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知识丛书:宪法发展简史

宪法知识丛书:宪法发展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定仁,傅思明 著,许崇德 编
图书标签:
  • 宪法
  • 法律
  • 历史
  • 政治
  • 中国宪法
  • 宪法发展
  • 法学
  • 政治学
  • 教材
  • 普及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36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49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宪法知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宪法知识丛书:宪法发展简史》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外主要国家宪法的制定和发展历程。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宪法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宪法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历程。在形式上,《宪法知识丛书:宪法发展简史》采用了历史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尊重史实、客观评论。《宪法知识丛书:宪法发展简史》全书重点梳理中国宪法的历史演变,又全景式地描述外国宪法的产生于发展历程,深入浅出,适合作为本科生宪法学习的参考书和全民普法读本。

作者简介

  魏定仁,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1982年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专家组成员,1979年选举法修改专家组成员,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专家组成员。研究方向:宪法学。合著:《宪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2002年第2版),《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11年第2版);主编:《宪法学》(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005年第2版)。
  
  傅思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现为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宪法学。主编:《比较宪法与行政法》(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教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宪法学》(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教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参编:《宪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目录

序言
一、导论
(一)“宪法”一词的起源
(二)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思想理论条件
(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近代宪法
2.现代宪法
3.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四)宪法的一般发展趋势
1.公民民主自由权利的扩大
2.重视基本人权的保障
3.强化行政权力
4.强化宪法监督与司法审查
5.重视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6.相对主权和区域联合
7.和平与发展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
(一)英国宪法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宪法性法律
2.英国宪法产生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宪法性法律
3.英国20世纪制定的宪法性法律
4.英国历史上形成的宪法惯例
5.英国宪法的特点
(二)美国宪法
1.各州宪法的诞生
2.美国独立和《邦联条例》
3.1787年美国宪法
4.美国宪法的修正
(三)法国宪法
1.《人权宣言》
2.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宪法
3.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至第三共和国建立期间(1794-1875)的宪法
4.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
5.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
6.1958年宪法的修订与完善
(四)德国宪法
1.德国统一前的立宪活动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3.1919年《魏玛宪法》
4.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
(五)日本宪法
1.日本明治宪法
2.《日本国宪法》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
(一)苏联宪法
1.苏俄宪法
2.苏联宪法
(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宪法

四、旧中国的宪法
(一)中国近代宪法的产生
(二)清朝末年的宪法
1.《钦定宪法大纲》
2.《重大信条十九条》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孙中山的宪法思想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
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2.《中华民国约法》
3.《中华民国宪法》
(五)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宪法
1.《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2.《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3.《中华民国宪法》
(六)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精彩书摘

  《宪法知识丛书:宪法发展简史》:
  4.强化宪法监督与司法审查
  随着行政权或国家管理权范围的扩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制度将在各国普遍建立。由于科学技术、国际交往、经济和民主的发展,现代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思想、利益以至传统都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管理任务的增多、行政权范围的扩大和权限的加强,同时也就意味着行政权侵犯公民权利、侵犯其他国家机构的权力和滥用权力的可能性的同步增长。因此,一方面各国都普遍仿照美国或德国的模式建立了宪法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各国议会都加强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
  资本主义国家十分重视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如规定宪法的最高法地位,建立法律规范审查监督体系,严格设定宪法修改程序,明确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维护、遵守宪法中的责任等保障手段。其中,设立专门的宪法实施监督保障机构是一个普遍趋势,美国1803年创立的由法院审查违宪案件的制度即司法审查制度。奥地利于1920年最早设立宪法法院,随后也有许多国家仿效。目前世界上已有三四十个国家设有宪法法院。宪法委员会是法国在1946年第四共和国宪法中才创立的,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制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颁布宪法的国家,如已独立的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国家,一般都有设立宪法法院或赋予最高法院以司法审查权的宪法条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战争破坏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在重建时均侧重于承认英国式政府体制的合理性,重新确认议会制的模式和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的东欧国家有着集权主义的传统,虽然主要采取总统制的政府形式,但无疑会随着政府活动的增多而加强议会的监督权,如波兰1997年新宪法削弱了总统的权力,总统不再有对预算的否决权,对外交、国防和内务等关键部门的组成也失去了发言权,而议会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只要得到下院3/5的票数就能推翻总统对法案的否决,而非过去的2/3的票数。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多数规定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保障宪法实施,但也有设立专门机关保障宪法实施的。南斯拉夫就采用了宪法法院的模式。总之,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由什么样的机关保障宪法实施,各国不断完善宪法保障制度的趋势正在发展着。
  5.重视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再生性利用成为世界性课题,对主权国家及其宪法的限制日渐增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可持续性的发展成为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一个世界性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随着自然生态、水源、土地和环境因人类活动而发生的不可逆的破坏日益严重,仅靠道德力量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借助法律的强制力,其中包括宪法的强制力。如德国在1994年通过了一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基于对后代子孙的责任,国家在宪法秩序的范围内,通过立法手段并依照法律、通过行政权和司法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第20甲条)”,该条款作为一条“宪法原则”而生效①。可以预见,这将是各国宪法的又一发展趋势。
  ……
宪法知识丛书:宪法发展简史 (注:以下内容为一部独立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涵盖法律、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维度,力求内容充实且具有专业性,同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 宪法知识丛书:[拟定副标题,例如:现代宪政的千年回响] 【本书定位与核心价值】 本书并非对既有国家宪法文本的机械罗列或纯粹的法条解释,而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地理志。它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旨在追溯“宪法”这一核心政治理念和制度形态,如何从古代的碎片化权力制约萌芽,跨越漫长的中世纪停滞期,最终在近代欧洲的政治风暴中浴火重生,并扩散至全球,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宪法的发展置于全球政治经济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它深入剖析了技术革命、宗教改革、商业扩张以及民族国家的兴起,如何为现代宪政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动力和制度需求。 【第一部分:前夜的低语——宪政理念的远古回响】 本部分着眼于现代宪法概念形成之前的权力限制实践,探讨其思想与制度的“胚胎期”。 第一章:权力制约的早期形态 城邦的智慧与局限: 考察古希腊雅典民主制度中“多数人的统治”与“少数人的权利保护”之间的张力,分析其对“法律至上”原则的早期实践,但同时也批判其排他性与易变性。 罗马法的遗产与衰落: 深入解析《十二铜表法》作为成文法约束公权力的意义,以及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私法和公法的影响。重点论述罗马共和国元老院的“习惯法”在制衡行政权力(如保民官权力)方面的复杂运作。 第二章:中世纪的碎片化权力格局 封建契约与义务关系: 分析封建制度下,领主与附庸之间基于土地和效忠建立的相互制约关系,强调这种关系更多是私法性质的契约,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性文件。 教会的制衡作用: 考察教会在中世纪对世俗王权的制约,特别是“双剑论”与格里高利改革对权力分配的深远影响。 《大宪章》(Magna Carta)的里程碑意义: 对1215年的《大宪章》进行细致的文本与背景分析。本书强调,尽管它最初是贵族与国王之间的特定协议,但“无代表,不纳税”和“自由人不得非法监禁”的条款,构成了限制王权、保障基本自由的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文载体。 【第二部分:革命的熔炉——现代宪法的诞生与冲突】 本部分聚焦于17世纪至19世纪的革命浪潮,这是宪法从历史碎片走向国家蓝图的关键时期。 第三章:英国的渐进式演变 议会主权的崛起: 详细梳理英国内战、光荣革命以及《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 1689)如何确立议会对王权的最终胜利。本书探讨了“不成文宪法”的特点、灵活性以及其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适应性。 “内阁制”的非正式宪法化: 分析内阁制度和责任内阁制是如何在实践中,通过内阁对议会的依赖性而自然形成的,成为权力制约的有效机制。 第四章:启蒙的理性与美国的实验 洛克、孟德斯鸠与天赋人权: 梳理启蒙思想家关于社会契约、自然权利和三权分立的思想脉络,阐明这些理论如何直接为美国革命提供了哲学武器。 制宪会议的妥协艺术: 深入分析《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的起草过程,重点剖析大妥协(如邦联代表权、奴隶制问题),并详细阐述“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和“分权”(Separation of Powers)的精妙设计,以及联邦制如何解决大国治理的难题。 权利法案的添加与意义: 探讨最初宪法文本中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不足,以及前十条修正案(Bill of Rights)如何巩固了公民自由。 第五章:法国的激进转型与反复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 分析法国大革命宣言的普世性主张及其对后续欧洲宪政的影响。 从帝国到共和: 考察法国历史上宪法频繁更迭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社会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对立以及中央集权传统对宪政稳定的挑战。 【第三部分:全球的扩散与本土化的转型】 本部分将视角扩展至非西方世界,探讨宪法原则如何与不同文化、政治传统相遇、融合或产生冲突。 第六章:欧洲大陆的模仿与改造 1848年革命浪潮: 分析德意志邦联和意大利各邦国试图建立立宪君主制的尝试,以及这些尝试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君主权力的顽固抵抗与民族主义的失焦)。 魏玛共和国的悲剧: 对20世纪初的宪法实验进行深刻反思,探讨比例代表制、紧急状态条款等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如何为极权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制度漏洞。 第七章:殖民地遗产与宪法移植 拉美国家的早期实践: 考察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体系瓦解后,拉美国家如何迅速引入三权分立的模式,以及“考迪罗主义”(Caudillismo)如何使宪法沦为形式,权力集中于军事强人手中。 亚洲的觉醒: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后《大日本帝国宪法》作为“恩赐宪法”的特征,其对君主权力的神圣化处理,与西方“人民主权”理念的根本区别。 【第四部分:20世纪的挑战与现代宪政的深化】 本部分关注两次世界大战后,宪法如何应对集体主义、福利国家和全球化的新挑战。 第八章:福利国家的宪法重塑 社会权利的纳入: 探讨宪法从侧重“消极自由”(免受国家干预)向保障“积极权利”(如教育权、健康权、工作权)的演变,分析其对国家财政和行政效率提出的新要求。 违宪审查制度的成熟: 重点比较美国式的司法审查(如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与欧洲大陆式的宪法法院(如奥地利、德国模式)的区别,分析它们在保障人权和维护宪法权威中的不同侧重。 第九章:去殖民化浪潮中的宪法选择 非洲的“制度选择的困境”: 分析许多新兴非洲国家在独立之初,如何在西方宪政模式、苏式一党制和传统部族权力结构之间艰难抉择,以及频繁的政变如何打断了宪政进程。 印度的成功与复杂性: 考察印度如何在庞大的人口基数、深刻的宗教与种姓差异下,成功维持了世界上最长的民主宪政实践,分析其宪法在处理少数民族权利和国家统一方面的巧妙安排。 【结语:未来的宪法图景】 本书最后部分将展望全球化、数字技术和气候变化对未来宪法理论和实践提出的新挑战,例如:跨国机构的权力界限、数据主权与个人隐私的宪法保护、以及生态权利的宪法化趋势。本书旨在提醒读者,宪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人类在追求公正、秩序与自由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反思、修正和再创造的动态过程。 【适合读者】 法律专业学生、政治学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以及任何对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公民权利起源与演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国家的法律体系都有一种敬畏感,但同时也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直到翻开《宪法发展简史》,我才真正意识到,宪法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宪法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让我看到了它是如何从最初的对绝对权力的限制,逐渐发展成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确立国家治理原则的根本大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的细致描绘,它让我明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并非是孤立的法律行为,而是深受当时社会思潮、经济状况、政治格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书中通过对一些经典宪法文献和重要历史事件的解读,展现了人类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等理想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同时,我也看到了宪法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这让我对全球范围内的政治文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宪法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更是凝聚社会共识、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们对国家制度进行思考的启蒙之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让我看到了“规则”是如何塑造一个社会的。我一直以为,法律就是法律,是冰冷的条文。但《宪法发展简史》却让我明白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追求。它不仅仅是关于权力分配和制约的工具,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公正、有序、能够保障个体尊严的社会的蓝图。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宪法文本的解读,让我看到,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人们是如何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来寻找最能体现人民意愿、最能维护社会稳定的治理模式。从最初的对君权的限制,到后来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再到现代社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比如“人民主权”、“法治”、“人权”等,它 not only explain the meaning,but also trace their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这让我觉得,这些抽象的概念,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真实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的。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一个国家的宪法如此重要,它不仅是国家机器运转的“操作系统”,更是全体国民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权利保障书”。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国家运行的底层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一直以来,“宪法”这两个字对我来说,都像是遥不可及的法律条文,晦涩难懂,似乎只属于专家和官员。然而,这套“宪法知识丛书”的封面设计就显得格外亲切,特别是《宪法发展简史》这一册,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这个概念的距离。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根基,就如同了解一个人为何会成为他现在的样子,必须追溯他的过去,他的成长经历。这本书,正是扮演了这个角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将宪法的诞生、演变、甚至是曲折的历程娓娓道来。我开始理解,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权利,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斗争、妥协与智慧的沉淀。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宪法精神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自由、平等、公正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也让我认识到,宪法并非一成不变的神圣典籍,而是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自我完善的活的生命体。这种历史的视角,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脉搏。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我能够更早地接触到这样深入浅出的知识,我对社会、对国家,或许会有更深刻、更成熟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宪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认识我们所处世界的书。

评分

读完《宪法发展简史》,我最大的感受是,了解宪法,就是了解我们作为公民的身份和权利的边界。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被告知应该做什么,但却很少思考,我们为什么可以做某些事,以及我们的权利是如何被保障的。这本书就好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让我看到了宪法是如何从一句句朴素的宣言,一步步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关于公民权利、政府权力、国家机构的规范。它没有使用过于艰涩的法律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法律概念展现在我面前。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权利,在历史上却是经过了无数次的争取和妥协才得以确立。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对不同国家在宪法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宪法解释权、修宪程序等方面的内容,让我意识到,宪法并非不可触碰的神谕,而是在法律框架下,经过规范程序才能被修改和完善的活的契约。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让我明白,了解并捍卫自己的权利,是维护社会公正和良性运转的重要一环。

评分

我一直对政治哲学和历史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而《宪法发展简史》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法律条文演变的书,更像是一部描绘人类文明在制度建设上不断探索与前进的史诗。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政治斗争、经济发展等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宪法的形态。从早期的权利宣言,到近代民主宪政的建立,再到现代社会对人权保障的不断深化,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与现实的挑战。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巧妙地将一些重要的政治哲学理念融入其中,比如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法治精神等等。这些理念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宪法条文的变迁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让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清晰、更具象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国家宪法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制度的多样性与普适性的辩证关系,也让我思考,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如何结合自身国情,探索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宪法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更完善治理模式的缩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革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