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周易参同契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周易参同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伟文 译
图书标签:
  • 周易
  • 参同契
  • 经典古籍
  • 道家
  • 哲学
  • 易学
  • 中医
  • 全注全译
  • 中华经典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09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967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5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周易参同契》相传为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本炼丹著作,向来被誉为“万古丹经之王”。关于这部书何以名之为“周易参同契”,历代注家对之也作出了解释。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原题汉阴长生注《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首句即有“昔说魏君《参同契》”一句,其注称:“参者,离也。同者,通也。契者,合也。”以“参”为离的意思,“同”为“通”的意思,“契”为“合”的意思,此注虽然不是直接注解《周易参同契》,然经文提及“魏君《参同契》”,故其对“参同契”的解说,应该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相关。章伟文译注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周易参同契》结合《周易》之理,探讨天道及其表现;结合《周易》之理,对金丹炉火之术的药物、火候、鼎器等问题作系统说明;《周易参同契》还将大易、黄老相结合,以体用的方式贯通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从而建构起一个有体有用的独特丹道哲学理论体系,并广泛征引中国古代天文、律历、阴阳五行、御政、冶金、医药、服食等知识。其内容广泛涉及炼丹、冶金、天文、律历、御政、医药、养生、服食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

前言
卷上
乾坤者易之门户章第一
牝牡四卦章第二
朔旦屯直事章第三
既未至晦爽章第四
春夏据内体章第五
赏罚应春秋章第六
天地设位章第七
以无制有章第八
言不苟造章第九
易者象也章第十
于是仲尼章第十一
圣人不虚生章第十二
复卦建始萌章第十三
十六转受统章第十四
壬癸配甲乙章第十五
元精眇难睹章第十六
御政之首章第十七
文昌统录章第十八
日合五行精章第十九
辰极受正章第二十
黄中渐通理章第二十一
上德无为章第二十二
知白守黑章第二十三
金为水母章第二十四
采之类白章第二十五
旁有垣阙章第二十六
是非历藏法章第二十七
明者省厥旨章第二十八
《火记》不虚作章第二十九
金人于猛火章第三十
子午数合三章第三十一
巨胜尚延年章第三十二
胡粉投火中章第三十三
世间多学士章第三十四
若夫至圣章第三十五
《火记》六百篇章第三十六
以金为堤防章第三十七
捣治并合之章第三十八
推演五行数章第三十九
名者以定情章第四十

卷中
乾坤刚柔章第四十一
君子居其室章第四十二
聊陈两象章第四十三
二至改度章第四十四
动静有常章第四十五
晦朔之问章第四十六
昴毕之上章第四十七
循据璇玑章第四十八
朔旦为复章第四十九
临炉施条章第五十
仰以成泰章第五十一
渐历大壮章第五十二
夫阴以退章第五十三
乾健盛明章第五十四
媚始纪序章第五十五
遁世去位章第五十六
否塞不通章第五十七
观其权量章第五十八
剥烂肢体章第五十九
道穷则反章第六十
玄幽远渺章第六十一
将欲养性章第六十二
阴阳为度章第六十三
类如鸡子章第六十四
阳燧以取火章第六十五
耳目口三宝章第六十六
世人好小术章第六十七
太阳流珠章第六十八
子当右转章第六十九
不得其理章第七十
五行相克章第七十一
河上姹女章第七十二
物无阴阳章第七十三
坎男为月章第七十四
金化为水章第七十五
丹砂木精章第七十六
刚柔迭兴章第七十七
关关雎鸠章第七十八

卷下
惟昔圣贤章第七十九
法象天地章第八十
升熬于甑山章第八十一
阴阳得其配章第八十二
先白而后黄章第八十三
补塞遗脱章第八十四
大《易》情性章第八十五
枝茎华叶章第八十六
象彼仲冬节章第八十七
会稽鄙夫章第八十八
务在顺理章第八十九
审用成物章第九十

附录
鼎器歌
赞序

精彩书摘

  知白守黑章第二十三  【题解】  本章直指“水中之金”乃丹道之母。  自外丹言之,铅色黑,汞色白,铅、汞得火炼制,化而成水,中含金精、黄芽,故“神明自来”。五行之中,水数为一,水能变化,乃丹道之母,故铅、汞所化之水为道之枢机。铅、汞初交,得火而融,即是阴阳之始,所化水中有黄芽、金精,此则为“玄含黄芽”。铅为五金之主,总持鼎中金水之变化;五行中,水居北方,金水在鼎中沸腾,上下左右轮转,故为“北方河车”。铅虽外黑,内有金华之象,其未融化之前,金精混于矿石之内,以黄杂于黑,呈黄褐之色,故称“被褐”;铅质虽贱,而金精在内,故称“怀玉”;铅外貌虽黑而内藏金华,其至宝暗藏于身内,犹如人怀藏金玉于其身内,外边则穿着褐色破旧的外衣而佯装癫狂。  自内丹言之,其以“金”比喻先天真炁,“水”喻为精;白为金之色,黑为水之色;真炁化而为精,此乃五行顺生之金生水,为“顺则生人”之道;水本为金所生,乃金之子,如果能炼精化炁,以水为基础而求取水中之金精,此即为五行返生,乃“逆则成仙”之路。所以,精虽由炁而化,亦可逆而炼精化炁,此即为“知白守黑”,欲知白当守其黑,守黑则白自现;知水中有金,守其水则金自至。守之之法,即如猫之守窟以待鼠至,身不动而目不瞬,此心唯在于鼠,更无他念,如此则心虚而神凝,神凝而息定,息定则产药而神明自来。如以汉易五行生成之数论之,则天一生水,居五行之始;水一加土五,得水之成数六,土为真意,寂静而真意生,水色玄而土色黄,故有“玄含黄芽”之象;水中产铅金,铅金为五金之主,产在北方玄冥之水内,得土而生黄芽,黄芽即金华,乃铅之精英。水本居北,搬运而南,使坎水自下丹田升上,与居上之离火交媾;在人身而言,即元阳真炁即产之后,当自下丹田搬运至于上宫泥丸,元阳真炁自下载宝而上,如河边抽水灌溉的翻车之运水,故称“河车”。故铅体外黑而金华隐于其中,犹如至宝藏于褐夫之怀。  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①。水者道枢,其数名一②。阴阳之始,玄含黄芽③。五金之主,北方河车④。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  【注释】  ①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白”喻水银,即汞,“黑”喻铅,炼水银于黑铅之中,铅与汞相守以为药基,则神精自生于鼎器之中。白为金之色,黑为水之色,白色代表金之精华,黑色代表水之根基。金精为汞,白属西方金之色,故说“白者金精”;铅金为黑,黑属北方水之色,故称“黑者水基”,此是一种解释。或谓金精是汞融入铅中后所吐黄芽之花,称为“金精”,亦名“玄黄花”,亦名“金花”,而黑铅实乃为金花之根基。中国古代五行配五色,具体为木配东方青色,火配南方赤色,金配西方白色,水配北方黑色,土配中央黄色。五行顺生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克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道家内丹之法有“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之说,其以“金”比喻先天真炁,“水”喻为精,真暴化而为精。  ……

前言/序言

  《周易参同契》向来被誉为“万古丹经之王”,乃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其内容广泛涉及炼丹、冶金、天文、律历、御政、医药、养生、服食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自古及今,关于此书之真伪、著作年代、作者、篇章结构、内容等问题一直聚讼纷纷,故有必要在前言中对这些问题及其来龙去脉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关于本书的真伪、作者及著书年代  在学术史上,认为《周易参同契》不是出于汉代,乃后来者所伪作,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1)《周易参同契》一书,《隋书·经籍志》不载;两汉之书不见于《隋书·经籍志》,其为伪书的可能性为大。  (2)若《周易参同契》为后汉之丹书,东晋道士葛洪当有所知;然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未收入此书。  (3)《神仙传》虽言《周易参同契》为汉代魏伯阳所出,然《神仙传》与《抱朴子》异例,疑非葛洪所作,故难以为凭;且《神仙传》不同版本之间,字句有所不同。  (4)汉代可能有《易纬参同契》,有人伪作另一种《参同契》,附会《易》象以论神丹;后人转糅而一之,以成今本《周易参同契》,故以《周易参同契》为汉之古书,有误。  (5)古丹经不用易理,如东晋葛洪《抱朴子》金丹篇、黄白篇等即如此。  (6)今本《周易参同契》附会易象以论内外丹,而内丹、外丹在道教中兴盛的时间各异,以此推论,则《周易参同契》不可能为同一时代、同一作者所为。  上述这些观点,旨在证明《周易参同契》非汉代之作,实乃伪书。然而,学术界也有一些观点倾向于认为《周易参同契》非伪书,乃汉代之作,其论据主要有如下方面:  (1)就目录学方面看,新、旧《唐志》皆著录有《周易参同契》;或谓《隋书·经籍志》没有著录《周易参同契》,可能为如下原因所致:一是图书及古迹漂没、目录残缺,如《隋志》说:“大唐武德五年(622),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二是《参同契》可能因与谶纬相涉而被禁,《隋志》谓:“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以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愈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且隋建国后维持时间较短,不太可能完成全面搜集图书的繁重工作,故《隋书·经籍志》证伪的可靠程度不及新、旧《唐志》大。  (2)《周易参同契》篇名虽与《易纬》相仿,但推断原有《易纬参同契》却无确证。汉代经学的流传受地域和师承的制约,一些炼丹家和炼丹书不引易象乃正常现象。  (3)《云笈七签》中的《神仙传》非伪书。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云其著有《神仙传》;《隋志》、新旧《唐志》、《宋志》、《太平御览》等皆著录有《神仙传》;《云笈七签》为《大宋天宫宝藏》的缩编本,故《云笈七签》中的《神仙传·魏伯阳》应为葛洪所撰。  ……
《周易参同契》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炼丹术领域的传世瑰宝,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论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书籍,更是一套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生命奥秘,乃至人生哲理的钥匙,为后世无数的学者、修道者、乃至普通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这部著作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其“参同”的理念。“参同”二字,意为“相互参合、一同理解”。《参同契》的核心思想,便是将《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与天地万物的生成转化过程,以及炼丹术中的药物配合、火候运用,融为一体,进行阐释。它试图揭示一个普遍存在的、贯穿于微观与宏观、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共同规律。这种将哲学思辨与实践技艺相结合的独特视角,在当时的学术界是极为罕见的,也由此奠定了其在思想史和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周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以其卦象和爻辞,描绘了宇宙万物从生成、发展到衰亡、再生的循环过程,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而《参同契》则将《周易》的这些抽象的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并将其应用于解释自然界的物质变化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它认为,天地之间的运行,如同《周易》的卦象变化一样,遵循着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此消彼长。而人体,同样是一个小宇宙,其生理活动、生命周期,也与天地运行的规律相呼应。 炼丹术,在古代中国,并非仅仅是对金属物质的简单提炼,更是一种探索生命永恒、追求长生不老,乃至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神秘技艺。《参同契》在其中扮演了理论指导的角色。它借用《周易》的术语和象喻,来阐述炼丹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药物的配伍原则、火候的掌握技巧、以及不同阶段的反应过程。例如,“乾坤”被用来比喻炼丹的炉鼎,“坎离”则代表水火的交融,“金丹”的炼成,被看作是人体精气神的升华和转化。通过对这些象征意义的解读,炼丹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炼丹的内在机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操作。 《参同契》的语言风格极为凝练、含蓄,充满了象喻和隐语。作者(通常认为是汉代的魏伯阳)并非直白地教授炼丹之法,而是通过层层隐喻,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体悟。这就使得这部书的解读变得尤为困难,也为后世的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历代以来,有无数的学者和道家人士,对《参同契》进行注释、阐释,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学术流派。这些解读,有的侧重于哲学层面,探讨其宇宙观和辩证法;有的侧重于道家养生,寻求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方法;有的则侧重于炼丹实践,试图复原古代炼丹的真实技艺。 正是因为这种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解读方式,《周易参同契》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它并非一本能够“速成”的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甚至对道家思想有相当程度的体悟,才能逐步领略其精髓。但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其内容的博大精深,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读者,都能提供新的思考和启迪。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周易参同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的意义,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生命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事物的方式。通过“参同”的理念,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审视同一个问题,认识到万物之间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依存。这种整体观和辩证思维,在解决现代社会各种复杂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它对“生命”的理解,具有深刻的哲学意涵。尽管《参同契》与炼丹术紧密相连,但其核心并非仅仅追求肉体的长生,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对精气神的升华和圆满的追求。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在物质主义日益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修炼和升华。 再者,《参同契》所倡导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也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教导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命本身的运行节奏,而非强行扭曲或违背。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此外,在个人成长和修养方面,《参同契》同样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修炼,一种由内而外的变化。通过对自身的观察和体悟,如同炼丹师精炼药物一般,不断提炼和升华自己的精神品质,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内在的自我超越,是获得真正意义上幸福和自由的关键。 尽管《周易参同契》的文本晦涩难懂,但其所传达的思想,却是跨越时代、具有普适性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古籍,更是一部关于宇宙、生命、哲学、以及人生智慧的百科全书。通过深入地研读和体悟,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并找到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智慧。它邀请我们踏上一场深刻的内在探索之旅,去发现生命中最本真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有幸得见《周易参同契》的精装版本,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在我心中一直有着神圣的地位,被誉为“万古丹经王”,其蕴含的智慧岂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此次版本,其装帧设计颇具古韵,纸张厚实,墨迹清朗,单是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严谨的校勘和精到的注解。书中对《参同契》原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阐释,力求还原其最本真的意义。特别是作者在解读“金丹大道”时,旁征博引,将道家的炼丹理论与《周易》的哲学思想有机结合,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指出,《参同契》并非仅仅是炼丹的方术,更是探讨宇宙化生、生命奥秘的哲学体系。它以“易”为核心,以“丹道”为载体,旨在阐明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以及如何通过内外的修炼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读完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迈进了一大步,对“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读《周易参同契》这本书,真的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惊喜。一开始,我只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随手翻开这本书,但很快就被它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论述所吸引。书中所描绘的宇宙运行规律,那种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让我对世界的认知有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部解读《周易》的著作,更像是一本探寻生命本质的哲学指南。书中对炼丹术的论述,虽然我并不精通,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物质转化、精气神相互作用的理解,却与现代科学的某些概念不谋而合,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叹。作者的文笔也相当不错,语言虽然古朴,但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每读一遍,都能从中品味出新的意境。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性的论述上,作者往往会引用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更容易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契”的解读,它既是天道与人道的契合,也是内丹与外丹的相辅相成,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参同契”这三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热爱生活。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来说,这本《周易参同契》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可谓是独树一帜。我之前对《周易》的认识仅限于一些卦象的简单解读,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占卜工具。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周易》的哲学思想与炼丹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书中对于天地运行规律的描述,那种对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深刻洞察,让我惊叹不已。作者在解释“炉鼎”概念时,并没有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将其引申到人体的五脏六腑,以及人的精神意念,这种解读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喜欢书中的那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它不像很多理论那样非黑即白,而是强调事物的两面性和转化性。例如,书中讲到“水火”的相济相克,既是冲突又是融合,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原来它们是可以被巧妙化解的。书中还有许多关于“呼吸”、“吐纳”的论述,虽然听起来有些像是养生之道,但仔细琢磨,其实蕴含着关于生命能量的深刻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思考方式,它们充满智慧,而且历久弥新。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哲学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周易参同契》这部著作心向往之。然而,市面上流传的版本众多,真正能够深入浅出、准确解读原文的佳作却不多见。这次有幸拜读了《周易参同契》的这个全本全注全译版本,我不得不说,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首先,其“全注全译”的编排方式,对于理解原文的晦涩之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注疏部分详实可靠,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阐述了原文背后的深层思想,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领悟其中的奥妙。译文部分更是可圈可点,语言流畅自然,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真正做到了“信而达”。书中所探讨的“道”的本质,以及“易”的辩证发展观,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者在分析书中关于“火候”的论述时,将其与四季变化、阴阳消长联系起来,这种宏观的视角令人折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水火既济”等卦象时的独到见解,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卦辞,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宇宙运行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展现了《周易》的博大精深。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周易参同契》,我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望。总觉得这类古籍,要么过于艰深,要么过于晦涩,普通读者很难真正读懂。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都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这个对《周易》涉猎不深的人也能大概理解其中的意思。书里讲的很多道理,虽然是用古人的语言表达的,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书中讲到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让我觉得很有道理,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这种变化。书中的一些关于“炼养”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点神秘,但细想一下,不就是讲究调养身体,保持身心平衡吗?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区别呢?我特别喜欢书里用了很多自然界的现象来打比方,比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山川河流的形态,这些都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他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告诉我许多关于人生和自然的道理。

评分

东西很不错,用起来很舒服。

评分

印刷一般,纸张的味道很大。

评分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

评分

中华书局的这套书很喜欢,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这个系列我快买全了。

评分

书很好,包装很负责,客户很满意。

评分

中华书局全本全译全注丛书质量好,内容好,非常用心,几乎没有错别字,译文也很好,字体较大,纸张洁白,五星好评!学习了!

评分

非常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这个系列我快买全了。

评分

不买不买,看便宜又买了一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