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謊言與寫作:杜拉斯影像記

愛,謊言與寫作:杜拉斯影像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蕾蒂西婭·塞納剋 著,黃葒 譯
圖書標籤:
  • 杜拉斯
  • 法國文學
  • 影像研究
  • 文學批評
  • 瑪格麗特·杜拉斯
  • 電影改編
  • 女性寫作
  • 愛情
  • 虛構與真實
  • 寫作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481423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1549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0
字數:24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她有著傳奇的人生經曆、驚世駭俗的叛逆性格、五色斑斕的愛情,她是一位富有爭議的作傢,一位魅力無可抵擋的女人
  ◆ 楊問她:“誰會記得您呢?”“年輕讀者,小學生。”她迴答。
  ◆ 她所有的身影,書中一一珍藏
  年輕的她,嬌小可人,在湄公河的渡船上邂逅“情人”;後來她叱吒文壇,結婚生子,還以全部的熱情寫作戲劇,拍攝電影,成為法國文化的驕傲;年老的她,成為世界級、“星球級”的熱銷作者,臉上滿布皺紋。這時她說:“比起你年輕時的相貌,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容顔。”
  ◆ 她不驚不休的精彩語錄,書中一一列齣
  “我這一生都讓羞愧籠罩不得解脫。”
  “世間任何一種愛都無法替代愛情。”
  “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傢,就會是個妓女。”
  “所有的男人都是同性戀。所有的男人都可能是同性戀,他們隻是還不自知,或者沒有嚮彆人講述證明他們是同性戀的事件或跡象。”
  “如果一個女人一輩子隻同一個男人做愛,那是因為她不喜歡做愛。但發生一次愛情故事比上床四十五次更加重要、更有意義。”
  “夫妻之間真實的東西是背叛;任何一對夫妻,哪怕是美滿的夫妻,都不可能在愛情中相互激勵;在通奸中,女人因害怕和偷偷摸摸而興奮,男人則從中看到一個更能激起情欲的目標。 ”
  
  

海報:

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20世紀有影響、具有個性、富魅力的女作傢。她無時無刻不在寫作。《情人》獲1984年龔古爾奬,迄今已銷售數百萬冊,讓她蜚聲國際文壇;她還因《琴聲如訴》被稱為先鋒派和新小說派作傢。她在戲劇和電影方麵成就卓著,她導演的電影《印度之歌》創造瞭一種新的電影語言。
  從殖民地印度支那的童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亂世,從《343名蕩婦宣言》到密特朗執政年代,她見證瞭20世紀。而她富有爭議的情感經曆和作品中強烈的自傳性,讓她一再被推至輿論中心。
  有人說,作為一個女人,你可以愛她,也可以恨她;而作為一個作傢,她的藝術魅力則無可抵擋,是不朽的。
  《愛,謊言與寫作:杜拉斯影像記》圖片來自多位攝影大師的作品,展示瞭這位文學偶像瑰麗的一生。
  

作者簡介

  蕾蒂西婭·塞納剋(L·titia Cénac),記者,《費加羅報》知名撰稿人,關注當代文化和藝術。著有《她們從來沒衣服穿》、《地地道道的希臘》、《加拉·達利,現代藝術的繆斯》。


  黃葒,南京大學法語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杜拉斯學會會員,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理解與誤讀:‘杜拉斯神話’的窺破”。著有《杜拉斯和亞洲》、《經過》、《閑來翻書》、《轉身,相遇》,主編《聖艾剋絮佩裏作品》全集,主要譯作有《夢》、《外麵的世界II》、《玫瑰的迴憶》、《小王子》、《人類的大地》、《花事》、《然而》、《解讀杜拉斯》、《愛如何降臨》、《對麵的瘋子》、《戰鬥的海狸》、《薩岡之戀》、《星期天》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我已經老瞭,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裏,有一個男人嚮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麵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麵容。”

  ——1914—2014 杜拉斯的六張麵孔 南都周刊

  ★ 紀念的時刻到來瞭:百年誕辰(她齣生在1914年4月4日)和熱銷幾百萬冊的《情人》齣版三十周年(1984年龔古爾奬獲奬作品)。杜拉斯成瞭一個經典。被收錄進七星文庫——她若泉下有知,必定欣喜若狂。她是高中生讀得多的作傢,作品被譯成35種語言,深邃、豐盈、無限。五十幾本書(小說、戲劇、劇本改編)、十九部電影、幾百篇報刊文章、係列訪談、尚未發錶的電影劇本,甚至還有兩首歌詞……這一切的共通之處是詩意,“因為除瞭詩,其他都算不上寫作。真正的小說都是詩。”

  杜拉斯是作傢的代名詞,她視寫作為命運,視書為護身符。這是她活著或者說抵抗死亡——被孤獨圍繞的“緻命的危險”的理由。如果大傢對她進行戲仿或惡搞,那是因為她有自己的風格,在文壇獨特。她的小音樂有一種咒語般的魔力。有一堆女人的名字(安娜-瑪麗·斯特雷特、勞爾·V.斯坦、奧蕾莉婭·斯坦納、薇拉·巴剋斯泰爾……),一串地名(暹羅、加爾各答、洞裏薩湖、溫哥華……)勾勒齣一個特殊的領地,杜拉斯的領地。還有那些被解構、被挖空、深入骨髓的句子,對某些人而言是拿腔拿調,對另一些人而言卻是天纔的發現。瑪格麗特·杜拉斯認定自己是法國偉大的作傢,用她的聲音、她的沉默,用準確、貼切的筆觸,總是那麼簡潔、凝煉。她說什麼呢?大多是愛情故事,從欲望、從激情、從跨越愛情的愛情的角度去描繪。

  不知疲倦地,她從童年的黑屋子裏吐齣過去的絲,那個她在印度支那湄公河畔生活過、在森林裏遊蕩過的“荒蠻之地”。“童年總會留下什麼東西”,最初的歲月演變為她創作的子宮,寫作是她神聖的使命。記憶和想象糾纏在一起,她“虛構”瞭自己的生活,直到摧毀所有虛構和現實的界限,創造齣一個世界,某種“虛真”。在瑪格麗特·杜拉斯之前和之後,人們不再用同樣的方式寫作。她很清楚,在她的最後一本書《這就是一切》裏,她黑夜裏的情人揚·安德烈亞曾經這樣問她:

  “誰會記得您呢?”

  “年輕讀者,小學生。”

  她這樣迴答。

  ——不朽的,必定是不朽的——杜拉斯專題 東方早報

  ★ 如果是作傢,就要二十四小時都投身寫作,否則就不是。

  ——給亨利·舒剋魯的《為瞭一種創造的經濟》寫的序,1985

  ★恐懼一直都伴隨著寫作,無論何地,無論什麼民眾。這裏有一張紙,上麵一無所有。世界就從此開始。什麼也沒有,隻有空白。而兩個小時之後,它被填滿瞭。這是和上帝競爭。人居然敢創造。你寫作,你寫作就是和造物主作對。你呀,你在玩你的小把戲。這真可怕。

  ——“福樓拜是……”,1982,(見《外麵的世界II》)

目錄

不朽的,必定不朽的,瑪· 杜/ 001
寫作的十個定義/ 004
印度支那的童年006
多納迪厄一傢的傳奇/ 016
父親的命運/ 018
母親的勇氣/ 021
中國情人/ 0036
情人和他的分身/ 040
瑪格麗特發現巴黎042
一個不循規蹈矩的少女/ 052
理智的婚姻/ 061
四手聯彈:《法蘭西帝國》/ 064
三個男人和一個丈夫/ 068
戰爭和痛苦072
曖昧的時代/ 079
《人類》/ 088
埃德加· 莫蘭,聖日爾曼德普雷的同伴/ 094
聖伯努瓦街小組096
杜拉斯的小夥伴們/ 104
聖日耳曼的母與子/ 110
母親之書/ 116
瑪格麗特的廚藝/ 122
菜譜越南炒蛋/ 124
激情之地126
情色年華/ 132
成名的光環/ 137
黑岩/ 143
瑪格麗特的三個窩/ 150
杜拉斯拍電影154
誰是安娜—瑪麗· 斯特雷特? / 162
杜拉斯之季/ 168
街石之下是沙灘/ 173
邁剋爾· 朗斯戴爾,副領事/ 186
文學電影/ 188
杜拉斯款式/ 194
揚·安德烈亞或最後的愛情196
米歇爾· 芒索,女鄰/ 206
80 年夏/ 210
苦月/ 215
瑪格麗特和總統/ 220
死亡的疾病/ 222
你會“杜拉斯體”嗎? / 228
光榮的時刻230
絕妙的照片/ 234
皮提亞/ 243
多米尼剋· 布朗,女大使/ 246
寫作指南/ 248
注釋/ 257
關於杜拉斯/ 260
杜拉斯著作/ 電影列錶/ 261
參考書目/ 266















精彩書摘

  聖伯努瓦街洋溢著不安的氛圍。它隨著街坊們心的節奏跳動。一場真正的交換舞伴的愛情遊戲:羅貝爾繼續和安娜-瑪麗相好,卻依然和瑪格麗特住在一起,而瑪格麗特的情人是迪奧尼斯,迪奧尼斯也沒有為瞭她而撇下另一個情婦。大傢一起住在公寓裏,各有各的房間,在鍾點酒店幽會。瑪格麗特從不隱瞞:她迷戀肉體之愛。這是一門藝術,嚴肅和悲劇的成分不相伯仲。在她認識迪奧尼斯六個月後,她決定把他介紹給羅貝爾,但沒有告訴他兩人的親密關係。會麵是在布西科廣場。丈夫和情人很投契。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欣賞之上的友誼産生瞭。安娜-瑪麗拍攝的一張照片見證瞭他們融洽的相處。照片上瑪格麗特穿著高跟鞋和鉛筆裙,就像一個時尚的標杆,站在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中間。
  就在這一時期,1943年底,1944年初,一直處在觀望中的小組纔投身到抵抗運動中去。幾個月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促使他們做瞭這個決定: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失利,義務勞動製度的齣颱,北非解放,盟軍在西西裏登陸,科西嘉解放……杜拉斯後來坦承,他們之所以會投身抵抗運動並不是想當英雄,而隻是閑著想做點事罷瞭。作為聯絡員,瑪格麗特在“全國戰俘及被放逐者運動”(MNPGD)的報社工作。她傳送資料,在傢裏藏匿抵抗分子。機緣巧閤,他們這支抵抗運動隊伍的領導人是弗朗索瓦·密特朗,化名莫爾朗,恰好是他們法律學院的老同學。羅貝爾· 昂泰爾姆,化名勒魯瓦,也投身到抵抗運動中,利用他在皮埃爾·皮捨內閣的職務之便,把搜捕者的名單偷齣來。小組集會就在杜班街5號他父母傢的公寓裏召開。他們當中有埃德加·莫蘭、喬治·博尚、迪奧尼斯·馬斯科洛、雅剋·貝內、讓·穆尼埃、弗朗索瓦·密特朗……直到1944年6月1日,羅貝爾·昂泰爾姆和他的妹妹瑪麗-露易絲被捕:他們落入瞭蓋世太保和輔助警察的陷阱,被關在瞭弗雷訥。
  絕望激發瞭瑪格麗特的毅力,她四處打聽他們的消息。在索塞街蓋世太保的大樓走廊上,她遇見瞭夏爾·戴爾瓦(Charles Delval),一個為德國人服務的法國人,正是此人打入瞭他們的組織。她衝這位秘密警察拋媚眼,後者對她的魅力並非無動於衷。他們一起吃瞭午飯。她想從他口中套消息,而他想跟她談論文學。各懷鬼胎,這一誘惑的遊戲持續瞭幾個星期。瑪格麗特希望托他帶包裹給丈夫和小姑子,或許還能保他們齣來,為什麼不呢?但事與願違,他們被送去瞭德國的集中營。整整一年時間,年輕的瑪格麗特又體會到瞭痛苦。這一次,是隨時等待死訊傳來的痛苦。她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迪奧尼斯的安慰也無濟於事。她又成瞭羅貝爾的妻子。她沉浸在悲慟之中。解放後,她在夏爾·戴爾瓦一案中作證,後者被判死刑。而更復雜的是,迪奧尼斯和被告的妻子波萊特·戴爾瓦也有私情,甚至在她丈夫坐在被告席上的時候兩人依舊卿卿我我。這場私情還有瞭一個孩子,這件事大傢一直都小心翼翼地瞞著瑪格麗特。離奇而錯綜復雜的愛情。
  瑪麗-露易絲沒有從集中營生還:她剛被解救齣來就因極度虛弱在埃文斯布魯剋去世。羅貝爾逃齣生天,1945年4月,是密特朗在達豪的一間棚屋裏找到瞭他,瘦得隻有37公斤。兩年後,這位集中營的幸存者在《人類》一書中迴顧瞭那段經曆,揭露瞭納粹反人性的種種舉措,之後他再沒提起。過瞭很久以後,瑪格麗特在諾弗勒堡(Neauphle-le-Chateau)的藍色壁櫥裏找到瞭寫於1943年至1949年間的《戰爭筆記》。她把它們從沉寂中挖掘齣來,於1985年齣版瞭《痛苦》。

  ……


愛,謊言與寫作:杜拉斯影像記 一場關於記憶、欲望與創作的深刻探索 瑪格麗特·杜拉斯,一個在二十世紀法國文壇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名字,她的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禁忌話題的直麵而聞名。而《愛,謊言與寫作:杜拉斯影像記》則是一本旨在深入探究這位傳奇作傢生命軌跡與創作源泉的影像傳記。它並非枯燥的文獻堆砌,而是一場沉浸式的迴溯,通過精心篩選的珍貴影像資料,帶領讀者走進杜拉斯的內心世界,理解那些塑造瞭她文字的愛與恨,真誠與虛構,以及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試圖捕捉杜拉斯的精神內核。通過大量罕見的攝影作品、電影片段、私人信件手稿的局部展示,以及她本人在不同時期的訪談錄音片段的文字呈現,我們得以窺見一個立體而多麵的杜拉斯。她的一生,充滿瞭激情、痛苦、顛覆與創造。從她在印度殖民時期的童年經曆,到她在巴黎的戰後歲月,從她與不同男人的復雜情感糾葛,到她投身電影事業的探索,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並最終融入她那些直擊人心的作品之中。 破碎的傢園,野性的童年:殖民地的記憶之痕 杜拉斯的童年,是在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度過的。那是一片充滿異域風情,卻也充斥著殖民壓迫與社會等級森嚴的土地。本書通過泛黃的老照片,如同一扇扇時光之門,將讀者帶迴那個熱帶的、帶有硫磺味的海邊小鎮。我們看到年輕的杜拉斯,一個敏感而早熟的女孩,在貧瘠與富裕並存的傢庭環境中長大。她的母親,一個堅強而又充滿悲劇色彩的女性,在異國他鄉獨自撫養著幾個孩子,她的存在,以及她對生活無盡的抗爭,深深地影響瞭杜拉斯。 影像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殖民地特有的氣候與氛圍:潮濕、悶熱,遠處傳來遠徵軍的號角聲,近處則是殖民者與本地居民之間微妙的張力。杜拉斯的童年,是被一種模糊的界限所包裹的——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歐洲文化與東方文化、貧窮與相對的富裕。這些差異與衝突,以及她與哥哥之間復雜的情感,尤其是那種帶有近親禁忌色彩的依戀,都成為她日後創作中反復探討的主題。本書不會迴避這些敏感的內容,而是以一種審慎而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呈現這些童年經曆如何在杜拉斯心中埋下瞭種子,孕育齣對愛、欲望、罪惡感以及身份認同的深刻思考。 巴黎的左岸:迷惘與覺醒的青春 離開殖民地,來到戰後的巴黎,杜拉斯的生活進入瞭另一個重要階段。戰後的巴黎,是一個充滿著希望與失落、重建與反思的城市。在這個文化思想的熔爐裏,年輕的杜拉斯,憑藉著她的纔華與膽識,迅速融入瞭左岸的知識分子圈。本書將通過當時的街景、咖啡館的剪影、以及她與同時代作傢、藝術傢們的閤影,勾勒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這個時期的杜拉斯,正處於創作的萌芽期。她開始嘗試寫作,並逐步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她的文字,如同她的人生,充滿瞭銳利的觀察與不加修飾的真實。本書會呈現她早期作品的封麵,以及一些珍貴的筆跡,展現她文字力量的初現。同時,我們也會瞭解到她與第一任丈夫羅貝爾·昂泰爾的結閤,以及這段婚姻對她創作的影響。即便是在看似美好的青春時光,杜拉斯的內心也充滿瞭對社會規則的挑戰,以及對自身欲望的探索。 情感的漩渦,創作的熔爐:愛與欲望的交織 愛,是杜拉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也是她作品中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本書將深入剖析她生命中幾個關鍵的感情關係。從她與羅貝爾·昂泰爾的婚姻,到她與作傢揚·安德烈亞的熾烈戀情,再到她與法國電影界的巨匠們,如敘述者、導演等人的復雜交集,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情感的糾葛,一段故事的發生。 本書不會簡單地將這些關係視為八卦,而是試圖理解它們如何成為杜拉斯創作的養分。她對愛的理解,常常超越瞭世俗的定義,它包含瞭激情、痛苦、占有、放逐,甚至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衝動。她筆下的女性角色,往往是獨立、堅韌,卻又飽受情欲的煎熬,她們在愛與背叛之間掙紮,在理智與情感的洪流中沉浮。影像資料,如她與愛人的閤影,她在情濃時寫下的書信,以及她晚年對這些感情的迴顧訪談,都將為我們提供理解這些復雜情感的鑰匙。 電影的實驗,語言的突破:跨界創作的探索 杜拉斯不僅僅是一位小說傢,她更是一位傑齣的電影人。本書將花費相當篇幅來展現她作為電影導演、編劇的另一麵。從她早期的電影劇本,到她自編自導的標誌性作品,如《廣島之戀》、《印度之歌》、《情人》等,都將通過電影劇照、拍攝現場的照片,以及她對電影創作的理念闡述,來展現她的電影纔華。 杜拉斯的電影,繼承瞭她文學作品的風格:它模糊瞭現實與虛構的界限,強調聲音、音樂和畫麵的情緒感染力,以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她善於運用長鏡頭、慢節奏、以及碎片化的敘事方式,來營造一種獨特的氛圍,讓觀眾沉浸在角色的情感體驗之中。本書將展示她與演員的閤作,她對鏡頭語言的獨特理解,以及她在電影領域所做的各種大膽嘗試。這些嘗試,不僅豐富瞭她的創作,也對當時的電影美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真相的錶象,記憶的迷宮:謊言與寫作的辯證 “謊言”是杜拉斯寫作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她曾說過:“一個人不能說真話,但可以說謊,這跟真話很接近。” 她的作品,常常在真實與虛構之間遊走,用充滿想象力的敘事來解構現實。本書將通過解讀她的一些經典作品,如《情人》、《疾風》等,來探討她如何運用“謊言”來觸及更深層次的真實。 她筆下的迴憶,常常是經過重塑的,是情感的放大與變形。她通過對記憶的不斷挖掘與重構,來理解過去,理解自己,也理解人性的復雜。這種對記憶的迷宮般的探索,恰恰是她文學魅力的所在。本書將通過對她寫作手稿的細緻觀察,她對創作過程的訪談,以及一些文學評論傢的解讀,來揭示杜拉斯如何將個人的生命體驗,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作品。 晚年的沉思,遺世獨立的風骨 本書的結尾,將帶領讀者走進杜拉斯的晚年。這個時期的她,雖然身體日漸衰弱,但她的精神依然矍鑠,她的創作熱情也並未減退。我們可以看到她在法國鄉村的住所,看到她伏案寫作的身影,聽到她依舊充滿力量的聲音。 晚年的杜拉斯,對生命、死亡、以及藝術有瞭更深的體悟。她的作品,也更加內斂,但依然保持著對真相的追尋。她以一種遺世獨立的姿態,繼續著她的寫作,留下瞭寶貴的文學遺産。 《愛,謊言與寫作:杜拉斯影像記》是一部充滿深度與溫度的影像傳記。它不僅僅是關於一位作傢的生平,更是一場關於愛、欲望、記憶、謊言與創作的深刻思考。通過這本書,讀者將有機會走近杜拉斯,理解她如何將破碎的人生經驗,轉化為不朽的藝術作品,感受她那獨一無二的魅力與力量。這不僅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節奏感令人驚嘆,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散文集,而是充滿瞭音樂般的起伏跌宕。有些章節短促而有力,像急促的鼓點,一下子將你拉入高潮的緊張氛圍;而另一些段落則悠長舒緩,如同大提琴的低吟,帶著一種宿命般的沉靜。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語言選擇上的那種近乎偏執的考究,每一個詞匯的擺放都經過瞭精心的權衡,使得句子的韻律感非常強。它不是那種為瞭華麗而堆砌辭藻的作品,而是字裏行間都滲透著一種內在的張力。讀著讀著,你會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放慢瞭語速,想要去品味那些拗口卻又無比精準的錶達。它挑戰瞭我們對傳統敘事的接受習慣,強迫我們去適應一種更自由、更內在化的錶達方式,就像在迷霧中尋找清晰的燈塔,雖然過程略顯麯摺,但最終收獲的洞察力卻是非凡的。

評分

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對“觀察”的極緻推崇。作者仿佛擁有一種超凡的洞察力,能夠穿透錶象,直達事物運作的肌理。無論是對一個陌生場景的描摹,還是對某種復雜情緒的捕捉,都顯示齣一種近乎冷酷的精確性。讀起來,我感覺自己被置於一個高處,俯瞰著人世間的悲喜劇,而作者則充當瞭我的嚮導,溫柔而堅定地指齣那些我們平日裏會忽略的細節——比如光綫如何在物體邊緣留下特定的陰影,或者某個細微的肢體語言暴露齣的真實意圖。這種觀察的深度,讓整本書充滿瞭哲學思辨的味道。它不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描繪,引導讀者自己去建構意義。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天賦,更是一種常年纍月對世界的敬畏與審視。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耐心和心力去解碼。它拒絕輕易被理解,反而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博弈。許多地方的意象是跳躍的,邏輯鏈條常常是跳躍性的,這使得初次接觸的讀者可能會感到睏惑和挫敗。然而,一旦你適應瞭作者的思維頻率,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是無與倫比的。它迫使我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式,去接受一種非綫性的、多層次的現實結構。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思想的地圖,而不是一個故事的藍圖。它考驗的不是你記住瞭多少情節,而是你對世界復雜性的容忍度和理解力。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這證明瞭其文本的密度和層次之豐富。

評分

這本書在情感的錶達上采取瞭一種極其剋製的態度,但這反而使其力量倍增。作者似乎深諳“少即是多”的藝術,極少使用誇張或煽情的詞匯去直白地宣泄情緒。相反,那些巨大的、幾乎令人窒息的情感,都被包裹在看似平靜的敘述之下,像深海中的暗流,湧動著巨大的壓力。讀者必須學會解讀那些未言明的空白和停頓,體會潛藏在字裏行間的那種未盡之意。這種“留白”的處理,讓讀者得以將自己的情感投射進去,完成瞭一部分的情感建構。這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個人化,每個人讀到的“愛”與“失落”可能都帶有自己獨特的印記。這種高級的敘事技巧,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文學作品,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需要細緻入微的鑒賞。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編織得像一張細密的網,將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牢牢捕捉。我讀到作者在描述人物內心掙紮時,那種毫不留情的剖析,仿佛將那些我們習慣隱藏起來的脆弱都赤裸裸地呈現在眼前。筆觸時而細膩如絲,描繪著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觸動,時而又變得粗糲有力,直擊人性的核心。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被動接受信息,不如說是一場與作者進行的心靈對話,每一個轉摺、每一個比喻都引人深思,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尤其是對時間流逝和記憶模糊的描摹,那種帶著淡淡憂傷的追憶,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中那些無法重來的片段,共鳴感極強。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有意思,它並非綫性敘事,而是像碎片化的記憶閃迴,需要讀者主動去拼湊和理解其中的內在邏輯,這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享受。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己不願麵對的某些麵嚮。

評分

看完瞭,這是一個獨特的女人

評分

“夫妻之間最真實的東西是背叛;任何一對夫妻,哪怕是最美滿的夫妻,都不可能在愛情中相互激勵;在通奸中,女人因害怕和偷偷摸摸而興奮,男人則從中看到一個更能激起情欲的目標。 ”

評分

她這樣迴答。

評分

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我這一生都讓羞愧籠罩不得解脫。”

評分

送朋友,朋友很喜歡。

評分

還沒有看,期待內容的精彩

評分

當寫真書看吧。。。也是太愛杜拉斯瞭

評分

奇女子,瞭解一下。書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