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摄影文论》是对民国时期摄影文论的一次系统梳理和解读,更是摄影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民国摄影文论》是一部对近代中国摄影文论进行甄选和研读的学术著作,既包括已为摄影界熟知的经典文献,也补充了此前为人所遗忘的一些重要成果。研读并非是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对资料进行发掘、甄选、梳理和研读。希望通过本书对20世纪前期中国摄影学术史的研究及解读,为学界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祝帅,北京大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化部青联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2003-2008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出版专著《中国广告学术史论》、《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设计观点》,译著《智慧文学》、《流派·艺术卷》等7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奖,全国第八、九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大学第十届研究生学术十杰等。
杨简茹,辽宁丹东人。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兼任《美术观察》特约栏目主持。出版专著《写生日记》、译著《100个改变平面设计的伟大观念》等,曾获第十二届“美苑杯”全国高校美术史学论文评比最高奖——学术奖,在《美术观察》、《艺术与设计》、《美苑》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导论 追光蹑影写铅华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时代风貌
第一编 现代摄影理论的启蒙与建设
杜德荃《摄影谈》
许士骐《摄影与绘画》
鲁 迅《论照相之类》
刘半农《半农谈影》
舒新城《摄影初步 起信》
胡伯翔《中华摄影杂志发刊词》
高维祥《照片与图画有何区别》
王洁之《绘画与摄影》
吴印咸《摄影艺术的欣赏》
第二编 艺术摄影、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的门类研究
泥 佛《谈谈美术摄影》
邵卧云《美术摄影略谈》
王劳生《美术摄影的意义》
王劳生《美术摄影杂话二则》
张印泉《现代美术摄影的趋势》
苏锦元《新闻照片与人生兴趣》
何名忠《新闻照片的价值及其取材》
达 斋《摄影在商业上的贡献》
詹新吾《谈艺术摄影》
汪时若《艺术摄影的表现与鉴赏》
第三编 摄影材料与技法研究
杜就田《摄影术发明之略史及现今之方法》
陈公哲《摄学测光捷径 弁言》
余松奎《摄影话》
庄红硕《照片成功的要素》
陈怀德《摄影史话》
白 羽《学习摄影的正常线路》
张艺影《审美观念与取景》
廖清心《我怎样开始学习摄影和对艺术摄影的意见》
第四编 摄影评论的展开
寿明斋《光社的展览会》
吴静山《摄影学ABC》(节选)
舒新城《摄影初步 序》
丁 悚《我的摄影琐谈》
陈嘉震《我摄影的经过》
陈万里《谈半农的摄影》
徐心芹《黑白社三届影展观后》
金石声《摄影琐谈》
黄劼之《漫谈摄影》
张金寿《关于像片》
第五编 史料及文学中的摄影
高维祥《万国摄影学术会议志盛》
佚 名《北洋摄影会之发起》
佚 名《北京大学摄影研究会章程》
赵 沄《忆复旦摄影学会》
佚 名《中国摄影学会的产生》
彭恕谴《相片的比较观》
鲁 迅《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冰 心《相片》
老 舍《像片》
赵 晖《记孩子的照相》
张爱玲《“卷首玉照”及其他》
后记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线性的、平铺直叙的,而是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起伏、有高潮、有舒缓的间奏。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跃,但总能通过精妙的过渡和呼应,将分散的论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而统一的理论体系。我尤其欣赏它对“观看”行为本身的重新定义。书中对于民国知识分子如何“被观看”以及他们如何主动“观看”世界的分析,是极具启发性的。它促使我反思,在今天的数字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是否已经丧失了那种需要慢下来才能捕捉到的,影像背后的深层意涵。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导师,引导我重新校准了观察世界和理解艺术的参照系,其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文献梳理层面,更在于它对读者心智的重塑与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奇特的“老派的优雅”,仿佛是二十世纪初某位博学的学者在午后的书房里,呷着浓茶,慢条斯理地与你分享他对影像哲学的见解。它的论证过程稳健而富有逻辑性,但绝不枯燥,因为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穿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比喻,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我特别喜欢它探讨“媒介观”变迁的那几章,它没有简单地将民国摄影视为西方技术传入的结果,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如何与中国本土的文人画传统进行融合、碰撞,最终形成一种独有的审美范式。这种对文化嫁接与重构过程的细致描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性”在现代艺术形态中体现的理解。读起来,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被那种沉静而深邃的氛围所感染,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沉淀。
评分读完这本册子,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横跨百年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鸿沟,亲身体会民国摄影师们在艺术探索中的挣扎与辉煌。作者的笔触极其老辣,尤其在剖析特定历史时期摄影观念的嬗变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令人折服。比如,书中对于“纪实”与“写意”如何在那个特定文化土壤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探讨,观点新颖,论据翔实,绝非泛泛而谈的套话。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深入文本细微之处的挖掘,仿佛每一张被提及的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尚未被完全讲述的故事,而作者就是那个最耐心的讲述者。它迫使读者放下现代眼光,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寻常的历史影像,去理解它们在诞生那一刻所承载的重量与期许。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在参与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却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流畅与美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韵味,纸张的质感摸上去沉甸甸的,带着一种老照片特有的泛黄和岁月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字和影像的敬畏。内页的排版干净利落,又不失古典美,尤其是那些引用的老照片插图,选取的角度和清晰度都令人赞叹。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摄影美学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细腻,仿佛能透过文字看见民国知识分子在那个动荡年代,如何用镜头捕捉时代脉搏,如何审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交织。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对话录,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窥见前辈们在光影世界中探寻真理的艰辛与浪漫。那些关于构图、光线和情绪捕捉的论述,不像教科书那样刻板,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家的直觉。作者对不同流派摄影师思想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让人读后对那个黄金时代的影像艺术,有了更立体、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初读此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是一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著作,但很快我就放下了戒心。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即便是涉及一些复杂的图像学或符号学分析,也处理得轻盈而明晰。他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引出最深刻的思考。书中对民国时期摄影师群体精神面貌的刻画,尤其打动我。那是一种夹杂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与纯粹艺术追求的矛盾体,作者捕捉到了这种复杂性,并将之融入理论分析之中,使得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充满血肉的时代精神的载体。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句子,那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充满历史回响的房间里,每一个角落都值得驻足。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专注于特定历史时期摄影理论著作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