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概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中国法制史概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一凡 编
图书标签:
  • 法制史
  • 中国法制史
  • 法律史
  • 中国历史
  • 社会科学
  • 法学
  • 教材
  • 研究生教材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334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67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法制史概要》是供法学和法硕研究生学习中国法制史课程使用的教科书。全书9章,第1至3章分别就如何科学地认识中国法制史、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国古代法律形式及法律体系进行了阐述,第4至8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行政、刑事、经济、民事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第9章阐述了中国近代的法制改革。本教材采取法制通史与部门法史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力求准确和比较全面地阐述中国法制发展史,为读者提供较为丰富的法律史知识。

作者简介

杨一凡 1944年4月生,陕西富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已出版独著、合著和主编的科研成果40余种。主要著作有《明初重典考》《明大诰研究》《洪武法律典籍考证》《明代法制考》等。主编有《中国法制史考证》(15册)、《中国法制史考证续编》(12册)及十多部大型古代法律艾献整理成果。近年来,其学术成果获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

目录

第一章 科学地认识中国法制史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法制史
一 为学习和研究现代法学提供深厚的知识基础
二 为当代法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三 有助于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 礼法结合,德主刑辅
二 以民为本,抑强扶弱
三 家族主义,家国一体
四 天下本位,义务互负
五 追求和谐,注重调解
第三节 科学地认识中国法制史
一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二 客观地阐述古代法律的功能和法制发展的规律
三 实事求是地评析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四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第二章 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基本进程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西周法律制度
一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
二 夏、商、西周法律制度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法制变革
一 儒、法、墨、道各家的法律思想
二 春秋战国时期重大法制改革事件
第三节 秦汉至隋唐法律制度的演进
一 秦朝的法律制度及其经验教训
二 汉代的法制变革
三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制的演进
五 隋唐时期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四节 唐以后法律制度的发展
一 两宋法律制度的发展
二 元代法律制度的发展
三 明清法律制度的发展
思考题
第三章 中国古代法律形式和法律体系
第一节 历代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概述
一各代法律形式和法律体系简述
二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征和法律形式演变的规律
第二节 律的功能、法律地位及编纂体例的变化
一 秦汉时期:律是表述诸法的国家主干法律
二 魏晋至唐宋时期:律典作为刑法典与令典并重
三 明清时期:律是《会典》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的“常经”之法
第三节 令典、会典的沿革
一 令典
二 会典
第四节 君主诏令和格、式、敕、制书等的编纂
一 诏令、单行令
二 格
三 式
四 编敕
五 制书
第五节 例的法律形式及功能的演变
一 例的法律形式
二 例的形成、发展和法律地位的变迁
第六节 地方立法及其载体
一 地方立法概况
二 地方立法的沿革及法律载体
……
第四章 行政法律制度
第五章 刑事法律制度
第六章 经济法律制度
第七章 民事法律制度
第八章 司法制度
第九章 中国近代的法制变革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近代世界政治思想史的学术专著的详细简介,该书旨在对自启蒙运动至冷战结束期间西方乃至全球政治思想的核心议题、关键人物及其演变脉络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与批判性分析。 --- 书名: 《现代性困境与政治哲学的重塑:从洛克到哈耶克的思想史考察》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资深学者姓名,例如:王景山 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权威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如果定位为国际合作版)] 定价与开本: [此处可填入相关信息,例如:定价 128.00 元,16开精装]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传统政治哲学流派的简单罗列,而是以“现代性”(Modernity)作为核心的贯穿性线索,探讨在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科学理性主义高歌猛进的背景下,西方政治思想如何回应权力、自由、正义与秩序的根本性挑战。全书分为四个宏大的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揭示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继承性。 第一部分:自由的奠基与启蒙的遗产(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 本部分聚焦于“契约论”的巅峰及其对现代国家形态的塑造。重点分析了霍布斯对绝对主权逻辑的冷酷构建,及其如何为后世对国家权力的警惕埋下伏笔。随后,深入剖析洛克的权利(Rights)理论,特别是其对个人财产、有限政府以及自然法的论述,如何成为自由主义政治学的基石。 本章尤为重视对启蒙运动思想的细致辨析。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对“公意”(General Will)的阐释,被置于与洛克个人主义自由观的鲜明对比之下。作者认为,卢梭对主权一体性的强调,既是民主思想的先声,也孕育了未来集体主义的潜在风险。此外,本书还涵盖了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精妙设计,以及康德在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交叉地带对普遍和平的追求,展现了启蒙理性试图构建普适性道德与政治框架的宏大叙事。 第二部分:革命的冲击与意识形态的爆发(19世纪) 十九世纪是政治理念从书斋走向街垒的时代,本部分着重分析工业革命、民族主义兴起与社会不平等加剧对传统政治秩序的颠覆。 自由主义的内部分化: 本章详细对比了功利主义(边沁与密尔)如何试图以效益最大化来衡量和修正古典自由主义的绝对性,以及密尔在《论自由》中对个性(Individuality)的辩护,如何成为对多数人暴政的最后一道防线。 激进思想的崛起与对立: 本部分以较大篇幅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后果。作者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标签,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对异化(Alienation)、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的哲学洞察,并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在解释现代社会复杂性时的局限性。同时,本书也梳理了早期社会主义流派(如空想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思潮对既有国家权力的彻底拒绝。 保守主义的反思: 本章对伯克等人的保守主义思想进行了细致考察,探讨他们如何从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激进变革的恐惧中,为现代政治的连续性提供理论支撑,并强调社会有机体而非机械论的视角。 第三部分:权力的重构与新的危机(20世纪初期至两次世界大战) 进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大规模战争、极权主义的兴起、大众民主的实现,使得“自由”与“权力”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国家权力的集中与理论辩护: 本章分析了国家在社会福利、经济干预方面的角色变化,以及像杜威这样的实用主义思想家如何试图在民主实践中调和效率与参与的矛盾。 极权主义的哲学根源批判: 本书深入剖析了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重点考察了尼采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如何被误用,以及海德格尔等思想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哲学立场与政治选择之间的复杂关系。 批判理论的萌芽: 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思想,特别是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理性“辩证法”的反思,被视为对西方政治文化自信心的一次深刻质疑,为后续对技术统治的反思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冷战的张力与当代政治哲学的重塑(20世纪下半叶) 冷战的对峙格局使得政治思想进入了一个高度分化与对话的时期。本书将此阶段视为对既有自由主义的“再检查”与“再确立”过程。 正义理论的回归: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论》被视为战后政治哲学的里程碑。作者详尽分析了“无知之幕”与“差异原则”的构建逻辑,并将其与哈耶克(F.A. Hayek)对自发秩序和自由市场的强力辩护进行深度对话。这种“程序正义”与“市场自由”的紧张关系,构成了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议题。 社群主义与多元文化的挑战: 本章探讨了桑德尔、麦金太尔等社群主义者对罗尔斯抽象个体观的批评,强调历史、共同体和德性(Virtue)在政治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同时,对女性主义政治思想(如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观)和后殖民理论的引入,展示了政治哲学的边界如何被拓宽,以应对身份政治的复杂性。 自由的最终辩护: 最终,本书对波普尔和哈耶克晚期思想中的“开放社会”概念进行了总结,视之为对所有封闭系统(无论是集权主义还是僵化的教条主义)的哲学抵抗,倡导一种基于批判性理性与持续性自我修正的政治秩序。 结语:现代性未竟的事业 本书的结论强调,尽管历经数百年争论,现代政治哲学仍处于一个“未完成的项目”之中。技术进步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挑战,以及持续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启蒙遗产的同时,警惕其潜在的工具理性陷阱,不断地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内涵进行审慎的哲学重建。 --- 本书特点: 1. 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并重: 强调思想在继承中实现飞跃,而非简单的因果链条。 2. 跨越学科的整合: 充分融合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部分伦理学视角。 3. 批判性导向: 不仅介绍理论家的主张,更侧重于对其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内在逻辑矛盾的揭示。 4. 文献的扎实性: 依赖一手原始文本的精读与多版本译本的对照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和商业伦理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并认为这与法律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例如,在探讨秦汉时期的法律时,书中自然会提及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以及对盗窃、欺诈等经济犯罪的严惩。但是,如果能更深入地挖掘,比如分析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他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规避法律风险,又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或者说,在商品经济萌芽和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是如何起到助推作用,又在哪些方面成为了阻碍。再比如,在论述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和对外贸易的法律规定时,书中可能已经概述了相关条文,但我更想了解的是,在这些法律框架下,走私贸易如何盛行,以及这些地下经济活动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法律执行产生了怎样的复杂影响。总而言之,我渴望看到法律与经济活动之间那种动态的、相互塑造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法律条文本身。

评分

这本书在梳理中国法制史的各个朝代演变时,逻辑清晰,脉络分明,这一点我非常赞赏。它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整体框架的良好起点。然而,我个人对古代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潮在中国法律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抱有特别的关注。书中在解释某些法律原则时,可能会提及儒家思想的某些影响,但如果能更系统地探讨,比如法家思想在强调君权和秩序方面的直接作用,道家思想对于“无为而治”理念下法律适用的某种反思,甚至佛教传入后对刑罚观念和生命伦理可能带来的细微变化,并将其与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制度设计联系起来,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中国法制史的理解。我想知道,当政治家、法官、甚至普通百姓在面对法律时,他们脑海中那些深层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判断,是如何影响着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日常生活感兴趣的读者,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那就是它更侧重于“宏大叙事”下的法律制度,比如国家的权力结构、法律的制定和废止、重要的法律典籍等。但对于法律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他们的婚丧嫁娶、邻里关系、甚至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这方面的细节描绘则相对较少。例如,关于古代的家庭法,书中可能会介绍相关的律令条文,但我更想知道,在古代社会,一个家庭内部的父权、夫权是如何通过法律得到保障的,以及在实践中,妇女或子女在遭遇不公时,是否有可行的法律途径来寻求救济,即便这些途径很有限。再比如,在描写乡村社会时,除了官府的律令,地方的习惯法、宗族规约又是如何与国家法律并行运作,甚至在某些时候起到更直接的约束作用,这些都构成了我希望在阅读中获得的更具象、更生活化的法律图景。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实践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一些具体的案件和判例中,往往能窥见当时社会最真实的一面。这本书虽然作为“概要”提供了宏观的视角,但对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标志性案件,比如“窦娥冤”背后的冤案平反机制,或者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官的“和稀泥”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基层社会矛盾,似乎并没有进行案例式的深入剖析。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陈述,更是这些条文如何在活生生的人间被运用、被扭曲、或者被坚持。当代的法学研究越来越强调“法律的社会解释”,即法律文本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不断被生成和理解的。这本书在法律文本的解释上做了很多工作,但如果能穿插更多具体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司法操作,来展现法律的生命力,甚至其局限性,那将更加引人入胜。我想知道,在那些没有被载入史册的无数个小小的审判庭里,法律是如何与人性的善恶、权力的运作、以及世俗的观念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中国法制史概要”,但我拿到手翻看后,发现它在历史的脉络梳理上,更侧重于法律条文的演变和制度的形成,对于当时社会风俗、经济形态如何影响甚至驱动这些法律变迁的论述,似乎着墨不多。举例来说,关于唐朝的《唐律疏议》,书中详尽地解读了其条文内容、立法精神以及在当时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这无疑是扎实的。但如果能更深入地探讨,比如了解当时的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特别是市坊制度的兴衰,以及士庶、男女在社会结构中的具体地位,对于理解律令中的某些条文,如奴婢制度、婚姻家庭法、财产继承法等的制定背景和执行力度,会提供一个更生动的维度。换句话说,这本书像是解剖了一具精密的法律骨骼,但对于这具骨骼承载的血肉和灵魂,以及它们是如何跳动、呼吸、乃至生老病死的,我感觉可以有更多的补充。期待未来能在其他地方找到对这些社会土壤的细致描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