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城市新移民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首先,隨著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鄉之間與城市之間的勞動力流動和定居都已成為常態,新移民群體數量將不斷增加,如何解決這部分新城市成員的融入問題,是關係到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發展的重大問題。其次,在初始階段,城市新移民往往從事一些城市居民不願從事的髒纍苦活,工作風險大,工作環境差,社會地位偏低。在這一龐大的群體中,還有數量可觀的婦女和兒童,這些相對的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保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最後,將城市新移民納入城市社會建設和居民管理範疇是社會公平與效率兼顧的需要,是保證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體現。
《城市新移民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對“城市新移民”概念的界定含有以下幾大要素:齣生地與原戶籍都不在本地,在本地居住2-5年;有在城市(城鎮)定居的意願;具有閤法居所;具有閤法收入。主要分為勞力型移民、智力型移民和經營型移民三大類。文中以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實證資料為研究基礎,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間,課題組先後在廣州、東莞、瀋陽、成都、杭州、鄭州開展新移民調查,共發放問捲3300份,並在6個城市中獲得146份個案訪談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綜述
1.3 外來人口研究的兩種錶述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勞力型移民的生存狀況
2.1 基本特徵
2.2 生計收支
2.3 居住狀況
2.4 工作狀況
2.5 社會保障
2.6 子女教育
2.7 社會生活
2.8 心理狀況
第三章 智力型移民的生存狀況
3.1 智力型移民的形成
3.2 智力型移民的生存狀況
3.3 智力型移民的群體特徵
第四章 勞力型移民、智力型移民與經營型移民的比較分析
4.1 人口學特徵的差異
4.2 定居意願比較
4.3 居住狀況比較
4.4 工作狀況比較
4.5 生活狀況比較
第五章 城市新移民的遷徙與立足
5.1 智力型移民的遷徙與立足
5.2 勞力型移民的遷徙與立足
5.3 經營型移民的遷徙與立足
第六章 城市新移民的社會網絡
6.1 定量描述城市新移民的社會網絡
6.2 勞力型移民的社會網絡
6.3 經營型移民的社會網絡
6.4 智力型移民的社會網絡
第七章 城市新移民的身份認同與社區生活
7.1 新移民的身份認同
7.2 城市新移民的社區生活
第八章 城市新移民的適應與融入
8.1 引論
8.2 城市新移民適應與融入評估指標體係
8.3 城市新移民適應與融人現狀評估
8.4 城市新移民適應與融人影響因素
第九章 城市新移民的社會流動
9.1 農民工“迴流”研究
9.2 農民工“轉工”研究
第十章 城市新移民的社會保障
10.1 定量分析城市新移民社會保障的現狀
10.2 勞力型移民的社會保障
10.3 經營型移民的社會保障
……
第十一章 城市新移民的基本現狀及問題:基於鄭州的調查
第十二章 城市新移民的問題與對策:基於成都的調查
第十三章 城市新移民社會關係的嬗變與重構:基於杭州的調查
第十四章 經營型移民的社會流動:基於東莞的調查
第十五章 老工業基地移民融入的社會觀照與人生觀照:基於瀋陽的調查
第十六章 新移民與城市管理重大問題研究:基於廣州的調查
第十七章 總結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件:城市新移民問題及其對策研究調查問捲
精彩書摘
6.2.1 傳統關係的再造
翟學偉曾指齣,農民工求職的核心是獲取信息和求得幫助的值得信任度,所謂信任度,不是指信息傳遞本身的真假及其成程度,而是指接受信息的人根據什麼因素判斷這個信息為真或者為假。傳統中國人注重的是親緣和地緣關係,因此求職的勞力型移民可能接受親友介紹的虛假信息而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真實信息。這一社會網絡實踐本質上是城市社會整體現代性不足的錶現。2000年全國6省13城市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通過社會關係網絡和自我雇用方式獲得工作的占到60.55%,而根據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課題組2005年的問捲調查,通過熟人介紹和自我雇用的方式取得工作的占到當年武漢市農民工抽樣調查數據的86.02%,沒有通過熟人介紹的隻占11.02%①。進一步證實瞭上述網絡特徵。
筆者曾在對勞力型移民中的散工群體的研究中指齣,在城市空間中,普通勞動力無論是工作學習圈子還是業餘交流圈多限親戚、老鄉,所以朋友也往往産生於親戚老鄉之中。因此,朋友這一常被用來指代在工作、學習中結交而成的較為現代的關係,在一些勞力型移民的錶述中卻被用來指代傳統的血緣和地緣關係。勞力型移民的社會網絡中,“朋友”常與親戚和老鄉關係重疊。但在現有城市社會結構中,作為行為個體的勞力型移民仍然有相當部分在積極建構以工具理性為取嚮的新的社會關係網絡,這一社會網絡的建構過程,也是勞力型移民適應城市生活的過程。
案例:劉先生,男,56歲,周口人,小學學曆。
他1983年30歲的時候從農村走到城市打工,在沒有進入城市以前,他除瞭在傢裏務農,還一直都在傢鄉的農村與縣城之間販雞苗,他說他被稱為“雞販子”,因為做著這種小生意,傢裏的條件也不錯,在農村較早蓋起瞭樓房。在傢鄉販雞苗販齣瞭路子,也認識瞭一些做這種生意的人,1983年來到瞭北京,開始在北京做販雞苗的生意,後來因為孵化廠越來越多,生意做不下去瞭,1992迴到傢裏,仍然繼續販雞苗,傢裏沒事空閑的時候,就到各個城市打工,從此開始瞭他流動的生涯,先後在廣州、株洲、柳州等南方城市打工,乾過許多行業:賣過菜、做過建築工人、在工廠乾過活……隻要是能掙錢的行當,他都會去乾。後來,他年紀大瞭,跑不動瞭,就迴到瞭鄭州,離傢裏近,傢裏有活忙的時候就迴傢,沒有活的時候就來到鄭州找個建築工地乾活,開始在鄭州與傢裏之間來迴奔波,他現在已經56歲瞭,他說他還可以再乾十年。
他早期在北京賣雞苗時交往的人主要是同鄉、孵化廠老闆、養殖廠老闆和一些農戶,在北京的那九年的交往網絡很固定,業餘生活最大的愛好就是打牌,和雞廠老闆打牌、到麻將館打牌,反正沒有生意的時候就是打牌。他承認這是個很不好的愛好,但他那會打牌上癮,那九年打牌輸掉瞭自己辛辛苦苦賺的8萬塊錢。1992年以後,他開始在各個城市流動,工作不固定,因此也沒有固定的交往網絡。目前,主要在鄭州這個城市打工,他在鄭州打工沒有租房子,隨身隻帶瞭兩套換洗的衣服和一床很薄的被褥,有活乾的時候就睡在工地上,沒有活乾的時候,就隨便找個地方睡覺或者迴傢賣雞,生活得很自由。他這個人說話做事都是大大咧咧,和工頭、工友的關係一般,他說“我很粗,不太上心和彆人搞關係”。他的交往網絡主要就是同鄉,比如把他介紹給我訪談的那位工頭和他就是同鄉人,工頭已經在鄭州安傢瞭,很照顧自己同鄉的人,有活做的時候就會叫上他,工頭這樣評價他:“他是個粗人,頭腦很死闆,說話也很衝,但乾活特彆下力氣,現在像他這樣賣力氣乾活的農民工已經不多瞭”。他說現在年紀大瞭,不怎麼玩牌瞭,有的時候手癢瞭,想玩玩,但和工友們在一起玩的錢小,輸也輸不瞭多少。
……
前言/序言
《都市洪流中的安居:新移民群體生存狀況與發展路徑探索》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湧入各大都市的新移民群體所麵臨的復雜生存現實。作者以紮實的田野調查和翔實的案例分析為基礎,細緻描繪瞭這一龐大而多元的群體在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多個維度上的生存圖景。從他們初抵城市時的憧憬與迷茫,到為生計奔波的艱辛與付齣,再到融入都市、尋求歸屬的麯摺曆程,本書提供瞭全麵而深刻的觀察。 書中重點關注新移民群體在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生活保障方麵的挑戰,揭示瞭他們在城市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承受的製度性壁壘與社會歧視。同時,本書也關注瞭新移民在文化適應、傢庭維係、身份認同等精神層麵的睏境與突破,展現瞭他們在異鄉的堅韌與奮鬥。 更重要的是,本書並未止步於問題的呈現,而是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對策與建議。作者從政府、社會組織、企業以及新移民自身等多個主體齣發,提齣瞭係統性的解決方案,旨在促進新移民的社會融入,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並最終實現城市與新移民的和諧共生。本書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變遷、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構建包容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詳細內容 第一章:都市洪流中的遷徙浪潮——新移民的時代背景與群體畫像 本章追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彆是近幾十年來,由經濟發展和城鄉二元結構驅動的巨大人口遷徙現象。詳細闡述瞭城市化進程如何加速瞭農村勞動力嚮城市的轉移,以及這一過程的宏觀背景和主要驅動力。 時代背景的刻畫: 分析瞭改革開放政策、市場經濟發展、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對人口流動的影響。探討瞭戶籍製度、土地製度等深層結構性因素如何塑造瞭新移民的身份與境遇。 群體畫像的多維度審視: 並非將新移民視為一個同質化的群體,而是對其進行細緻的畫像。從年齡結構、性彆比例、教育程度、職業構成、來源地差異等方麵進行梳理。 年齡與性彆: 突齣年輕勞動力和中年勞動力的主力軍地位,以及女性在新移民群體中的獨特角色與麵臨的挑戰。 教育程度與職業分布: 分析不同教育背景的新移民進入城市後所從事的行業和崗位,從製造業工人、服務業從業者到技術藍領,再到部分創業者,展現其職業的多樣性與層級分化。 來源地差異: 探討不同區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地區嚮城市轉移的人口,其遷移動機、麵臨的初期睏難及適應模式可能存在的差異。 “二代”新移民的崛起: 關注隨父母一同遷徙的“新生代”移民,他們在中國城市中長大,身份認同與上一輩移民有所不同,麵臨著教育、就業、婚姻等新的挑戰。 遷移動機的深層解讀: 深入分析新移民遷徙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追求更高的經濟收入,還包括對更好教育資源、醫療服務、生活環境以及個人發展機會的渴望。 第二章:生存坐標的錨定——新移民在城市的基本生活保障睏境 本章聚焦新移民在城市落地生根過程中,最為基本的生活要素所麵臨的嚴峻挑戰。 就業睏境與職業瓶頸: 低端勞動力市場的擠壓: 大部分新移民集中在城市低端勞動力市場,從事著辛勞、危險、低收入的工作,如建築工人、工廠流水綫工人、環衛工人、外賣騎手、傢政服務人員等。 職業技能的錯配與升級乏力: 城市産業結構升級對勞動者技能提齣瞭更高要求,而許多新移民的技能與市場需求存在錯配,且缺乏有效的培訓和再教育機會,導緻職業晉升睏難。 勞動權益的保障缺失: 欠薪、超時加班、工傷事故、缺乏社會保險等問題普遍存在,勞動閤同的簽訂率低,維權意識和途徑有限。 行業歧視與邊緣化: 部分行業對新移民存在隱性或顯性的歧視,限製瞭他們的職業選擇和發展空間。 住房睏境與“城市定價”: 高昂的居住成本: 城市房價的不斷攀升使得新移民難以承受,即便是租房,也麵臨著高租金、居住環境差、安全隱患多等問題。 “蝸居”現象: 許多新移民居住在城中村、簡易工棚、集體宿捨等條件簡陋、擁擠不堪的空間,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戶籍製度的限製: 戶籍製度的限製使得新移民在購房、子女入學等方麵受到製約,進一步加劇瞭他們的住房焦慮。 教育睏境與“雙重剝奪”: 子女入學難: 許多城市對非本地戶籍學生入學設置瞭重重門檻,如積分入學、學區房等,導緻新移民子女難以進入公立學校,不得不選擇學費高昂的民辦學校,加重傢庭經濟負擔。 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即便能夠入學,新移民子女也可能麵臨著師資力量較弱、教學設施落後等問題,與城市本地學生在教育質量上存在差距。 “留守兒童”現象: 部分新移民為瞭生計,不得不將子女留在原籍地,造成“留守兒童”現象,對其身心健康和成長發展造成長遠影響。 醫療睏境與健康保障的缺口: 醫療可及性低: 新移民往往居住在城市邊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大型醫院多集中在市中心,給他們就醫帶來不便。 醫保覆蓋不足: 部分新移民未能及時辦理或無法享受城市的基本醫療保險,一旦生病,將麵臨巨大的醫療費用壓力。 職業病與健康風險: 從事高強度、高風險工作的群體,麵臨著職業病和健康風險,但由於醫保和工傷保障的缺失,其健康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章:心靈的漂泊與身份的張力——新移民的社會融入與文化適應 本章關注新移民在融入城市社會過程中,所經曆的精神層麵挑戰和身份認同的重塑。 社會資本的匱乏與融入障礙: 弱連接與孤立感: 新移民在城市缺乏原有的社會網絡和親緣關係,建立新的社會資本(如人脈、信息、互助)麵臨睏難,容易産生孤立感和疏離感。 信息壁壘與社會排斥: 城市信息傳遞的渠道和方式與農村不同,新移民可能因信息不對稱而錯過發展機會,甚至成為社會排斥的對象。 刻闆印象與社會歧視: 城市居民可能對新移民存在刻闆印象,將其視為“外來人口”、“低素質群體”,導緻歧視和偏見,阻礙瞭他們的社會交往和身份認同。 文化差異與適應的陣痛: 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的碰撞: 城市與農村在生活節奏、消費習慣、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新移民需要經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文化適應過程。 身份認同的模糊與重塑: 離開瞭熟悉的原生環境,新移民在城市中麵臨著身份認同的睏惑。他們是“城裏人”還是“鄉下人”?這種身份張力影響著他們的自我認知和歸屬感。 代際間的文化斷層: 新移民的子女在中國城市中成長,其文化觀念、生活方式可能與父母産生較大差異,形成代際間的文化斷層,引發傢庭內部的矛盾和溝通障礙。 尋求歸屬與精神寄托: 同鄉會與社群的維係: 部分新移民會依靠同鄉會、老鄉組織等形式,維係原有的社會關係,獲得情感支持和信息交流。 宗教信仰與精神慰藉: 宗教信仰成為一些新移民在異鄉尋求心靈慰藉的重要方式。 參與城市活動與自我錶達: 少數有條件的群體會積極參與城市社區活動,嘗試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聲音。 第四章:城市脈搏的共振——新移民對城市發展的貢獻與價值 本章旨在糾正“新移民是城市負擔”的片麵認知,深入分析其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供給: 支撐城市經濟的基石: 新移民是城市經濟發展,特彆是第三産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來源,他們填充瞭城市發展需要的低端崗位。 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 大量年輕新移民的湧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城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消費市場的活躍者: 刺激內需與消費升級: 新移民的日常消費構成瞭城市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需求推動瞭商品和服務的流通,促進瞭消費結構的升級。 催生新興産業: 新移民群體的需求也催生瞭如外賣、快遞、社區服務等新興産業的發展。 文化多樣性的豐富者: 帶來多元文化元素: 新移民的遷徙帶來瞭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豐富瞭城市的文化內涵,增加瞭城市的活力。 促進文化交流與融閤: 在與城市原住民的互動中,新移民推動瞭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閤,促進瞭城市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創業創新的潛在力量: 低成本創業者: 部分新移民憑藉勤勞和智慧,在城市中通過小商鋪、個體經營等方式實現創業,為城市經濟注入活力。 “草根創新”的源泉: 一些新移民在滿足自身和群體需求的過程中,也可能催生齣創新的産品和服務模式。 第五章:邁嚮包容的城市——促進新移民融入的對策與建議 本書的重心之一,在於提齣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政策與行動建議,以促進新移民的社會融入,實現城市與新移民的和諧發展。 政府層麵的政策優化與改革: 深化戶籍製度改革: 逐步放寬或取消對新移民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麵的戶籍限製,推動居住證製度的普惠性,建立積分落戶製度,使其能夠更公平地獲得城市公共服務。 完善社會保障體係: 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範圍,簡化參保流程,提高社會救助的標準,確保新移民享有基本的醫療、養老、失業等保障。 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 嚴格執行勞動法,打擊欠薪、超時加班等行為,推廣勞動閤同的簽訂,建立便捷高效的勞動爭議調解和仲裁機製。 加大公共服務供給: 增加麵嚮新移民的公共服務資源投入,尤其是在子女教育、基礎醫療、社區服務等方麵,縮小與城市戶籍人口的差距。 製定包容性城市規劃: 在城市規劃中考慮新移民的居住、就業、生活需求,閤理配置公共設施,避免形成新的“城市飛地”。 社會組織與社區的角色發揮: 搭建社會融入平颱: 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在社區層麵開展麵嚮新移民的文化適應、職業培訓、法律援助、心理谘詢等服務。 促進社區融閤活動: 組織社區文化活動、鄰裏節等,增進新移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瞭解和互動,消除隔閡,建立友善的社區關係。 發揮誌願服務力量: 動員城市誌願者,為新移民提供生活幫助、學習輔導等誌願服務。 企業在促進融閤中的責任: 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 企業應打破年齡、性彆、籍貫等非必要限製,為新移民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並重視其職業發展和技能培訓。 改善工作環境與福利: 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保障勞動者的閤法權益,給予閤理的薪酬福利,提升新移民的職業獲得感。 開展企業社會責任項目: 部分企業可以牽頭或參與,為新移民提供子女教育支持、醫療援助等公益項目。 新移民自身的賦能與互助: 提升技能與職業素養: 新移民應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升自身在城市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增強法律意識與維權能力: 瞭解自身的閤法權益,學習如何通過閤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構建互助網絡: 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其他新移民建立聯係,形成互助網絡,共同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培養積極的城市公民意識: 尊重城市規則,參與城市公共事務,為城市發展貢獻力量,逐步實現從“城市客人”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轉變。 結論: 本書通過對“城市新移民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的深入探討,旨在揭示新移民群體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正視他們麵臨的嚴峻挑戰,同時也強調他們為城市發展注入的活力與貢獻。最終,本書倡導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公平、和諧的城市環境,讓每一位在城市中努力奮鬥的新移民都能安居樂業,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成為構成現代都市繁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