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攝影文論》是對民國時期攝影文論的一次係統梳理和解讀,更是攝影研究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民國攝影文論》是一部對近代中國攝影文論進行甄選和研讀的學術著作,既包括已為攝影界熟知的經典文獻,也補充瞭此前為人所遺忘的一些重要成果。研讀並非是簡單的資料匯編,而是對資料進行發掘、甄選、梳理和研讀。希望通過本書對20世紀前期中國攝影學術史的研究及解讀,為學界進一步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祝帥,北京大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文化部青聯常委、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兼任東北師範大學研究生導師、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客座教授,2003-2008年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齣版專著《中國廣告學術史論》、《中國文化與中國設計十講》、《設計觀點》,譯著《智慧文學》、《流派·藝術捲》等7部,發錶論文100餘篇。獲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奬·理論奬,中國文聯第八屆文藝評論奬,全國第八、九屆書學討論會一等奬,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奬,北京大學第十屆研究生學術十傑等。
楊簡茹,遼寜丹東人。本科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獲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獲碩士學位;現為雲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兼任《美術觀察》特約欄目主持。齣版專著《寫生日記》、譯著《100個改變平麵設計的偉大觀念》等,曾獲第十二屆“美苑杯”全國高校美術史學論文評比最高奬——學術奬,在《美術觀察》、《藝術與設計》、《美苑》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
導論 追光躡影寫鉛華
——二十世紀前期中國攝影理論研究的時代風貌
第一編 現代攝影理論的啓濛與建設
杜德荃《攝影談》
許士騏《攝影與繪畫》
魯 迅《論照相之類》
劉半農《半農談影》
舒新城《攝影初步 起信》
鬍伯翔《中華攝影雜誌發刊詞》
高維祥《照片與圖畫有何區彆》
王潔之《繪畫與攝影》
吳印鹹《攝影藝術的欣賞》
第二編 藝術攝影、新聞攝影、商業攝影的門類研究
泥 佛《談談美術攝影》
邵臥雲《美術攝影略談》
王勞生《美術攝影的意義》
王勞生《美術攝影雜話二則》
張印泉《現代美術攝影的趨勢》
蘇錦元《新聞照片與人生興趣》
何名忠《新聞照片的價值及其取材》
達 齋《攝影在商業上的貢獻》
詹新吾《談藝術攝影》
汪時若《藝術攝影的錶現與鑒賞》
第三編 攝影材料與技法研究
杜就田《攝影術發明之略史及現今之方法》
陳公哲《攝學測光捷徑 弁言》
餘鬆奎《攝影話》
莊紅碩《照片成功的要素》
陳懷德《攝影史話》
白 羽《學習攝影的正常綫路》
張藝影《審美觀念與取景》
廖清心《我怎樣開始學習攝影和對藝術攝影的意見》
第四編 攝影評論的展開
壽明齋《光社的展覽會》
吳靜山《攝影學ABC》(節選)
舒新城《攝影初步 序》
丁 悚《我的攝影瑣談》
陳嘉震《我攝影的經過》
陳萬裏《談半農的攝影》
徐心芹《黑白社三屆影展觀後》
金石聲《攝影瑣談》
黃劼之《漫談攝影》
張金壽《關於像片》
第五編 史料及文學中的攝影
高維祥《萬國攝影學術會議誌盛》
佚 名《北洋攝影會之發起》
佚 名《北京大學攝影研究會章程》
趙 沄《憶復旦攝影學會》
佚 名《中國攝影學會的産生》
彭恕譴《相片的比較觀》
魯 迅《從孩子的照相說起》
冰 心《相片》
老 捨《像片》
趙 暉《記孩子的照相》
張愛玲《“捲首玉照”及其他》
後記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奇特的“老派的優雅”,仿佛是二十世紀初某位博學的學者在午後的書房裏,呷著濃茶,慢條斯理地與你分享他對影像哲學的見解。它的論證過程穩健而富有邏輯性,但絕不枯燥,因為作者總能在關鍵時刻穿插一些極具畫麵感的比喻,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具象化。我特彆喜歡它探討“媒介觀”變遷的那幾章,它沒有簡單地將民國攝影視為西方技術傳入的結果,而是深入挖掘瞭其如何與中國本土的文人畫傳統進行融閤、碰撞,最終形成一種獨有的審美範式。這種對文化嫁接與重構過程的細緻描摹,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性”在現代藝術形態中體現的理解。讀起來,我感覺自己的思維也被那種沉靜而深邃的氛圍所感染,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與沉澱。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齣色,它不是綫性的、平鋪直敘的,而是像一首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有起伏、有高潮、有舒緩的間奏。作者在不同章節之間跳躍,但總能通過精妙的過渡和呼應,將分散的論點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宏大而統一的理論體係。我尤其欣賞它對“觀看”行為本身的重新定義。書中對於民國知識分子如何“被觀看”以及他們如何主動“觀看”世界的分析,是極具啓發性的。它促使我反思,在今天的數字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是否已經喪失瞭那種需要慢下來纔能捕捉到的,影像背後的深層意涵。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導師,引導我重新校準瞭觀察世界和理解藝術的參照係,其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文獻梳理層麵,更在於它對讀者心智的重塑與啓發。
評分讀完這本冊子,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橫跨百年的橋梁,讓我們得以跨越時空的鴻溝,親身體會民國攝影師們在藝術探索中的掙紮與輝煌。作者的筆觸極其老辣,尤其在剖析特定曆史時期攝影觀念的嬗變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能力令人摺服。比如,書中對於“紀實”與“寫意”如何在那個特定文化土壤下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探討,觀點新穎,論據翔實,絕非泛泛而談的套話。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深入文本細微之處的挖掘,仿佛每一張被提及的照片背後,都有一個尚未被完全講述的故事,而作者就是那個最耐心的講述者。它迫使讀者放下現代眼光,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尋常的曆史影像,去理解它們在誕生那一刻所承載的重量與期許。這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在參與一場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卻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流暢與美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韻味,紙張的質感摸上去沉甸甸的,帶著一種老照片特有的泛黃和歲月感,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文字和影像的敬畏。內頁的排版乾淨利落,又不失古典美,尤其是那些引用的老照片插圖,選取的角度和清晰度都令人贊嘆。我特彆喜歡它在探討攝影美學時那種深入骨髓的細膩,仿佛能透過文字看見民國知識分子在那個動蕩年代,如何用鏡頭捕捉時代脈搏,如何審視自我與外部世界的交織。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對話錄,讓今天的我們得以窺見前輩們在光影世界中探尋真理的艱辛與浪漫。那些關於構圖、光綫和情緒捕捉的論述,不像教科書那樣刻闆,反而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藝術傢的直覺。作者對不同流派攝影師思想脈絡的梳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讓人讀後對那個黃金時代的影像藝術,有瞭更立體、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坦白說,初讀此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是一部過於晦澀難懂的專業著作,但很快我就放下瞭戒心。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使得即便是涉及一些復雜的圖像學或符號學分析,也處理得輕盈而明晰。他似乎深諳如何用最精煉的語言,引齣最深刻的思考。書中對民國時期攝影師群體精神麵貌的刻畫,尤其打動我。那是一種夾雜著救亡圖存的使命感與純粹藝術追求的矛盾體,作者捕捉到瞭這種復雜性,並將之融入理論分析之中,使得理論不再是冰冷的教條,而是充滿血肉的時代精神的載體。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些句子,那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充滿曆史迴響的房間裏,每一個角落都值得駐足。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專注於特定曆史時期攝影理論著作的預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