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极端之美》为散文集,精美四色图文版,以图文对照的形式将中国书法史、普洱茶的历史与昆曲艺术的发展与现状做了完整的阐释。书法、昆曲、普洱茶,这三项,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从宏观看,在这三元组合中,书法是纯粹的“文本文化”,昆曲是“文本文化”兼“生态文化”,而普洱茶则是纯粹的“生态文化”。前两种主要代表过往,普洱茶主要代表未来。作者很看重文化的感官确认,所以《极端之美》配了不少图片。在世间大量论述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著作中,《极端之美》以小涵大,三足撑鼎,作了一个大胆尝试。
内容简介
《极端之美》为余秋雨首部作品,详细解说了“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借以申述一个重大趋势:从当前到未来,文化的重心正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普洱茶,只是体现这种趋势的一个代表。《品鉴普洱茶》这篇文章曾在《普洱》杂志上发表过,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从生产者、营销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读。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级别序列,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全国的茶庄、茶客在品鉴和流通那些好的普洱茶时,都会来参考这篇文章。可见,在今天,生态文化的地位确实已经提高。
为此,余秋雨教授故意把三篇文章的次序做了一个颠倒。先奉上一杯好茶,再听一些曲子,最后以笔墨收尾。
此外,由于余秋雨教授特别看重文化的感官确认,所以《极端之美》专门精心配了200余幅全彩插图,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品味、感知中国文化的“极端之美”。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大陆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上海十大高校精英”、“中国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追慕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一些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在这过程中所写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他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零零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华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广受好评。二零零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目录
自序
品鉴普洱茶
昆曲纵论
书法史述
精彩书摘
一 一个人总有多重身份。往往,隐秘的身份比外显的身份更有趣。
说远一点,那个叫做嵇康的铁匠,还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那个叫黄公望的卜者,还能画几笔淡雅的水墨。说近一点,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其实是一流厨师,一个天天上街买菜的邻居大妈居然是投资高手。
辛卯年秋日的一天,深圳举办“新生代普洱茶”品鉴会,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各家著名茶场、茶厂、茶庄、茶商提供的入围产品,经过多次筛选,今天要接受一批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品鉴专家的终极评判。
一排排茶艺师已经端坐在铁壶、电炉、瓷杯后面,准备一展冲泡手艺。一本本精致的品鉴书,也已安置在品鉴专家们的空位之前。品鉴书上项目不少,从汤色、纯度、厚度、口感、余津、香型、气蕴、力度等等方面都需要一一打分。
众多媒体记者举起了镜头,只等待着那些品鉴专家在主持人读出名字后,一个个依次登场。
品鉴专家不多,他们的名字,记者们未必熟悉,但普洱茶的老茶客们一听都知道。突然,记者们听到一个十分疑惑的名字,头衔很肯定:“普洱老茶品鉴专家”,却奇怪地与我同名同姓。仔细一看,站出来的人竟然也长得与我一模一样。
不好意思,这是我的一个秘密身份的无奈“漏风”。
本来,我是想一直秘而不宣偷着乐的,没想到这次来了这么多“界外记者”。这次和我一起“漏风”的,还有我的妻子马兰,她在文件上标出的头衔也是“普洱老茶品鉴专家”。但她觉得我们两人既然一起“漏风”就不必一起亮相了,便躲在茶桌、茶客的丛林中低头暗笑。其实,几乎所有的高层专家都知道,她在普洱茶的品鉴上,座次还应该排在我的前面。
人们一旦沉浸于自己的某一身份,常常会忘了其他身份。如果不忘,哪一个身份的事都做不好。每当我进入普洱茶江湖,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能写文章的人。当然也会看一些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章,那也只是看看罢了,从来没有以文章的标准去要求。这次在深圳“漏风”之后,就有很多朋友希望我以自己的文笔来写写普洱茶。
这就要我把两个身份交叠了,自己也感到有点不知所措。
想了半天后我说,本人对文章的要求极高,动笔是一件隆重的事。当然,隆重并不是艰深。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至低很可能就是至高,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如果谈普洱茶谈得半文半白、故弄玄虚、云遮雾罩,那就坏了,禅宗大师就会朗声劝阻,说出那句只有三个字的经典老话:“吃茶去。”这就是让半途迷失的人回到起点。因此,如果由我来写一篇谈普洱茶的文章,一定从零开始,而且全是大白话。
二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
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呜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
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抠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
前言/序言
书法、昆曲、普洱茶一本书名为《极端之美》,还有一个副题,叫“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对此我要作一些解释。
在商业广告上,“极品”的说法到处可见,但在文化领域就不一样了。文化极品,必须具有五个特性:一,独有性;二,顶级性;三,具体性;四,共知性;五,长续性。
概括起来说,所谓“文化极品”,就是其他文化不可取代而又达到了最优秀等级,一直被公认共享的那些具体作品。
精采的学说,算不算?不算。因为那不具体,不成“品”;国际的赞誉,算不算?不算。因为那未必独有;本土的特产,算不算?不算。因为那未必优秀;高雅的秘藏,算不算?不算。因为那未必公认和共享;——经过这么多的筛选,能够全然通过的中国文化极品就很少了。在我眼前只剩下了三项:书法、昆曲、普洱茶。
当然还可能有别项,我一时没想出来。
这三项,既不怪异,也不生僻,但是却无法让一个远方的外国人全然把握。如果他能把握,那我就会上前搂住他,把他看成是文化上的“手足同胞”。
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
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由于地理原因,它们也曾晕化、渗透到临近地区,因而也可以把中国极品称之为东方极品。
二只要上了年纪就会明白,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那些可以被感官确认的具体作品。甚至,也可以说是“产品”。
这种沉淀着生命的文化,是精神价值的实现方式。
与这种实现方式相比,种种以“文化”的名义出现的抽象讲解、艰深论述,只是一种附属性、过渡性、追随性的存在,似高实低,并不重要。
对于文化的事,不管看上了哪一项,哪一品,都应该尽快地直接进入。千万不要在概念和学理上苦苦地绕了几年,累累地兜了几年,高高地飘了几年,还在外面。
就拿我所说的这三项来说吧:要写字,就磨墨;要听戏,就买票;要喝茶,就煮水。写了,听了,喝了,才能慢慢品味,细细比较,四处请教,终于,懂了。
“懂”,简简单单一个字,却是万难抵达。在文化上,懂与非懂,是天地之别,生死之界。
这一懂非同小可。自己的懂,很容易连接别人的懂。今人的懂,很容易连接古人的懂。当上下左右全都连成一气,抬头一看,文化真神笑了。
三我把书法、昆曲、普洱茶选为“文化极品”的三元组合,估计会有渎者对第三项普洱茶投以疑惑。它,也能成为三元之一?其实,我把普洱茶列入,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借以申述一个重大趋势:从当前到未来,文化的重心正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普洱茶,只是体现这种趋势的一个代表。
从宏观看,在这三元组合中,书法是纯粹的“文本文化”,昆曲是“文本文化”兼“生态文化”,而普洱茶则是纯粹的“生态文化”。前两种主要代表过往,普洱茶主要代表未来。
我看重文化的感官确认,所以本书配了不少图片。写书法的那一篇,也曾收人另书,但在这里可以直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书法作品,整体就活了。
对这三项极品的阐述,书法和昆曲两篇在海内外演讲时曾获得很高的学术评价。但在社会各层面影响最大的,倒是普洱茶那一篇。它曾在一个杂志上发表过,没想到惊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从生产者、营销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读。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级别序列,也引起了广泛重视。据我所知,现今全国的茶庄、茶客在品鉴和流通那些顶级普洱茶时,大多会翻阅这篇不短的文章。由这篇文章印成的小册子,已在阵阵茶香中发行了几十万本。可见,在今天,生态文化的地位确实已经提高。
为此,我故意把三篇文章的次序做了一个颠倒。
先奉上一杯好茶,再听一些曲子,最后以笔墨收尾。
这也给了我一种信心,因此,敢于在本书前面作两个承诺——第一,固守这三项极品的专业尊严,不发任何空泛的外行之论;第二,因为已经懂得,所以随情直言,不作貌似艰涩的缠绕和掩饰。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学上,“极品”呈现的是“极端之美”。这种美已经精致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再往前走,就过分了。因此,“极端之美”有一种临界态势,就像悬崖顶处的奇松孤鹤。我把这种美在这本书里集中呈现,也算是独特的美学示范。
在《君子之道》一书中,我论述了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对于极端化的防范,但那主要是指人格结构和思维定势。艺术文化,正是对这种结构定势的突破和补充,因此并不排斥极端性。只不过,中国的传统思想毕竟对艺术文化保持着潜在的掌控,这就使极端之美尤显珍罕。
在世间大量论述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的著作中,本书以小涵大,三足撑鼎,作了一个大胆尝试。感谢读者参与这个尝试,我期待着你们的指正。
作者于癸巳年初春
《极致之境》 一、 溯源与开拓:人文精神的千年回响 《极致之境》是一部跨越时空,深入探索人类文明精神内核的史诗。它并非专注于某个单一领域或某个时代,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角,追溯人类意识形态从远古萌芽到现代演进的漫长河流,揭示那些驱动个体与集体走向卓越、超越平庸的深层动力。本书的叙事起点,并非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那些在文明曙光中闪耀的,关于“更好”的永恒追问。 从石器时代先民仰望星空,试图理解宇宙奥秘的稚拙尝试;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美德与理想城邦的孜孜以求;再到东方哲学关于“天人合一”的深邃洞见,以及中世纪宗教对彼岸世界的虔诚向往——《极致之境》在这些古老的回响中,勾勒出人类精神追求的早期轮廓。它着重描绘的是,即使在物质匮乏、生存艰难的年代,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索,那些对未知的好奇,以及那些对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如何如同火种般,为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埋下了伏笔。 本书的叙述并非线性推进,而是以主题为线索,在不同文明、不同时代之间进行精妙的穿梭与对话。例如,在探讨“创造力”时,它会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人体比例的极致钻研,跳跃到中国古代书法家笔墨间的苍劲与灵动,再延伸到现代科学实验中,科学家们打破常规、构建新理论的非凡勇气。每一次的跳转,都旨在展现人类精神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开出的璀璨花朵,揭示“极致”并非某个特定民族或时代的专利,而是深植于人类本能中的一种驱动力。 《极致之境》尤其关注那些处于时代前沿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和改革者。《蒙娜丽莎》背后达芬奇对人体解剖学与光影色彩的反复试验;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他如何以惊人的毅力与创新,不断突破音乐的表现边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如何源于他对时空本质的颠覆性思考——本书将这些伟大的成就置于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下,解读它们不仅仅是个人才华的闪光,更是人类集体智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极致”的勇敢攀登。 它也并非回避那些曲折与代价。在探索“意志力”时,本书会深入分析那些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先行者,他们的孤独、他们的怀疑,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目标的坚守,最终战胜自身的局限,甚至改变历史的进程。例如,探险家在茫茫雪山中寻找未知大陆的艰辛,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一次次失败后依然坚持实验的毅力,以及社会活动家在强大阻力面前,为理想而奔走呼号的决心——这些故事都将被细致地描绘,以展现“极致”背后,往往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牺牲。 二、 疆域拓展:理性与情感的双重驱动 《极致之境》所探寻的“极致”,并非仅仅局限于某种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不断拓展的边界。本书将人类在各个领域的探索,视作一场永无止境的“疆域拓展”运动。这股运动的驱动力,是理性与情感的协同作用,是逻辑推演与直觉洞察的完美结合。 在科学领域,《极致之境》细致地描绘了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到牛顿力学,再到量子力学的革命性飞跃。它不仅呈现了科学方法论的演进,更着重揭示了科学家们在面对未知时的那种孩童般的好奇心,以及在实验数据面前,他们如何以严谨的理性去解读,又如何凭借非凡的直觉去构想新的理论。本书会深入剖析,那些看似冷冰冰的科学公式背后,往往凝聚着科学家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热切渴望,以及他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惊人能力。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究,到对宇宙起源的猜想,每一次科学的突破,都是一次对人类认知疆域的极大拓展。 在艺术领域,《极致之境》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从古埃及壁画的象征意义,到巴洛克艺术的繁复华丽,再到印象派对光影的捕捉,以及现代抽象艺术对情感的直接表达。本书强调,艺术的“极致”并非简单的技法模仿,而是艺术家们如何通过色彩、线条、形态,甚至是无声的留白,去触及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去表达那些语言难以言喻的体验。它会探讨,为何某些艺术作品能够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这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对生命体验的极致提炼。音乐、绘画、雕塑、文学……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人类对美、对情感、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追求。 在哲学与思想领域,《极致之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改变人类认知模式的伟大思想。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再到尼采的“超人哲学”,以及当代的后现代思潮。本书旨在揭示,哲学家们如何通过对概念的解构与重塑,对存在的本质进行拷问,对伦理的边界进行挑战。这种思想上的“疆域拓展”,往往充满了争议与痛苦,但正是这些不断的反思与质疑,推动着人类社会在精神层面不断向前。 《极致之境》也触及了人类在社会组织与伦理道德方面的探索。从早期部落的互助合作,到城邦的民主实践,再到现代国家的形成,以及对人权、平等、自由等普世价值的追求。本书认为,这些社会性的“极致”探索,同样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的重要标志。它描绘了那些为理想社会而奋斗的先行者,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智慧,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复杂的人性与现实约束下,构建更公正、更美好的秩序。 三、 融合与升华:通往未知之境的征途 《极致之境》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进一步拓展,探讨人类精神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升华。它认为,真正的“极致”并非孤立的卓越,而是不同维度、不同智慧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最终抵达更广阔的未知之境。 本书会分析,当科学与艺术相互借鉴时,所产生的惊人火花。例如,在建筑设计中,严谨的工程力学与出色的美学理念如何结合,创造出宏伟壮观的现代建筑;在音乐创作中,数学的规律与情感的表达如何交融,诞生出既理性又感性的杰作。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打破了固有的藩篱,催生出全新的可能性。 《极致之境》也强调,人类的探索并非止步于已知,而是不断向未知领域迈进。它会描绘那些勇于踏足科学未知前沿的研究者,例如探索黑洞的引力场,研究基因编辑的伦理边界,以及尝试理解意识的本质。这些探索,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人类自身能力与局限的深刻反思。 同时,本书也关注人类在精神层面,对于“极致”的体验与追求。它会探讨,那些在冥想、瑜伽、甚至极限运动中所获得的超然状态,这些体验是如何挑战我们日常的感知,带领我们进入一种非同寻常的意识境界。这些体验,虽然与物质世界的研究有所不同,但同样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是对个体潜能的挖掘。 《极致之境》最终指向的,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不断追求“极致”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它并非宣扬某种特定的人生观或价值观,而是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记录人类文明在各个角落,对“更好”、“更深”、“更远”的不懈追求。本书的核心思想在于,人类的进步,在于敢于挑战现状,敢于突破自身的界限,在于永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始终向着那片更加广阔、更加辉煌的未知之境,奋勇前行。它是一曲献给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是对智慧与勇气的礼赞,也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