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控制工业化

犯罪控制工业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挪威] 尼尔·克里斯蒂Nils Christie 著,胡菀茹 译
图书标签:
  • 犯罪学
  • 犯罪控制
  • 工业化
  • 惩罚
  • 监狱
  • 社会控制
  • 法律与社会
  • 政治学
  • 犯罪政策
  • 矫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3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60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是全球监禁人数最高的国家,相较之下,欧洲的总体监禁人数要低得多,且近年来俄罗斯的监禁人数有降低的趋势。本书通过对各国监禁人数的比较,指出西方模式的社会面临的财富分配和工作机会全面不平均问题,而犯罪控制产业非常适合处理这两方面的问题,因为该产业不仅提供了盈利和工作机会,而且也会对可能干扰社会过程的人予以控制;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犯罪控制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监禁人数的大幅度增长。这些现象说明了,犯罪控制是一个产业,但其必须要能够保持平衡,并不是说要一个没有正式控制的社会生活,而是应该注意控制的范围。

内容简介

  近二十年来的西方国家,在犯罪学与犯罪控制的策略上,正在日益成为犯罪统计学和管理犯罪学的领地,以此计算出危险族群的分布区域、最易犯罪的时间以及统计哪些释放者再犯的可能性最高,由此使得监狱正在进入仓库化管理的时代。本书的作者从欧洲的观点对于这种犯罪控制的工业时代进行了梳理,也提出了批判,指出在以经济模式看待和控制犯罪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如果社会没有仁慈和宽容,重刑的刑事政策只能把更多的人送到监狱,而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本书是一本系统阐述犯罪学和监狱学前沿理论的著作,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许多知识和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更为可贵的是,本书并没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负与傲慢,而是充满了对数字式控制和工业式管理的反思。

作者简介

  尼尔斯 克里斯蒂,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学学者。

目录

第一章 效率与公正

第二章 上帝的眼睛

2.1 独处

2.2 陌生人

2.3 犯罪不存在的地方

2.4 源源不绝的犯罪供给

第三章 刑罚的地理布局

3.1 痛苦的地图

3.2 欧洲——西欧

3.3 欧洲——中欧和东欧

3.4 美洲——北美洲

3.5 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

3.6 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第四章 监禁人数为什么会这么少?

4.1 山上的聚会

4.2 等待痛苦

4.3 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但也是一段很糟的日子

4.4 政治的认同

4.5 波罗的海诸国的考验

4.6 来自上层的宽容

4.7 处于崩溃边缘的福利国家

4.8 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吗?

第五章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囚犯?

5.1 过剩的人口

5.2 生命的成果

5.3 以毒品控制作为阶级控制

5.4 欧洲要塞,西部

第六章 俄罗斯的情形

6.1 回家的人

6.2 为了劳动的监狱

6.3 存放

6.4 结核病

6.5 对抗的力量

6.6 未来的危险

第七章 美国——趋势的领导者

7.1 爱之深,责之切

7.2 大禁闭

7.3 黑人的数字

7.4 各州的情形

7.5 监狱之州

7.6 犯罪的解释

7.7 刹车不见了

第八章 当做产品的犯罪控制

8.1 监狱的自我介绍

8.2 私营产业的推动

8.3 科技方面的推动

8.4 监狱作为生产单位

8.5 对于乡村发展的激励

8.6 监狱对于全国经济的影响

第九章 相互冲突的价值

9.1 施予痛苦的出售?

9.2 警务的出售?

第十章 决定中的现代性

10.1 4 926位申请者

10.2 瓶颈

10.3 决定痛苦的手册

10.4 净化的司法

10.5 罪犯的合作

10.6 去人格化

第十一章 达到的正义,或是管理的正义?

11.1 村法

11.2 代议法

11.3 独立法律

11.4 无声的革命

11.5 表达情绪的行为

第十二章 现代性与行为控制

12.1 现代性的产物

12.2 魔鬼的衣裳

12.3 成长的限制?

12.4 工业化的谋杀

12.5 医学化的谋杀

12.6 合法化的谋杀

第十三章 当做文化的犯罪控制

13.1 共同核心

13.2 法律属于社会机构中的哪一种类型?

13.3 适当数量的痛苦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城市变迁与社区韧性》的图书简介: --- 《城市变迁与社区韧性: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结构重塑与适应性策略》 图书简介 在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展开,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社会互动模式以及经济地理格局。这种剧变不仅带来了基础设施的飞速扩张和经济活力的集中,同时也对既有的社区结构、社会资本乃至个体福祉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城市变迁与社区韧性》深入探讨了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城市内部的社会景观如何被重塑,以及社区如何在面对快速、常常是颠覆性的变化时,展现出其固有的适应性与恢复能力。 本书的核心在于解析“变迁”与“韧性”之间的复杂张力。城市变迁并非一个均匀或单向的过程;它是一个充满矛盾、机遇与风险的动态系统。从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到全球资本流入导致的住房市场剧烈波动,从大规模移民带来的文化融合到技术进步对传统就业的替代,每一个驱动力都在重塑着社区的物质边界与非物质联系。我们旨在超越对城市问题的简单诊断,转而关注社区如何在其历史脉络、文化遗产和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构建抵御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一部分:城市化驱动力与社会地理的解构 本卷首先对当前城市变迁的主要驱动力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们考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如何催生“全球城市”现象,以及跨国资本如何在地方层面引发“绅士化”(Gentrification)和空间隔离的加剧。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描述这些现象的表象,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如何通过影响土地所有权结构、公共空间的可及性以及社会阶层混合度,从而对社区的社会资本基础产生侵蚀或重塑作用。 我们特别关注了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网络升级、大型能源设施建设)在重塑城市版图中的角色。这些“硬性”干预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社会后果,包括对边缘群体的排斥、原住居民的迁移压力以及对地方认同感的冲击。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城市(如后工业城市、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的案例,本书揭示了权力、资源和空间分配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二部分:社区韧性的多维构建 “韧性”(Resilience)被本书视为一个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而非简单的恢复原状。我们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将社区韧性分解为物质韧性、社会韧性与制度韧性三个维度。 物质韧性:关注城市形态、住房质量和环境可持续性。这不仅包括抵抗自然灾害(如洪水、热浪)的能力,更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长期适应性规划。本书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建筑设计以及对非正式居住模式的合法化和支持策略。 社会韧性:这是韧性的核心。我们深入考察了邻里间的互助网络、社会信任水平以及基于身份的集体行动能力。通过对非正式组织、草根运动和基于信仰的社区团体的案例分析,我们展示了在官方治理体系缺位或失效时,这些“软性”联系如何成为社区应对危机的第一道防线。 制度韧性:本部分探讨了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居民之间权责关系的变化。我们审视了“协同治理”(Co-governance)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设计更具包容性、更少科层化的决策机制,以确保政策制定真正反映基层社区的需求和经验。 第三部分:适应性策略与未来规划的伦理挑战 在理解了变迁的动力和韧性的构成要素后,本书聚焦于前瞻性的适应策略。我们认为,有效的社区适应必须是“嵌入式”和“反思性”的。社区不能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规划干预,而必须是主动的共同创造者。 本书探讨了“社区土地信托”(Community Land Trusts)、“共享经济”在地方层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增强社区的连接性而非加剧隔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规划中的民主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批判了那些表面上包容实则边缘化居民声音的“咨询式”参与。 最后,本书提出了关于城市发展伦理的重要议题。在一个资源分配日益不均的时代,我们必须拷问:我们所追求的“韧性”是以牺牲哪些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其最终目标是否应当是维持精英阶层的稳定,还是确保每一个城市居民的尊严与福祉?《城市变迁与社区韧性》旨在为规划师、社会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未来的人们,提供一个既富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分析工具和伦理指南。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它所透露出的一个关于社会运作的全新视角。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各种各样的机构、技术、政策,如同流水线上的组件,被整合进一个庞大的“犯罪控制”生产体系。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是市场力量在其中扮演了主导角色,还是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这本书是否会揭示这种“工业化”背后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如何被调动的?它会不会探讨这种体系的效率问题?在追求“控制”效率的同时,是否牺牲了其他更重要的社会价值,比如公正、人道,甚至是人本身的尊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系统性的分析,让我们理解这个“工业化”的机器是如何运作的,它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它对我们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犯罪”与“安全”的博弈中,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关系和运作逻辑。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读了,它似乎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深感好奇,却又难以找到清晰理论框架的领域。在社会新闻和大众文化中,“犯罪控制”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我们真正理解它的运作机制吗?尤其是当它开始呈现出某种“工业化”的趋势时,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技术进步驱动下的必然结果,还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体现?我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把钥匙,为我解开许多疑问。我尤其期待作者能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剖析“犯罪控制”是如何从零散的、分散的行动,演变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甚至可能具有经济驱动力的“工业体系”。这其中是否涉及了利益链条的形成?是否有特定群体从中获益?又或者,这种“工业化”只是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挑战而产生的自然演化?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引发深思,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那些被冠以“安全”名义的种种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意味,让我非常感兴趣。我一直觉得,在强调“犯罪”与“惩罚”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控制”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当“控制”被“工业化”时,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的、甚至可能带有盈利性质的运作模式?我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种“工业化”运作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在科技应用、监控技术、私人安保、甚至司法流程中,是否存在着某种“工业化”的烙 یق?这种模式的出现,会不会导致对公民自由的过度侵蚀?会不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犯罪控制工业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体现,并对其潜在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刻的揭示。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反思的视角,让我们不再盲目地接受那些被包装成“必要措施”的“犯罪控制”手段。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感到模糊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社会如何“管理”和“控制”风险,以及这种管理和控制是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的。当“犯罪控制”被赋予“工业化”的标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规模化、系统化和可能存在的商业驱动力。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哪些因素促成了这种“工业化”的形成?是日益增长的犯罪率,还是技术进步提供的可能性,亦或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推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关于“犯罪控制工业化”的详尽解读,解释它在运作过程中是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如何建立起一套自我运行的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应对犯罪,又会在哪些方面对社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更深入的洞察,让我们跳出日常的碎片化信息,去理解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社会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效率”和“规模化”的趋势,而将其应用到“犯罪控制”这个领域,无疑具有一种颠覆性的思考。我的好奇心在于,如果“犯罪控制”真的被“工业化”了,那么它是否会遵循工业生产的普遍规律?例如,它是否会追求标准化、模块化、并且不断优化生产流程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犯罪控制工业化”在技术、管理、甚至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业化”特征?它会如何定义“产品”和“服务”?“犯罪”在这里是被视为“原料”还是“产品”?“安全”又是什么样的“成品”?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个关于“犯罪控制工业化”的完整图景,让我们看到这种趋势是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并引发我们对“工业化”思维在非传统领域应用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当它涉及到人权和自由的时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