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力:政治与商业中的心理操纵

宣传力:政治与商业中的心理操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安东尼·普拉卡尼斯,埃利奥特·阿伦森 著,林夕榆 译,林朝晖 校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政治心理学
  • 商业心理学
  • 说服力
  • 影响力
  • 操纵
  • 宣传
  • 营销
  • 行为经济学
  • 社会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112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75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332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性动物》一书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等力作。
  ★著名心理学家、《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推荐。
  ★无论你是从事新闻传播、广告策划、公关咨询、影视制作、企业宣传,还是从事政治活动、游说活动、演讲活动,以及作为一名对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关心的普通读者,本书都能带给你新的观点、技巧、思想和智慧。
  ★严谨的学术分析,结合丰富而经典的案例,涵盖当代政治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从“宣传”的角度体认当代社会心理与文化图景。
  ★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社会心理学必读作品。


内容简介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宣传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达的广告、推销、电视新闻、政治竞选等各有怎样的动机,如何通过社会心理机制传播信息和思想?我们的思想如何被影响和操纵?
  在本书中,社会心理学家普拉卡尼斯和阿伦森为读者展现了个人和大众媒体是如何运用各种劝导技术操纵人们的思想的。作者首先从现代社会宣传的各种形式、载体出发,考察了个人和大众媒体的劝导技术;接着又分析了宣传有效作用于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途径;最后,对劝导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作者指出,实现心理操纵的过程并不只是理论说服,而是经常运用各种情绪化的符号来操纵。比如,广告商就经常运用简短精悍、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的信息诱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作者还通过大量的案例,阐释了宣传在当代社会的普遍性、深入性,通过对宣传的社会心理影响机制的解构与分析,为读者展现了宣传的动机、形式、作用渠道和机制,读者或可通过阅读了解常见的宣传策略与技巧,提高自身的传播力;或可提高自身对信息的鉴别能力。


作者简介

  [美]安东尼·普拉卡尼斯(Anthony Pratkanis),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心理学教授。199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协会会员。主要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力以及如何减少偏见等课题。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经济学院开始从事教师工作,主要教授广告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等公共课程。经常为各类科学杂志和通俗报章撰写有关宣传和影响力的文章,与人合编有《态度的结构和功能》(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以及《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等书籍,并担任过《消费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的副主编

目录

序 为什么写这本书 1


前 言 我们这个宣传的时代 1


第一章 日常劝导的心理特点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Persuasion


1 神秘的影响力 16

2 漫不经心的宣传,深思熟虑的劝导 26

3 自圆其说的动物 33

4 影响的四个策略 40


第二章 前期劝导:为有效影响力做好准备

Pre-Persuasion: Setting the Stage for Effective Influence


5 影响力巨大的语言 60

6 人们脑海中的图景 68

7 萨达姆?侯赛因:巴格达的希特勒? 75

8 有问题的劝导 81

9 诱饵的力量 88

10 伪真相的心理特征 92


第三章 传播者的信誉度:真实与人造

Communicator Credibility: Real and Manufactured


11 可信的传播者 108

12 冠军的早餐:给自己的垃圾食品 114

13 如何力排众议进行劝导? 118

14 “制造”可信度 124

15 大众媒体示范的影响 131


第四章 信息与信息传递方式

The Message and How It is Delivered


16 包 装 138

17 自我推销 147

18 交流也可以栩栩如生 151

19 为什么不断重复同样的广告? 159

20 如果你无话可说,就让他人分心 165

21 有时,你需要“得寸进尺” 169

22 普罗塔哥拉的理想 175


第五章 情感诉求:拨动心弦,说服思想

Emotional Appeals: Touch the Heart, Persuade the Mind


23 恐惧诉求 184

24 “虚假帮派”技巧 192

25 内疚推销术 200

26 一朵鲜花的传递,影响力何在? 206

27 效忠之心 211

28 躬行己说 217

29 稀缺型心理和虚位之奥秘 225


第六章 当信息失效:宣传对社会的挑战

When Information Fails: The Challenge of Propaganda to Society


30 教育?宣传? 234

31 新闻是什么? 240

32 论信息运动的无效性 251

33 潜意识巫术:谁在引诱谁? 256

34 劝说指导 264

35 怎样成为一名“教主”? 271

36 第三帝国的宣传:不确定的情况 284


第七章 抵御宣传的方法

Counteracting the Tactics of Propaganda


37 预先警示与提前备战:抵抗宣传 294

38 怎样做才能阻止宣传运动? 304

39 珀伊托的儿女 312


精彩书摘

  序
  为什么写这本书
  我们出生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中的一个——埃利奥特??阿伦森——生于193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大。“在那个年代,我狂热地信仰学校与媒体宣传的一切。比如,我曾相信德国人都恶贯满盈,日本人都奸诈狡猾,而美国白人都玉洁松贞、诚实正直、值得信赖。要看明白20世纪40年代初的战争电影对种族与国家的讥讽,或许你真得等到11岁以后。但在当时,大多数成年人,其中包括我父母,想当然地相信那些战争电影的表面信息,称得上对媒体道听耳食。他们全神贯注、一字不漏地倾听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总统著名的‘炉边谈话’,做梦也不曾想过质疑国家政策的动机是否纯正。他们当时的认识是(我当年也这么认为),商业广告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信息。”
  从那以后,世界经历了几番朝代更迭。安东尼??普拉卡尼斯在越南战争中长大并见证了那个时代官员们的弥天大谎。“那时,我目不转睛地端坐于电视屏幕前,被来自越南的死亡和毁灭画面吓得魂飞魄散,渐渐明白政客们摇唇鼓舌就是在散布谎言。‘水门事件’发生时我刚好成年,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有关其罪行的铁证前不得不辞职。在我看来,为不同品牌产品或某政客做的广告,不过是为让某些人发财或助长某些人的权势罢了。”
  在本书第一版,我们为20世纪80年代尚无白宫录音带可用而深感遗憾,由于没有录音带,虽然破坏宪法、欺骗美国人民,并将秘密贩卖武器给伊朗的利润挪用于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里根总统却能得以逍遥法外。尽管大多数美国人当时对于尼克松以及他的同党义愤填膺,等到伊朗门事件发生,大部分美国人似乎已经养成对受欺骗更玩世不恭的态度,而当奥利弗??诺斯(Oliver North)、彭岱特(John Poindexter)以及里根总统顺顺当当为自己开脱罪责时,公民们并没有表现得有多么不乐意。我们感到(且持续感到),这是新时代的悲哀。而今,亦有其他调查杂沓而至:存贷危机,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危机,红山农场(Ruby Ridge)事件,以及各种为形形色色的美国政客竞选捐款的事件。谁在意?一切照常。然而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有它的代价。如今有投票资格的美国人中只有不到一半会去投票。
  接着是举世皆知的“低速追踪”——对O.?J.?辛普森案审判的关注。国内外的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紧盯着屏幕,1000多名记者、数不清的时事评论员不厌其烦地对整个案件事无巨细地报道——从审讯的花销到美扎露娜餐厅(Mezzaluna Restaurant,辛普森案被害人之一罗纳德??戈德曼生前工作的餐厅)的菜单到马西娅??克拉克(Marcia Clark)(辛普森案的控方检察官)在法国里维拉袒胸露背的假日。仅CNN就动用了70名记者,250名法律专家,编制了关于辛普森案长达1530个小时的报道与评论。而那些饰品供应商靠兜售新奇的辛普森腕表、T恤衫、橘子香味的空气清新剂和主审法官伊藤的模型赚了十亿美元。1995年1月1日至判决之后的一个星期,电视新闻用了26小时50分钟(占可用总时长的13.6%)报道辛普森案件。这比曾用来报道世界三大“新闻”加起来的时间还长——波黑战争(13小时1分钟),俄克拉荷马市爆炸案(8小时50分钟),以及美国预算事件(3小时39分钟)。
  新闻媒体在辛普森案判决之后做了什么呢?审案真是棵摇钱树。成本不大的报道获得了巨大的收视率,吸引了大宗广告。比如,电视网在播报辛普森案判决的黄金时间段,插播30秒钟广告要花高于平时10倍的价钱。有什么抵得过对大名鼎鼎的运动员有滋有味、波澜起伏的审判的报道呢?还有什么能让广告收入持续攀升?因性丑闻而弹劾美国总统如何?
  这就是接下来我们所要关注的事件。1998年1月,美国大众媒体,尤其是新闻节目对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与白宫实习生莫妮卡??莱温斯基(Monica Lewinsky)之间的性丑闻进行全天候报道和推测。晚间电视节目关于克林顿的玩笑飙升了111.3%。约6760万美国人收看了1998年8月17日克林顿的电视演讲,其中总统亲口承认自己与莱温斯基小姐之间的狎昵关系。而就在这段演讲的前一个月,早间新闻节目对克林顿性丑闻事件进行了179次报道,对克林顿政府的其他新闻只报道了56次。这些报道绝大部分都很滑稽,传闻不断,谣言四起,明喻暗讽此起彼伏,较之当年对辛普森案之报道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一位CNBC电视台的专题讨论小组成员宣称总统除了莱温斯基之外还与其他4名实习生发生了性关系;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报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被特工处的特务捉奸在床;据《达拉斯晨报》(Dallas Morning News)称,有位间谍愿意证明他亲睹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床笫之欢。当然,新闻媒体只不过在不厌其烦地复述这些至今未被证实的传言,让他们听起来活灵活现。在媒体的大声喧哗声中,克林顿总统违心地对着美国公众摆手摇头,否认自己与“那个女人”发生了性关系。
  新闻节目统一变为了“全天候莫妮卡”,美国人民作何反应呢?对克林顿的支持率在那期间扶摇直上。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和其他带头弹劾总统的人失去了民心(其中有人因为自己的性行为不轨而被迫离开政府)。民意测验显示,新闻媒体失去了美国人民的尊敬,而且他们也不喜欢这种报道方式。我们认为对上述结论最具说服力的统计数据是:美国电视购物频道QVC在克林顿“8??17”演讲后创下了历史第二高的周销售纪录。显然,在那6760万美国人中有很多人在听过克林顿的演讲后立刻转向了QVC,仿佛在说“我厌倦了这喋喋不休的胡扯,现在我得购物去了”。
  有些事需要得到改变。大众传媒制造了以辛普森案和莱温斯基事件为题材的新闻,迎合人们对娱乐和新奇场面的渴望。此类新闻给人提供了对政府和国家状况的嘲讽素材。比如,对于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公众和新闻媒体热情都不高,兴味索然。然而,当富于娱乐性的事件——佛罗里达州的选票要重新计数——炸开锅一般出现时,电视网络便就此展开全天候播报,此事事发突然、出乎意料,可满足人们的讥诮心理。
  真正的挫败者是我们这些推崇民主的人。我们目不转睛地关注有关审判和绯闻的报道,却将竞选浪费纳税人钱财的调查抛到九霄云外,对医疗费用的激增、国际范围内核武器的不断扩散、中产阶级的萎缩、贫困儿童数量的增长以及大众媒体逐步被少数大型公司所吞并等事关国家社稷的重大事件不闻不问。我们为这样的猎奇嗜好付出了代价——民众参与民主社会事务所需的信息就这样被琐碎的娱乐新闻取代,人们越来越难以履行公民的职责。
  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们坚信对待宣传不只有以下两种选择:天真地接受所宣传的一切,或对其一半渴望,一半嘲讽。在这样一个宣传技巧已被运用得高深莫测的时代,对公民至关重要的,莫过于了解这些宣传手法,了解使这些手法行之有效的心理过程,了解怎样有分寸地作出回应,而不至沦落成卑劣的犬儒主义。这就是本书要谈的内容。五十多年来,我们都在研究大大小小的宣传技巧。对于什么奏效、什么不奏效,我们自信可以说出个所以然来。此外,针对那些肆无忌惮的宣传者们(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政客)对宣传策略的滥用,我们亦有对策。
  同时,多年的经验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区分劝导和宣传。如果你既想诚实、光明正大,又想有效地与人交流,这本书里的技巧便能为你所用。我们相信,在这样一个宣传的时代,要维系真正的民主,不仅需要能清晰表达思想的演讲人,更需要大量能区分精湛讲演与胡扯乱编套话的靠谱选民。我们也正是为这些目标撰写此书的。
  在此要感谢很多为此书出过力的人。首先,我们要感谢阅读本书第一版后费心发反馈邮件的读者,以及通过电台访谈节目和网络等媒体与我们互动的人。在此版本中,针对大家的评论,我们相应地澄清一些误导性或不甚明确的观点,必要时甚至推翻了前论。此外,我们更新了研究成果,增加了读者所关心的内容(如劝导中伪善的运用,以及怎样应对宣传),更新了一批案例。
  特别鸣谢:维拉??阿伦森、玛扎兰??巴纳吉、苏珊??布伦南、乔纳桑??科布、彼得??法古哈、艾瑞卡??戈德曼、柯瑞吉??勒夫、纳桑??麦科比、理查德??佩蒂和俄亥俄州态度和劝导研讨小组、罗斯玛丽??普拉特卡尼斯、米歇尔??桑托斯、拉罗尔??塔福利斯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学生们,谢谢他们所做的评论。特别感谢玛利尼??塔纳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持续给予的宝贵意见。
  ……

《潜藏的触手:思想的缰绳与公众的耳语》 在信息如潮水般席卷而来的时代,我们是否真的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公众的喜好、消费的欲望、甚至政治的走向,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我们难以察觉的力量所塑造?《潜藏的触手:思想的缰绳与公众的耳语》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些塑造我们认知、引导我们行为的微妙机制,揭示那些在不经意间牵引我们思想的“潜藏触手”。 本书并非一篇简单的心理学科普读物,更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社会学评论。它是一场深入的、多维度的探险,旨在剖析隐藏在日常对话、媒体报道、广告宣传以及政治话语背后的心理操纵策略。我们将拂去表面的浮华,直抵那些触及人类最深层心理需求的“开关”,理解它们如何被激活,以及它们如何不动声色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我们对自身行为的选择。 第一部分:心智的炼金术——认知偏差与情绪的诱饵 我们的大脑并非完美的逻辑处理器,而是充满了各种“捷径”和“偏见”,这些认知偏差如同大脑的“固有bug”,既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也为操纵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本书将逐一解析这些常见的认知偏差: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这意味着一旦某个观念在心中扎根,它就会变得异常顽固,任何相反的证据都可能被忽视或扭曲。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一点来强化特定信息,让受众“看到”他们想看到的。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锚”)会显著影响我们后续的判断。无论这个锚是价格、数据还是一个观点,它都会成为我们思考的基准。本书将分析,如何在谈判、销售甚至政策宣传中设置一个有利的“锚”,从而引导最终的决策。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人们对损失的感受比对同等收益的感受更为强烈。对“失去”的恐惧,比对“得到”的渴望,更能驱动行动。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利用这种心理来激发紧迫感,促使人们立即采取行动,无论是购买产品还是支持某个议题。 社会认同(Social Proof): 当我们不确定时,我们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一个产品的畅销、一个观点的流行,往往会被视为“正确”的信号。本书将揭示,群体心理如何被巧妙地操纵,制造“从众效应”,让个体不假思索地融入潮流。 稀缺效应(Scarcity Principle): 那些稀少或难以获得的事物,往往被认为更有价值。限时限量、独家发售,这些策略利用了我们对错失机会的恐惧。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信息传递中制造“稀缺感”,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除了认知偏差,情绪更是操纵者手中的利器。《潜藏的触手》将细致剖析情绪如何被唤醒、被引导,并最终成为驱动行为的强大动力: 恐惧与焦虑: 制造对未知、对威胁的恐惧,是操纵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当人们感到恐惧时,他们会寻求确定性,也更容易接受那些承诺安全和解决方案的信息。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恐惧的共鸣来传播信息,以及这种恐惧如何被过度渲染,甚至被制造出来。 希望与渴望: 同样,对美好未来的描绘、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承诺,也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渴望。通过描绘一个令人向往的图景,操纵者可以引导人们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希望的图腾”来凝聚人心,塑造集体的愿景。 愤怒与不满: 煽动愤怒是快速团结群体、激发集体行动的有效方式。通过指向一个“敌人”或“问题”,将负面情绪聚焦,从而产生强大的破坏力或推动力。我们将审视,在公共领域,如何利用不满情绪来制造对立,或者如何引导不满情绪朝着特定的政治或社会目标。 喜悦与兴奋: 积极的情绪同样可以被利用,例如通过制造兴奋感、归属感来吸引和保留受众。品牌通过创造令人愉悦的体验,政治家通过充满激情的演说,都在试图与人们建立情感连接。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情感的共振”来建立忠诚,并让信息在积极的情绪氛围中传递。 第二部分:语言的魔术师——叙事、框架与语义的陷阱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操纵最精妙的工具。《潜藏的触手》将深入研究语言如何被用作塑造现实、引导认知的“魔术”。 叙事的力量(The Power of Narrative): 人类天生喜欢故事。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 bypassing our critical faculties,直接触动我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将分析,如何构建具有说服力的叙事,将事实“包装”成一个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故事,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从英雄的征程到悲情的控诉,故事的结构和元素都大有文章。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词语或角度来描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是“90%无脂肪”还是“10%脂肪”?是“增税”还是“投资于未来”?框架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和评价信息。本书将揭示,通过精心选择词汇、设定信息呈现的背景,来构建“认知框架”,从而引导受众得出预设的结论。 语义的陷阱与歧义: 词语的含义并非固定不变,它们可以被操纵,被模糊,被赋予新的意义。模糊化、双关语、术语的使用,都是制造语义陷阱的手段。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回避敏感问题,如何通过“重塑词语”来改变概念的内涵,从而控制舆论。 隐喻与象征: 隐喻和象征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它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触动我们潜意识中的联想。例如,将竞争对手描绘成“敌人”,将社会问题比作“疾病”,都能在受众心中植入特定的情感和判断。本书将分析,这些“概念的嫁接”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 重复的力量: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这句俗语并非空穴来风。重复能够增加信息的熟悉度,熟悉度又会增加人们对信息的信任度。我们将探讨,信息如何在不断重复中逐渐渗透,成为被接受的“事实”。 第三部分:视觉的诱惑与符号的低语 在视觉时代,图像和符号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潜藏的触手》将揭示,视觉元素如何被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意识。 图像的“说服力”: 一张精心挑选的照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视频片段,其影响力可能远超千言万语。图像能够绕过逻辑分析,直接触动我们的情感。我们将分析,图像如何被用来制造同情、恐惧、愤怒或兴奋,以及如何通过剪辑、构图、色彩等手段来“引导”观众的解读。 符号的潜意识编码: 颜色、形状、标志、甚至人物的姿态,都可能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并在潜意识层面影响我们的感受和判断。例如,特定的颜色可能引发愉悦或警觉,特定的手势可能传递自信或服从。本书将探讨,这些“视觉代码”如何被巧妙地运用,以达到预期的心理效果。 广告的“魔法”: 广告不仅仅是推销产品,更是构建生活方式、塑造价值观的强大力量。通过将产品与成功、快乐、吸引力等概念捆绑,广告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欲望和自我认知。我们将深入剖析广告的叙事、视觉语言以及情感策略,理解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消费行为。 媒体的“滤镜”: 媒体在呈现信息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选择和倾向。新闻的标题、报道的角度、画面的选择,都在为受众构建一个“特定版本”的世界。我们将审视,媒体如何通过“视觉框架”和“信息过滤”来影响公众的认知,以及这种影响的深远后果。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幽灵——算法、推送与“回声室”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操纵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智能化。 算法的“个性化”陷阱: 算法通过分析我们的行为数据,为我们推送“定制化”的信息。看似便利,实则可能将我们困在“信息茧房”或“回声室”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从而加剧观点极化。本书将探讨,算法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来强化固有认知,并限制信息的多样性。 社交媒体的“点赞”经济: 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奖励“互动”来吸引用户。大量的点赞、分享和评论,可能被误读为信息的真实性或重要性。我们将分析,社交媒体如何通过“点赞”和“关注”等机制,制造一种虚假的社会认同,并鼓励信息以碎片化、情绪化的方式传播。 “放大器”效应: 数字平台能够将某些观点、情绪以惊人的速度放大。一个未经核实的信息,一条煽动性的言论,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巨大的涟漪效应。本书将探讨,数字传播的“放大器”如何被利用,以及如何辨别和抵制这种加速传播的“噪音”。 “认知战”的新疆域: 在数字空间,操纵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可能上升到国家、组织层面。通过虚假信息、网络水军、以及对算法的操控,试图影响选举、动摇社会稳定。我们将审视,数字时代“认知战”的特点和潜在威胁。 结语:唤醒内在的“警报器” 《潜藏的触手:思想的缰绳与公众的耳语》并非旨在制造恐慌,而是要赋予读者认识和抵御操纵的力量。理解这些“潜藏的触手”,如同获得一张“地图”,让我们在信息的大海中不再迷失方向。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提升读者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大家保持警惕,质疑信息来源,审视信息背后的动机,并最终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辨别真相,守护思想的独立。只有当我们能够识别那些试图牵引我们思想的“触手”,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在信息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航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在叙事上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些充满权谋与博弈的现场。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在解剖人性深处那些微妙的驱动力,揭示了信息是如何被精心构建和传播,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和信念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让人不禁反思自己过去对世界的认知是否过于简单化了。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深沉内敛,引人深思,读完之后,对当下社会中各种信息流动的模式有了更清晰、更批判性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彻底重塑了我对“说服”这件事的理解。它不仅仅关乎技巧,更关乎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和尊重——当然,是那种用于操纵的尊重。作者对信息不对称性如何被利用来建立权威和控制叙事的分析,细致入微,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一本教人如何去“做”的指南,更像一本揭示“他人如何做”的百科全书,让你在面对外界的强大信息洪流时,能够建立起更有效的心理防御墙。读完后,你会对那些精妙的公关、广告和政治宣传背后的动机,产生一种近乎本能的警觉,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疑是一种生存技能的提升。

评分

这是一本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力作,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那样流于表面或故作高深,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术”的层面。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用以解析那些驱动舆论风暴和市场趋势的核心机制。每一次论证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基础之上,读起来让人感到无比信服,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贯穿始终。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其中的某些复杂概念,但每一次深入理解,都像是为我认知世界的工具箱增加了一把精密的刻刀。它迫使我以一种全新的、更加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日常接收到的所有信息,这对于任何希望保持独立思考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绝对是值得的。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冰冷真相,它不像一本安慰人心的读物,更像一面直视灵魂的镜子。其中关于群体心理和情感共鸣如何被量化和利用的章节,尤其让我感到震撼。那种感觉就像是被揭开了蒙在眼睛上的面纱,看到了权力运作的底层代码。虽然有些内容读起来让人感到不适,甚至略带悲观,但正是这种真实和深刻,让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凸显。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提供更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那些复杂的人类互动和社会结构。

评分

从写作风格上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易读性完美结合的功力。作者的语言既有学者的精准和深度,又充满了散文般流畅的叙述感,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每一个理论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作为支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案例对比时所展现出的平衡和客观,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供读者自行权衡。这使得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地域或领域,而具有普适的参考价值。

评分

好评

评分

视野开阔,内容丰富,阅读后受益。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呢,速度快

评分

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社会心理学必读作品。

评分

活动采买囤书,非常不错

评分

毕竟是国外人编写的,里面的案例对英文不好的人来说,不容易揣摩。

评分

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社会心理学必读作品。

评分

内容丰富,深刻

评分

讲宣传的作品,好像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