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羅與盧梭:啓濛脈絡

狄德羅與盧梭:啓濛脈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瑪麗安·霍布森 著,鬍振明 譯
圖書標籤:
  • 啓濛運動
  • 狄德羅
  • 盧梭
  • 哲學史
  • 思想史
  • 法國啓濛運動
  • 18世紀
  • 理性主義
  • 社會契約論
  • 百科全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20066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968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輕與重文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狄德羅與盧梭:啓濛脈絡》收錄瞭英國科學院院士瑪麗安·霍布森關於啓濛運動,尤其是啓濛先賢狄德羅與盧梭研究的14篇學術論文。該書的原創研究對從事18世紀思想史研究的學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狄德羅與盧梭:啓濛脈絡》收錄瞭倫敦大學教授瑪麗安·霍布森於1973至2005年間陸續發錶的14篇論文。在這些論文中,霍布斯教授采用獨到的方式,選取某個特定文本或問題,將其置於曆史與爭議的語境中,跨越學科的界限,研讀法國啓濛先賢狄德羅與盧梭的思想內涵。從哲學與文學到數學與醫學,從音樂與戲劇到語言學與心理學,霍布森教授以其博聞廣記的學識和敏銳深刻的洞見,嚮我們呈現瞭一齣齣智力的挑戰、一幕幕思想的盛宴,對於歐洲啓濛運動研究領域,尤其是有關狄德羅與盧梭作品的研究,無疑做齣瞭十分傑齣的學術貢獻。

作者簡介

瑪麗安·霍布森(Marian Hobson),英國科學院院士,倫敦大學瑪麗王後學院榮休教授,曾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曆史上第一位女院士。主要從事18世紀法國哲學、文學以及20世紀哲學研究,齣版過多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為美國、法國多所著名大學的講座教授,並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所世界著名高校舉辦特邀講座。
鬍振明,江西省南昌市人,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18世紀英國小說,在《外國文學研究》、《國外文學》等國內核心學術期刊發錶論文多篇,齣版學術專著《對話中的道德建構:18世紀英國小說中的對話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齣版社),並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 “18世紀英國小說與文學公共領域的建構研究”。

目錄

開場白 /1

第一章 從狄德羅到以拉摩為化身的盧梭 /16
一棋局與角度 /22
二視角與語言 /26
三曆史與諷刺 /28

第二章《演員的悖論》是個悖論 /33
一軼事 /37
二概念 /43
三悖論 /53
四對立係統與支持模式 /60
五悖論與曆史 /66

第三章情感與錶演:《演員的悖論》的醫學語境 /68
一定義的語境 /69
二橫膈膜理論 /73
三情感/易怒的爭論 /79
四狄德羅與目的論學說 /89
五演員的拆解錶演與視角係統 /92

第四章啞劇、痙攣與並列:《拉摩的侄子》 /97
一痙攣 /99
二啞劇及其美學 /104
三並列與符號徵兆 /113

第五章《拉摩的侄子》中的指示詞與辯證法 /119

第六章清單、並列與《拉摩的侄子》 /131
一並列與口述 /133
二並列與不完整 /135
三並列與敘述 /139
四並列與錶演 /141
五列舉與種類 /143

第七章《宿命論者雅剋》:可能性的藝術 /146

第八章“有效因”與“終極因”: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與《論語言起源》中的因果關係 /170
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174
二《論語言起源》 /189

第九章哲學與洛可可風格 /208

第十章狄德羅的《論聾啞人書簡》:語言與迷宮 /219
一倒裝 /221
二翻譯 /244
三語言與思想 /266

第十一章康德、盧梭與音樂 /270

第十二章建築、類比與比例 /292

第十三章如何權衡品格 /306
一啓濛思想的比例與外錶 /307
二霍加斯與特點 /314
三狄德羅與比例 /321

第十四章雕塑測量,或特彆中立 /324

參考書目 /340
注釋說明 / 374

精彩書摘

瑪麗安·霍布森最齣名的兩部重要作品是《藝術的目標:18世紀法國幻覺理論》(The Object of Art: The Theory of Illusion in Eighteenth century France)(1982年初版,2009年再版)以及《雅剋·德裏達:開場白》(Jacques Derrida: Opening Lines)(1998)。將這兩本書視為分屬不同學科或門類(即文學與哲學),無內在聯係的學術研究意味著把它們置於現代學科具有限定、分類性質的透鏡審視之下,因為兩部著作都以窮盡某種獨特的學術研究為旨歸。這就是作者論述的邏輯、模式與句法等方麵的研究,即綫條、開始與結束、持續與中斷、悖論、並列以及交錯。如是研究也就構成本專輯論文的基礎,目的就是揭示文學文本中諸多起作用的深層概念結構。諸如康德這類人物的作品既是文學學者關注對象,又是哲學學者的屬意之處。思考是以語言和文學形式進行,語言與文學形式在思考:這些是從研讀狄德羅、德裏達作品中得來的受益,而德裏達則從他閱讀盧梭作品的過程裏受益。
我們所選擇的14篇論文於1973年至2005年之間寫就,屬於歐洲啓濛研究領域,尤其是在狄德羅與盧梭作品研究方麵的傑齣學術貢獻。本書書尾收錄瞭瑪麗安·霍布森所發錶作品的完整清單。瑪麗安·霍布森在此鳴謝奇尼基金會(Fondazione Cini)促使其寫就本專輯中兩篇論文時所予以的激勵,感謝格蒂研究院(Getty Research Institute)所提供的支持以及利弗休謨基金(Leverhulme Trust)為近期研究所提供的重要研究基金。
布森在這些論文中所采用的獨到方法就是選取某個特定文本或問題,將其置於該曆史與爭議語境中,並結閤她對辯詞予以的特彆關注。今天,這個語境跨越瞭學科界限,當代學者中隻有少數人能夠駕馭哲學傢們所熟悉的話語全境,霍布森便是其中之一。她涉獵百科學派領域,從數學、文學、戲劇到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她在狄德羅、盧梭、康德、黑格爾、羅素和塔斯基(Tarski)之間,在喬姆斯基(Chomsky)和孔狄亞剋(Condillac)、唐納德·戴維森(Donald Davidson)與迪馬賽(Dumarsais)、布勒(Bühler)與巴特(Batteux)行列中從容輾轉;她涉及阿萊(Haller)、懷特(Whytt)、博爾德(Bordeu)、拉卡茲(Lacaze)和拉康(Lacan),以及牛頓、歐拉(Euler)、萊布尼茨(Leibniz)、布封(Buffon)、平托(Pinto)、拉普拉斯(Laplace)、霍加斯(Hogarth)、坎珀(Camper)、拉瓦特爾(Lavater)、布隆德爾(Blondel)、特魯瓦(Trouard)、佩羅內(Perronet)、蘇夫洛(Sufflot)等等諸人。她的著作讀來令人興奮、旁徵博引並且具有智力挑戰性,嚮讀者發齣令人難以抗拒的邀請,促使他們思考外部世界,甚至完全無視現代學術機構所製定的學科界限。
我們感到,盡管很多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已經讀過這14篇論文中的一或兩篇,並且明白它們的重要性,一個事實是,它們在三十年間陸續發錶,而且主要是用法語並常在那些現在已難尋蹤跡的期刊上發錶,這意味著要獲得這些論文,開發它們所蘊含的極為豐富、相對而言未被他人使用的學術資源變得越來越難。我們希望把讀者閱讀之途上的語言或其他各類障礙移除。現在,評定它們的價值與內在一緻性變得更為容易,因為這14篇論文匯集成冊,清楚地構成一係列對任何從事18世紀思想史研究的學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原創研究。因此,盡管我們希望以此選集嚮我們個人熟知、極為敬佩並從其講授與榜樣中獲得各種受益的瑪麗安·霍布森教授緻敬,我們真正的目的則是促進狄德羅與盧梭方麵的研究,尤其是在英語學界。盡管盧梭的作品是以任何語言展開的18世紀研究的著名地標,對它們的引用參考被視為對諸如社會、政治理論或教育話題展開嚴肅討論時的不可或缺部分,而狄德羅的作品不那麼具備整體性。瑪麗安·霍布森在我們整理的第一篇論文中審視瞭這種對比,並提供瞭有意思的原因加以解釋。兩個直接後果就是,狄德羅真正完整作品的首版,即以其編輯埃貝爾·迪剋曼(Herbert Dieckmann)、雅剋·普魯斯特(Jacques Proust)以及讓·瓦爾洛(Jean Varloot)姓名首字母為名的DPV版並沒有完成,參閱“注釋說明”中的縮略語細節以及法文書名與英文翻譯清單。他的許多作品仍未被翻譯,其結果就是除非你可以閱讀法文原著,否則理解他的作品並不容易。缺乏完整權威文本,無論是法語原文或譯文所帶來的後果是我們對其為啓濛思想與作品所做貢獻重要性的理解本身就不完全。當其重要性無可爭議地被法國文學界認可時,在法國以及其他國傢,甚至就是在法國本土,狄德羅在哲學界的地位直至最近仍遭拒絕。《論盲人書簡》(Lettre sur les aveugles)是他首部齣現在大學教師聯閤考試哲學大綱上的作品,它僅僅到2000年纔步入那張令人敬畏的書單之列,隨後也僅停留在口試部分。他也對語言學、政治理論、美學以及科學做齣原創貢獻,然而始終在這些領域扮演一個相對邊緣化的角色。這種極度不公平在我們準備本論文集時得到新的印證。秉承盡可能使用我們所擁有的譯本資源原則,我們在參考雅剋·羅傑(Jacques Roger)的權威著作《18世紀法國思想中的生命科學》(The Life Sciences in Eighteenth century French Thought)( 1997)英譯本時吃驚地發現關於狄德羅的整章被遺漏,正如編輯與譯者所說的那樣,這是因為羅傑僅添加瞭這麼一句話:“參閱其原始研究以資滿足有關研究工作文獻要求之需”,並沒有將之視為其真正研究的一部分。羅傑,《18世紀法國思想中的生命科學》, Keith R.Benson編輯,Robert Ellrich譯(Stanford, CA, 1997),第ix頁。羅傑所聲言的觀點如果屬實,那麼這與編輯、譯者的抉擇一道有效共謀,18世紀科學史因該章的缺失而被歪麯,讀到第四和第五章的讀者很快就能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希望讓這些論文成為英文版,提供原文旁側所有引用文的翻譯時,得以開放所有文本,以此為不論其學術背景、歸屬或興趣的所有學生及啓濛研究專傢予以幫助。霍布森的作品讓那個令人興奮、復雜、憂鬱時期得以重現,也將擁有新讀者以及老讀者,狄德羅,這個最令人振奮,也最復雜的作者勢必吸引新的注意。
我們將這些論文以五個不同部分呈現,第一篇論文介紹盧梭和狄德羅,也介紹瞭在選集其他論文中屢次涉及到的主題與文本。具有曆史意識的讀者自動地記錄下日期與年錶,他們可能對我們隨意改變時序(temporality)而有些擔心,因為第一篇論文也是最後發錶的,這篇最近發錶的論文如何成為以前論文的旨歸?我們無法迴答這個問題,除非說不同的時序模式是第一篇論文的主要關注,的確,近來霍布森傾力關注狄德羅。“狄德羅與遺忘:未來時態中的狄德羅”(Diderot and Oblivion/Diderot in the Future Tense),見《當代18世紀:界限與視角》(The Eighteenth Century Now: Boundaries and Perspectives),Jonathan Mallinson編輯(SVEC 2005:10),第36—50頁。“狄德羅的《拉摩的侄子》:後視鏡(I)或用前視與未來來理解過去”(Diderots Neveu de Rameau. Rear mirror view (I), or, Using what is in Front and in the Future to Understand what is Past, 以下簡稱“後視鏡(I)”),《前曆史與後世:批評方法研究》(Prehistories and Afterlives. Studies in Critical Method),Anna Holland與Richard Scholar編輯(Oxford, 2009),第107—120頁。前兩個部分關注狄德羅的特定文本,即《演員的悖論》(Paradoxe sur le comédien)、《拉摩的侄子》(Le Neveu de Rameau);而隨後的三個部分則是《因果性》(Causality)、《美學》(Aesthetics)以及《度衡》(Measurement)。論文按照它們的重要主題關注點而組閤。
“從狄德羅到以拉摩為化身的盧梭”(2005)介紹瞭作為配對的狄德羅與盧梭,評價瞭他們的接觸點及分歧。霍布森從兩人的身後命運的敘述開始,延展到對他們手稿、檔案的不同狀態的描述,即盧梭的保存完好,而狄德羅的似乎任其自生自滅;隨後又到他們的寫作風格,把兩人各自與時間、時序的關係界定為迥然有異。她關注兩人的閤作,即生命力不長的《譏諷者》(Le Persifleur)(1749),分析認為此為秘史文類的戲仿,但也有某種非連續性的洛可可文風癥狀。盧梭用此種文風描繪瞭一副具有諷刺意味的自畫像,宣稱:“沒什麼不如我自己那樣像我自己。”他隨後拒絕這種觀點,反而支持自我在時間層麵連貫一緻的觀點,霍布森仿照當代地層構成的地理理論將這個觀點稱之為“地層”。作者在本論文集以外的另一篇論文中探討瞭這個觀點,即“盧梭的日內瓦環行:地層旅行”(Rousseaus Genevan Circumnavigation: Stratigraphic Journeys),John Renwick編輯,《應邀旅行:嚮彼得·弗朗斯緻敬的研究》(L Invitation au voyage. Studies in Honor of Peter France),Oxford, 2000,第93—101頁。她也在彆處使用“地層”這一詞,參閱“後視鏡(I)”,第107頁。相反的是,狄德羅仍堅守盧梭所言的那種時間理解,以多種方式,在多個文本中抗拒時序所予以的約束及其規律。《1767年的沙龍》(Salon de 1767)所記載的狄德羅與盧梭下棋的軼事戲劇化地再現瞭他們之間的關係。據盧梭說,他在下棋方麵技勝一籌,但從不允許以設障的方式矯正這個基本的不公平。對霍布森來說,這就以許多重要方式解釋瞭他們的差異。盧梭寜願保持原狀,不修改、不重寫或不重做,而狄德羅將每件事情都視為可以重新開始。與盧梭展開的諸如此類的爭論或討論充斥狄德羅的作品之中。在霍布森看來,她的最後一個樣例來自《拉摩的侄子》,這發生在棋手們時常光顧的攝政咖啡館裏,即侄子錶演啞劇的著名一幕。霍布森令人信服地指齣,拉摩是盧梭言行以及任何音樂、歌劇或樂器的腹語者,“沒什麼不如他自己那樣像他自己”,並且在盧梭的《譏諷者》中以清楚的迴聲明言自己是他的伴侶。她認為《拉摩的侄子》的間接往返結構“狀如諸多對年輕的狄德羅與盧梭之間討論所産生的思考;就像從我們鮮知的個人經曆中獲得的陰影和角度。”她以此觀點而結束該篇文章。隨後的多篇論文顯示,霍布森至少瞭解很多。
第一部分匯集瞭兩篇關於《演員的悖論》一書的論文。“《演員的悖論》是悖論”(1973)有意用冗長的題名駁斥那些為梳理、駕馭狄德羅具有悖論特徵的思考與寫作方式所做的努力。霍布森重視狄德羅的悖論,認為它在文本中有兩種類型,一種僅是第一個說話者反對第二個說話者,這個將有情感的男女視為演員的想法與“期待”相符;另一種則涉及羅素、塔斯基等哲學傢所分析的邏輯或語義悖論結構。霍布森的原創在於,她探討瞭《演員的悖論》一書中悖論第二種類型的存在。如她所揭示的那樣,這得以讓狄德羅在兩個內在的、矛盾的命題,即“法國悲劇不自然,因此該遭摒棄”、“藝術不自然,但它不該被摒棄”遊刃。為瞭揭示何以如此,霍布森細緻地追溯瞭狄德羅的論證觀點、以及所運用的軼事、詞匯,並揀選齣內在命題。她觀察到類似的軼事如何被用來支持相反觀點,如她在本書其他論文中揭示的那樣,有些也具有《宿命論者雅剋》(Jacques le fataliste)的特點。她指齣諸如“理想模式”、“係統”、“誇張”等術語如何不期然、矛盾地在文本多個方麵獲得相反觀點。她令人信服地辯稱,對狄德羅來說,這不是智力混亂的跡象,而且也不是心理疾病癥狀,正如霍布森指齣來的那樣,狄德羅常常被評論傢們如是所待,參閱本書第25頁,第33—34頁。而更像是當他試圖超越自己所處時代的美學範疇時的哲學野心的流露。
“情感與錶演:《演員的悖論》的醫學背景”(1977)對同一文本采用瞭非常不同的方式,盡管這也為她後期的作品奠定基礎。該論文審視瞭將情感視為本質被動,潛在澎湃的觀點在適用於演員案例時如何令人生疑,至少不是因為演員們需要駕馭自己的感受,而是更好地激發觀眾的感受。正如霍布森指齣的那樣,完全自控的觀點與狄德羅眾多其他文本中所探討的決定論並不一緻。為瞭闡釋這個錶麵上的不一緻,她訴諸於當時的醫學理論。她對懷特、阿萊之間事關易怒/情感的爭論所展開的討論使其修改瞭“狄德羅的情感理解主要源自博爾德”這個標準觀點。她亦揭示狄德羅審慎地接觸瞭當時的醫學理論。正如狄德羅清楚瞭解的那樣,在這場爭論中,自由意誌本身至關重要,也就是說,身體是否被駕馭,如果是,如何做到?達到何種目的?在這些辯論中,目的論(Teleology)總是宗教討論的縮語,而這場辯論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宗教性。

前言/序言



狄德羅與盧梭:啓濛脈絡 一、 啓濛的洪流:思想的巨擘與時代的熔爐 在十八世紀的歐洲,一股前所未有的思想浪潮席捲大地, quella è l'Illuminismo. 這場被稱為“啓濛運動”的思潮,如同一場思想的革命,深刻地影響瞭人類文明的進程。它以理性為羅盤,以科學為羽翼,以自由為旗幟,挑戰著中世紀以來根深蒂固的宗教權威、封建等級和專製王權。在啓濛的浩瀚星空中,兩位巨擘的名字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丹尼斯·狄德羅(Denis Diderot)與讓-雅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他們的思想,如同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河流,匯聚成啓濛的壯闊脈絡,塑造著現代世界的精神麵貌。 狄德羅,這位精力充沛、博學多纔的思想傢,是啓濛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不僅是一位傑齣的哲學傢、作傢、評論傢,更是一位偉大的組織者和實踐者。他的生命幾乎全部獻給瞭那項被譽為“現代知識的百科全書”的宏偉工程——《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這部巨著的編纂,耗費瞭狄德羅二十餘年的心血,聚集瞭當時最傑齣的思想傢、科學傢和藝術傢。它不僅是一部知識的寶庫,更是一場思想的戰鬥,旨在普及理性,傳播科學,揭露迷信,挑戰教條,為擺脫愚昧和專製提供思想武器。狄德羅在《百科全書》中,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思維,對宗教、政治、道德、藝術等各個領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為啓濛思想的發展注入瞭強大的活力。 相較於狄德羅的包羅萬象和理性務實,盧梭則以其激進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激情,在啓濛運動中獨樹一幟。他是一位多産的作傢,其作品《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和《愛彌兒》(Émile, ou De l’éducation)至今仍被奉為圭臬。盧梭對不平等的根源進行瞭深刻的批判,認為私有製的齣現是導緻社會墮落的根本原因。他提齣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論斷,振聾發聵,揭示瞭當時社會製度對個體自由的壓迫。他所倡導的“公意”(volonté générale)理論,強調人民主權和集體意誌的重要性,為後來的民主革命提供瞭理論基礎。在教育領域,《愛彌兒》則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盧梭主張以自然為本,以兒童為中心,培養獨立思考、身心健康、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徹底顛覆瞭當時以填鴨式教學為主流的教育模式。 狄德羅和盧梭,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傢,雖然在某些觀點上存在分歧,甚至有過激烈的論戰,但他們共同的目標都是為瞭人類的解放和進步。他們猶如啓濛時代的兩道不同卻同樣耀眼的光芒,交織在一起,共同照亮瞭人類走嚮現代化的道路。他們的思想,不僅在當時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更在後世不斷被解讀、傳承和發展,成為理解現代西方思想乃至世界思想的重要鑰匙。 二、 狄德羅的理性之光:知識的整閤與批判的力量 狄德羅的一生,是為理性與知識而奮鬥的一生。他深信,唯有通過理性,人類纔能擺脫濛昧,認識世界,並改造世界。他的思想,核心在於對知識的追求、對理性的推崇以及對批判精神的堅持。 《百科全書》:理性王國的宏偉藍圖 狄德羅最為人稱道的貢獻,無疑是《百科全書》的編纂。這項浩大工程,不僅僅是對當時已知知識的簡單匯集,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狄德羅懷揣著“要使全人類共享知識”的宏願,召集瞭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大批思想名傢,曆時二十餘載,最終完成瞭這部十八捲本的巨著。 《百科全書》的編纂,並非易事。在那個宗教與王權仍然擁有強大影響力的時代,任何對傳統權威的質疑都可能招緻嚴厲的打擊。狄德羅和他的同仁們,麵臨著審查、禁毀、逮捕的風險,卻從未退縮。他們巧妙地運用各種錶達方式,將批判性的思想融入到對科學、藝術、手工藝的介紹之中,讓理性之光穿透層層迷霧。 在《百科全書》中,狄德羅對宗教的批判是毫不掩飾的。他質疑教義的閤理性,揭露教會的腐敗,倡導信仰自由,認為宗教不應淩駕於理性之上。他對專製王權的抨擊同樣尖銳,強調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主張限製君主權力,建立更公正的社會製度。他更是對當時的社會不公、等級森嚴進行瞭深刻的揭露,呼喚人人平等的理想。 狄德羅對科學的熱情,體現在他對各種自然科學、數學、醫學知識的重視和普及。他堅信科學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鼓勵人們通過觀察和實驗來探索真理,而非盲從教條。他對藝術和文學的評論,也充滿瞭對創新的鼓勵和對傳統的反思,推動瞭美學思想的發展。 唯物主義的萌芽與懷疑精神 狄德羅的思想,在哲學層麵,展現齣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嚮。他反對宗教的超自然解釋,傾嚮於用物質的、可感知的世界來解釋一切現象。他對人類感知能力的重視,以及對物質運動規律的探索,預示著後來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 同時,狄德羅也錶現齣強烈的懷疑精神。他鼓勵人們對一切既定的觀念進行質疑,不輕易接受未經檢驗的真理。這種批判性的懷疑,是理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思想進步的動力。他並不懼怕挑戰被奉為圭臬的傳統,而是勇於在思想的十字路口探索新的可能。 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與倫理的探索 狄德羅並非隻是一位純粹的理性主義者,他對人性的復雜性也有著深刻的洞察。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小說中的主人公,還是戲劇中的角色,都展現齣豐富的情感和矛盾的內心。他關注人類的欲望、情感、道德睏境,並試圖從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它們。 在倫理學方麵,狄德羅試圖建立一種基於理性和人性的道德體係。他反對基於神聖命令或社會習俗的道德,而是強調道德應根植於人的自然本性和社會需求。他關注道德行為的後果,以及個體在社會中的責任,為啓濛時代的倫理思潮注入瞭新的活力。 三、 盧梭的激進之聲:自由的呼喚與平等的呐喊 盧梭的思想,如同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以其激進的批判和深沉的人文關懷,在啓濛時代投下瞭深刻的影子。他的思想,核心在於對自由的極緻追求,對平等的堅定信仰,以及對社會契約和公意的獨特闡釋。 “人生而自由”:對社會壓迫的控訴 《社會契約論》的開篇之語——“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堪稱盧梭思想的精髓。他認為,人類的原始狀態是自由而平等的,是社會製度和私有製的齣現,剝奪瞭人的自然自由,製造瞭階級和壓迫。這種對社會不公的深刻批判,在當時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盧梭認為,社會的發展並非必然走嚮進步,反而可能是一種墮落。他將私有製的齣現視為人類走嚮不平等的起點,認為正是私有製導緻瞭貪婪、嫉妒和衝突。他的這一觀點,與當時許多強調進步和繁榮的啓濛思想傢有所不同,展現瞭他思想的獨特性和激進性。 社會契約與公意:人民主權的理論基石 為瞭擺脫社會枷鎖,盧梭提齣瞭“社會契約”的理論。他認為,個體之間通過社會契約,將自己的部分權利讓渡給一個政治共同體,以換取社會成員的共同保護和公共利益。然而,與霍布斯等人的觀點不同,盧梭強調的社會契約並非是屈服於一個絕對的統治者,而是個體與整體之間的相互契約。 更為重要的是,盧梭提齣瞭“公意”的概念。他認為,公意並非簡單的個體意誌的疊加,而是為瞭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意誌。公意代錶著整個共同體的根本利益,並且是閤法的、不可轉讓的。盧梭認為,隻有以公意為基礎的政府,纔能真正代錶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自由。 這種對公意的強調,為後來的民主革命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它意味著人民擁有最終的政治權力,政府的權力來源於人民的授權,並且必須服務於人民的公意。盧梭的這一理論,對法國大革命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愛彌兒》:教育的革命與人性的復歸 在教育領域,《愛彌兒》一書,更是盧梭激進思想的生動體現。他猛烈抨擊瞭當時僵化、壓抑人性的教育方式,主張迴歸自然,尊重兒童的天性。 盧梭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一個自由、獨立、具有判斷力的人。他提倡“消極教育”,即在早期階段,減少人為的乾預,讓兒童自由地接觸自然,通過感官去認識世界。他強調學習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反對死記硬背和強製灌輸。 《愛彌兒》中,盧梭詳細闡述瞭從嬰兒期到成年期,不同階段的教育方法。他關注兒童的身心發展,強調培養其良好的品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認為,教育應該幫助個體認識自己,理解社會,並最終成為一個有用的、負責任的公民。 盧梭的教育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滌蕩瞭當時陳腐的教育觀念。他所倡導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對現代教育産生著重要影響。 對情感與激情的推崇 與狄德羅的理性至上不同,盧梭更加強調情感和激情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他認為,理性固然重要,但情感也是驅動人類行為的重要力量。他對真誠的情感、自然的錶達給予瞭高度評價,並認為許多社會製度壓抑瞭人的真情實感。 在《懺悔錄》(Les Confessions)中,盧梭以極大的坦誠,記錄瞭自己的生活經曆和內心感受,展現瞭他對情感世界的深刻探索。這種對個人內心世界的關注,也預示著浪漫主義思潮的到來。 四、 脈絡交織:狄德羅與盧梭思想的碰撞與融閤 狄德羅與盧梭,盡管在許多方麵存在差異,但他們的思想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共同構成瞭啓濛運動波瀾壯闊的圖景。 爭論與共識 兩人之間最著名的爭論,莫過於在《百科全書》的編纂過程中,因對《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一文的評價而産生的矛盾。狄德羅對盧梭對私有製的激烈批判持保留態度,認為其過於激進,可能威脅到社會秩序。而盧梭則認為狄德羅在某些方麵過於妥協,未能充分揭露社會的弊端。 然而,盡管存在分歧,他們共同的敵人是專製、愚昧和不公。他們都緻力於用理性和知識來啓迪民智,解放思想。他們都對當時的社會製度進行瞭深刻的批判,都渴望建立一個更加公正、自由的社會。 互為補充的思想體係 狄德羅的博學與理性,為啓濛運動提供瞭堅實的知識基礎和批判的武器。他以《百科全書》為載體,將科學、哲學、藝術等領域的最新成就傳播開來,為社會進步奠定瞭思想土壤。他的理性主義,強調通過認識世界來改造世界,為啓濛運動的實踐性提供瞭指導。 而盧梭的激進與激情,則為啓濛運動注入瞭強大的道德動力和革命活力。他對於自由和平等的呼喚,喚醒瞭無數人的良知,為後來的革命提供瞭思想的火種。他對社會契約和人民主權的理論,為建立新的政治秩序提供瞭藍圖。 可以說,狄德羅代錶瞭啓濛運動的理性之光,照亮瞭知識的道路;盧梭則代錶瞭啓濛運動的自由之聲,激蕩瞭改革的潮頭。他們的思想,如同兩條不同的河流,在啓濛的時代匯聚,相互激蕩,最終流嚮瞭現代文明的海洋。 五、 思想的迴響:啓濛脈絡的傳承與演變 狄德羅與盧梭的思想,並非停留在十八世紀的塵封之中,它們以各種形式,在後世不斷地被解讀、傳承和演變。 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盧梭的“公意”理論和人民主權思想,直接影響瞭法國大革命的進程。雅各賓派的激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到盧梭對公意的理解。雖然革命的進程充滿瞭麯摺和暴力,但它對舊製度的顛覆,對自由、平等、博愛的追求,無疑是啓濛思想的巨大成果。 狄德羅的《百科全書》,則為革命提供瞭廣泛的知識基礎和理性精神。它普及瞭科學知識,批判瞭舊的等級製度和宗教迷信,為革命的到來創造瞭思想條件。 對現代民主思想的塑造 狄德羅和盧梭的思想,共同塑造瞭現代民主思想的基石。對個體自由的強調,對人民主權的追求,對社會契約的理解,都構成瞭現代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理論元素。他們的思想,影響瞭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發展,為建立代議製民主、保障公民權利提供瞭源源不斷的動力。 對教育和人權觀念的啓示 盧梭在教育上的革命性主張,至今仍在影響著教育改革的方嚮。對兒童天性的尊重,對個性化教育的追求,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原則。 狄德羅對人權和自由的捍衛,也為後來的《人權宣言》等重要文獻提供瞭思想資源。他對知識普及的重視,強調瞭教育在社會進步中的關鍵作用。 持續的學術研究與思想辯論 時至今日,關於狄德羅和盧梭的思想,仍然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他們的著作被反復解讀,他們的觀點被不斷審視。在當今社會,關於自由與秩序、個體與集體、平等與競爭等問題的辯論,依然能看到狄德羅與盧梭思想的影子。 結語 狄德羅與盧梭,兩位啓濛時代的巨擘,他們的思想如同一條貫穿曆史的脈絡,連接著理性與激情,知識與自由。他們的著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思想史上的不朽豐碑。《狄德羅與盧梭:啓濛脈絡》,正是試圖梳理和呈現這條思想的河流,探尋啓濛運動如何以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傢為中心,匯聚成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他們的思想,不僅是理解十八世紀歐洲曆史的關鍵,更是洞察現代世界精神麵貌的重要窗口。他們的名字,永遠鎸刻在人類文明的史冊上,他們的思想,也將繼續照亮人類前進的道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準,時而如清晨薄霧般彌漫著學院派的嚴謹,時而又像午後的雷陣雨般,突然爆發齣強烈的思想衝擊力。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於“政治哲學”在兩人思想中不同體現的對比。對於盧梭,我們很容易聚焦於《社會契約論》的激進性,但作者卻挖掘瞭他早期作品中對藝術和科學對道德影響的復雜態度,這使得他的形象遠比教科書上描繪的要豐富得多。而狄德羅的部分,則展現瞭一種近乎於“技術官僚”的務實精神,他試圖用知識來構建一個穩固的、可操作的社會藍圖。兩者的交鋒,不再是簡單的對錯之分,而是一種對“何為人性”的根本性叩問。這種對立麵的深入挖掘,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啓濛”這一術語邊界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光芒萬丈的口號,而是一係列充滿張力的、相互衝突的哲學探索的總和。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講,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很高,但絕不枯燥。作者的筆觸非常具有畫麵感,他擅長通過描繪特定場景——比如在巴黎的某個咖啡館裏,兩位思想傢對一個具體問題的爭論——來引齣更深層次的理論剖析。這使得抽象的哲學概念落地為生動的曆史事件。我尤其贊賞其對“情感”在理性主義光芒下被壓抑地位的探討。盧梭的“自省”傾嚮與狄德羅對經驗世界的狂熱探索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作者成功地將這種本體論上的差異,轉化為瞭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知識建構路徑。讀這本書,就像是走入一座巨大的迷宮,你以為找到瞭齣口,結果卻發現新的岔路口正在等待著你,迫使你不斷地反思,自己是否遺漏瞭哪個關鍵的綫索。它挑戰瞭我們對思想史的簡單化理解。

評分

坦率地說,初讀時,我有些被其宏大的論證結構震懾住瞭。這書的行文風格,與其說是哲學論述,不如說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文學劇本,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和人物內心的掙紮。作者似乎對“矛盾性”有著近乎偏執的迷戀,他反復強調,啓濛思想的偉大恰恰在於其內在的分裂性——一方麵是追求普世真理的自信,另一方麵卻是對個體情感和非理性力量的本能恐懼。我尤其欣賞其中對“進步”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很多關於啓濛的論述都將“進步”視為不可避免的綫性發展,但這本書卻透過狄德羅對科學的無限樂觀和盧梭對人性異化的深刻憂慮,展示瞭進步背後的代價。那種細膩到近乎苛刻的文本分析,使得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那個時代的基本認知。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曆史,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關乎人類理智邊界的深刻對話。

評分

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滿足於僅僅呈現“他們說瞭什麼”,而是深入探究瞭“他們如何成為他們所成為的那樣”。作者似乎更關注兩位思想傢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社會環境、經濟壓力以及個人精神創傷對最終思想體係的塑造作用。舉例來說,對狄德羅早期貧睏和依賴贊助人生活的描述,非常有助於理解他後期在知識自由與現實妥協之間拉扯的內在邏輯。而盧梭那標誌性的疏離感和被害妄想,也被巧妙地與他早年漂泊不定的經曆聯係起來。這種將思想史與個體傳記深度融閤的寫法,讓人物不再是僵硬的雕塑,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矛盾體。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種深沉的共情,理解偉大的思想是如何在人性的弱點與時代的洪流中掙紮求存的。

評分

這部作品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啓濛”這一宏大曆史敘事的細膩解構。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標準的學術梳理,按照時間綫平鋪直敘地介紹兩位巨擘的生平和思想碰撞,但作者顯然走得更遠。他沒有將狄德羅和盧梭簡單地視為同一陣營的“啓濛戰士”,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思想深處那些令人不安的張力與矛盾。比如,在論述百科全書計劃時,作者非常巧妙地將狄德羅的係統性理性訴求,與盧梭對原始自然狀態的懷舊和對文明腐蝕性的警惕進行瞭對比。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細節的方式,那種對當時沙龍辯論、書信往來的旁徵博引,使得整個十八世紀的巴黎仿佛觸手可及。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溯之前讀到的某個論點,因為作者總能在看似平靜的描述下,暗藏著對後世影響的深刻洞察。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閱的書,它要求讀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那段思想激蕩的泥沼中去,去感受理性之光照耀下的陰影。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發貨速度快,産品質量好

評分

收集瞭很多盧梭,不知哪一天會看:)))

評分

書的內容100分,可是書脊嚴重磕損,打包員怎麼就發貨敢瞭。

評分

通過把作為情緒反應的同情感引入哲學,並強調它們先於認識活動和意誌活動而存在,不僅試圖重新審視和改造哲學的認識論和本體論,而且還進而試圖重新考察和解釋西方自古希臘以來一直到今天的哲學傳統及與之相關的神學傳統,這顯然是一條特彆富有獨創性的思路。本書收入捨勒關於同情感與他者的論述,極具學術啓發性。通過把作為情緒反應的同情感引入哲學,並強調它們先於認識活動和意誌活動而存在,不僅試圖重新審視和改造哲學的認識論和本體論,而且還進而試圖重新考察和解釋西方自古希臘以來一直到今天的哲學傳統及與之相關的神學傳統,這顯然是一條特彆富有獨創性的思路。本書收入捨勒關於同情感與他者的論述,極具學術啓發性。馬剋思?捨勒(1874―1928),德國哲學傢、社會學傢,價值倫理學、哲學人類學與知識社會學的奠基人,被視為現代德語學界傳奇人物。在哲學、社會理論、倫理學、神學、心理學、教育學、思想史等領域卓有建樹。海德格爾視其為“全部現代哲學最重要的力量”。早年執教耶拿大學、慕尼黑大學,參與現象學運動。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學哲學和社會學教授、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28年,執教法蘭剋福大學不久,因中風猝然辭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質》、《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和實質價值倫理學》、《論人類的永恒性》、《價值的顛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今人編有《捨勒全集》,美國芝加哥大學設有捨勒研究所,德國成立瞭國際捨勒研究協會。馬剋思?捨勒(1874―1928),德國哲學傢、社會學傢,價值倫理學、哲學人類學與知識社會學的奠基人,被視為現代德語學界傳奇人物。在哲學、社會理論、倫理學、神學、心理學、教育學、思想史等領域卓有建樹。海德格爾視其為“全部現代哲學最重要的力量”。早年執教耶拿大學、慕尼黑大學,參與現象學運動。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學哲學和社會學教授、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28年,執教法蘭剋福大學不久,因中風猝然辭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質》、《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和實質價值倫理學》、《論人類的永恒性》、《價值的顛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今人編有《捨勒全集》,美國芝加哥大學設有捨勒研究所,德國成立瞭國際捨勒研究協會。捨勒認為,就認識的全部發展史而言,人們都是先對認識對象産生愛或者恨,之後纔通過知性來對它們進行認知、分析和判斷的。因此,無論對於所有各種理論認識和思維來說,還是就所有各種實踐立場而言,愛和恨在情感行為的集體範圍內都是最原初的行為方式,它們還使理論生活和實踐生活統一起來,並且能夠使這兩者永遠保持統一的狀態。本書選取作者論述羞感、懊悔與怨恨的精彩文字,使大傢對此話題産生濃厚的學術興趣。還好,有點晦澀。

評分

啓濛時代或啓濛運動(法語:Siècle des Lumières;英語:Age of Enlightenment),又稱理性時代(英語:Age of Reason)[1],是指在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地區發生的一場知識及文化運動[2][3],該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實存(英語:human existence)的基本問題[4]。人類曆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媒體上的“啓濛”,開啓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曆程[5]。德意誌哲學傢康德以“敢於求知(英語:Sapere aude)”(dare to know,拉丁語:Sapere aude)的啓濛精神來闡述人類的理性擔當[6][7]。他認為啓濛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8]。

評分

很贊,好好學習

評分

啓濛時代後期,約18世紀末前後,浪漫主義接續並取代啓濛運動思維成為19世紀的主流。不同於啓濛運動相信知識及理性進步觀,有鑒於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的部份負麵後果,浪漫主義思維主張啓濛運動的理性主義過瞭頭:藝術及科學等知識的發展並未帶給人類福祉,人類有瞭知識改變瞭自然反而使人類變得更墮落、社會不公並且忽略瞭心之真誠[10]。

評分

發貨速度快,産品質量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