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曾国藩全鉴》(第2版)在第1版畅销的基础上全新修订而成,内容更精到,文字更洗练,装帧更典雅,适合广大国学爱好者阅读及收藏。
内容简介
曾国藩是晚清一名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洋务之父、最后一位理学大师,是近代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智慧、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本书收录了曾国藩的《冰鉴》《挺经》《曾国藩家书》这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并附录了曾国藩小传,力求站在历史的高度,全方位、多视角真实地解读曾国藩治国、治军、治家、治学、修身的超人智谋,以供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清朝末年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迟双明,笔名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现任北京鸿图巨基公司总编。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诸葛亮日记》、《边读边悟<菜根谭>》、《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读史有学问全集》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一编〓挺经
第一章内圣 /
◎内圣外王,修德持身 /
◎以诚为本,慎独自处 /
◎曾国藩修身十二课 /
第二章坚忍 /
◎ 做官第一重要的是坚忍 /
◎ 忍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能力 /
◎ 恪守“拙诚”,厉行实干 /
第三章刚柔 /
◎ 刚柔互用,不可偏颇 /
◎ “刚”性太强,便以“柔”性掩之 /
◎ 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
第四章廉矩 /
◎ 贤者无以自存,自古之憾 /
◎ 勤求廉矩,严于自律 /
◎ 曾国藩廉矩目的:致贤、养民、正风气 /
第五章诡道 /
◎ 带兵治军,仁礼并用 /
◎ 兵无常势,见机而行 /
◎ 严格约束部将,重视纪律教育 /
第六章久战 /
◎ 养精蓄锐,且挺且韧 /
◎ 意志为本,敌必克之 /
◎ “久战”能胜的主要原因是“心战” /
第七章忠疑 /
◎ 朴诚淳信,守己无求 /
◎ 忠而遭疑者,古已有之 /
◎ 识才选将,炼能征善战之师 /
第八章藏锋 /
◎ 自屈求全,龙蛇之道 /
◎ 切忌锋芒太露 /
◎ 主静藏锋,宁静致远 /
第九章盈虚 /
◎ 势不使尽,否极泰来 /
◎ 功成身退,天下之道 /
◎ 曾国藩修身内容的综合表述 /
第十章砺志 /
◎ 做人从立志开始 /
◎ 砺志修德,志向高远 /
◎ 凡成大器者必要砺志 /
第十一章家范 /
◎ 信守“八字”与“八本” /
◎ 家和则百福生 /
◎ “和”为中心,八字家规 /
第十二章明强 /
◎ 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 /
◎ 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 /
◎ 处事不乱,不逞一时之强 /
第十三章英才 /
◎ 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 /
◎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
◎ 举贤不避亲仇 /
第十四章勤敬 /
◎ 爱民必先察吏,知人必慎于听言 /
◎ 勤政之要务在“顺民心” /
◎ 称职的政治家要具备的四种品格 /
第十五章廪实 /
◎ 勤俭自立,习惯劳苦 /
◎ 廪实为要,勤劳为本 /
◎ “廪实”理财从俭字入手 /
第十六章峻法 /
◎ 除暴安良,时势所逼 /
◎ 崇法卫法,礼义并彰 /
◎ 保国安民,“礼”“法”并重 /
第十七章外王 /
◎ 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 /
◎ 自立为本,当为我用 /
◎ 科技是强国之本,御敌之道 /
第十八章荷道 /
◎ 文章之道,贵在气象光明俊伟 /
◎ 学以致用,便是荷道 /
◎ 行气为文章第一要义 /
第二编〓冰鉴
第一章神骨鉴 /
◎ 精神具乎两目,骨相具乎面部 /
◎ 识人观人,神骨为先 /
◎ 文人先观神骨 /
◎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
◎ 欲察德操,则观动静 /
◎ 识人用人,德操为上 /
◎ 骨有九起,观以识人 /
◎ 天生骨相,不足为论 /
◎ “骨色”察优劣,“骨质”看贵贱 /
第二章刚柔鉴 /
◎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
◎ 刚柔并用,天人合一 /
◎ 刚柔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 /
◎ 五行有合法 /
◎ 形相于外,顺和为上 /
◎ 谦虚忍让,柔以待人 /
◎ 识人刚柔,偏才可用 /
◎ 从内刚柔看人的心性 /
◎ 缺乏激情的人愚笨 /
第三章容貌鉴 /
◎ 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 /
◎ 古人对人体形象的看法 /
◎ 相貌种种,各具其质 /
◎ 人的姿容可贵之处在于“整” /
◎ 容貌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
◎ “贵征”与“贱征”之貌 /
◎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 /
◎ 观人相貌,知其性格 /
◎ 识人仪表,细察其人 /
◎ 目者面之渊,鼻者面之山 /
◎ 眼睛是面部的两方水潭 /
◎ 鼻不高者脑不灵 /
第四章情态鉴 /
◎ 容貌骨之余,情态神之余 /
◎ 情态弥补神之不足 /
◎ 久注观精神,乍见观情态 /
◎ 情态有四:柔弱、狂放、疏懒、周旋 /
◎ 情态四种,各具风流 /
◎ 用人之长,容忍所短 /
◎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 /
◎ 察人要恒态、时态相结合 /
◎ 优柔寡断者,不可谈心 /
第五章须眉鉴 /
◎ 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 /
◎ 眉主早成,须主晚运 /
◎ 放眼观人,独具慧眼 /
◎ 观眉毛形状以识人 /
◎ 眉毛中隐藏的秘密 /
◎ 眉目亦语,其意俱表 /
◎ 须眉所美,相称相合 /
◎ 须眉之间的玄妙关系 /
◎ 观眉目,辨人心 /
第六章声音鉴 /
◎ 闻其声而知其人 /
◎ 闻声辨思,闻声辨理 /
◎ 听声知人,据音识才 /
◎ 辨声听音,以知其人 /
◎ “声”与“音”是有区别的 /
◎ 粗卑俗陋之声要不得 /
◎ 音乃声之余,细曲中现分别 /
◎ 听其言,察其人 /
◎ 闻声辨贵贱 /
第七章气色鉴 /
◎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
◎ 气色显示着人们的运 /
◎ 观人之气,知其贤愚 /
◎ 气在内为精神,气在外为气色 /
◎ 以气为自身的主宰 /
◎ 躁静之决,多在于色 /
第三编〓曾国藩家书
第一章修身智慧 /
◎ 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 /
◎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所畏惧 /
◎ 怀有恬淡之心,不为名利所累 /
◎ 看淡名利方能活得从容 /
◎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
◎ 读书体味得深的人,气质也会超凡脱俗 /
第二章齐家准则 /
◎ 节俭持家,福泽悠久 /
◎ 勤俭治家才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方法 /
◎ 勤劳谨慎,兴家之道 /
◎ 勤者兴家立业,懒者一事无成 /
◎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
◎ 重德行,戒奢傲,身教重于言行 /
◎ 齐家“八本堂”“八本经” /
◎ 树家训,立家规,家道中兴 /
第三章用人方略 /
◎ 以诚待人,伪亦趋诚 /
◎ 待人以诚,容人以恕 /
◎ 用才首先辨才、知才、识才 /
◎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
◎ 诸酋不和即官军之利 /
◎ 遇利益注重分配,遇名声注意分享 /
第四章处世技巧 /
◎ 独立不惧,确定不移 /
◎ 关键时刻要忍匹夫之勇 /
◎ 不要轻易出头露面干预公事 /
◎ 凡事留有余地,避免走向极端 /
第五章治军韬略 /
◎ 善于审时度势 /
◎ 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 /
◎ 进兵宜稳,不应操之过急 /
◎ 稳字当头,慎中进取 /
◎ 善用兵者总以主客二字最审慎 /
◎ 以主待客,制敌而不被敌制 /
◎ 宜全心忍耐 /
◎ 先忍让退缩,再后发制人 /
第六章为政之道 /
◎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
◎ 处事不烦、不急不躁 /
◎ 谨慎的迟疑是审慎的表现 /
◎ 谨言慎行方可办大事 /
◎ 大乱未平之际应学会藏身匿迹 /
◎ 龙蛇伸屈之道乃生存之道 /
参考文献 /
附录曾国藩小传 /
前言/序言
前言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文能应试,武能杀人”,缔造出一支强悍无比的湘军,扶大厦于将倾,成为力挽狂澜的“中兴第一名臣”,位列晚清“三大重臣”之首,并因其精于治国、治兵、治学、治家,而备受后人推崇。他的人生,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于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津津乐道。
梁启超对曾国藩有这样的评价:“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也曾叹服道:“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为何人们对曾国藩有如此高的评价?他的成功之处又在什么地方呢?
本书力求站在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多视角真实地反映曾国藩的一生。从《挺经》《冰鉴》《曾国藩家书》入手,揭示曾国藩成为名臣的诀窍,全面阐释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妙论箴言,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深入探讨,为了既尽量忠实反映曾国藩的修为思想,又使文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我们基本上采用“原典”“译文”“解读”的形式阐述曾国藩的学术思想。“原典”是曾国藩的言论的直接引用;“译文”则是用白话文对“原典”译释,便于读者理解;“解读”则是以曾国藩的行为、言论为主,结合历史上的有关事实,对“原文”内容所做的剖析和引申。
与同类的出版物相比,该书除了具有指导人生成功的实用性以外,还具有三个尤为显著的特点。
其一是浓缩性。本书浓缩了曾国藩一生的精华,不仅是一部对从政具有指导作用的全鉴,还是一部集修身、处世、识人用人、治军、为政于一体的人生成功学全鉴。
其二是知识性。本书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兵家、道家、法家等流派入手,结合历史典故、箴言,旁征博引,从不同角度剖析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力求面面俱到,以给读者呈现更多的关于曾国藩的资料,帮助读者更详尽地了解其背景。
其三是“悦读”性。本书语言含蓄隽永,所选的事例读来如沐春风,如饮醇酒。同时版面设计生动活泼,不拘一格,更增赏心悦目之感。
此书是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宝典,值得珍藏。相信您会惊喜地发现它就是一座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曾国藩的谋人谋事之道,不仅是其个人成功经验的总结,更是两千多年来无数成功人士共同智慧的结晶,经过千锤百炼,堪为后来者的成功指南。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显然不能生吞活剥、机械地照搬曾氏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深刻体会和领悟书中的原则,就能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我们带着对曾国藩的敬佩之情,来细细品读这本包含曾国藩一生智慧的书吧!
解译者
2014年4月
曾国藩全鉴(第2版):洞悉历史的智慧之光 《曾国藩全鉴》(第2版)并非仅仅是对一位晚清名臣生平事迹的简单罗列,它是一部深度挖掘、细致梳理、力求呈现曾国藩全貌的史学著作。本书以历史的眼光,从多个维度审视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旨在揭示其思想的深度、行动的逻辑以及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智慧,从而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阻隔,理解一位伟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担当。 一、 思想熔炉:从“心学”到“功业”的嬗变 曾国藩的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与时代思潮的碰撞、在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中逐渐形成与成熟的。本书将着重探究他思想的源头活水,特别是其与阳明心学的深刻渊源。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注重内省与道德实践。曾国藩早年深受其影响,将“圣贤”视为终极目标,将“修身”置于首位。他严苛地要求自己,在治学、为人、做事上皆以圣贤为标杆,反复揣摩古人的教诲,并付诸实践。 然而,历史的巨变,特别是太平天国的兴起,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国家危难,仅仅依靠个人道德的修养已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本书将深入剖析曾国藩如何在实践中,将心学内省的功夫,转化为面向实际功业的行动力。他如何在坚持道德底线的同时,学习西方技术,学习西方军事战略,如何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如何在军事上建立和指挥湘军,如何与朝廷周旋,如何在大局已定时维护国家统一。这一过程,是曾国藩思想从“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理想,向“以功业艰难为舟楫,以道德力量为风帆”的实际效能转变的关键。 本书将详细梳理曾国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思想的核心转变。例如,在面对官场倾轧时,他如何运用“忍”与“退”的智慧,在险境中求生存;在指挥军队作战时,他如何吸取教训,不断调整战略战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如何把握“用人”与“持节”的度。这些转变并非抛弃初心,而是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对“致良知”的更深层、更灵活的理解与实践。他将个人的道德实践,升华到为国为民的政治实践,使他的思想更具生命力与指导意义。 二、 治军之道:从草莽英雄到建军名家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晚清中兴名臣,其组建和指挥湘军的经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细致,剖析曾国藩的治军之道,揭示其为何能从一个文弱书生,成为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 本书将深入探讨曾国藩组建湘军的独特模式。他并非依赖科举功名,而是着眼于对地方士绅、普通民众的号召,将散乱的武装整合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这种“以乡党宗族为纽带”的组建方式,不仅带来了强大的向心力,更解决了后勤补给的难题。本书将详细分析他如何在新旧势力夹击下,一步步构建自己的军事体系,并逐渐获得朝廷的信任。 在军事战略上,曾国藩并非传统的将领。他深受儒家“安民”思想的影响,强调“攻心为上”,而非一味追求杀戮。本书将梳理他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如攻克九江、安庆,以及最终摧毁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这些战役的胜利,并非仅仅依靠兵力优势,更在于曾国藩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准判断,对战场细节的细致把握,以及对士气军心的调动。本书将从战术层面,分析他如何运用“围城打援”、“徐图渐进”等经典战法,如何通过“以夷制夷”的策略,引进西方先进武器和技术,从而扭转战局。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挖掘曾国藩治军的核心理念——“治心”。他深知,军队的强大不仅在于武器装备,更在于士兵的精神面貌和忠诚度。他如何通过严格的军纪、思想的熏陶、对士兵家属的关怀,来凝聚军心?他如何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以身作则,赢得士兵的尊敬?本书将揭示他如何将儒家的道德伦理,融入到军事管理之中,使湘军成为一支既有战斗力,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军队,这一点在当时乱世之中尤为难能可贵。 三、 政治博弈: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的游刃有余 晚清政治错综复杂,党派林立,权力斗争此起彼伏。曾国藩身处其中,既是庙堂上的重臣,又是在地方上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本书将详细剖析他在政治漩涡中的生存智慧和战略眼光。 本书将重点分析曾国藩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他与肃顺、荣禄等权臣的周旋,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同僚的合作与竞争,以及他与皇帝、太后的沟通策略。他深谙官场之道,懂得何时进,何时退,何时以柔克刚,何时以刚制柔。本书将深入分析他在处理棘手政治事件时的种种考量,例如,他如何应对朝廷的猜忌,如何维护湘军的独立性,又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国家。 本书还将探讨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他并非一个简单的“忠君”代表,而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力求国家富强。他如何看待改革?他对西学抱持何种态度?他如何平衡传统的“中国式政治”与西方新兴的“国家治理”模式?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史实细节,展现他在内政、外交、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思考和实践,例如,他如何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举措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此外,本书还将揭示曾国藩在处理地方事务上的卓越才能。他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治理地方的能手。他如何恢复社会秩序,如何安抚民众,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整顿吏治。他的“劝学”和“劝业”政策,对稳定社会、恢复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节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曾国藩为何能被誉为“晚清最后一位完人”。 四、 个人修养:在“恒”与“忍”中铸就人格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与他严苛的个人修养密不可分。本书将把目光聚焦在他身上,细致入微地展现其独特的品格塑造过程。 本书将深入探究曾国藩的“日课”。他坚持每天反思、写日记、读书,并将这些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他如何通过“改过”来不断完善自我?他如何应对人生的挫折与失败,从逆境中汲取力量?本书将通过大量曾国藩本人的语录、书信和日记等一手资料,展现其“知耻近乎勇”的精神,以及他在面对诱惑与困难时,如何坚守道德底线,保持内心的高洁。 “恒”与“忍”是曾国藩一生品格的两大基石。本书将详细阐释这两个字在他人生中的意义。他如何凭借“恒心”,日复一日地坚持读书、习字、练兵?他如何凭借“忍耐”,在逆境中蛰伏,在误解中坚持,最终实现目标?本书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他如何运用“恒”与“忍”,克服身体的病痛、精神的压力,以及外部的阻力,最终成就了“为官清慎,居家俭朴”的良好声誉。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曾国藩的家庭观。作为一位在乱世中支撑国家栋梁的官员,他如何平衡公私生活?他对子女的教育,对家人的关怀,展现了他作为丈夫、父亲的另一面。这些细节将使曾国藩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五、 历史遗产:一位巨匠的时代印记 《曾国藩全鉴》(第2版)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曾国藩个人生平、思想、功业的深度挖掘,更在于其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晚清中国的历史走向。曾国藩作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的选择和行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本书将通过对曾国藩一生功业的回顾,引导读者思考以下问题: 他所处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晚清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如何在这种危机中寻找出路? 他为国家做了什么? 他的军事功绩如何稳定了清朝的统治,又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何启示? 他的“修身”、“致用”、“经世致用”等思想,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他如何看待中西文化? 他如何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保持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本书并非简单地歌颂曾国藩,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对其功过是非进行评判。通过对曾国藩全方位的考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视角。它告诉我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一个人的抉择与担当,可以产生何等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全鉴》(第2版)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晚清中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也映照出一位伟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以其智慧、勇气和坚韧,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阅读本书,不仅是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对智慧与人生的深刻体悟。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洞悉那曾经照耀过中华大地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