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阳借翁同龢这位两朝帝师、政坛枢纽六十年政坛浮沉为主线,以丰富史料,揭秘罕为人知的宫廷内幕、官场定律,全面还原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历史真相!《高阳历史小说系列:翁同龢(套装上下册)》为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作品集中的一本。在晚清政坛上,“两代帝师”翁同龢是一身牵动全局的关键人物,硕德清望,士林所宗。甲午之后,继以戊戍政变,翁同龢居于枢纽地位,而以志大才疏,且不免意气,致为李鸿章、刚毅、荣禄等人排陷闲废。临终口占“六十年中事,凄凉到盖棺。”何以致此,本部历史小说高阳先生就将为我们做出详尽的解答与深刻的分析。
作者简介
高阳,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本名许晏骈,出身于浙江钱塘望族。一生著作有九十余部,并以《李娃》、《慈禧全传》、《胡雪岩》、《乾隆韵事》等著作确定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其作品畅销几十年,雅俗共赏,读者遍布华人世界,故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01 天子门生
02 门生天子
03 朴园路线
04 再为帝师
05 依违南北之间
06 朝局的大翻覆
07 常熟门下
08 渤海换了昆明湖
09 “盍簪喧枥马”
10 主战复迫战
下册
11 黄海熸师
12 求和终得和
13 回纥马与督亢图
14 穷极思变
15 “独坐看雨”
16 戊戌政变
17 山中岁月
附录 十疑康有为诗并注
精彩书摘
由拔贡而状元《离骚》:“准庚寅吾以降。”苏州府的唐寅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因取此语,刻为闲章;同府同一年生的还有文征明。后三百六十年,清宣宗道光十年庚寅,苏州府又降生了两位犹如唐寅与文征明齐名的士林魁首,一个是潘祖荫,一个是翁同龢。
翁同龢籍隶苏州府治以北九十里的常熟。翁家在常熟是大族,但先世除了康熙十五年丙辰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翁叔元以外,没有出过什么烜赫的人物,直到道光后,方始兴旺。
翁家之盛,始于翁心存。心存之父名咸封,官至海州学正,生两子,次子心存字二铭,号邃庵,生于乾隆五十六年,道光二年三十二岁,成进士,人翰林。翰林院庶吉士,常例教习三年,复经考试,以等第高下,分别任用,称为“散馆”,名列前茅者,二甲授职编修,三甲授职检讨,称为“留馆”,其次用为部员,再次用为知县。庶吉士散馆时,绝大多数希望留馆;翁心存不但留馆,而且散馆由三年缩短为一年,因为宣宗即位,例开恩科,道光元年辛巳恩科乡试I则二年壬午恩科会试。子午卯酉之年正科乡试,辰戌丑未之年正科会试;道光三年癸未舂闱,“胨常馆”无法容纳两科的庶吉士,所以翁心存得以提前散馆。
翁心存的宦途非常顺利,一年散馆,又一年“开坊”,擢为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又一年充福建乡试正考官,提督广东学政,时为道光五年。
学政俗称“学台”,例得专折奏事,与督抚平礼相见。三年差满回京,奉旨在上书房行走,为惠郡王的业师。惠郡王名绵愉,宣宗胞弟,行五;咸丰年间为亲贵首脑,内廷外朝皆尊称之为“老五太爷”。翁心存晚年蹉跌而能复起,未始非由于有此一重渊源。
翁同龢即生于其父当上书房翰林时。翁心存共生四子,长子同书,字祖庚,号药房,道光二十年庶吉士,跟他父亲一样,也是一年散馆,授职编修;其时早翁同书一科的曾国藩,因是三甲出身,在当检讨。
后来李鸿章尊称科名、功名皆是晚辈的翁同龢为“丈”,即由曾国藩与翁同书的关系而来,老师的同寅为长辈,则此长辈之弟亦为长辈;李鸿章所以如此谦下,作用是要突出他继承曾国藩的形象。
翁心存的次子名音保,早殇;三子名同爵,出嗣堂叔;幼子即翁同龢,字叔平,号瓶生,亦号瓶庐,晚年自署松禅。他的祖父是学官,父亲又是上书房的师傅,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书自然读得极好。十三岁时作试帖诗,题目是“元夕张宴夺昆仑关”,咏狄青的故事,有“第一回圆月,奇功第一人”之句,传诵一时。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翁同龢二十岁,成为拔贡——出类拔萃的生员(秀才),称为拔贡,定制逢酉年由学政在“科考”后选拔,共试两场,即日交卷,第一场试四书文两篇,经文一篇;第二场试论一篇,策一道,判一条,五言八韵诗一首。较之乡会试仅试四书文、五经文及试帖诗,更为繁重;而且除文字以外,兼重书法,此又与殿试无异。
因此,在昔科举时代,常以“名贵”二字来形容拔贡。又有人说,拔贡之名贵,是因为三年出一个状元,十二年才出一个拔贡。此虽为戏言,但有不通的翰林,而拔贡则必是真才实学,这是毫无例外的事实。
定制:拔贡为正途出身。进京复试考列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县任用。但翰林院毕竟是储才之地,所以除非年龄太长,急于出仕,否则仍会赴秋闱。翁同龢趁进京复试之便,参加北闱乡试,轻而易举地成了举人。
这一科顺天乡试的考官是工部尚书王广荫、户部尚书孙瑞珍、工部右侍郎宗室灵桂。孙瑞珍之子孙毓汶、灵桂的女婿荣禄,后来与翁同龢的关系极其密切,却都交谊不终。先谈孙毓汶与翁同龢同榜的故事。
孙毓汶是山东济宁人,咸丰年间,为北方士族第一家。他的祖父玉庭官至体仁阁大学士t玉庭有一孙毓淮,是毓汶的堂兄,道光二十四的状元。咸丰六年丙辰,翁同龢、孙毓汶会试中式后,孙家希望孙毓汶夺魁,造成兄弟状元的佳话,因而有一段关于孙瑞珍计陷翁同龢的轶闻。
据高拜石在《古春风楼笔记》中说:“殿试前夕,赴试贡士,住家离殿廷稍远的,每多借宿朝门附近亲友家,以便第二天清早进入隆家门。那时孙家第宅是在皇城附近,翁家比较远些。当晚,孙家以通家之谊,延翁同龢到家里夜饭,孙瑞珍以父执世谊,殷勤款待,频频劝酒,絮絮畅谈,宾主非常欢洽。席散之后,孙尚书又邀翁同龢到他书斋里,把殿试一切规例,不厌其详地一一指点,直到深夜,翁同龢已有倦意,加以不胜酒力,两眼微涩,孙尚书始促其就寝。毓汶早于散席之前就寝了。”可想而知的,到得第二天金殿对策,翁同龢的精神决不如孙毓汶;但翁同龢毕竟还是夺魁了。据高拜石记,正当翁同龢精力不济时,“猛记起他父亲给他的老山人参两枝,藏在卷袋里,因找了出来,折下半枝,含入口中略加咀嚼,果觉津液流贯,神志奋发,振笔直书,一气到底,如时缴卷。”这段故事的真伪,以及人参是否有那样的功效,都是疑问,但翁同龢的日记中,从未提过孙瑞珍,则是事实。
金殿胪唱后,翁同龢以一甲第一名授职修撰;孙毓汶以第二名授职编修。这一榜后来成显宦者,还有浙江归安沈秉成、宗室延煦、湖南茶陵谭钟麟、浙江仁和夏同善、宗室霍穆欢、陕西长安薛允升、镶黄旗满洲乌拉喜崇阿等。
……
前言/序言
《甲午风云:晚清重臣翁同龢的政治人生》 卷一:帝师的拂晓 光绪五年(1879年),紫禁城内,年轻的光绪皇帝在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严苛的目光下,正式拜师。他的老师,是一位温文尔雅、学识渊博的翰林院编修——翁同龢。这位来自江苏常熟的才子,以其出众的才华和端正的人品,赢得了朝野的赞誉,也因此踏上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与关键的舞台。 翁同龢的一生,恰似晚清数十年风云变幻的缩影。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咸丰年间,他一举中举,光绪初年更是以探花及第,步入仕途。从一名普通的翰林学士,到备受皇帝倚重的老师,再到位极人臣的军机大臣、大学士,翁同龢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翁同龢的早年经历。他如何在科举的独木桥上脱颖而出?他初入官场,是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他对为官之道有着怎样的理解?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他如何平衡帝师的责任与臣子的本分?他对皇帝的性情、学问有着怎样的培养和影响?这些早年的经历,不仅塑造了翁同龢的政治品格,也为他日后在权力核心的纵横捭阖打下了基础。 本书将细致描绘翁同龢在清流士大夫群体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他提携后进,反对腐败,倡导改革,在那个积弊丛生的时代,他如同一股清流,试图涤荡官场的污浊。他与丁宝桢、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名臣之间,有着怎样的交往与合作?他在处理地方官场的腐败问题上,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此外,本书还将聚焦翁同龢与慈禧太后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权力关系。作为帝师,他深受光绪皇帝的信任,但他也深知身处慈禧的绝对权威之下,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为光绪皇帝争取更多的施政空间,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他如何与这位晚清实际的统治者周旋?他的哪些决策受到了慈禧的影响,又有哪些是顶住了压力做出的? 卷二:风雨飘摇中的舵手 随着甲午海战的惨败,大清王朝的国运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翁同龢肩负起重任,身处权力中枢,试图力挽狂澜。然而,时代洪流裹挟着个人命运,即便是再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也难逃历史的巨浪。 本书将深入分析翁同龢在甲午战后的角色。作为军机大臣,他如何参与到战后的善后事宜中?他对《马关条约》的签订持何种态度?他是否曾有过力主开战的意愿?又是哪些因素让他最终走向了妥协?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又有着怎样的认识与规划? 本书将重点探讨翁同龢在戊戌变法中的关键地位。作为变法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他为何最终未能与光绪皇帝一道坚持到底?在“百日维新”期间,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积极的推动者,还是审慎的观察者?当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翁同龢又是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他的哪些言行成为了政变后他被“开缺,永不叙用”的直接导火索? 本书还将细致描绘翁同龢在被罢官之后的晚年生活。他虽然失去了权势,但他的思想和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他在狱中受到了怎样的对待?他如何度过那段被剥夺政治生命的日子?他是否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有过反思?他对晚清政局的变化,又有着怎样的观察和评论? 本书将通过梳理翁同龢的政治生涯,展现其作为一位封建官僚的复杂性。他既有正直、清廉的一面,也难免受到时代局限和个人性格的影响。他究竟是一位力图改革的开明士大夫,还是一位在利益与权力纠葛中挣扎的政治家?他的哪些决策是对国家有利的,又有哪些是因其局限性而导致了不利的后果? 本书将深入挖掘翁同龢与晚清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他与光绪皇帝的师生情谊,在政治风雨中的演变;他与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合作与分歧;他与袁世凯的明争暗斗,都将一一呈现。这些人物关系,共同构成了晚清政治舞台的错综复杂图景,也深刻影响了翁同龢的命运走向。 通过对翁同龢政治人生的全景式描绘,本书不仅展现了一位晚清重臣的波澜壮阔的一生,更折射出晚清社会由盛转衰,在内外压力下痛苦转型的历史图景。读者将有机会窥探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人物,他们如何抉择,又如何被历史的车轮所裹挟。翁同龢的故事,是一面映照晚清历史的镜子,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的命运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