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破经典有意思:古典名著奇葩阅读指南

说破经典有意思:古典名著奇葩阅读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骥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名著解读
  • 趣味阅读
  • 文化普及
  • 文学指南
  • 轻松阅读
  • 吐槽
  • 书评
  • 阅读技巧
  • 大众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45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95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江湖儿女也有难言辛酸英雄好汉最怕腹黑计算
  谁说书生都是温良恭俭妖怪倒比神仙还可爱?今日头条历史类热门专栏古典与现代原来可以这么近!一本充满阅读乐趣的书,每看一篇都在刷新自己对古典名著的认知感受。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
  张飞和关羽谁才是刘备的最爱?
  赤壁之战真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吗?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低能还是高明?
  《水浒传》
  李逵为何容不得宋江身边有女人?
  武松的一系列血案,竟然是为了地痞出头。
  好汉是如何被梁山好汉陷害,最终逼上梁山的?
  《西游记》
  站无站相,不守规矩,唠唠叨叨才是唐僧的真相啊。
  天真可爱乐于助人的竟是黑熊怪?
  佛祖干吗不让八戒彻底戒色?
  《儒林外史》
  会画荷花的王冕,为何敢撅朱元璋的面子?
  五十四岁的秀才告诉你,如何让高考试卷更容易打动阅卷老师?
  好色之徒为什么只买婚变美女的诗文?本书重新解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四本古典名著。通过作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使读者更加真实的看到每个大众熟悉的经典人物背后丰富的情感内涵,以及英雄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本书做为古典名著的阅读指南,通过正文注释,读者可以直接翻看原著对比阅读。为读者阅读古典名著增加趣点。

作者简介

  老骥,原名冀永义,山东阳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市历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喜欢读书,写过专栏。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300多篇。2010年凭借散文《乡间的日子》获冰心文学奖。今日头条热门专栏作者。

目录

自 序
第一篇:江湖的真相
老大脱卯处
江湖不是童话
功夫不是吹的
吏道可换钱
友情出演俺可不干
兄弟多多益善
搞好人力资源才行啊
到底谁是老大?
做大哥要学会笼络人
战斗中结下的兄弟情谊
打开天窗说亮话
舍我其谁
假装让位
童谣的威力
装神弄鬼
替天行道
千里投名
友达以上,恋人未满
柿子就挑软的捏
性格决定相貌和武器
一介勇夫
不能总让我失望
舆情应对机制滞后
难得的推心置腹
谁敢比我惨
喜欢落人情
一段未了的公案
地痞霸孟州
那么能吹牛,你家里人知道吗
这样的功夫也敢上阵
有机会就敲一杠子
脑子有病
集体失语中的纯真爱情
娱乐圈不好混
排座次,有学问
唯经验论
看客还是炮灰
故乡即江湖
第二篇:谁家的天下
比比谁厉害
替董卓分说两句
知识分子问题
劝酒劝出祸来
兄弟面前耍花活儿
脆弱的“统一战线”
最讨厌祢衡
不仁不义的又一例证
最会装蒜的人
管仲乐毅打喷嚏
被高估的《隆中对》
说着玩儿,别当真
看不上美女乱找借口
专心对付关羽
千斤重担交给谁
尾大不掉终为患
主公也要算计
日暮乡关何处是
架空刘禅
不一样的“以人为本”
最奇特的爱好
恃才蔑礼无关风骨气节
所谓禅让
一不小心说实话
诸葛亮骂街
心理暗示下的“被谋反”
跟孩子有啥关系
文字优劣论
第三篇:神仙也荒唐
看不起草根
武警站岗,就是比保安厉害
不要自负,不要攀比
天真又可爱
不允许挑战权威
啥时候你也赢一回?
一段私情引发的尴尬
大闹天宫责任在玉帝
观音菩萨是个老太太?
火眼金睛是种病
没有爱,毋宁死
出身不同
妖精忠厚,悟空狡黠
表面高大上,内心要杀人
诗人孙悟空
切不可人前卖弄
吃素还是吃荤
教育实践不能一阵风
不像他一贯风格
菩萨老君,感情融洽
救救孩子……
站无站相
公报私仇还要嫁祸他人
沙僧何用
沙和尚不老实
一个处室
佛祖的情人
吃肉,求亲
禁果不能偷尝
毫不掩饰势利眼
未可全抛一片心
又一桩冤案
互相不信任
西天路上好男人
奇特的表达方式
第四篇:读书有啥用
不肯做官和不能做官
得志便猖狂
伯乐不常有
变脸可比翻书快
民族群体事件
第一恶棍
不该发生的故事
乐极生悲
似曾相识
做人要自尊
做人忘本
失意于庙堂,多梦于江湖
好色而不淫
地域歧视
鸡汤害人
没了人味
知识就是财富
可怕的女学霸
女人类别
天下总被儒冠误
后 记

精彩书摘

  江湖不是童话
  《水浒传》不同于一般的武侠小说,它通篇没有无政府主义倾向。这个论点看似荒谬——一帮造反的人,动辄打家劫舍,公然围攻城池,怎么还说没有无政府主义倾向呢?且不说最后招安,只那般好汉,无论是史进、鲁达、晁盖、宋江、武松、李逵,只要是杀了人,哪怕杀的是十恶不赦的人,首先想到要吃官司,要想方设法逃避吃官司。
  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看见镇关西“面皮渐渐的变了”,就自己寻思:“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而且自离了渭州,东逃西奔,急急忙忙,行过了几处州府,“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最终无处藏身,只好去五台山文殊院当了和尚。(指南:参见《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三、四回。“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这句言语,老骥一直以为经典。老骥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回写作文,描写老师为同学补课,为了形象地表现老师帮助后进的急迫心理,就抄了这一句话,被老师一顿痛骂。)
  比如杨志卖刀,在天汉桥下怒杀牛二,也对附近的住户声明说:“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杨志,“径投开封府出首”。最终被刺配大名府。(指南:参见《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十二回)
  比如武松如此英雄,兄长被害,也是先走司法程序去告官。知县不予立案,才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杀人之后,也是先想着“去县里首告”,请众家邻居将家中一应物件变卖些钱来,“作随衙用度之资,听候使用”。(指南:参见《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二十七回)
  即使是李逵,如此不讲法度的人,也因为在家乡打死了人,所以“逃走出来,虽遇赦宥,流落在此江州,不曾还乡”。(指南:参见《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三十八回)
  这些例子,说明好汉们脑子里都有法制观念,知道“杀人者死、伤人抵罪”的律条。而不是如金庸、古龙小说里写的,大侠们只凭借自己的判断,随意杀害恶人,杀了也就杀了,丝毫不顾及官府追拿。而且,官府似乎形同虚设,居然还真就不去捉拿,仿佛政府就是真空,从来就不存在一般。江湖如童话一般纯洁,怎么可能!说着玩儿,别当真
  假如有人看见老骥,一手指我一手指他自己说:“咱俩将来一定能做某个省的省委书记和省长。”或者说:“咱俩将来一定能做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教授,一个在北大,一个在清华。”老骥肯定会以为他疯了,把这句话当成玩笑,置之不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像老骥这样理智。
  曹操青梅煮酒,和刘备两人,没事儿在那儿边吃边聊,扯到天下英雄,把那些个地方大员拿过来品头论足。刘备把当时的实力派列举一遍,无论是兵粮足备的淮南袁术,还是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绍,还是名称八俊的荆州刘表,还是血气方刚的江东孙策,以及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曹操皆不以为然。最后曹操手指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别找啦,天下英雄,就剩咱俩啦!
  这句话,论者皆以为曹操识人,有“前知八百载后晓一千年”的眼力见儿,其实不然。
  民国湘人周大荒写《反三国志演义》,就对曹操许刘备为英雄的诚意表示老大怀疑。时当刘备穷途末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只有关羽、张飞两兄弟跟着,不得已依附曹操,丝毫没有东山再起的迹象。这时候曹操喝醉了酒,说刘备是英雄,只可能是调侃挖苦戏弄嘲讽。而刘备这个大耳儿,他可是当真自以为是天下英雄的。听了曹操这话,以为曹操识破了自己胸中那点儿小九九,一时大惊,把手里餐具都丢在地上,还要胡扯什么“天上打雷心里吃惊”之类的鬼话,以为骗过曹操。
  呜呼,曹操岂能看不破刘备的把戏?只是心里哂笑,不点破耳。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曹操、刘备当时的关系,总让人觉得像是上帝看人类,或者父母看婴儿。(指南:参见《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二十一回。)诗人孙悟空
  俗话说“诗在民间”,这话大概不假。
  古时候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说的还是传唱,并非原创;而文革前后“村村有诗人”的景象,也确实让人感到我泱泱华夏、才人辈出,蔚为壮观的景象,不亚于大炼钢铁。
  小说家刘玉堂先生就写过有位山东农民诗人,写出过“一手拿着大葱吃,一手拿着人民日”这样生动的诗句,反映当地百姓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同补——所谓“人民日”也者,是《人民日报》的简写,省略“报”字,一是为了字数相当,二是为了合辙押韵。
  吃大葱是山东老乡的拿手好戏,老骥未能免俗,如是周末,只要餐后没有会客任务,也经常将大葱大蒜下饭。但是,老骥却没有文革时期故乡农民的政治觉悟,吃葱的同时,还要“拿着人民日”,在那里进行思想武装。所以老骥就不是诗人。
  看《西游记》,也发现“诗在民间”的许多例证。
  唐僧师徒路经乌鸡国,投宿宝林寺,当晚月光皎洁,这四个人闲着没事儿,就在那里相伴看月亮,唐僧带头,每人吟诵一首诗以抒怀。
  假若说这是因为月亮底下的浪漫,所以才激起四众诗兴大发,然而,有时候原本不是啥浪漫的时节,孙悟空居然也作起诗来。
  书中第五十一回,写唐僧路阻金兜洞,四众除了孙悟空,都被妖魔捉去。孙悟空和妖魔打斗失利,连金箍棒都丢了。他怀疑这妖魔是天上的神仙思凡下界,所以去天上查验,看是哪一个神祇偷偷出宫为妖。玉帝差遣可韩丈人真君挨着岗位点卯,并不见有人下界。可韩丈人真君回奏玉帝,孙悟空在外头等着,“等候良久”。按说这时候他应该着急上火,可是,他居然也有心作起诗来,而且写的居然还是歌功颂德的诗句。
  看书上写道:“孙行者等候良久,作诗纪兴曰:‘风清云霁乐升平,神静星明显瑞祯。河汉安宁天地泰,五方八极偃戈旌。’”也不知他吟了这诗,题于何处?这类文字上不痛不痒、创意上互相抄袭的拍马屁的作品,历朝历代都有。但是,一般是皇帝过生日或者宴会,如曹操大宴铜雀台,下令让文官吟诗作赋,才会有这样的垃圾。主动凑上去说这样肉麻的语句,无论如何,不像孙悟空的风格——他只会写“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然后墙根儿底下撒泡尿耳。
  更何况作诗需要心境,伍子胥过昭关,只会唱“心中有事难合眼、翻来覆去睡不安”,你让他唱“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就打死我也不信;同样的道理,孙悟空战败求援、一心要救师父师弟,他也绝不会站在南天门,茫然四顾,忽然就吟起这样“馆阁体”的诗作来。
  所以每当看到此处,总以为有人恶补。大约吴承恩最早的本子,没有这一段罢。失意于庙堂,多梦于江湖
  官场失意前程无望的同志,一般有两个爱好:一是发牢骚,二是充满了江湖幻想。
  心气不顺,爱发牢骚,这个好理解。至于那些个江湖幻想,大概是因为他习惯了“落魄江湖载酒行”的生活,结交不上达官贵人,只好相与一些个世外山人草泽英雄,渐渐地,就觉得高人必然是隐士,而隐士也就必然是高人矣。
  而那些仕途上顺风顺水者,就比较现实,比较理性,比较中正平和,因此不会大发牢骚,也没有乱七八糟不切实际的梦想。
  娄三公子和娄四公子,这两位就是那些没前途的典型代表。
  这两位公子,因为科名失势,早年未能中鼎甲、入翰林,以致一肚牢骚不平,常说:“自从永乐篡位之后,明朝就不成个天下!”每到酒酣耳热,更要发表这样一种议论。
  他哥哥娄通政,做官还算是得意,所以就比他俩有政治敏感性,觉得这爷俩在京里住着,老说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保不齐哪天隔墙有耳听了去,官府追究,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就劝他们回浙江老家去。
  这两位公子回家,依然是牢骚不断,当着他们姑丈蘧太守,居然还要把宁王造反和明成祖靖难之役相比较,说什么“据小侄看来,宁王此番举动,也与成祖差不多。只是成祖运气好,到而今称圣称神,宁王运气低,就落得个为贼为虏”,还评价说这“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
  蘧太守也是做过官的,虽然年老退休,依然有政治觉悟,当即制止道:“成败论人,固是庸人之见;但本朝大事,你我做臣子的,说话须要谨慎。”他俩听罢悚然,不敢在老头子面前胡说八道了。
  这俩公子发牢骚的同时,白日里闲来无事,就要做那些“隐者即高人”的梦想,千方百计结交一些所谓的隐士高人。
  他俩听见人说新市镇上的穷光蛋杨执中讲过“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弄坏了”两句话,就把杨执中视为知己,不但替他还了七百多两银子的亏空,还三番五次,又是拜访又是邀请,和杨呆子交往。
  那杨呆子又推荐住在萧山县山里的权勿用,说这权先生有管乐的经纶、程朱的学问,“乃是当世第一等人”。俩公子听见又不得了,发了疯似的派人去找。
  这权勿用还推荐了一个侠客张铁臂,会击剑,飞檐走壁的功夫也是有的,俩公子也是待如上宾。
  俩公子自以为有孟尝君、平原君的风尚,带着这三位“名士”,并一位流浪诗人牛布衣、一位算命先生陈和甫,大宴莺头湖,席上“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一眼可见其中的滑稽。
  比较而言,他俩的世交鲁编修就不同,到底是个做举业当官的人,虽然只任了一个闲职,也有理性的头脑。
  当初他看俩公子访杨执中不着,就劝说:“这样的人,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我老实说:他若果有学问,为甚么不中了去?只做这两句诗,当得甚么?就如老世兄这样屈尊好士,也算这位杨兄一生第一个好遭际了,两回躲着不敢见面,其中就可想而知。依愚见,这样人不必十分周旋他,也罢了。”
  后来听说大宴莺头湖的故事,更是不以为然,说这俩公子“只该闭户做些举业,以继家声,怎么只管结交这样一班人?如此招摇豪横,恐怕亦非所宜”。
  只是俩公子不听劝告,反而笑鲁编修“俗到这个地位”。
  闹到最后,这些所谓“名士”,渐渐露出嘴脸来。
  先是张铁臂这个侠客,深夜拿了个猪头,骗走俩公子五百两银子,从此销声匿迹,再不出现。
  然后,萧山县的官人来到俩公子府上,要逮捕权勿用,原来这权高人在萧山当地,奸拐尼姑、霸占在家,有这样不耻的罪行。
  到此时,两公子也就没有柴进的骨气了,听了杨执中“蜂虿入怀,解衣去赶”的劝告,就把权勿用拱手送给了官差。
  这场无趣,也是自找。两公子因这两番事后,觉得意兴稍减,自此也就闭门整理家务,不再想结交那些个所谓的名士矣。(指南:参见《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八至十二回。庙堂上没有参与权力的资格,就把生活舞台延展到江湖。只要家里有钱,自然会有各色人等,呼朋唤友,前来投奔。但是,注意,“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并不说明主人就真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魅力。)
  ……

前言/序言


《浮生六记》:一曲荡气回肠的情感挽歌,一段至真至性的夫妻悲歌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浮生六记》以其独特的真挚情感、朴素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独树一帜,宛如一颗温润的珍珠,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这部由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的笔记体小说,并非宏大的叙事史诗,也非曲折离奇的传奇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士人家庭,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一对贫贱夫妻相濡以沫、共度风雨的真实生活。然而,正是在这平凡的生活细节中,作者以其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展现了人间最真挚的情感,令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 《浮生六记》全书共六卷,分别是“闺塾”、“闲情”、“坎坷”、“浪游”、“中山记历”和“养生记奥”。每一卷都像是沈复在生命的河流中拾起的、闪烁着不同光彩的鹅卵石,它们共同串联起了一个家庭从兴盛到衰败,再到艰难维系的人生轨迹。 卷一《闺塾》:爱的萌芽,才情的初绽 故事的开端,沈复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温情的童年,那个他与芸娘初识的年代。年少时的沈复,虽家境尚可,但性格内向,不喜与人交往。直到有一天,他的表姐沈三姑娘将她年轻貌美的妹妹芸介绍给了他。芸娘,一个出身名门却命运多舛的女子,她聪明伶俐,有着出众的才情,更有着一颗善良温柔的心。沈复第一次见到芸娘,便被她“貌极明慧”的神情所吸引。两人青梅竹马,情窦初开,在书房的灯火下,一同研习诗书,谈论古今。这份纯真的爱恋,如同初春的嫩芽,悄然萌发,为他们的未来埋下了最美的伏笔。 沈复在《闺塾》中,不吝笔墨地描绘了芸娘的聪慧与多才。她不仅精通诗书,更能工绘画,且对戏曲有着极深的造诣。一次,沈复病重,芸娘便模仿当时流行的曲调,为他填词,用音乐的慰藉驱散病痛的折磨。她还会在沈复闲暇时,为他演奏,用曼妙的琴声点缀寂寥的时光。这些细节,无不展现了芸娘作为一个才女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才情,为沈复的生命增添了无数色彩。 然而,这份美好的开端,也预示着未来并非一片坦途。芸娘自幼丧母,家境贫寒,这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无疑是她与沈复结合的隐患。尽管如此,他们的爱情,却如同火焰般炽热,不畏世俗的阻碍。 卷二《闲情》:生活的诗意,灵魂的契合 《闲情》卷,是沈复笔下最令人心驰神往的部分。在这里,他与芸娘的爱情,从青涩的初恋,升华为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契合。他们并非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生活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但他们却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乐趣。 沈复擅长园艺,他与芸娘一同精心打理他们的庭院。他们将庭院布置得雅致脱俗,种满了花草,摆放着古董。在春日里,他们携手漫步于庭院,欣赏落英缤纷;在夏夜,他们坐在葡萄架下,数着繁星,品味着生活的美好。芸娘更是善于从寻常事物中找到灵感,她会用各种奇思妙想,将简陋的家具变得充满情趣,例如用竹竿搭一个简单的“竹隐”,作为夏日消暑的场所,取名“耦香榭”。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不被物质束缚的豁达。 两人之间的交流,更是充满了默契与温情。沈复在困顿之时,芸娘总是默默地给予支持与安慰。她从不抱怨生活的艰难,反而用自己的乐观与坚韧,激励着沈复。他们的对话,常常充满着幽默与智慧,即使在最窘迫的时刻,也能找到彼此心灵的慰藉。沈复甚至在书中记录了他们之间一些充满情趣的玩笑,比如芸娘偶尔会对沈复施展一些“小小的捉弄”,而沈复则乐在其中,将这些点滴回忆,珍藏心底。 《闲情》卷,展现了沈复与芸娘超越了“相敬如宾”的传统夫妻关系,他们是灵魂伴侣,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的爱情,并非轰轰烈烈,而是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却又深刻隽永。 卷三《坎坷》:命运的捉弄,风雨的洗礼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阳光明媚,《坎坷》卷,无情地揭示了命运的残酷。随着时间的推移,沈复的家庭逐渐衰败,生活的重担也压在了这对年轻夫妻的肩上。家道中落,生计艰难,沈复因为仕途不顺,不得不四处奔波,芸娘则独自一人支撑着家庭。 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子要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无疑是极其艰难的。但芸娘并没有被困难压垮。她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生病的婆婆,甚至为了补贴家用,开始了自己的“生意”。她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丝绸,制作成衣衫,然后拿到市集上去卖。这种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罕见的。她用自己的双手,为家庭争取生计,用自己的坚韧,化解了生活的危机。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沈复与芸娘的感情,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沈复在外奔波,芸娘在家中思念。他们只能通过书信来传递彼此的思念与关怀。沈复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芸娘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强与乐观,以及她对他的无私支持。当沈复在外受挫时,芸娘总会给予他最温暖的鼓励;当沈复获得一点点成就时,芸娘则会比他自己还要高兴。 《坎坷》卷,展现了真正的爱情,并非仅仅是风花雪月,更是在艰难困苦中,依然能够彼此扶持,不离不弃。芸娘的付出,让沈复深感愧疚,也让他更加珍视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卷四《浪游》:漂泊的足迹,心底的牵挂 生活的压力,迫使沈复不得不踏上漫长的旅途,去寻求生计。他开始了“浪游”,去往各个地方,希望能找到机会。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中的芸娘。 在旅途中,沈复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他见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曾试图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但屡屡受挫。他也曾尝试做生意,但都以失败告终。在这些漂泊的日子里,他经常会想起芸娘,想起他们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他会在旅途中给芸娘写信,诉说自己的思念,也分享自己的见闻。 芸娘在沈复外出期间,依然坚强地支撑着家庭。她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处理各种家庭琐事。尽管生活艰辛,她从未向沈复抱怨,反而总是鼓励他,让他安心在外拼搏。她甚至会把自己省下的口粮,寄给沈复,让他能吃饱穿暖。这种深厚的情感,跨越了空间的距离,温暖着彼此的心灵。 《浪游》卷,不仅记录了沈复在外漂泊的经历,更展现了这对夫妻之间,那种“天涯海角,唯君是念”的深情。他们的爱情,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男女之爱,更是一种生死相依的默契与责任。 卷五《中山记历》:世事的无常,人性的浮沉 《中山记历》是《浮生六记》中,对世事变迁和人性描写最为深刻的部分。沈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随友人前往福建,在当地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他见证了当地的繁华,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在福建期间,沈复遇到了一些官场中的人,也接触了一些商贾。他敏锐地观察着这些人的言行举止,看到了他们为了利益而进行的勾心斗角,也看到了他们在得意时趾高气扬,失意时狼狈不堪。这种经历,让沈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险恶。 更重要的是,他在此期间,看到了芸娘的影子。虽然芸娘不在身边,但沈复却常常将她与自己所见所闻联系起来。他对芸娘的思念,也促使他更加关注人性的善恶,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他通过记录这些经历,也仿佛是在与芸娘分享自己的见闻,让这份远隔千里的牵挂,多了一份真实的寄托。 《中山记历》卷,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夫妻间的温情,但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沈复对芸娘的深情。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洞察,最终都化作对家庭的责任,对芸娘的眷恋。 卷六《养生记奥》:生命的智慧,岁月的沉淀 《养生记奥》卷,是沈复在晚年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与芸娘共同生活智慧的结晶。他在此卷中,阐述了自己对养生、养心、养德的理解。 沈复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逐渐领悟到,真正的养生,并非只是追求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他强调要顺应自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学会知足常乐。他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许多生活的小妙招,例如如何合理饮食,如何调节作息,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然而,比物质上的养生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滋养。沈复在《养生记奥》中,也深刻地探讨了如何培养高尚的品德,如何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他认为,只有内心充实,才能抵御外界的诱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更重要的是,这一卷充满了对芸娘的怀念。虽然芸娘已经不在人世,但沈复依然将她的影子融入到自己的养生之道中。他回忆起芸娘生前的生活习惯,她的乐观豁达,她的善良正直,这些都成为他晚年重要的精神寄托。他对芸娘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反而愈加浓烈,化作了他晚年生活中的一盏明灯。 《养生记奥》卷,是沈复对人生最后的回顾与总结。他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智慧,以及人性的光辉。而这份智慧,离不开芸娘在他生命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浮生六记》:一部不朽的夫妻情书 《浮生六记》,这部看似朴实无华的作品,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真挚的情感力量。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但却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沈复与芸娘这对贫贱夫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 沈复用他最真诚的笔,记录下了与芸娘相遇、相恋、相守的点点滴滴。从年少时的青梅竹马,到中年时的相依为命,再到晚年的生死相隔,他们的爱情,如同生命中的一首长歌,有欢笑,有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然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命运多么捉弄,他们始终坚守着彼此,用爱化解了所有的困难。 《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情感最本质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精神上的富足,以及夫妻间真挚的感情,是多么的宝贵。它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富贵的享受,而是来自于心灵的契合与彼此的扶持。 这部作品,更像是一封沈复写给芸娘的,跨越时空的情书。他用文字,将他们的爱情,永恒地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读《浮生六记》,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庭院,与他们一同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着那份超越生死的深情。它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情感挽歌,更是一段至真至性的夫妻悲歌,它让我们相信,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能够遇到一个懂得你、爱你、和你一同走过风雨的人,是多么的幸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第一眼就被封面那股子“不正经”劲儿给吸引住了。要知道,我一直是个特别“乖”的读者,什么《红楼梦》、《三国演义》,都是板着脸一句一句啃下来的,虽然知道它们是经典,但有时候读起来真的会觉得有点沉重,甚至有点枯燥。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那些高高在上的经典作品,来了场接地气的“脱衣舞”,哈哈,别误会,不是那种低俗的,而是把它们那些晦涩难懂、一本正经的外壳一点点剥掉,露出里面那些鲜活、有趣,甚至有点“离谱”的故事内核。我尤其期待它能帮我解开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那些弯弯绕绕的情感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西游记》里那些妖精们总是要吃唐僧肉,还有《水浒传》里那些英雄好汉,他们是真的侠义为怀,还是有其他的什么隐情?这本书的标题就透着一股子“坏坏的”吸引力,总觉得它会用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把我带入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文字世界,让我能笑着,甚至带着点惊奇,去重新认识这些陪伴了我多年的文学巨著。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那些“教你如何读经典”的书,一直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很多时候,它们写得太学院派了,充斥着各种理论和分析,对我这种只想轻松点阅读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劝退。但这本书的标题《说破经典有意思:古典名著奇葩阅读指南》却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用一种“有意思”的口吻,似乎在邀请我一起去“拆解”那些所谓的经典。我很好奇,它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破”?是抖出那些作者们不为人知的八卦?还是挖掘出故事背后那些我们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我特别想知道,在作者看来,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经典,到底隐藏着多少“奇葩”之处?比如,鲁迅先生那些短篇小说,我一直觉得他写的很深刻,但有时候又觉得他的笔触里藏着一种冷峻的幽默,这本书会不会把这种幽默感放大,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或者,那些历史演义小说里,那些皇帝、大臣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否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充满了权谋和算计,还是有更生活化、更“奇葩”的解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颠覆我以往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刻板印象,让我发现它们身上那些被时间和成人世界的严肃所掩盖的、充满生命力的“不正经”一面。

评分

我常常觉得,我们读经典,有时候就像是硬着头皮去完成一项任务,生怕自己领会不到其中的“深意”。但这本书的出现,似乎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是让你去“仰望”经典,而是邀请你去“玩味”经典。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不走寻常路”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于一些情节比较复杂的名著,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梗概式”的解读,让我快速把握核心内容,然后带着好奇心去深入?又或者,对于一些人物形象比较模糊的作品,它会不会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那些人物的功能性、他们的动机,变得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容易理解?我猜想,这本书里可能藏着很多“冷知识”,那些关于作品创作背景的趣闻,或者一些被主流解读所忽略的细节,但恰恰是这些细节,才是让一部作品“活”起来的关键。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探究,甚至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独到的、属于自己的“奇葩”解读方式,让阅读经典不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而是一场充满惊喜和乐趣的头脑探险。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总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好像离那些古典名著越来越远了。它们就像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虽然珍贵,但总觉得有点冰冷,有点疏离。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拉近我和这些作品距离的方式,而《说破经典有意思:古典名著奇葩阅读指南》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它没有用那种“经典不容亵渎”的口吻,反而透着一种“让我们一起搞点事情”的邀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会怎么去“说破”?是不是会把那些人物的动机,那些情节的走向,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我尤其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这些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它们身上到底有哪些普适性的价值,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依然引起我们的共鸣。比如,《道德经》里的那些深刻哲理,我一直觉得晦涩难懂,这本书会不会用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又或者,那些古代神话传说,是不是不仅仅是神仙打架,里面也隐藏着先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个“引路人”,让我能够不再畏惧那些“经典”二字,而是能够以一种轻松、有趣、甚至有点“八卦”的心态,去重新审视和品味这些不朽的文学财富。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就被它那种“反叛”的气质给吸引住了。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敬”经典,要“认真”对待。可是,有时候,“认真”二字反而成了一种负担,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在对这种传统观念的一次温和的“挑衅”。它让我觉得,原来读经典,也可以这么“随意”,这么“不按常理出牌”。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说破”经典?是那种幽默风趣的吐槽?还是犀利独到的点评?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个老朋友,带着我一起,把那些曾经让我觉得高不可攀的名著,变得亲切起来。比如,《聊斋志异》里的那些鬼狐故事,我一直觉得它们有点遥远,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其实这些故事里,也藏着我们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藏着当时社会的种种无奈和荒诞?或者,那些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不是不仅仅是风花雪月,里面也隐藏着作者们更为真实的“内心OS”?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放下“学习”的姿态,而更多地用一种“玩乐”的心情,去重新发现那些经典作品里,隐藏着的、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闪光点”。

评分

没有时间看,优惠时买了一堆书

评分

好的图书,给人美的享受,让人读后沉思!

评分

花了一段时间阅读,感觉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是蛮有意思的

评分

江湖儿女也有难言辛酸英雄好汉最怕腹黑计算

评分

挺好的,常在京东上买书了。

评分

很有意思,作者没有说红楼,不知何故?

评分

正版,还沒看,应该不错。

评分

参加活动很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