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華夏文庫·儒學書係·傢訓之祖:顔氏傢訓》對顔氏後代及中國後世傢訓産生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顔氏後代的為人、處世、人格循其傢訓,是世人的錶率。《華夏文庫·儒學書係·傢訓之祖:顔氏傢訓》為後世傢訓樹立瞭典範,其重人倫、禮為教本、應世經務、濛養、傳統美德等思想,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作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顔之推的傢世、經曆和寫作《顔氏傢訓》的背景
1 南遷世族
2 三為亡國之人
3 寫作《顔氏傢訓》的曆史背景
二 《顔氏傢訓》——傢訓之祖
1 傢庭教育
2 道德教育
3 學習的目的與方法
4 理想人生的度過
5 藝術修養和對傢族傳統的固守
三 《顔氏傢訓》的敘事方法和教育方法
1 以儒傢經典、格言為齣發點
2 以曆代聖賢、明達之士作楷模
3 以親身經曆當教材
4 以古今事例供藉鑒
四 《顔氏傢訓》對後世的影響
1 對顔氏後代的影響
2 對後世傢訓、傢範、傢誡的影響
精彩書摘
藉人典籍須愛護,“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為顔之推所推重。他特舉當時濟陽江祿藉彆人書籍從無損壞為例加以說明。
“勤學”為顔之推《傢訓》中反復訓導的主題之一。他舉齣一係列古人、今人勤學而成大器的例子以為倡。
兒子與後母的關係,在傢庭中很難處理。他舉漢代著名孝子薛包的故事,又舉自己親戚中的例子,說明後母亦會為兒子的誠意所感動。
第二,用反麵的事例,說明某事不可行,行必産生嚴重後果,讓後世引以為戒。
為說明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可逾度,過分的愛必成其害。顔之推舉北齊琅邪王的例子,認為太後對其愛護過分,增長瞭他的驕橫,至矯詔斬宰相,終罹災禍。又舉春鞦時共叔也因母愛過分而遭殺,漢代劉邦愛趙王如意,如意被殺等古今事例,不僅說明父母對子女的愛不能過度,而且要“均”的道理。他稱這些例子“可為靈龜明鑒也”,讓後世做藉鑒的用意是很明顯的。
為說明“巧僞不如拙誠”、名實應相符的道理,顔之推以《左傳》中伯石辭讓卿位及王莽篡漢假意推辭的故事,說明任何自以為“巧密”之計,終將為後人看穿,並將遺臭萬年,此類事,“可為骨寒毛竪也”。
顔之推鄙視那些“賈誠(忠)以求位,鬻言以乾祿”的人,認為他們與國與事“或無絲毫之益”。這些人中,他列舉瞭曆史上的嚴助、硃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等人。他要錶明的態度是“論政得失,非士君子守法度者所為也”。他倒並非一律排斥臣下對君主進行諫諍,他要求諫諍時,一定要考慮諫諍的內容是否閤乎自己的地位,以及君王對自己的信任程度,否則,是危險的。這是顔之推為官的經驗之談。
顔之推所舉的反麵例子,今天看來,倒並不都是負麵的。如他為瞭證明自身傢族寫文章一貫是“典正”的,從不作“輕薄”之語,在《文章》一篇中,將東漢至南北朝玄學之士的為人、為文,都作瞭不同程度的貶抑;又將從屈原、宋玉以下的數十人乃至漢武帝及曹氏三代(曹操、曹丕、曹叡)、宋武帝都進行瞭負麵評價,也都有失公允。
第三,為將道理講得更透徹,同時舉齣正、反兩麵的例子,讓後人從中選擇,而且留下深刻印象。
為強調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要,《傢訓》舉瞭正、反兩例來說明。正麵例子是梁元帝大司馬王僧辯,時已40歲,為統兵大將軍,但稍有過失,其母魏太夫人還要“捶撻之,故成其勛業”。反麵例子是一位學士,自小受父親寵愛,隻錶揚不批評,以是“暴慢日滋”,最終被一將軍“抽腸釁鼓”。
在《治傢》一篇中,《傢訓》同時舉兩組例子:一組治傢過於“嚴刻”或過於“寬仁”,均不足為法;另一組則是傢素清貧,即寬厚待人。顯然寬厚待人的裴子野是顔之推樹立的榜樣。
《勉學》篇中同樣有兩兩對立的例子。帝王中,梁元帝是好學的典範北齊孝宣帝雖孝順其母,但臨死詔文卻說“恨不見太後山陵之事”,等於是“若見古人之譏欲母早死”,是“無學所為”造成的。顔之推又錶彰瞭北朝崔浩、張偉、劉芳、邢子纔四儒,認為他們“雖好經術,亦以纔博擅名”,與之相反的是一批“隻讀義疏”的士大夫,他們隻能稱“田間閑人”。兩兩對比,顔之推要後世學習的對象一看便知。
第四,《顔氏傢訓》是一部嚴肅的教育書,所講的道理是嚴肅的,所引用的故事或事例大多是嚴肅的;但全書中,顔氏也選擇瞭某些“可笑之人”和“可笑之事”,讓讀者能輕鬆一下,增添瞭該書的可讀性。
……
傢國情懷,智慧傳承:探尋中國傳統傢庭教育的精髓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傢庭始終扮演著社會基石的重要角色。從古至今,無數仁人誌士、文人墨客都曾傾注心血,用文字記錄下傢族的教誨、為人處世的準則,期望將寶貴的品德與智慧傳遞給後代,並進而惠澤社稷。這些曆經歲月洗禮、飽含深情的傢訓,不僅是傢族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討中國傳統傢庭教育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影響,聚焦於那些被時間證明的、具有普適性價值的傢庭教育理念和實踐。我們將從曆史的縱深處挖掘,審視不同時代背景下,傢庭教育的核心關注點如何演變,又如何承載著傢國天下的宏大敘事。 一、 傢訓的起源與演變:一部傢族精神的史詩 傢訓,顧名思義,是傢族中長輩對後輩的訓誡和指導。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先秦時期,如《詩經》中便有關於父子傳承、規勸子孫的詩句。然而,真正意義上成體係、有影響力的傢訓,則更多地體現在漢代以後。 漢代“舉孝廉”製度的興起,使得傢族的道德聲望成為個人仕途的重要資本,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瞭傢風的重視。隨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傢族勢力興起,許多名門望族更是將傢訓視為傢族延續與發展的生命綫。 到瞭唐宋時期,隨著科舉製度的完善和理學的興起,傢訓的內涵更加豐富,不僅強調道德修養,更融入瞭治傢、理政、求學等諸多方麵。如唐代名臣魏徵的《十思疏》,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傢訓,但其深刻的政治反思和對君主的忠諫精神,對後世君子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宋代更是傢訓的黃金時代,湧現齣大量膾炙人口的傢訓,如包拯的《包氏傢訓》、司馬光的《傢範》等,這些傢訓大多從嚴謹的生活態度、勤奮的學習方法、正直的道德操守等方麵著手,對傢族後代産生瞭深遠影響。 明清時期,傢訓的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許多士大夫傢庭都將撰寫傢訓作為一項重要的傢族活動。此時的傢訓,更加注重實用性,將儒傢思想與日常生活相結閤,指導子孫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安身立命。清代學者顔之推的《顔氏傢訓》便是其中一個傑齣的代錶,其對治傢、勸學、人生哲理的精闢論述,穿越韆年,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二、 傢訓的核心價值:道德、智慧與責任的傳承 縱觀曆代傢訓,其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道德修養的基石: 幾乎所有的傢訓都將道德視為立身之本。孝道、仁愛、誠信、忠義、廉恥等傳統美德,是傢訓反復強調的內容。傢訓告誡子孫,無論身處何地,身居何位,都必須以道德為尺,約束言行,方能贏得尊重,實現人生價值。例如,許多傢訓都強調“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將微小的善舉積纍成高尚的品德。 勤奮求學的動力: 在注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社會,傢訓對子孫的學業寄予厚望。它們鼓勵子孫刻苦學習,勤於思考,掌握知識,提升能力,以此實現個人發展,光宗耀祖。傢訓中常常會引用古人的勵誌故事,或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引導子孫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審慎理財的智慧: 勤儉節約,量入為齣,是許多傢訓的重要內容。傢訓告誡子孫要珍惜勞動成果,反對鋪張浪費,提倡量力而行,理性消費。這種理財觀念,不僅有助於傢庭的經濟穩定,更能培養子孫勤勉踏實的品格。 為人處世的準則: 傢訓為子孫提供瞭在社會中行走的基本準則。如何與人交往,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傢訓都給予瞭具體的指導。例如,強調“君子和而不同”,提倡與人為善,但又不失原則。 傢族責任的擔當: 傢訓不僅關注個體的成長,更強調傢族的整體利益和責任。子孫的成功與否,不僅關係到個人,更關係到傢族的榮耀。傢訓鼓勵子孫承擔起傳承傢族事業、光大門楣的責任,將傢族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 三、 傢訓的現代啓示:穿越時空的教育智慧 盡管時代變遷,社會結構發生瞭巨大變化,但中國傳統傢訓中的許多價值和智慧,對於當代的傢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迴歸教育的本質: 當今社會,教育的功利化傾嚮日益嚴重,許多傢長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忽視瞭品德的培養。傢訓提醒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完整的人格,培養健全的心智。品德高尚,遠比分數耀眼;正直善良,比功名利祿更重要。 重視價值觀的引導: 傢訓的核心在於價值觀的傳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思潮湧動,孩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傢長需要積極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辨彆是非,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傢訓中的許多道德原則,如誠信、責任、擔當,對於構建孩子健康的價值觀至關重要。 鼓勵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 許多傢訓都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死記硬背已無法滿足需求。傢訓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精神,正是培養孩子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關鍵。 培養抗壓能力與 Resilience: 傢訓中不乏對人生坎坷的深刻洞察,告誡子孫在順境中不驕傲,在逆境中不氣餒。這種麵對挫摺的韌性,在當今充滿競爭和不確定性的社會中尤為寶貴。傢長應通過榜樣示範和言傳身教,幫助孩子培養強大的心理素質。 重塑傢庭教育的文化根基: 傳統傢訓是中國傢庭教育文化的寶貴遺産。在追求個性化、國際化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我們文化的根基。深入瞭解和學習優秀的傢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人的傢庭觀念和教育方式,找到適閤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傢庭教育模式。 結語 傢訓,是連接過去與現在、血脈與精神的紐帶。它們以樸實而深刻的語言,承載著一代代中國人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與期盼。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重溫和學習這些穿越時空的智慧,不僅是對先賢的敬意,更是對我們自身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通過汲取傢訓中的精髓,我們可以更好地引導下一代,培養齣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優秀人纔,為構建和諧社會、傳承中華文明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