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遺書(第三捲)》是法國十八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和戰鬥的無神論者讓·梅葉神甫的傳世之作。梅葉在他的《遺書》中通過他親眼目睹的封建社會的殘酷現實,並利用《聖經》中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淋灕盡緻地揭露瞭一切神靈都是一小撮狡猾之徒捏造齣來的,同時還深刻地指齣教會和王權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目的在於剝削農民並從精神上麻痹和恐嚇他們,使他們不敢起來反抗。《遺書》在反對封建迷信和封建剝削製度方麵,曾經起過重大作用。
內頁插圖
目錄
七六、〔人們有惡德、受災難並且犯罪:這證明並不存在所謂無限善良的、本來不容許惡事的神〕
七七、〔如果存在要求人們崇敬自己的神,神就應該讓人們直接瞭解自己〕
七八、〔有許多假先知和假神跡〕
七九、〔如果存在全能和全善的上帝,就不會有可憐的、不幸的和不完善的存在物〕
八〇、〔駁笛卡兒主義者關於存在上帝的論據〕
八一、〔我們知道時間、空間和數的自然的無限性〕
八二、〔在這方麵存在著許多無限性。可是絕對的無限性可能隻有一個一一整個宇宙〕
八三、〔笛卡兒主義者把無限存在和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無限完善的存在物混為一談,他們錯瞭〕
八四、〔一切物質的物體都是由物質粒子的運動所形成的〕.
八五、〔自然形成的自然物和人工創造物的區彆〕
八六、U笛卡兒主義者不得不承認,自然物隻是由於自然界的自然規律纔能形成〕
八七、〔因此他們應當承認物質依靠自身能夠運動〕
八八、亡崇拜上帝的人提齣一些論斷來證明自然界的創造物中存在缺陷和不完善之處是閤理的,但這些論斷是虛僞的〕
八九、〔證明宗教虛僞性的第八個論據,這個論據是由靈魂不死和精神這兩個觀念的虛僞性推斷齣來的〕
九〇、〔崇拜上帝的人為靈魂不死虛構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和不可信的〕
九一、〔駁斥這些論點〕
九二、〔古代人士論靈魂不死的意見)
九三、〔靈魂現象隻是物質的變形,但這不是說:靈魂現象自身有體積、有幾何形狀或其他物質特徵。笛卡兒主義者斷言動物沒有意識和感覺,這種論斷是荒謬的〕
九四、〔摩西和古代的先知們不相信靈魂不死工
九五、〔普利尼不承認靈魂不死〕
九六、〔禍害的不可避免性也是不承認有所謂能防止發生禍害的上帝的理由〕
九七、〔所引述的一切論據彼此間完全吻閤,可見它們是確實的和令人信服的〕
九八、〔結論〕
九九、〔告讀者〕
附錄
精彩書摘
七八、亡有許多假先知和假神跡
任何一個信神的人,無論他隸屬於哪一個宗教,或奉行哪一種誡律,都這樣設想、這樣堅決主張:他的誡律是唯一真實的神的誡律,所有的人都必須遵守這種神的誡律。同時,他們之中的任何人都肯定說,他的宗教是神親自創造的,神親自或者通過自己的使者或先知說明瞭自己這個宗教的意圖和意旨。因此,所有的人都必須掌握這些天使和先知的證詞,相信他們所講的一切,虔誠地奉行他們代錶的神靈(感召他們並派遣他們嚮人們宣達己意的神靈)所號召要做的一切。他們斷言神這樣做就使人們充分瞭解瞭他的意旨,——但這是毫無根據的斷言。
因為,第一,雖然他們在自己的教條及宗教儀式方麵彼此矛盾,但他們大傢還是認為自己的信仰是很好的,他們都深信自己掌握瞭真理,——單是這一點就足以顯然證明:他們中間至少有一大部分人陷入瞭迷誤,神並沒有把自己的意旨讓那些陷入迷誤中的人瞭解。要知道,他們隻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和信仰的正確性深信不疑;第二,他們怎能確實知道並深信他們所談到的這些假想的天使或先知真正是受瞭神的派遣和受瞭神的感召來給人們傳達神的意圖和意旨的呢?他們不可能充分相信這一點,因為縱然假定有他們所謂天使存在一一這個問題我不打算討論它,一一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義,承認有這些天使的人會認定天使之中有善天使(他們稱之為光明天使),也有惡天使(他們稱為黑暗天使);他們斷言黑暗天使常常假裝光明天使的樣子以引誘和迷惑人們。因此,我們基督徒的首領聖保羅斷然告誡自己的門徒不要相信不是他所教導的一切。如他所說的,哪怕天使下凡,如果天使教導他們的和他所教導的不同,就不要相信它。”如果存在惡天使是真的,那麼存在假先知,其可信程度也不會少,我甚至說還要大些。就這兒所體會的這個意義而論,不能相信什麼時候有過真先知。甚至可以肯定說,從來就不曾有過一個先知。但也不應懷疑有不少假先知,他冒充真先知並藉著漂亮的假麵具這樣剛愎自用地說謊行騙,好像他們的確是神有意專門派來傳達自己旨意給人們的真先知一樣。
我們的一切信神的人都不能否認這點,因為從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宗教來看,它們中間每一個都是建立在這些所謂先知(他們都宣稱自己是受神靈感召的,是神靈專門派遣來的)之中某一個先知的證言及威信的基礎之上的。我們的基督徒尤其不能否認這點,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宗教雖具有他們認為具有的一切神聖不可侵犯性,但其中競有不少假先知甚至從它創立那個時候起就有瞭。他們的聖保羅在說到這些假先知的時候,就對這一點埋怨過。他把這些假先知叫做假使徒,叫做裝成基督使徒近似物的狡猾的創造者。他說,這點之所以不足怪是因為惡魔自己也裝成光明天使的樣子。②在另一個地方,他把他們叫做假導師。
……
前言/序言
我館曆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緻力於翻譯齣版馬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錶作品。幸賴著譯界鼎力襄助,三十年來印行不下三百餘種。我們確信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纔能夠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係統,匯編為叢書,纔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於研讀查考,又利於文化積纍。為此,我們從1981年著手分輯刊行。限於目前印製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種。今後在積纍單本著作的基礎上將陸續匯印。由於采用原紙型,譯文未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一,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彆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對我有用的精華,剔除其不閤吋宜的糟粕,這一點也無需我們多說。希望海內外讀書界、著譯界給我們批評、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叢書齣好。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1983年5月
《遺書》(第三捲)圖書簡介 一、 遺書的緣起與文獻價值 《遺書》,作為中國古代文人心目中一種獨特的精神遺存,承載著作者畢生思想、學識、情感與人生體悟,是留予後世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形式或為日記、劄記、隨筆,或為書信、論著,乃至詩文、畫作。其中,《遺書》(第三捲)作為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不僅在於其獨立的文獻意義,更在於其在中國思想史、學術史乃至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此類“遺書”的齣現,往往與作者的人生軌跡、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它們如同一扇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名傢大傢在特定曆史時期內的思想激蕩與學術探索。通過閱讀這些“遺書”,讀者能夠深入理解作者的治學方法、思想演進,以及其作品之外更為立體、真實的人物形象。 《遺書》(第三捲)的編纂,匯集瞭作者一係列未曾公開或零散存在的珍貴文獻。這些文獻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思想深度與廣度: 叢書的作者,往往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思想體係博大精深。《遺書》(第三捲)所收錄的內容,很可能涉及作者對哲學、曆史、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深刻見解。這些思考,可能代錶瞭作者在某個特定階段的成熟觀點,或是對重大問題的獨立判斷,為我們理解作者的學問脈絡和思想全貌提供瞭不可或缺的一環。 學術前沿與創新: 作者的學術研究,通常走在時代前沿。《遺書》(第三捲)中可能蘊含瞭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未竟的研究課題,或是對其學術思想的進一步闡發。這些內容,對於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而言,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甚至可能為學術研究帶來新的啓示和方嚮。 文獻稀缺性與獨特性: 許多“遺書”的內容,由於各種原因,可能僅有零星的抄本流傳,甚至長期湮沒於曆史長河。《遺書》(第三捲)的齣版,意味著對這些珍貴文獻的整理、校勘與呈現,填補瞭學術研究的空白,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這位作者及其時代的研究資料。其獨特性在於,這些文獻往往能夠展現作者最本真、最不加修飾的一麵,是研究其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材料。 文化傳承與啓迪: 每一部優秀的“遺書”,都蘊含著寶貴的文化基因。它們不僅僅是學術著作,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遺書》(第三捲)所傳遞的,可能是作者的人生智慧、道德修養的體悟,或是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這些內容,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傳承民族智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教育作用。 二、 《遺書》(第三捲)的潛在內容與特色(非具體內容,而是推測性描述) 考慮到《遺書》(第三捲)作為“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一部分,其內容很可能圍繞著一位在中國乃至世界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思想傢、學者或作傢的未曾整理或未曾廣泛發錶的論述、感悟、書信、劄記等。以下將從多個維度,對《遺書》(第三捲)可能包含的內容及其特色進行細緻的描繪,旨在展現其潛在的學術價值和閱讀魅力: 1. 思想的深邃與多維: 哲學思辨的脈絡: 如果作者是一位哲學傢,那麼《遺書》(第三捲)可能收錄瞭他對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美學等基本哲學問題的進一步深入探討。這部分內容可能不局限於某一既定的哲學體係,而是展現作者在晚年或特定時期,對哲學命題的獨特思考、質疑與創新。例如,作者可能對既有哲學範式的局限性提齣挑戰,或是提齣一種全新的哲學視角來解讀世界。 曆史觀與社會批判: 作為一位關心社會現實的學者,作者在《遺書》(第三捲)中可能就其所處的曆史時期,進行深刻的批判與反思。這可能體現在他對曆史事件的獨到解讀,對社會現象的犀利剖析,以及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預測與展望。例如,作者可能通過對曆史規律的揭示,來批判現實中的弊端,或提齣建設性的改革建議。 文化傳承的思考: 許多學者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深切的關注。《遺書》(第三捲)可能包含作者對儒傢、道傢、佛傢等傳統思想的再闡釋,或是對文學、藝術、史學等文化領域的獨到見解。他可能在梳理和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強調與時俱進,融閤西方學術思想,以期為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理論支持。 人生哲理與價值追求: 許多“遺書”都蘊含著作者對人生意義、道德情操、價值取嚮的深刻感悟。在《遺書》(第三捲)中,我們或許能看到作者在人生閱曆積纍到一定程度後,對生命、死亡、幸福、苦難等永恒命題的獨特見解。這些內容往往充滿智慧的閃光,能夠給予讀者深刻的人生啓迪。 2. 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特定學術領域的深入探索: 如果作者在某個特定學術領域取得瞭卓越成就,那麼《遺書》(第三捲)很可能成為其在該領域深入研究的體現。例如,如果作者是曆史學傢,他可能在此書中披露關於某個曆史斷代、某個曆史人物、某個重大曆史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是對其已發錶觀點的補充與修正。如果作者是經濟學傢,他可能在此書中探討某個經濟理論的內在邏輯,或是對當時的經濟政策提齣獨到的見解。 跨學科的視野與融閤: 現代學術研究越來越強調跨學科的視野。《遺書》(第三捲)可能展現瞭作者如何將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體係。例如,他可能將哲學思想應用於曆史研究,將文學理論滲透到社會學分析中,或是將科學方法引入人文科學領域。 未竟之業的遺留與啓發: “遺書”往往記錄著作者未完成的研究計劃或尚未完全成熟的思想。《遺書》(第三捲)中,可能包含作者對其未竟之業的係統梳理,或是對其後續研究方嚮的指導。這對於後來的學者而言,無疑是寶貴的學術遺産,能夠激發新的研究靈感,推動學術的進一步發展。 學術方法的反思與創新: 作者在《遺書》(第三捲)中,或許還會對其自身的學術研究方法進行反思,甚至提齣新的研究方法。這可能體現在他對文獻資料的運用、理論構建的邏輯、研究方法的創新等方麵,為其他學者提供方法論上的藉鑒。 3. 文獻的珍稀性與保存價值: 手稿與原始材料的披露: 很多“遺書”是作者親筆撰寫的書稿、日記、信件等原始材料。《遺書》(第三捲)的齣現,很可能意味著這些珍貴的手稿得以被係統整理、校勘,並嚮公眾公開。這對於研究作者的寫作習慣、思想演變過程,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學界研究的新契機: 那些長期未能被學術界充分認識和利用的文獻,一旦被發掘整理,往往能為相關研究開闢新的視角和領域。《遺書》(第三捲)的齣版,必將引發新一輪的研究熱潮,促使學者們重新審視作者的學術地位和思想貢獻。 曆史印記的見證: 每一份文獻都承載著曆史的印記。《遺書》(第三捲)中的文字,不僅是作者的思想結晶,更是那個時代特定文化、社會、政治背景下的産物。通過解讀這些文獻,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脈搏。 4. 語言風格與敘事魅力: 樸實真摯的錶達: “遺書”往往是作者內心最真實、最直接的流露,其語言風格可能不如正式齣版物那樣雕琢,但卻更加樸實、真摯。在《遺書》(第三捲)中,我們或許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火花在未經雕飾的文字中閃耀,體驗到一種親切而深刻的閱讀體驗。 思想的閃光與睿智的洞察: 即使是隨筆性的記錄,優秀的“遺書”也常常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睿智的洞察。在《遺書》(第三捲)中,作者可能用簡潔的文字,揭示深刻的道理,或用生動的敘事,展現他對世事人情的精闢理解。 情感的流露與人文關懷: 除瞭學術思考,作者在《遺書》(第三捲)中也可能流露齣豐富的情感,如對親友的思念,對理想的追求,對社會問題的憂慮等。這些情感的流露,使得作者的形象更加豐滿,也讓讀者更容易産生共鳴。 三、 《遺書》(第三捲)的閱讀價值與意義 《遺書》(第三捲)的閱讀,不僅僅是對某一位學者思想和學術成就的瞭解,更是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探尋。 對話古人,感悟智慧: 通過閱讀《遺書》(第三捲),讀者有機會與一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的思想、他的睏惑、他的感悟,都將成為我們反思自身、理解世界的參照。在與作者的“對話”中,我們不僅能增長知識,更能獲得人生的智慧和精神的啓迪。 理解學術演進的綫索: 作為“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一部分,《遺書》(第三捲)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理解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提供瞭重要綫索。它可能記錄瞭某個學術思潮的萌芽、發展,或是某個重要理論的演變過程,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學術史的學者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激發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 每一部真正偉大的著作,都能激發讀者的獨立思考。《遺書》(第三捲)中的思想,無論是否與我們當下的觀點一緻,都可能引發我們對既有觀念的審視和質疑。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是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 優秀的“遺書”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遺書》(第三捲)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智慧和人文精神,對於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更要根植於自身的文化土壤,汲取民族智慧的力量。 結語: 《遺書》(第三捲),作為一部承載著深厚學術底蘊和人文關懷的文獻,必將為讀者提供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和學術盛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偉大的心靈,感受思想的深度,理解曆史的厚重,汲取前行的力量。其潛在內容的豐富性、學術研究的前瞻性、文獻的珍稀性,以及語言風格的真摯性,共同構成瞭《遺書》(第三捲)在學術界和文化界不可替代的地位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