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本辑《读库》是2016年第六期,由六篇文章组成,总体文字通畅,表达清晰。
《青年梁左》以七万余字的篇幅记录了编剧梁左求学北大、与姜昆合作编写相声以及创作中国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前后经历,文字通达,清晰而全面地还原了个人历史。
《与溥仪皇帝在一起的五年》以俄罗斯人佩尔米亚科夫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作者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五年时光。历史事件与个人回忆在文中互相交织,富有阅读趣味。
《靖康之变的小人物》记叙了几位被极少被人关注的史料中的小人物,他们虽出身卑微,政治能量也不大,但依然凭借自己的信念和有限的能力,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
《抗拒长大的猫咪》一文以奥黛丽·赫本参演《蒂梵尼早餐》的始末为线索,着重描写了影片中关于小黑裙的逸闻趣事。
《浮生》(续)的文字优美简洁,故事性强,深入刻画了多位人物的人生故事,并构成群像,带有纪实小说的特性。
《关于费米悖论的想象》属科普文章,在大量数据与多位科学家观点支撑下,深入分析了地外智能生命存在与否的问题。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1-89 青年梁左 郑 猛
90-163 与溥仪皇帝在一起的五年 佩尔米亚科夫
164-224 靖康之变的小人物 秋 原
225-302 抗拒长大的猫咪 Archie M
303-328 浮生(续) 任晓雯
329-345 关于费米悖论的想象 蒂姆 厄班(Tim Urban)
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种“文摘合集”式的刊物抱有戒心,总觉得内容会显得零散且缺乏核心主题的串联。然而《读库1606》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纪录片系列,每一个“片段”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锋利的切入点,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精神面貌的复杂切片。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民间信仰和城市边缘人群的田野调查。那些文字,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粗粝感,毫不矫揉造作地呈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我尤其对那位记录云南山区“巫师”的文字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用猎奇的眼光去审视,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和同情心,去剖析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知识体系如何挣扎求存。那种对“他者”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让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精神层面。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读者,而更像是一个共同经历者,感受到了文字背后那些鲜活生命力的重量。这本书的编辑功力,在于它能把看似不相关的材料,用一种默契的“场域”联系起来,让读者自己去建立那些看不见的逻辑桥梁。
评分这本《读库1606》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油墨的香气就让人心头一震。我得说,里面的文章选材之广博,简直像一个迷宫,每转一个角落都有新的风景。我尤其欣赏那些对“失落技艺”的挖掘,比如某篇关于徽州传统木雕工艺的深度报道,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雕刻的步骤,更是深入到手艺人那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坚韧和孤独。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通过细致的文字描述,如同雕刻刀一样,一寸寸地剖开了我的感官。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作坊,能听见凿子与木材摩擦发出的声响,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木屑气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同一杯温热的清茶,让人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厚度;时而又陡然一转,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思考我们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究竟遗失了什么。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深得我心,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给予读者喘息的空间,让每一篇文章都能独立成一处风景,而不是被密集的文字所吞噬。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更像是冰箱里的一瓶陈年老酒,需要时间去酝酿,去回味。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库1606》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充盈”。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立刻获得某种可以炫耀的谈资的书,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它更像是陪伴了一个月的精神旅伴,你可以在清晨伴着咖啡翻阅几页那些关于远方生活的记录,也可以在深夜里沉浸于那些关于哲学思辨的片段。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失败”艺术家的回顾,那些原本可能被历史遗忘的名字,因为这本书的重新挖掘,又获得了片刻的光芒。作者捕捉到了那种“怀才不遇”背后的巨大悲剧性——他们不是没有才华,而是他们的才华与他们所处的时代错位了。这种对“错位”的敏锐观察,体现了刊物极高的审美判断力。阅读它,需要的不只是时间,更需要一种愿意沉浸进去、放下手机、关闭外界干扰的决心。它像一块磁石,强迫你把注意力聚焦于文字本身,从而获得一种久违的专注感,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精神犒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门艺术,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和那种不张扬的字体选择,共同营造出一种“知识的庄重感”。我喜欢它在内容上呈现出的那种“非功利性阅读”的姿态。它不像很多杂志那样,恨不得在每一篇文章的开头就告诉你“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什么好处”,它只是单纯地呈现,把判断的权力完全交还给读者。其中一篇关于古代水利工程变迁的考据文章,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作者似乎查阅了浩如烟海的档案,将那些关于水流、泥土和人力的博弈娓娓道来。我虽然对工程学一窍不通,但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感到晦涩难懂,这得益于作者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历史叙事之中。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枯燥的专业领域,只要有人愿意用心的笔触去挖掘,也能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美感。这本书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去主动探索那些被主流视野所忽略的角落。
评分我拿到这本《读库1606》时,正处于一个对信息过载感到极度疲惫的阶段。我期待着一种“慢阅读”的体验,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高质量、慢节奏内容的渴求。它没有迎合当下的热点,反而像一个时间胶囊,沉淀着一些真正值得被记住的、关于“人”的故事。最让我震撼的是一篇关于老一辈知识分子晚年生活的访谈录。那篇东西的语言极其克制,却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不服老”的倔强和对知识尊严的坚守。作者的提问方式非常巧妙,没有咄咄逼人,而是像一个晚辈在恭敬地请教,从而引导出了受访者内心深处最真实、也最脆弱的思考。我读到好几处地方,不得不停下来,对着空气叹气,那是一种对逝去黄金时代的缅怀,也是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渺小的深刻体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拒绝了肤浅的娱乐化表达,坚持用最扎实的材料和最严谨的思考去对抗这个浮躁的时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对话,需要我全神贯注,调动我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共鸣去回应。
评分不错、优惠价买入总共400优惠到100给力啊..哈哈哈、优惠时候买入...美滋滋
评分还不错。
评分内容一如既往地好,唯一的遗憾不足就是自从2016年整书缩小加上纸质变化之后,有点小家子气又有点低档了,感觉收藏价值没有以前好了。
评分一次买了10多本,可以慢慢看了
评分还可以,比较便宜,买了看看
评分很有意思的故事,讲什么的都有,大小也比较合适。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很不错?值得买的,值得买的哈
评分好好好好还可以还可以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