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資本主義民主的危機》是關於08金融危機的起因與發展最好的論述。作者波斯納筆耕不輟,法經濟學又一力作,是“波斯納法學文庫”新晉成員。
  《資本主義民主的危機》說理透徹,文字明白曉暢,深入淺齣。      
內容簡介
     《資本主義民主的危機》是波斯納關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二本著作。作為《資本主義的失敗》的後續,《資本主義民主的危機》進一步深入到經濟學的理論語境當中,不僅從現實層麵對於奧巴馬政府的危機應對政策做齣瞭細緻分析和犀利批評,還從理論層麵討論瞭金融危機的形成與發展所帶來的啓示,在此基礎上提齣瞭有建設性的改革措施,建議通過經濟、法律、公共政策等多方麵手段加強政府的金融監管,並展望瞭後危機時代的前景。波斯納指齣,金融危機不僅反映瞭投資者與公眾麵對泡沫時的盲動,更顯示齣政府放鬆監管背景下金融本身的危險性和當下經濟學學術發展的誤區,以及美國政治結構內在的低效、分裂與衝突,因而不僅是經濟危機,更是資本主義民主的危機。     
作者簡介
     理查德.波斯納,先後以最優生和年級第一名畢業於耶魯大學英文係和哈佛大學法學院。曾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助理、聯邦政府律師、斯坦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和講座教授。1981年齣任美國聯邦第七巡迴區上訴法院法官至今(1993—2000年任首席法官),同時擔任芝加哥大學法學院高級講師。
  波斯納是法律經濟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他將經濟學分析的方法推廣到所有的法律領域,為法律經濟學的發展和繁榮做齣瞭卓越的貢獻;此外,他也是“法律與文學”和實用主義法學的領軍人物。波斯納著作眾多,輻射廣泛,有所謂“一個人的智庫”之稱;他的法律學術和司法實踐重塑瞭美國的法學和法律。
  “他是著述最豐的聯邦法官,前無古人。任職上訴法院、仍屬最高産的法學傢之列,同樣前無古人。如果以引證率測度影響力,那麼當仁不讓,波斯納是在世的最有影響的法學傢。”(勞倫斯?萊西格語)
  譯者簡介:
  李晟,南開大學法學院講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法律書評》執行主編,曾任《北大法律評論》主編。     
精彩書評
     作為高産的聯邦法官與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傢,波斯納指齣,激烈的競爭迫使那些思路靈活的金融傢去進行非理性的賭博,尤其在他們用彆人的錢賭博時。他告誡我們不能指望金融傢們能夠把公共利益放在私人利益之上。因此,政府必須介入,限製冒險的銀行傢的賭博,有時還要彌補他們所製造的損害。在不到一年前撰寫的《資本主義的失敗》當中,波斯納開始剖析2008年的金融危機……現在又提齣瞭可靠的改革建議。他的改革建議更類似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剋,沃爾剋恢復瞭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將商業銀行業務同所有權交易和其它高風險金融業務相分離的做法。這樣可以使得那些中小規模企業的金融服務遠離華爾街的瘋狂。波斯納還呼籲取消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的半官方地位,減少他們之間的利益衝突,並充實陷入睏境的聯邦監管機構的公務員團隊。所有這些都是好的建議。然而,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對於美國是否能夠剋服其所麵對的問題並未抱有足夠的信心,這些問題包括政治的分裂、競選資金引導政策走嚮的“準賄賂行為”,以及兩大政黨在低稅收和高開支來維持經濟繁榮這一迷思上意見趨同。波斯納可能已經破除瞭那些陳詞濫調以及對其的狂熱崇拜,但是現在他還無法預計勇氣或是新思維將占據上風。
  ——Paul Barrett 《商業周刊》 2010-03-15
  我的建議是:讀這本書。雖然他的書並不適閤在沙灘度假時閱讀,但波斯納是一位有著實實在在的纔華的傑齣作者,將復雜的經濟與金融問題深入淺齣地介紹給普通讀者。如果你對於到底什麼是信用違約掉期,或者為什麼通貨緊縮會比通貨膨脹更麻煩這樣的問題感到迷茫,《資本主義民主的危機》就是你正好需要的答案……總而言之,這本書是我所讀到的,關於“大蕭條”的起因與發展的著作中最好的一本。
  ——John Steele Gordon 《國傢評論》 2010-06-21     
目錄
   導言  Ⅰ
第一編  關於危機的分析性敘事
    第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2001—2006  
    第二章  墜嚮深淵:2007年12月—2008年9月  
    第三章  大蕭條的幽靈:2008年10月—2009年3月  
    第四章  見底迴升:2009年春—2009年鞦  
    第五章  金融監管改革運動:2009年6月—12月  
    第六章  危機及其餘震:2007—?  
第二編  我們從這場危機中學到瞭什麼?
    第七章  脆弱的金融  
    第八章  凱恩斯歸來  
    第九章  不確定性經濟學  
    第十章  宏觀經濟學的危機  
第三編  未來之路
    第十一章  我們所能相信的改革  
    第十二章  世界經濟中的美國  
索  引        
前言/序言
   
 
 
    
				 
				
				
					《秩序的裂痕:全球化浪潮中的權力悖論》  在一個信息洪流奔湧、邊界日益模糊的時代,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尤其是其核心的權力運作模式,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秩序的裂痕:全球化浪潮中的權力悖論》並非對任何特定經濟或政治體製的診斷書,而是對我們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的“秩序”在“全球化”這一巨型引擎驅動下所呈現齣的微妙而深刻的裂痕,進行一次深入的審視和解讀。它關注的,是驅動社會運轉的那些看不見的機製,以及當這些機製麵對全球化帶來的復雜互動時,所産生的張力、失衡與重塑。  第一章:全球化之潮與權力基因的變異  全球化,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詞匯。它如同裹挾著巨大能量的潮汐,席捲瞭生産、流通、信息、文化乃至意識形態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在潮水洶湧之下,支撐我們社會秩序的權力基因,正在發生著悄然的變異。傳統上,權力往往與民族國傢、地域邊界、清晰的階層劃分緊密相連。但全球化打破瞭這種界限。跨國公司、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甚至是以病毒式傳播的網絡社群,都成為瞭新的權力節點。這些節點往往超越瞭國界,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信息滲透力或組織動員能力,對既有權力格局産生著深刻影響。  本書並非要論證這些新的權力形式的“好”或“壞”,而是要揭示它們如何與舊的權力結構産生碰撞、融閤與對抗。例如,跨國資本如何在不同國傢的法律和監管環境中遊走,從而影響國傢政策的製定?互聯網如何突破瞭傳統信息傳播的壁壘,使得個體聲音在全球範圍內被放大,同時也帶來瞭信息操縱和虛假信息的泛濫?這些現象都錶明,權力的形態不再是單一而固化的,而是呈現齣一種去中心化、網絡化、流動化的新特徵。這種變異,是理解當前世界秩序動蕩的起點。  第二章:邊界的溶解與身份的重塑  全球化的另一顯著特徵是邊界的溶解。無論是物理邊界,還是文化、經濟、信息上的邊界,都在不同程度上變得模糊。人們更容易跨越國界工作、學習、生活,商品、服務、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全球流動。然而,邊界的溶解並非是簡單的消失,而是一種復雜的重塑。當一個國傢內部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當一種文化不再局限於其原生地,當信息可以瞬間傳遍全球,個體的身份認同也麵臨著挑戰。  本書將探討,在這種邊界模糊化過程中,個體和群體的身份如何被重塑。一方麵,全球化的浪潮可能帶來更加開放和多元的身份認同,例如,一個在跨國公司工作的年輕人,可能同時擁有本國公民、某個國際社區成員、以及某種全球流行文化追隨者的多重身份。另一方麵,邊界的模糊也可能激起對“本土”和“純粹”的強烈迴歸,從而導緻民族主義、排外主義等情緒的抬頭。這種身份的重塑,既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也是個體在全球化背景下尋求確定性的一種方式。我們將分析,在邊界溶解的時代,個體和群體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例如,對傳統價值觀的堅持、對國傢認同的強調、對特定生活方式的追求)來構建和維護自身身份的。  第三章:效率的崇拜與非效率的蔓延  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效率為驅動力的。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産成本、擴大市場規模,它帶來瞭生産力的巨大飛躍和物質財富的增長。然而,對效率的無止境的崇拜,也可能在社會中播下非效率的種子。例如,過度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可能導緻對環境資源的竭澤而漁;為瞭提高生産效率,而犧牲員工的福利和工作穩定性,可能催生齣新的社會問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的篩選和辨彆本身也成為瞭巨大的成本,使得“信息過載”成為一種新的非效率。  本書將深入探討,在全球化效率邏輯的支配下,社會各個層麵所顯現齣的非效率現象。我們將分析,當一個係統過度追求最優解,而忽略瞭其復雜性、偶然性以及人類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時,它可能産生的意想不到的負麵後果。這並非是對效率本身的否定,而是對其過度推崇和單一化追求的反思。我們關注的是,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能夠保持係統的韌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避免因盲目追求效率而産生的“係統性失靈”。  第四章:信息洪流下的認知睏境  互聯網的普及和全球化信息網絡的形成,徹底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方式。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流動,普通人獲取信息的門檻大大降低。然而,這種信息的極大豐富,並未必然帶來認知的清晰和理性的提升,反而可能導緻認知的睏境。真假信息的混淆、算法的繭房效應、碎片化的信息消費習慣,都讓人們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嚮。  本書將剖析,在全球化信息洪流中,個體和社會麵臨的認知挑戰。我們將探討,各種信息傳播的機製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以及如何在這種環境下辨彆真僞、形成獨立思考。我們關注的是,當信息不再是稀缺資源,而成為一種過剩的商品時,如何纔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被誤導和操縱。這涉及到對信息素養、批判性思維以及媒介倫理的深入思考。  第五章:連接的悖論與孤立的加劇  全球化促進瞭人與人、社群與社群之間的連接。通過網絡,我們可以輕鬆地與遠方的朋友保持聯係,參與全球性的討論,甚至組織跨國界的閤作。然而,這種連接的便捷,也可能帶來一種“連接的悖論”——我們在網絡上擁有數以百計的“好友”,卻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感到更加孤立。虛擬的社交互動,有時並不能取代真實的、有深度的情感交流。  本書將審視,在全球化倡導的“連接”背後,所可能隱藏的孤立感加劇的現象。我們將分析,當虛擬的社交和真實的社群生活發生偏移時,個體和社群的心理健康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我們關注的是,如何在技術帶來的便利連接的同時,也能夠重新找迴並珍視真實的、有意義的人際關係,避免陷入淺層連接的虛幻之中。  第六章:治理的失靈與共識的缺席  麵對全球化帶來的復雜挑戰,傳統的治理模式正在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國界、主權等概念在跨國問題麵前顯得力不從心,而新的全球治理機製又尚未成熟。氣候變化、疫情傳播、金融危機等問題,都需要超越國界的閤作,但各國的利益衝突、政治分歧,使得有效的全球治理舉步維艱。  本書將探討,在全球化浪潮中,治理體係所麵臨的挑戰。我們將分析,當既有的權力結構和治理機製無法有效應對全球性問題時,可能齣現的“治理失靈”現象。這包括,國傢主權與全球責任之間的張力,以及國際閤作中存在的各種阻礙。我們還將關注,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共識的形成變得更加睏難。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信息繭房的效應,使得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和對話變得更加艱難,進而影響瞭社會整體的凝聚力和治理的有效性。  結語:在裂痕中尋找韌性  《秩序的裂痕:全球化浪潮中的權力悖論》並非試圖提供一個終極的解決方案,也不是對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預設性批判。它所做的,是希望在紛繁復雜的全球化浪潮中,幫助讀者更清晰地認識到那些潛藏在秩序錶象之下的裂痕。這些裂痕,可能是權力運作的隱形失衡,可能是身份認同的搖擺不定,可能是效率邏輯的負麵延展,可能是認知世界的迷霧重重,也可能是連接背後隱藏的孤立,抑或是治理體係的力不從心。  理解這些裂痕,並非為瞭製造恐慌,而是為瞭更好地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在這些裂痕中,也孕育著新的可能性和韌性。如何在這種動態平衡中找到新的秩序?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重新確立個體的價值與尊嚴?如何在挑戰中,尋求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發展路徑?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所有人共同去思考和探索。本書提供的是一種觀察的視角,一種分析的工具,以及一種對未來的審慎關切。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這場關於“秩序”與“全球化”之間復雜而深刻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