲一切学问思想,亦在求为一君子,不为一小人。如只为一小人,则亦如一架机器,虽各有其用,只限于部分之用,各自独立,无自由,不平等。人为机器所使用,如一电机工人,则其人为电机所使用。如一文学家,其人即为文学所使用。西方人乃重视此等用,各专一门,互不相通,称为一专家。其自由乃为其专门所限。中国人则谓"君子不器",做人不当如一架机器,限于专门一用途。纵谓其有生命,亦仅一小生命,乃生命中之一部分,而不得通于生命之总全体。此则终是人生一大憾事。
中国社会亦是一总体。先秦以下,当称为四民社会,士农工商各有专业,合成一总体,乃同为此总体而努力。孟子日:"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劳心者即士,依近代语,乃一无产阶级,但实乃劳其心以为人。而劳力者则受劳心者之领导安排。故有产与无产,食人与食于人,乃相互融通和合,会成一体。或谓中国社会之士,乃从孔子儒家起。实则孔子以前已有士,如管仲鲍叔牙皆是。其实封建贵族亦即是士。如文王周公,实亦皆如后世之士。前如商代之伊尹,夏代之传说,亦皆士。孔子同时郑子产吴季札亦可谓之皆是士。士与贵族本不易分。亦可谓中国封建时代贵族平民本属一体,应称为氏族社会宗法社会。秦汉以下,则为四民社会。政府则成为士人政府,惟士乃得从政。孔子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不当耻恶衣恶食,而农工商劳力者亦不得锦衣玉食,中国社会之经济人生,有一适当之安排。要之,重道义,不重功利,不以部分妨害总体为原则。故中国不重物质人生,而重精神人生。西方则古希腊主要为一城市工商社会,郊外有农人,则称为农奴,两者大有别,明其社会之不成一总体。如人身有五官七窍百骸四肢,又孰为主孰为奴。若分主分奴,即不成为一体。
罗马则军人为主,而农亦为奴。马克思称希腊罗马为农奴社会。但谓其社会中有一部分为农奴则可,谓其乃一农奴社会则不可。马克思此语,可谓乃属哲学,非史学。其主唯物史观历史演进,乃以物为主,而人亦为之奴。故其分社会为农奴社会、封建社会、资产社会、共产社会,皆主物质经济条件,不以人与人道分。中国之四民社会,士在上,农工商在下,乃分人生职业为四,而共成一体,非有主奴之别。则非马克思所知。
西方中古时期,除却封建堡垒贵族骑士之外,又有教堂林立。严格言之,可谓有人群,无社会。社会乃人群之总体,无社会,则可谓之有人而无群。近人谓西方乃个人主义是已。人必依于群以为人,个人相别,则俨如一物。故个人主义实亦与唯物主义相通。西方社会个人唯物,故有部分,无总体。中国社会乃一人群人道之社会,其部分则尽在总体中。
倘称西方为一宗教社会,或庶得之。人类共信一上帝,乃有其综合性。但必死后灵魂上天堂,乃始见此道之真实。方其在人世,则恺撒事恺撒管,其道仍不见。近代欧洲除共信一上帝外,一切不离希腊罗马两型。资本主义之工商社会,则不脱希腊型。帝国主义之殖民政策,则不脱罗马型。资本主义必建基在机器上。苟无种种机器,则近代资本主义亦不得产生。而各项机器则由近代自然科学之发展而形成。故古希腊只得称为工商社会,而非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之资本主义社会,实应称之为机器社会。人群集合在资本之下而有组织,实则乃集合于机器之下,而始有其组织。然则人之生命,岂不寄托于无生命之机器。
……
余八十生辰,即撰述《八十忆双亲》一文,嗣又续撰《师友杂忆》一书,毕生往事常在心头者,几若无遗。八十三、四岁,双目忽病,不能见字,不能读书,不能阅报,惟赖早晚听电视新闻,略知世局。又以不能辨认人之面貌,畴人广座,酬应为难,遂谢绝人事,长日杜门。幸尚能握笔写字,偶有思索,随兴抒写。一则不能引据古典书文,二则写下一字即不识上一字,遇有误笔,不能改正。每撰一文,或嘱内人搜寻旧籍,引述成语。稿成,则由内人诵读,余从旁听,逐字逐句加以增修。如是乃获定稿。费日费时。大率初下笔,一小时得千字已甚多。及改定,一小时改千字亦不易。内人为此稿所费精力亦几相等。余九十一生辰屡犯病,大惧此稿不得终迄。内人告余,未读稿已无多,心乃大定。直迄于余九十二生辰后又百日,而全书稿乃定。此稿共分三大部,一宇宙天地自然之部,二政治社会人文之部,三德性行为修养之部。大率皆久存于心,偶尔触发,漫无条理,又语多重复。
拿到这套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心设计的书名,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者是一种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我喜欢这种不落俗套的命名方式,它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作者究竟想要通过这样的名字,传达出怎样的信息。我推测,这本书可能并非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而是更加侧重于人生的体悟,情感的抒发,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这种“晚学”,或许意味着作者在人生的后期,才开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而“盲言”,则可能是一种谦逊的表达,表明作者并非要传授某种绝对的真理,而是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和见解。我对此充满期待,因为我一直认为,那些源自个人真实经历的分享,往往比僵化的理论更加动人,也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他的人生智慧,引导我走向更成熟、更通透的人生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别致,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硬壳封面,搭配泛黄的纸张,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种沉静而厚重的质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处理,无论是书脊的压纹,还是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种匠心独运的精致。在内容方面,我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从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足以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心血。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对思想的探索,都通过这种纸质的载体,传递给我一种莫名的力量。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读物,匆匆翻过便了无痕迹,这本书似乎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领略其深邃的内涵。我将其摆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它,就觉得是一种享受。它的存在,让我的书房增添了几分书卷气,也仿佛点亮了我对知识的渴求之光。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被它所蕴含的思想深深打动,能够从中汲取到滋养心灵的甘露。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书,就被它不同寻常的书名所吸引。“晚学盲言”,乍听之下,似乎带着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又仿佛隐藏着某种深刻的哲理。我猜想,作者或许是在人生的晚年,回首往昔,用一种近乎“盲目”的状态,去审视那些曾经走过的路,去梳理那些沉淀在心底的感悟。这种“盲言”,或许并非真的没有见识,而是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后,一种更加纯粹、更加返璞归真的表达。这种表达,可能不那么注重华丽的辞藻,不那么追求逻辑的严谨,但却更贴近人生的真实,更触及灵魂深处。我喜欢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它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智者在向我娓娓道来他的生命故事,他的思想碎片。我渴望在这“盲言”中,找到那些被我忽略的真理,那些被我遗忘的情感,那些在喧嚣尘世中难以触及的宁静。它就像一位老友,在夜深人静时,与你围炉夜话,分享那些关于人生、关于时间的,最真挚的体会。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能够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沉静和内敛,没有过多的张扬,却透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这种风格,让我联想到那些历久弥新,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思想。我猜测,书中的内容,可能也遵循着这样的特质——不追求短暂的轰动,而是致力于挖掘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真理。我渴望从中找到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能够引发我对自己、对世界进行更深层次反思的内容。我喜欢那些能够让我“看见”自己,看见更广阔世界的作品。这本书,或许会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帮助我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去体验那种心灵涤荡的宁静。
评分这套书的篇幅着实不小,上下两册,足见作者在内容上的投入之深。我之所以选择它,正是看中了它的厚重感,认为它能够提供给我一段足够充实且有意义的阅读旅程。我非常欣赏那种能够引领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作品,而不是仅仅提供信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遇到那些挑战我既有观念的观点,那些启发我探索未知领域的思想。我深信,真正的知识,往往隐藏在那些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理解和消化的内容之中。它可能不像通俗读物那样容易入口,但一旦嚼碎咽下,便能转化为滋养我们思想的养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座宝藏,等待我去挖掘;又像一片沃土,等待我去耕耘。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我再次翻开它时,会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因为我自身也在不断成长,我的视角也在不断拓展。这本书,或许将伴随我走过一段漫长而充实的学习之路。
评分东西挺好,点赞一下,还会再买
评分钱先生每一题皆久存于心,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学问至晚年臻于化境。欲了解钱先生学问之最后进境,《晚学盲言》实为入径;欲把握国学之精要,《晚学盲言》(上下)也是好的。
评分钱老的书,闭着眼睛买都没问题,更何况这本是“闭着眼睛”写的
评分至此作者的书就在京东收集齐了,值得阅读收藏的好书,没想到京东产品不错,书品也是上乘,在好的价格入手,开心
评分东西挺好,点赞一下,还会再买
评分宝贝很好,我很喜欢,卖家服务态度很好,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多么厚的两本书啊。仰慕钱穆先生,我得好好地拜读。
评分期望已久的大师名著,值得拥有,认真拜读
评分质量不错,物有所值,下次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