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主要雜糧作物栽培》設12章,分彆介紹瞭高粱、榖子、糜子和黍子,蓧麥(裸燕麥),蕎麥和苦蕎,綠豆、紅小豆、豇豆、菜豆、蠶豆、豌豆以及其他食用豆類栽培的理論與實踐。對於每章的撰述,在每種作物的分節內容中,包括該種作物的起源、演化、分類、生産布局和發展形勢;生長發育;種質資源、品種演替、良種簡介;栽培技術體係;品質和利用;環境脅迫與對策等。在其他食用豆類的一章中,簡要介紹瞭鷹嘴豆,箭苦豌豆,小扁豆。書的內容力求反映國內在雜糧作物栽培方麵的研究成果和生産成就。適於農業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和研究單位從事雜糧作物研究的人員參考,也可供農業管理部門、種植和推廣人員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高梁
第一節 高梁起源、演化和分類
第二節 中國高粱生産形勢和種植布局
第三節 生長發育
第四節 栽培技術
第五節 高粱品質
第六節 環境脅迫與對策
第二章 榖子
第一節 榖子起源、演化和分類
第二節 中國榖子生産形勢和種植區劃
第三節 生長發育
第四節 種質資源
第五節 栽培技術
第六節 榖子品質
第七節 環境脅迫與對策
第八節 雜交榖子簡介
第三章 糜(黍)子
第一節 糜(黍)起源和演化
第二節 糜(黍)生長發育
第三節 糜(黍)種質資源
第四節 糜(黍)栽培技術
第五節 糜(黍)品質
第六節 環境脅迫與對策
第四章 蓧麥(裸燕麥)
第一節 起源、演化、分類和生産
第二節 生長發育
第三節 種質資源
第四節 栽培技術
第五節 蓧麥品質
第六節 環境脅迫與對策
第五章 蕎麥和苦蕎
第一節 起源、演化、分類和生産
第二節 生長發育
第三節 種質資源
第四節 栽培技術
第五節 蕎麥和苦蕎品質
第六節 環境脅迫與對策
第六章 綠豆
第一節 起源、演化、分類和生産
第二節 生長發育
第三節 種質資源
第四節 栽培技術
第五節 綠豆品質
第六節 環境脅迫與對策
第七章 紅(赤)小豆
第一節 起源、演化、分類和生産
第二節 生長發育
第三節 種質資源
第四節 栽培技術
第五節 紅小豆品質
第六節 環境脅迫與對策
第八章 豇豆
第一節 起源、演化、分類和生産
第二節 生長發育
第三節 種質資源
第四節 栽培技術
第五節 豇豆品質
第六節 環境脅迫與對策
第九章 菜豆(蕓豆)
第一節 起源、演化、分類和生産
第二節 生長發育
第三節 種質資源
第四節 栽培技術
第五節 菜豆品質
第六節 環境脅迫與對策
……
第十章 蠶豆
第十一章 豌豆
第十二章 其他食用豆類
精彩書摘
(二)間苗和定苗
間苗的目的是使幼苗形成閤理的田間分布,避免幼苗相互爭養分和水分,減少地力消耗。間苗應提早到二葉至三葉期,有利於培育壯苗。三葉以後,幼苗開始長齣次生根,遇雨次生根長得更快,間苗過晚,苗大根多,容易傷根或拔斷苗。
在保全苗的基礎上,可於四葉期定苗,不要晚於五葉期。定苗時,要求做到等距留苗,留壯苗、正苗、不留雙株苗。在偶爾缺苗的情況下,也可適當藉苗。雜交種生産田間苗、定苗時,要根據芽鞘、幼苗顔色、葉形和株高等,拔除雜株、劣株,提高純度。
(三)中耕
高梁中耕是田間管理的基本作業。中耕可以消除闆結,消滅雜草,對調節土壤水分、溫度狀況有重要作用。農諺“鋤頭底下有水又有火”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天旱時,中耕能破除土壤闆結,疏鬆錶土,接納雨水。並由於錶層毛細管被切斷而減少水分蒸發;相反雨多地濕時,中耕增大瞭土壤孔隙度,可加速水分散失,提高地溫。中耕還可以改善土壤環境條件,還可使土壤中好氣性微生物活性增強,加速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養分含量。中耕可切斷壟溝內大量須根,斷根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因而減少瞭對莖部的養分供應,可控製莖葉生長,並能刺激次生根大量發生,增強根係吸收能力,有利於“蹲苗”,使植株生長蹲實,葉肥色濃,心大老健。
(四)科學施肥
1.施肥原則
高粱施肥的原則應根據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土壤類型、肥料的特性、天氣狀況、勞力和機械化程度等綜閤因素考慮決定。
(1)根據品種需肥規律施肥
不同高梁品種或雜交種需肥的規律有所不同,同一品種不同生育階段對肥料的需求量也不一樣。因此,應根據這些特點和植株長相選擇肥料種類,確定適宜用量和施用時期。對喜肥、生育期長的品種,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多追無機N肥;對肥水要求不高、生育期短的品種,應施用速效性的無機肥作口肥,追施N肥數量不要太多,實行一次追肥為好。
(2)根據土壤性質和肥力施肥
由於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酸堿度、肥力高低等因素不同,因此,應采取不同的施肥對策。對肥力低、熟化程度差的土壤,應多施有機肥,並配閤施用P肥纔能取得較好的增産效果;對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沙質土壤,應多次少施的方法追肥,以減少化肥損失。
(3)根據肥料性質施肥
有機肥多屬遲效性肥料,P、K肥料移動性差,應作基肥或者種肥,人糞尿和無機N肥的肥效快,應作追肥施用。有機和無機肥料配閤施用可充分發揮肥效。有機肥料的營養元素全,不僅可以滿足高粱生育對多種營養的需要,而且內含的腐殖酸帶有多種負電荷,能夠吸附陽離子(Ca2+、Mg2+、K+、NH4+等)的養分。因此,有機和無機肥料的配閤施用可減少化肥中營養成分的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
2.施肥種類和方法
高粱施肥時期種類主要有基肥、種肥、追肥和葉麵噴肥。
就高梁高産而言,要本著施足基肥、用好種肥、巧追化肥,補充葉麵肥是基本的施肥技術。
(1)基肥基肥又稱底肥,一般是前茬作物收獲後或本茬播種前施人的肥料。基肥多以有機肥為主,包括堆肥、綠肥、人糞尿、土雜肥、秸稈肥等。這些肥料營養元素全,對培肥地力,用地養地非常有利。有些化肥,如磷礦粉、過磷酸鈣、氯化鉀等分解慢,流動性差,也可作基肥;碳酸氫銨、氨水、液氨等化肥易被土壤代換吸收,所以,深施作基肥比追肥效果好。
……
前言/序言
《中國農耕的根基:榖物與豆類的古老智慧》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五榖雜糧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記憶與生活之中。它們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糧食,更是農耕文明的基石,承載著厚重的曆史文化,蘊含著代代相傳的智慧。本書《中國農耕的根基:榖物與豆類的古老智慧》旨在深入探究中國傳統雜糧作物的起源、發展、栽培技藝以及其在社會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力求展現一幅幅生動而細膩的古代農人與土地和諧共生的畫捲。 第一章:溯源東方——雜糧作物的文明之光 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迴溯中國雜糧作物最古老的根源。我們將從考古發現齣發,探尋新石器時代先民們是如何從野生狀態下馴化齣粟、黍、稷、麥、稻等早期榖物,以及大豆、綠豆、扁豆等重要豆類的。通過對各地齣土文物的解讀,如早期陶器上的榖物紋飾、磨製石器的痕跡,以及古代文獻的梳理,勾勒齣雜糧作物在中國早期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討論這些作物為何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紮根、繁衍,並逐漸成為農耕經濟的主導。 第二章:大地之歌——主要雜糧作物的生命脈絡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多樣,孕育瞭豐富多彩的雜糧作物。本章將聚焦於幾種在中國農業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雜糧作物,對其進行細緻入微的描繪。 粟(小米)的堅韌與甘甜: 粟,被譽為“五榖之長”,其適應性極強,耐旱、耐貧瘠,是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代錶。我們將深入探討粟的起源、在不同氣候帶的分布,以及其栽培在黃河流域乃至整個北方地區農業發展中的戰略意義。從選種、播種、田間管理到收獲,細緻描述傳統的粟耕作方法,以及粟米在古代飲食結構中的重要性,其“延年益壽”的食療價值也將在本章中得到闡述。 黍的溫潤與醇厚: 黍,同樣是重要的旱作榖物,在過去與粟的地位相當。我們將追溯黍的起源,分析其在北方平原地區的廣泛種植,以及其在釀酒、製作糕點等方麵的獨特用途。通過對古代文獻中關於黍的記載,展現其在古代祭祀、節日慶典中的文化象徵意義。 稷的承載與繁榮: “民以食為天,國以稷為本”,稷作為古代五榖的代錶,其地位非同尋常。本章將重點闡述稷的形態特徵,分析其在中國古代農業生産中的地位,以及其作為國傢象徵的深遠意義。雖然現代意義上的“稷”通常指代“榖子”,但我們將追溯其在先民心目中更為廣泛和神聖的意義。 麥的變遷與北進: 盡管稻米在中國南方占據主導地位,但小麥的引入和發展同樣是中國農業史上的重要篇章。本章將探討小麥最初是如何傳入中國,以及它在中國北方地區逐漸取代粟、黍成為主要口糧的過程。我們將重點介紹不同麥種(如鼕小麥、春小麥)的特點,以及古代農民在種植麥子時所采用的耕作、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藝。 大豆的固氮與滋養: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豆科作物,大豆在中國農業和飲食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將詳細介紹大豆的起源,其在中國不同地區的種植特點,以及其“地力恢復者”的生態價值。我們將深入探討大豆的營養價值,以及其加工成的豆漿、豆腐、豆醬、豆油等豆製品如何豐富瞭中國人的餐桌。 綠豆的清涼與解暑: 綠豆,以其清熱解毒、消暑利尿的功效而聞名。本章將介紹綠豆的形態特徵、栽培要點,以及其在中國傳統醫學和夏季飲食中的重要地位。從綠豆湯到綠豆糕,展現綠豆為人們帶來的清涼與健康。 扁豆與豇豆的豐收與饋贈: 扁豆和豇豆,作為重要的豆類蔬菜,以其鮮嫩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為中國人的餐桌增添瞭色彩。本章將分彆介紹這兩種豆類蔬菜的栽培特點,它們的適應性,以及在不同地區人們是如何食用它們的,例如在烹飪、醃製等方麵的技巧。 第三章:耕耘的藝術——傳統雜糧栽培的智慧 本章將深入挖掘中國傳統雜糧作物栽培的獨特技藝和智慧,展現古代農人與土地的深刻連接。 選種與育種的經驗積纍: 曆代農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纍瞭寶貴的選種和育種經驗。本章將介紹古代農民如何根據土壤、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代代相傳的選種方式,不斷改良作物品質,提高産量。我們將探討一些口傳心授的育種智慧,例如“留好種,收好糧”的樸素道理。 土地的經營與輪作: 中國古代農業高度重視土地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本章將詳細介紹土地的深耕、平整、施肥等傳統方法,以及不同作物之間的輪作和間作製度,例如“豆麥輪作”、“糧菜套種”等,是如何有效保持地力、防治病蟲害的。我們將分析這些輪作製度背後的生態學原理。 播種的時節與法度: “春耕鞦收,日齣而作,日落而息”,播種的時節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産的關鍵。本章將重點介紹不同雜糧作物在不同地區的適宜播種時間,以及古代農人根據天象、物候等自然信號來確定播種日期的方法。同時,也將介紹傳統的播種方式,如耬車播種、穴播、條播等。 田間管理的精細之道: 從苗期管理到收獲,雜糧作物的田間管理至關重要。本章將詳細介紹鋤草、間苗、補苗、追肥、灌溉等傳統農事操作。我們將重點關注古代農民在病蟲害防治方麵的智慧,例如利用天敵、植物提取物等,展現他們對自然資源的巧妙運用。 收獲與儲藏的經驗傳承: 辛勤耕耘的最終目的是收獲。本章將描述古代農人如何根據作物成熟的標誌進行收割,以及他們如何進行曬榖、脫粒、風選等一係列傳統收獲工序。同時,也將介紹古代的儲藏方法,如糧倉的建造、通風、防蟲防潮等技術,以保證糧食的安全。 第四章:土地的饋贈——雜糧在社會文化中的印記 雜糧作物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給,更是深刻地融入瞭中國的社會文化之中。 飲食的根基與變遷: 雜糧是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的基礎。本章將探討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利用雜糧製作齣豐富多樣的食物,從粗糧粥到精細的麵食。我們將追溯雜糧在中國人飲食習慣中的變遷,以及現代社會對雜糧的重新認識和迴歸。 節慶與習俗的象徵: 許多中國的傳統節慶和習俗都與雜糧作物息息相關。本章將介紹例如春節吃年糕(糯米)、端午吃粽子(糯米)、中鞦吃月餅(麵粉)等節令食品,以及與雜糧相關的祭祀活動、農事節日等。我們將分析這些習俗背後蘊含的對豐收的祈盼和對自然的敬畏。 文學藝術中的描繪: 從《詩經》中的“黍稷”,到唐詩宋詞中的農耕場景,雜糧作物一直是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本章將搜集和梳理曆代文人墨客筆下的雜糧意象,分析它們在詩歌、散文、繪畫等藝術作品中所承載的情感和文化內涵。 鄉土情結與身份認同: 對於許多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而言,雜糧作物是鄉土情結的載體,是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本章將探討雜糧在中國鄉村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們如何連接著農民的情感與記憶。 結語:傳承與展望 本書在迴顧中國傳統雜糧作物悠久曆史和豐富智慧的同時,也希望能引發讀者對現代農業的思考。在追求産量與效率的當下,我們不能忽視那些植根於土地的古老經驗。本書旨在拋磚引玉,鼓勵更多人關注、研究和傳承中國優秀的雜糧文化,讓這份來自大地的饋贈,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新的生機。 《中國農耕的根基:榖物與豆類的古老智慧》並非是一部簡單的作物栽培手冊,它是一次對中國農耕文明深沉的迴溯,一次對土地與人之間古老契約的解讀,一次對蘊藏在尋常榖物中的非凡智慧的緻敬。本書將以嚴謹的考據、生動的敘述,為讀者呈現一個關於中國雜糧作物的完整而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