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利安人的故乡在哪里?北方蛮族的疯狂入侵是为什么?气候变化的周期有多久?玛雅人由数百个城市大出走的原因是什么?尼安德特人是消亡了还是被融合了?阿勒曼尼亚又为什么被称为“十分之一之地”?这是一部人类的大历史,作者从气候变迁的角度系统解读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全书格局宏大,鞭辟入里,内容则涵盖地质、气候、生物、考古、语言、政治、军事、人类学与历史学等领域。作者深入浅出,在信息量巨大的前提下保证了可读性,穿插了很多精彩的小故事,其间还就许多历史悬案给出了大量推理和研判,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作者最后感慨:“小冰川期为需求而战,气候最适期为贪婪而战,气候创造了历史,但人类的痛苦永远挥之不去。”
许靖华(Kenneth J. Hsu),1929年生于中国,1953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的石油公司(1953 —1963)和大学(1963—1967)工作,其后前往苏黎世瑞士联邦技术学院(ETH)担任实验地质学系主任。退休后从事商业开发。作者为当今知名的地质学家,曾获得欧洲及北美地区地球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沃拉斯顿奖章(1984)和彭罗斯奖章(2001)。此外还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担任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
关于本书:将绘画风格融入写作
前言
第一章 小冰川期的大饥荒
大鬼湖中的沙尘/明朝的覆亡/小冰川期/中国既有大旱又遇严寒/饥荒、农民叛乱和小冰川期
第二章 别怪匈奴,祸首是气候
三国演义/他们为什么不回去?/找个有阳光的地方/来到「十分之一之地」的拓荒者/迁徙时代
第三章 中世纪温暖期的贪婪征服
阿拉伯沙漠的绿化/中亚的绿化/夏日最后的玫瑰/来到处女地的先锋/北方来的蝗虫群/饥饿与贪婪
第四章 雅利安人原来是北欧人
雅利安的家乡/好政治,坏科学/坏政治,好科学/库尔干迷思与谬误的库尔干至上意识型态/谬误的库尔干至上思想/印欧人、雅利安人是北欧人
第五章 从尼安德特人到雅利安人
个别繁衍族群/灭绝还是融合?/到达新世界的移民/来到中国的入侵者/一个世界,多种民族,单一语言/扩散与基础/尼安德特人、克罗马侬人和雅利安人
第六章 离开寒冷的北方
四千年前没有阿尔卑斯山冰川/撒哈拉的大湖/青铜器时代文明的衰败/湖上居民失去的家园/塔克拉马干沙漠的木乃伊/北方人/全球冷化终结“气候最适期”
第七章 气候变化的循环
希腊黑暗时代气候变迁的历史证据/希腊黑暗时代气候变迁的科学证据/瓮棺墓地人、多瑞安人入侵与寒冷时期的海上民族/温暖时期的希腊人、罗马人和凯尔特人/希腊罗马的征服时代/气候与中国历史的循环/气候创造历史
第八章 新世界与其它地区的全球变迁
被舍弃的阿纳萨齐悬崖住所/失落的玛雅城市/印加帝国的合并/新世界、新型态/欧亚及美洲之外区域/源于气候的历史周期性
第九章 气候创造历史?
环境决定论/征服时代/诅咒/人类命运的骤变/气候确实能创造历史
第十章 盖亚与它的温室
我们的时代本来就是悲剧的时代/世界不会改变是一个错误的/达尔文的错误/地球是活的,还好有盖亚/地球仍健在都是盖亚的功劳/盖亚的“怪异吸引子”/时间与机会
第十一章 太阳与气候
太阳的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共振与差频/太阳神
第十二章 气候学的意识型态、宗教与政治
温室暖化还是温室冷化?/核能电厂和气候变迁/分形几何/恐怖情境/气候、经济与政治/地球之死/拯救世界的水三极体
后记
来到“十分之一之地”的拓荒者
日耳曼人并没有全部都朝南方大规模迁移,他们朝莱茵河谷殖民时,阿勒曼尼人(Alemanni)和法兰克人就没有跟进。
阿勒曼尼人是什么人?
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中并没有这个部落。罗马人于4世纪用“阿勒曼尼亚”(Alemannia)来称呼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也就是罗马行省中的日耳曼尼亚与雷蒂亚之间的地区,住在阿勒曼尼亚地区的人也就称为阿勒曼尼人。不过黑森(Hesse)和德国西南部邻近地区在1世纪时不是称为阿勒曼尼亚,而称为“阿格里戴可美特”(Agri Decumates),也就是“十分之一之地”。公元98年,塔西佗在书中提到这片土地原本属于厄尔维几人,后来从高卢来了一些“野蛮的流浪汉”,占领了这片土地。他们完全不管土地所有权或法律纠纷,自顾自地开始垦荒或整地,畜养牲口或种植农作物。
3世纪打了胜仗的罗马皇帝,包括卡拉卡拉(Caracalla)、马克西米努斯(Maximunus)、加列努斯(Gallienus)、克劳狄二世、普罗布斯(Probus)等,都自称为“日耳曼库斯”(Germanicus)或“日耳曼库斯马克西姆斯”(Germanicus Maximus)。显然这个地区的人原先称为“日耳曼人”,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时,“阿勒曼尼亚”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他的硬币上。
根据历史学家的意见,“阿勒曼尼”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群血统不同的人”。换句话说,他们不像黑森地区的卡蒂人(Chatti)、俄罗斯南部的哥特人,或是意大利的伦巴底人一样属于特定的部落。他们不是某个英明国王手下的征服者,也不是整个民族一同迁来阿勒曼尼。这些人是个别或三两成群来到这里开垦,时间可能还在塔西佗之前,后来他们成为阿格里戴可美特人。
公元最初几世纪的考古发现相当稀少,因此他们的开拓地一定相当稀少分散,大多建立在河边。陶伯河(Tauber)边一处开拓地的年代为2世纪。他们的陶器和为数不多的家庭用品,相当类似莱茵河与威悉河(Weser)下游流域的东西。这些人住的地方距离罗马防线上的城堡不远,一向和罗马人和平共存。
他们是什么人?又来自什么地方?
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阿格里戴可美特”这个词的意义。塔西佗并没有解释这个名称。有人推测这个词可能代表占据这片土地的是有十个族的部落。不过,“戴可美特”这个词并不是“十”的属格,而是“十分之一”的属格,因此“阿格里戴可美特”不是“十个族的土地”,而是“每十分之一的土地”。
为什么要说“每十分之一”?又是什么东西的十分之一呢?
另外一位历史学家推测,或许他们要支付什一税,必须付出十分之一的收成。如果他们要支付什一税,那和其他人支付的税有什么不同?这所谓的十分之一有何特别之处,让“十分之一之地”成为这里的人的代称?
我们或许永远找不到真正原因,但席勒的《威廉·泰尔》(Wihelm Tell)提供了十分简单的答案。瑞士的传奇创建者施陶法赫尔(Stauffacher),告诉了我们阿勒曼尼人的起源:
请听,这是老牧人们传下来的故事。
从前,在遥远的地方,
有一个强大的民族,碰到一次大饥荒。
在紧急的时候,大家开会决议,
在每十个人当中抽签决定一人,
要离开故土,这项决议终于实行。
接着,男男女女,饮泣吞声,
组成一支大军,向南方远行,
仗着刀剑开路,穿过德国本土,
抵达这林木丛杂的山野。
席勒或许是由传奇故事了解历史,但罗马书记中也提到在困苦时刻,每十人中有一人必须离开的习俗。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论,“每十分之一的土地”是抽到坏签而必须离开故乡那十分之一的人所居住的地方。他们必须离开,让留下来的其他人能拥有更多资源。
塔西佗说这些流浪汉来自高卢,也就是罗马人统治下的欧洲西部,野蛮地占领厄尔维几人放弃的土地。这些新居民讲的是德语,不过不是高卢人,只是刚好经过高卢。在守法的罗马书记眼中,他们显得相当野蛮,因为他们从来不管合不合法。或许是因为别无选择,他们清理了土地或砍伐森林,在那里畜养牲口和种植农作物。他们的土地被称为“阿格里戴可美特”,因为这些土地属于那些“十分之一”的人,这十分之一的人被迫成为开拓另一个遥远地方的先锋。
这些移民不像哥特人是同时一起迁徙,而是一小群一小群来到这里。北美洲移民有英国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法国人、瑞典人、荷兰人、丹麦人等,来到“阿格里戴可美特”的先锋同样来自不同的日耳曼民族。这些人被称为“十分之一的人”,最后融合起来,得到了“阿勒曼尼人”这个新名称。
考古证据显示,260年罗马防线瓦解后,移民开始大举迁入。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他们有像阿拉里克率领的西哥特人或狄奥多里克率领的东哥特人一样有组织的入侵行动。这些新移民正如历史学家一向的想法,是来自东方或东北方。许多是来自易北河谷的斯维比人,由布拉格到汉堡。有些人是来自埃尔斯特河(Elster)和萨勒河(Saale)以西的图林根盆地。还有一些人来自德国东部,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或梅克伦堡。
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勃艮地人则是一同迁徙,他们的家园人口减少。另一方面,“十分之一的人”离开了,有十分之九留下来。除此之外,移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举例来说,许多斯维比人在死前会回到故乡。阿勒曼尼人是农民和手工业工人。他们在罗马军队中服役,但不喜欢住在罗马城市中。4世纪末一位罗马书记将阿勒曼尼人群分为布里加维人(Brigavi)、伦田西斯人(Lentiensis)、布其纳欧班提人(Bucinaobantes),以及拉托瓦里人(Raetovarii)。这些名称的命名依据都是殖民地的地理位置,而不是他们的种族来源。
阿勒曼尼人在君士坦丁一世执政时(306—337年)与罗马结盟,许多人还在罗马军队中担任高级军官。351年,阿勒曼尼人和法兰克人利用罗马军团前往东部打仗时劫掠普法尔茨(Pfalz)、阿尔萨斯和瑞士。罗马人回头痛击他们,君士坦丁二世自称为“阿勒曼尼库斯马克西姆斯”。但过了几年,他的继任者必须再度跟他们打仗。据说在357年的斯特拉斯堡战役中,战死的阿勒曼尼战士多达数千人。
战胜之后带来的和平最后只是一场空。365年莱茵河结冰时,阿勒曼尼人越过莱茵河,在西岸定居,但于368年再度前来劫掠。罗马人出兵反击,打了多场胜仗。瓦伦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Ⅰ)也自封为“阿勒曼尼库斯”。他沿莱茵河建造新防线,公开宣称阿勒曼尼人是罗马帝国的敌人。当时居住在阿勒曼尼地区莱茵河以东的勃艮地人,以及莱茵河以西的法兰克人都受雇为佣兵,跟阿勒曼尼人作战。
尽管如此,阿勒曼尼人仍然一再找麻烦。东边的伦田西斯人得知罗马因匈奴入侵而国力衰弱时,开始起而叛乱。罗马皇帝和法兰克援军回头攻击,于378年击败为数四万或七万人的阿勒曼尼军队。据说阿勒曼尼生还者不到五千人,全都逃入黑森林地区,因此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阿勒曼尼库斯马克西姆斯”。
罗马书记的描述或许有点夸大,但阿勒曼尼似乎确实安静了一阵子,接下来的半世纪,他们还被称为罗马的盟邦。匈奴王阿提拉向西侵略时,有些阿勒曼尼人再度叛乱,加入劫掠者的行列,但其他人则在罗马将军麾下并肩作战。
……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在某些细节处可能会感到吃力。但如果能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获得了极强的“纵深感”。它打破了传统历史编纂中那种以“帝王将相”为主线的叙事习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农民、牧民,以及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和水源。作者非常擅长从考古学、树木年轮、冰芯数据等非传统史料中提取信息,构建出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图景。这种全新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记录”本身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珍视的文献记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的历史脉络,或许深埋在那些自然界留下的“沉默的证据”之中。
评分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并非采取一种宿命论的悲观态度。尽管它大量论述了气候如何摧毁文明,但其深层目的似乎在于提供一种“韧性”的教科书。通过对古代社会如何应对粮食短缺、瘟疫流行、干旱洪水的案例分析,作者展示了人类社会的惊人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它不是在渲染灾难的恐怖,而是在提炼那些跨越时空的生存智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过去,更对未来有了一种更为审慎而乐观的展望。这种立足于历史经验的建设性视角,是这本书与其他同类题材书籍最大的区别所在,它提供了解药,而不是仅仅指出病灶。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需要全神贯注、甚至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回味和查阅资料的类型。它的深度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严肃的学术对话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关系的探讨。气候变化看似是随机的灾难,但在历史的长期尺度下,它却展现出一种近乎宿命般的引导力量。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辨,让整本书的格调一下子拔高了。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语言风格上,它有一种沉稳的学者气,不追求花哨的辞藻,但每一个用词都精准有力,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深奥的历史背景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同时又感到知识的重量压在心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懂得如何在高潮和低谷之间切换,以保持读者的注意力。有些章节,比如对某个特定地区在某个世纪内气候剧变的描摹,简直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紧张感十足,让人手心冒汗,仿佛能听到风暴来临前的低吼。然而,紧接着,作者又会转入更为宏观的、数据驱动的分析,用详实的证据来支撑前一阶段的感性描绘。这种“讲故事”与“做研究”的完美结合,使得即便是对气候学或古代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它成功地将晦涩的科学模型,转化成了生动的历史画面,让那些遥远的过去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与地理交叉领域的新大门,那种宏大的叙事感和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让人叹为观止。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些古老文明在面对极端天气时的挣扎与适应。尤其是关于农业革命时期气候波动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因果链条,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你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历史进程。读完之后,你再去看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其中潜在的气候驱动力。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框架的建立,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教会你,人类的兴衰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宏大交响乐的一部分。书中的图表和引证也相当扎实,看得出作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绝非泛泛而谈。
评分推荐吧 这个题材不错的 要静下心来看
评分气候对人类的进程有很大影响
评分活动买的,可以的
评分质量很好!内容详实!
评分喜欢喜欢特别喜欢,十个字的喜欢。
评分京东的购物体验整得十分的好 300-200买了一大堆 希望京东在2017年活动多多 优惠多多 祝愿京东越办越好
评分看到这段话就说明这个商品还不错,因为太差的话我会写写原因。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推荐!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