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門脈高壓齣血的內鏡按需治療》以實例為證,詳細介紹相關診斷和治療的體會與經驗,希望對內科和外科的同道們針對門脈高壓特彆是食管和胃靜脈麯張齣血的治療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吳雲林,1951年3月齣生。1975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係,1985年獲碩士學位,1988年獲博士學位,師從徐傢裕教授、江紹基院士及Kurihara M.教授,主攻胃癌診斷和門脈高壓齣血的治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1999年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2000~2011年任消化內科主任兼內科主任、內科黨總支書記。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常委,中國胃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上海醫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食管胃靜脈麯張學會主任委員,衛生部胃癌賁門癌專項特聘專傢等。2012年以來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消化內科主任。兼任中國中西醫結閤消化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胃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消化病分會常委、上海市消化內鏡學會名譽主任等及《胃腸病學與肝病學雜誌》共同主編、《中華消化病與影像學雜誌》副主編等。主編《胃腸病學臨床進展》等12本專著,發錶論文120多篇。1993年獲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30多年來受到國傢領導人華國鋒、鄧小平、葉劍英、宋慶齡、鬍耀邦、江澤民、硃鎔基等的多次親切接見和勉勵。
內頁插圖
目錄
1 門脈高壓齣血閤理的內鏡按需治療
1.1 胃靜脈麯張黏閤劑一硬化劑治療5年後行食管皮圈結紮術
1.2 食管靜脈麯張齣血單次皮圈結紮後14年未齣血
1.3 食管靜脈麯張破裂齣血硬化劑單次治療後23年未齣血
1.4 脾切除斷流術後齣血食管靜脈麯張結紮後長期不齣血
1.5 三腔管壓迫後黏閤劑止血治療及外科斷流術
2 消除食管靜脈麯張的水平型結紮治療
2.1 水平型單次結紮治療食管靜脈麯張迅速消退
2.2 食管靜脈麯張皮圈結紮點的選擇與治療
2.3 硬化劑注射後再齣血,改行內鏡水平型皮圈結紮治療
2.4 食管靜脈麯張破裂齣血的內鏡雙環結紮
3 消退食管靜脈麯張的皮圈雙環結紮治療
3.1 肝硬化脾切除斷流術後反復嘔血采用內鏡雙環結紮
3.2 門脈高壓脾切除斷流術後嘔血內鏡雙環結紮治療
3.3 肝移植後5年食管麯張靜脈齣血采用內鏡雙環結紮治療
3.4 多次硬化劑治療麯張靜脈未消退的皮圈雙環結紮治療
3.5 皮圈雙環結紮後的脫落及臨床注意事項
3.6 雙環結紮後皮圈脫落滯後,粗糙食物引發麯張靜脈再次破裂齣血
4 食管靜脈麯張齣血的硬化劑按需治療
4.1 食管靜脈麯張經乙氧硬化醇4次治療22年未齣血
4.2 胃鏡檢查術間突發破裂齣血的硬化劑止血治療
4.3 食管靜脈麯張齣血硬化劑按需治療可長期不齣血
4.4 硬化劑注射治療後長期不齣血
4.5 硬化劑注射後雙下肢癱瘓,糞、尿失禁的治療
5 內鏡皮圈結紮同時聯用硬化劑治療
5.1 內鏡皮圈結紮同時聯用硬化劑治療
5.2 皮圈結紮5年後齣血的再結紮聯用硬化劑治療
6 區域性門脈高壓胃靜脈麯張及齣血治療
6.1 區域性(胰腺癌性)門脈高壓
6.2 區域性(胰腺炎後假性囊腫)門脈高壓
6.3 區域性(胰腺尾部癌)門脈高壓
6.4 區域性(胰腺炎後脾靜脈粘連)門脈高壓
7 消退胃麯張靜脈瘤的黏閤劑一硬化劑混閤治療
7.1 食管和胃靜脈麯張分類圖解
7.2 黏閤劑聯用硬化劑消除胃麯張靜脈治療
……
8 門脈高壓性胃病的內鏡識彆與治療
前言/序言
《消化道黏膜病變的診斷與治療新進展》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前消化道黏膜病變的診斷與治療領域最前沿的進展,力求為臨床醫生提供一本全麵、實用且具有前瞻性的參考指南。消化道黏膜病變種類繁多,病因復雜,其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直接關係到患者的預後和生活質量。本書集閤瞭多位消化內科、消化內鏡、病理學以及影像學領域的資深專傢,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深入淺齣地闡述瞭各種消化道黏膜病變的最新認識、診斷策略和治療方案。 第一部分 消化道黏膜病變的基礎理論與影像學診斷 本部分將係統性地迴顧消化道黏膜的解剖生理結構,以及黏膜病變發生的分子生物學機製。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類型黏膜病變(如炎癥、潰瘍、息肉、腫瘤、血管畸形等)的病理生理特點,並重點介紹最新的影像學診斷技術及其在黏膜病變中的應用。 消化道黏膜的結構與功能: 詳細介紹食管、胃、小腸、大腸等不同部位黏膜的組織學特徵、黏液分泌、屏障功能及其在抵禦外界損傷中的作用。闡述消化道黏膜細胞更新、修復的分子機製,為理解黏膜病變的發生提供基礎。 黏膜損傷的機製與修復: 深入分析各種外源性(如藥物、病原體、物理化學損傷)和內源性(如胃酸、膽汁反流、免疫反應)因素如何導緻消化道黏膜損傷。闡述黏膜損傷後的炎癥反應、細胞凋亡及黏膜修復的復雜過程,以及異常修復可能導緻的病變。 影像學診斷的革新: 電子內鏡的演進與應用: 詳細介紹高清電子內鏡、放大內鏡、染色內鏡(如靛卡紅、結晶紫)、電子染色內鏡(NBI)、光學相乾斷層掃描(OCT)等技術在黏膜病變識彆中的優勢。重點闡述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對黏膜錶麵的細微結構、顔色、血管紋理進行精準觀察,提高早期病變的檢齣率。 超聲內鏡(EUS)的價值: 闡述EUS在評估黏膜下層病變、黏膜病變侵犯深度、淋巴結轉移以及區分良惡性病變中的關鍵作用。介紹不同頻率的EUS探頭及其在不同部位病變診斷中的選擇。 CT、MRI與PET-CT的應用: 探討多層螺鏇CT(MS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PET-CT在消化道黏膜病變(尤其是惡性腫瘤)的早期發現、分期、療效評估和復發監測中的地位。關注增強CT、MREnterography、Diffusion-weighted MRI等技術在黏膜病變診斷中的精細化應用。 人工智能(AI)輔助診斷: 介紹AI技術在消化道黏膜病變影像識彆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AI輔助內鏡下息肉/腫瘤的自動檢測、良惡性判斷以及病理分型的潛力,展望AI在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性方麵的未來。 第二部分 常見消化道黏膜病變的診斷策略 本部分將針對臨床上最常見的消化道黏膜病變,係統性地介紹其診斷要點、鑒彆診斷方法以及最新的診斷指南。 消化性潰瘍: 詳細闡述幽門螺杆菌感染、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等主要病因,結閤內鏡下潰瘍形態、活動度、齣血風險的評估,以及病理活檢在幽門螺杆菌根除治療指導中的作用。 胃炎與十二指腸炎: 區分不同類型的胃炎(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嗜酸性粒細胞性胃炎等)和十二指腸炎。強調基於內鏡錶現和病理結果進行精準診斷,並結閤病因治療。 消化道息肉: 分類與鑒彆: 詳細介紹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鋸齒狀息肉、錯構瘤、炎癥性息肉等常見息肉的內鏡下形態學特徵。 風險評估與管理: 強調對息肉進行精準測量、定位,並根據其大小、形態、組織學類型和部位,進行個體化的隨訪和治療建議。重點介紹不同類型息肉的癌變風險。 早期消化道腫瘤: 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的早期錶現: 詳細闡述早期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在內鏡下的各種亞型錶現,包括隆起型、凹陷型、扁平型、凹凸混閤型等。 精準診斷技術: 突齣放大內鏡、NBI、EUS在早期黏膜內癌、黏膜下浸潤癌的識彆中的重要性。強調多點活檢、黏膜剝離活檢(EMR)標本的病理診斷價值。 炎癥性腸病(IBD): 剋羅恩病(CD)與潰瘍性結腸炎(UC): 詳細介紹IBD在內鏡下的典型錶現,包括潰瘍形態、分布、黏膜下層改變、假息肉等。強調結閤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活檢進行綜閤診斷。 區分難點與新進展: 探討IBD與其他腸道疾病(如感染性腸炎、缺血性腸炎)的鑒彆要點,以及在診斷和治療中應用新生物標誌物、基因檢測的潛力。 食管靜脈麯張: 詳細介紹門脈高壓下食管靜脈麯張的內鏡下分級、齣血風險評估,以及並發癥(如靜脈麯張破裂齣血)的識彆。 其他少見但重要的黏膜病變: 簡要介紹食管黏膜白斑、Barrett食管、消化道血管畸形、淋巴管瘤、腸係膜缺血等少見但具有臨床意義的黏膜病變,及其診斷要點。 第三部分 消化道黏膜病變的治療策略與技術進展 本部分將全麵介紹消化道黏膜病變各種治療方法的最新進展,重點突齣微創和精準治療。 藥物治療的優化: 抑酸治療: 詳細闡述質子泵抑製劑(PPIs)等抑酸藥物在潰瘍、胃食管反流病、NSAIDs相關性黏膜損傷治療中的應用,以及對不同類型潰瘍的治療選擇。 幽門螺杆菌根除治療: 介紹最新指南推薦的幽門螺杆菌根除方案,以及耐藥性問題和二綫、三綫治療策略。 IBD的藥物治療: 詳細介紹5-ASA類藥物、免疫抑製劑、生物製劑(如TNF-α抑製劑、IL-12/23抑製劑)在IBD治療中的應用、適應癥、禁忌癥及副作用管理。 內鏡下治療(EMR, ESD, FTRD等): 技術原理與適應癥: 詳細介紹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內鏡下全層切除術(FTRD)等微創技術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和適用範圍。 在消化道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重點闡述EMR和ESD在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如高級彆異型增生)中的根治性治療地位,以及其與外科手術的比較。 處理復雜病變: 介紹在治療早期消化道腫瘤、癌前病變、食管靜脈麯張、黏膜下病變等不同類型病變時,內鏡下治療技術的選擇和技巧。 技術挑戰與並發癥防治: 深入探討EMR、ESD等技術在操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難點,如齣血、穿孔、狹窄等並發癥的預防和處理。 消化道齣血的內鏡乾預: 止血技術的更新: 詳細介紹高頻電凝、氬離子凝固(APC)、夾子、噴灑止血藥物、套紮等多種內鏡下止血技術的原理、適應癥、操作要點及聯閤應用。 對不同齣血源的策略: 針對消化性潰瘍齣血、靜脈麯張破裂齣血、Mallory-Weiss綜閤徵、血管畸形等不同齣血原因,製定個體化的內鏡止血方案。 並發癥管理: 重點關注內鏡止血後復發性齣血的風險評估與處理。 消化道狹窄的內鏡治療: 球囊擴張與支架置入: 介紹內鏡下球囊擴張術在處理良性或惡性狹窄中的應用,以及不同類型支架(金屬支架、塑料支架)的置入適應癥、技術要點和並發癥。 消化道異物取齣與黏膜病竈處理: 技術與工具: 介紹各種內鏡下異物鉗、網籃、套圈等工具在消化道異物取齣中的應用,以及處理食管、胃內的其他異常黏膜病變。 第四部分 消化道黏膜病變的個體化管理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將強調個體化治療的重要性,並對消化道黏膜病變診療領域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精準醫學在消化道黏膜病變中的應用: 基因組學與分子標誌物: 探討基因檢測、基因突變分析在指導消化道腫瘤的治療選擇(如靶嚮治療、免疫治療)中的作用。 個體化治療方案的製定: 結閤患者的臨床特徵、病變類型、基因信息、治療反應等,製定最適閤患者的治療策略。 多學科協作(MDT)模式: 強調消化內科、消化外科、病理科、影像科、腫瘤科、放療科等多個學科協同閤作,為患者提供最佳的綜閤診療方案。 遠程醫療與人工智能的融閤: 展望遠程內鏡診斷、AI輔助治療決策等新模式在改善醫療資源可及性、提升診療水平方麵的潛力。 新技術與新理念的探索: 關注消化道黏膜病變領域的新型生物標誌物、新型治療藥物、新一代內鏡技術和機器人輔助內鏡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本書旨在成為消化道黏膜病變診療領域的權威參考,通過整閤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臨床實踐經驗,幫助廣大臨床醫生在日常工作中做齣更準確的診斷,選擇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最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