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研究(套装全三册)(胡塞尔文集)

逻辑研究(套装全三册)(胡塞尔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著,倪梁康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现象学
  • 逻辑学
  • 胡塞尔
  • 思辨哲学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认识论
  • 形而上学
  • 逻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3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38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胡塞尔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98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一书共分两卷,第yi卷“纯粹逻辑学导引”发表于1900年;第二卷“现象学和认识论研究”发表于1901年,由六项研究组成,前五项研究构成第二卷的上册,第六项研究单独构成第二卷的下册。全书的德文原版共有一千三百多页。1913年,在经胡塞尔本人做了较大程度的修改之后,《逻辑研究》又发行了第二版。中译本根据《胡塞尔全集》考证版译出,分别标明第yi、二版的差异。

  《逻辑研究》在双重意义上是“划时代”的: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它与20世纪同龄,它的第yi版发表于1900/01年,可以说是20世纪的一声开门礼炮;而20世纪的结束也就意味着《逻辑研究》百年效果史的完成。另一方面,《逻辑研究》的发表意味着哲学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之开辟,狄尔泰甚至将它誉为“哲学自康德以来所做出的第yi个伟大进步”。波亨斯基在五十年代曾将《逻辑研究》看作是“对二十世纪哲学的zui大丰富”,这在今天来看也不能算是夸张。海德格尔虽然对其老师时有批评,但他始终承认对《逻辑研究》之研究构成他哲学的一个关键出发点,他的“现象学之路”绝大部分是围绕这部著作展开;他对此书的迷恋,或者说,从此书中发出的“魔力”甚至“一直延伸到它的版式和扉页这些外在的东西上”。——似乎各种风格的哲学家都在《逻辑研究》中找到了他们所要寻求的东西。无论如何,随《逻辑研究》发表而形成的欧洲大陆现象学运动无疑可以被看作是本世纪zui重要的哲学思潮。因而《逻辑研究》观其左右足可以与《数学原理》论高低,视其前后更能够与《存在与时间》相呼应。


作者简介

  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著名德国哲学家,人称现象学之父。其开创的现象学运动,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欧陆哲学的走向。主要著作有:《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等。

  译者简介:倪梁康 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1980年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毕业。1985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赴联邦德国弗赖堡大学留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回国。1995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基金,赴德国乌泊塔尔大学进行客座研究。1997年回国。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几十篇;专著:《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存在信仰》(德文)、《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等;译著:《现象学的观念》、《现象学的方法》、《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等;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胡塞尔选集》(两卷本)、《面对实事本身》等。


目录

第一卷 凡例
[第一卷]编者引论
逻辑研究
第一卷 纯粹逻辑学导引
前言
第二版前言
引论
第1节 有关逻辑学的定义和有关各种逻辑学学说的本质内容的争论
第2节 对原则问题做新说明的必要性
第3节 争论的问题。须走的道路
第一章 作为规范学科,特别是作为实践学科的逻辑学
第4节 具体科学的理论不完善性
第5节 形而上学与科学论对具体科学的理论补充
第6节 一门作为科学论的逻辑学的可能性以及对它的证义
第7节 续论:论证所具有的三个重要特性
第8节 这些特征与科学和科学论的可能性的关系
第9节 各门科学中的方法操作方式一部分是论证,一部分是对论证的辅助
第10节 理论与科学的观念作为科学论的问题
第11节 逻辑学或科学论作为规范学科和作为工艺论
第12节 对逻辑学的有关定义
第二章 理论学科作为规范学科的基础
第13节 关于逻辑学的实践性质的争论
第14节 规范科学的概念。它作为一门统一的科学所具有的基本尺度或原则
第15节 规范学科与工艺论
第16节 理论学科作为规范学科的基础
第三章 心理主义、它的论据以及它对通常的反对论据的表态
第17节 争论问题:规范逻辑学的本质理论基础是否是在心理学之中,
第18节 心理主义者们的举证
第19节 反对派的通常论据以及对这些论据的心理主义解答
第20节 心理主义论证中的一个破绽
第四章 心理主义的经验主义结论
第21节 对心理主义立场的两个经验主义结论的概述和反驳
第22节 思维规律被误认为是一种可以单独有效地导致理性思维的自然规律
第23节 心理主义的第三个结论以及对它的反驳
第24节 续论
第五章 对逻辑原理的心理主义诠释
第25节 穆勒和斯宾塞对矛盾律的心理主义诠释
第26节 穆勒对此原则的心理学诠释所得出的不是规律,而只是一个完全模糊的和在科学上未经检验的经验定律
对前两节 的增补:关于经验主义的几个原则性缺陷
第27节 对其他各种从心理学出发来诠释逻辑原则之做法的类似批评。含义模糊是产生困惑的根源
第28节 人们误以为矛盾原则具有两面性,就好像它既可以被理解为思维的自然规律,同时又可以被理解为对思维进行逻辑规整的规范规律一样
第29节 续论:西格瓦特的学说
第六章 心理主义对三段论的说明。推理公式和化学公式
第30节 心理主义对三段论定律的诠释尝试
第31节 推理公式与化学公式
第七章 心理主义作为怀疑论的相对主义
第32节 一门理论可能性的观念条件。怀疑主义的严格概念
第33节 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怀疑主义
第34节 相对主义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35节 对个体相对主义的批判
第36节 对种类相对主义的批判,尤其是对人类主义的批判
第37节 一般说明。在扩展了的意义上的相对主义
第38节 任何形式的心理主义都是相对主义
第39节 西格瓦特《逻辑学》中的人类主义
第40节 B.埃德曼《逻辑学》中的人类主义
第八章 心理主义的成见
第41节 第一个成见
第42节 阐释性的陈述
第43节 回顾观念主义的反证。这些反证的缺陷和正确意义
第44节 第二个成见
第45节 反驳:纯粹数学按此说法也将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第46节 纯粹逻辑学的研究领域与纯粹数学的研究领域相似,它们都是观念的研究领域
第47节 对逻辑基本概念和逻辑命题的意义的证实性指明
第48节 关键性的差异
第49节 第三个成见:逻辑学作为明见性理论
第50节 将逻辑命题等值地改造为关于判断明见性的观念条件的命题。因果推理命题不是心理学的命题
第51节 这场争论中的几个关键点
第九章 思维经济学原则与逻辑学
第52节 引论
第53节 马赫-阿芬那留斯原则的目的论特征和思维经济学的科学意义
第54节 对思维经济学合理目标的进一步阐述,主要在纯粹演绎方法的领域。思维经济学与逻辑工艺论的关系
第55节 思维经济学对于纯粹逻辑学和认识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思维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第56节 续论:思维经济学对逻辑之物的论证是倒逆的
第十章 批判性考察的结尾
第57节 对我们逻辑追求的种种明显误释以及对此的思考
第58节 我们与过去时代伟大思想家之间的联系,首先是与康德的联系
第59节 与赫巴特和洛采的联系
第60节 与莱布尼茨的联系
第61节 从具体研究到认识批判的证实以及纯粹逻辑学观念的部分实现的必然性
附录:F.A.朗格和B.鲍尔查诺的提示
第十一章 纯粹逻辑学的观念
第62节 科学的统一性。实事的关系和真理的关系
第63节 续论:理论的统一
第64节 赋予科学以统一的本质性原则和非本质性原则。抽象的、具体的和规范的科学
第65节 关于科学或理论一般的可能性的观念条件问题。A.与现实认识有关的问题
第66节 B.与认识内容有关的问题
第67节 纯粹逻辑学的任务。第一:确定纯粹含义范畴、纯粹对象范畴以及它们的规律性复合
第68节 第二:建立在这些范畴中的规律和理论
第69节 第三:有关可能的理论形式的理论或纯粹流形论
第70节 对纯粹流形论这个观念的阐释
第71节 工作的分配。数学家的成就和哲学家的成就
第72节 对纯粹逻辑学观念的扩展。纯粹或然性学说作为经验认识的纯粹理论
作者本人告示
文献索引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德-汉)
概念索引(汉-德)
译后记

第二卷 反例
[第二卷]编者引论
逻辑研究
第二卷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
第一部分
第一研究表达与含义
第二研究种类的观念统一与现代抽象理论
第三研究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学说
第四研究独立的与不独立的含义的区别以及纯粹语法学的观念
第五研究关于意向体验及其“内容”
译者附记
第二版前言
第六研究现象学的认识启蒙之要素
引论
第一篇客体化的意向与充实。认识作为充实的综合以及综合的各个阶段
……
第二篇感性与知性
第三篇对引导性问题的澄清
附录外感知与内感知。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
作者本人告示
文献索引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德-汉)
概念索引(汉-德)
译后记
《逻辑研究》中译本修订版后记
中译本第三版后记

精彩书摘

  《逻辑研究(套装全三册)(胡塞尔文集)》:
  作为客观理论之统一的科学的本质构成要素之中的真理本身会被取消,它们显而易见地构成了那种基本的尺度,人们可以用它们来衡量,在一定的情况下,那些要求成为科学的东西,或者说,那些要求作为原理或推理、作为演绎或归纳、作为证明或理论等等属于科学的东西确实是与这个意向相符合,还是毋宁说它们与理论和科学一般的可能性的观念条件先天地发生冲突。如果人们而后承认:那些纯粹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内容(意义)之中的真理,那些构成了作为客观统一的科学观念的真理,不可能只是附带地属于某一个个别科学的领域;尤其是如果人们承认,这些真理作为观念真理不可能产生于关于事实材料(matter of fact)的科学之中,因此也不可能产生于心理学之中:那么我们的事情便有了分晓。这样人们也就不能否认一门真正科学,即纯粹逻辑学的观念存在,这门纯粹逻辑学绝对地独立于所有其他的科学学科,在这种独立状态中,纯粹逻辑学对那些从根本上属于系统统一或理论统一观念的各个概念做出划界,并且更进一步地对那些纯粹建基于这些概念之中的理论联系进行研究。这门科学的.......特性将在于:它本身在其“形式”上要服从于它的规律的内容,换言之,将它本身构造成真理的系统统一的各种要素和各种理论联系是由那些同属于它的理论内涵的规律来主宰的。
  ……
《逻辑研究》:探寻思想的根基,洞察意识的奥秘 埃德蒙德·胡塞尔,这位被誉为“现象学之父”的伟大哲学家,以其划时代的巨著《逻辑研究》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意识深处、思想本质的宏伟殿堂。这部由胡塞尔文集收录的鸿篇巨制,共分三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深邃的思想、严谨的论证和开创性的方法,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卷一:纯粹逻辑学导论——澄明逻辑之源,夯实思想基石 《逻辑研究》的第一卷,题为“纯粹逻辑学导论”,是整部著作的基石与序曲。在这里,胡塞尔以前所未有的批判力度,对当时盛行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心理主义逻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辨正。他旗帜鲜明地指出,逻辑的真理不应被削足适履地纳入个体心理活动的范畴,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验的概括。逻辑的规律,其普遍性、必然性和客观性,绝非偶然的心理现象或偶然的约定。 胡塞尔在这一卷中,首先揭示了“心理主义逻辑”的根本性谬误。他认为,试图将逻辑定律还原为人类心理的规律,实际上是将逻辑的客观性、普遍性与必然性弃之敝屣。心理活动是主观的、多变的、因人而异的,而逻辑的真理则具有超越个体经验的永恒性。例如,“同一性”的原理(A就是A),无论某个个体是否意识到或如何意识到,它始终是真确的。若将此原理视为仅仅是某种心理习惯或趋向,那么逻辑的权威性将荡然无存,一切推论都将变得不可靠。 接着,胡塞尔对“逻辑实证主义”也提出了质疑。虽然逻辑实证主义强调逻辑的分析性和形式性,并试图将其与经验世界区分开来,但胡塞尔认为,逻辑实证主义对于逻辑内容的理解仍显不足。它往往将逻辑视为一种语言游戏或符号操作,而忽略了逻辑所指向的“意义”和“实在”。 在批判的基础上,胡塞尔着力构建他所理解的“纯粹逻辑学”。他主张,逻辑学应当是一门研究“实在”的科学,这里的“实在”并非指经验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而是指那些具有独立存在、不依赖于任何特定意识而存在的“意义”。逻辑的真理,是关于这些意义结构的规律。他引入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一核心概念,指出意识的本质在于其“指向性”——意识总是意识着某物。而逻辑的普遍规律,正是这种意向性活动在思维层面上的普遍结构。 通过对“同义词”、“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逻辑范畴进行精细的分析,胡塞尔揭示了它们的本质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区分了“内容”与“形式”,强调逻辑的统一性并非来自于内容的统一,而是来自于形式的统一。他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在的逻辑实在”,它独立于我们是否认识它、认识它的方式,以及它是否被感知。这种研究,旨在为一切科学知识提供最基础、最可靠的哲学支撑。 卷一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逻辑、认识思想的全新视角。胡塞尔的分析,澄明了逻辑的客观基础,剥离了依附于心理现象的杂质,为后续更为深入的意识分析奠定了坚实的概念与方法论基础。它鼓励我们摆脱经验的束缚,去探寻思想的普遍法则,去理解何为“真理”本身。 卷二(上):论意识的意向性分析(第一研究:意向性概念)——揭示意识的运作机制,洞察思想的指向 《逻辑研究》的第二卷,篇幅宏大,分为上下两篇。其上半部分,题为“论意识的意向性分析(第一研究:意向性概念)”,是理解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关键。在这里,胡塞尔将他的哲学锋芒,从逻辑的客观实在,转向了意识自身的结构与运作。 胡塞尔的核心洞见——“意向性”——在这一研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他指出,一切意识活动都具有“意向性”,即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当我思考时,我思考着某个问题;当我感知时,我感知着某个对象;当我回忆时,我回忆着过去的事件。这种“关于”的指向性,构成了意识的根本特征。意识并非一个空洞的容器,而是一种动态的、指向性的活动。 胡塞尔通过细致的区分,将意向性活动区分为不同的层面。他引入了“意向行为”(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的概念。“意向行为”是指意识活动本身,例如“看到”、“听到”、“想起”、“判断”等动作;而“意向对象”则是意识活动所指向的内容,是意识对“事物”的把握。例如,在“看到一棵树”的意向行为中,“看到”是意向行为,“那棵树”是意向对象。 关键在于,胡塞尔强调“意向对象”的独立性。即便对象在现实中不存在(例如,我正在想象一只独角兽),它仍然作为意识的意向对象而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征。这种区分,使得胡塞尔能够分析“表象”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如何“构建”其所经验到的世界。 胡塞尔还深入探讨了“意向性”的不同模式,例如“知觉”、“回忆”、“想象”、“判断”、“情感”等。每一种模式都展现了意识指向不同类型对象的独特方式。例如,知觉的意向性是直接的、当前性的;回忆的意向性则是间接的、过去性的。 此外,胡塞尔还分析了“实在”与“表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直接经验到的并非“自在之物”,而是“为我之物”,即事物以某种方式被我们意识到的样子。然而,现象学并不因此陷入相对主义,胡塞尔认为,通过对意向性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表象背后所指向的“自在意义”,从而接近事物的本质。 “意向性”理论的提出,是胡塞尔哲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为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析工具。它揭示了意识并非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和赋予意义。通过关注意识的内在结构,胡塞尔开启了一条全新的哲学探索之路,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是谁,以及“我”如何认识世界。 卷二(下):论独立存在的意向性现象(第二研究:各部分与整体;第三研究:关于的各个部分与整体;第四研究:关于独立存在的意向性现象;第五研究:意向性体验的分析;第六研究:意向性体验的分析)——深入意识的实践,探寻意义的生成 《逻辑研究》第二卷的下半部分,是更为精细和深入的意识现象分析。胡塞尔在这里将意向性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意识体验,揭示了意识活动如何组织、整合经验,并生成复杂的意义结构。这一部分,犹如一个精密的意识解剖实验室,将我们带入意识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胡塞尔在这一部分对“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分析了我们如何从零散的感知经验中,组织出具有整体性的知觉对象。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张桌子时,我们并非仅仅看到桌腿、桌面、桌边等各个部分的孤立印象,而是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桌子”整体。这种整体的构成,并非简单地将部分相加,而是存在着一种主动的组织与整合过程。 接着,他进一步研究了“关于的各个部分与整体”,即在意向对象层面,一个复杂的意向对象是如何由其各个部分的意向性构成的。例如,“桌子”这个意向对象,其“桌面”这个部分,以及“桌面”这个部分的“木质”、“颜色”等属性,都是构成“桌子”意向对象的一部分。胡塞尔分析了这些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向实体。 “关于独立存在的意向性现象”的研究,是胡塞尔对那些似乎具有独立存在,但不依赖于具体感官经验的意向现象进行的分析。例如,数学概念(如“数”、“图形”)、逻辑概念(如“真理”、“矛盾”)等,它们似乎独立于我们的感知而存在,并且可以被清晰地把握。胡塞尔认为,这些“独立存在的意向性现象”,正是逻辑学所研究的“自在的逻辑实在”的体现。 在“意向性体验的分析”中,胡塞尔对各种具体的意向体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区分了“清晰表象”与“模糊表象”,以及“直观”与“非直观”的认识方式。他认为,每一次意向体验都包含着一个“活动”的维度和一个“被动”的维度。例如,在我们回忆一个事件时,我们的意识主动地去“回忆”,但事件本身的内容似乎是“被给予”的。 胡塞尔还深入探讨了“同义性”和“同质性”的意向性分析。他认为,我们能够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同质性)和同一性(同义性),正是意向性活动的一种体现。例如,我们能够认识到两只苹果是“同一种”水果,并且具有相似的特征,这依赖于我们意识能够把握它们的类属和属性。 通过对这些复杂意向性体验的分析,胡塞尔旨在揭示意识是如何在经验的流动中,组织、整合、并赋予意义。他强调,意识并非被动地接收外部信息,而是主动地通过其意向性活动,构建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这种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真理的基础。 《逻辑研究》三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它以对逻辑客观性的坚持为起点,通过对意识意向性活动的深入剖析,最终指向了对意义生成和知识基础的深刻理解。胡塞尔的这部巨著,不仅是一次对逻辑学和认识论的革命性重塑,更是对人类思想和意识本质的深刻探寻。它鼓励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我们的思想,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自身,从而为我们开启更广阔的哲学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方法论”指导。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教你“如何去探究是什么”。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于概念辨析和论证有效性的敏感度。在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复杂问题时,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运用书中强调的那些区分标准,这让我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有条理。对于任何一个对思维本质、知识的根基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资源。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参考书”,而更像是一副需要经常佩戴的“思维眼镜”,它会永久性地改变你看待世界和理解知识的方式。

评分

读完第一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思维之缜密和逻辑之严谨。他似乎总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直达其最核心的结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一步步地搭建起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思想大厦。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都极其清晰,对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导,更是做到了滴水不漏。有些地方的论证链条非常长,但我发现作者总能用最简洁有力的方式将复杂的思路梳理清楚,让人不得不佩服他掌控复杂思想的能力。这本书迫使我不断地审视自己日常的思考习惯,让我明白了“清晰”远不止是文字的流畅,更是思维本身的纯粹性。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可能更偏向于介绍某种既定的哲学流派,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思考”的深刻教学。作者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刨析,细致到了几乎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正是这种细致,才最终构建起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结合我已有的知识背景反复咀嚼他提出的观点。这种阅读体验不是轻松的,但绝对是极其有价值的,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盲区。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同时又意识到,这只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开始,路还很长。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字,透露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质感。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触感细腻,翻页时的沙沙声也显得格外悦耳。特别是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也很结实,感觉能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对于珍视书籍实物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佳作。而且,三册书在整体风格上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互相之间既独立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摆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赏心悦目,充满了知识的厚重感。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是学院派的严谨,又隐含着一种近乎诗意的精确。虽然讨论的是高度抽象的逻辑问题,但作者避免了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用相对清晰的语言描述那些最难捉摸的思想活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本可以轻松“浏览”的书,它要求读者付出全部的注意力。我发现自己有好几次不得不回溯阅读同一段落,不是因为我没看懂文字本身,而是因为我需要时间来完全吸收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张力。这种文字的质感,让人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雕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